?

漬之以學

2014-06-09 07:07劉一甫
文史雜志 2014年3期
關鍵詞:老人家藝術家書法

劉一甫

在我的收藏品中有一件東西是有特殊意義的——這是1937年秋天,我1歲半時用毛筆胡亂涂抹的一張箋紙。我的父親、著名書法家劉孟伉在箋紙一旁寫下如下一段話:“丁丑九月二十一日,藟兒弄筆之始。具此姿性而漬之以學,即藝術專家有何難到?存之以驗其成?!边@張箋紙父親生前從未示人,連我也不知有此物。我是在父親去世多年后,從父親遺留的一本書中發現的。我之所以覺得它珍貴,倒不是因為它是我的“弄筆之始”,而是因為它明確記錄著老人家關于藝術的一個重要觀點,也是他自己走過的藝術道路的真實寫照。

老人家的這個觀點就是一個人要想成為真正的藝術家,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姿性”外,不可或缺的便是“漬之以學”四個字。我理解這四個字有兩層意思,一是內容,二是方法;“學”說的是內容,“漬”說的方法。其中“學”又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所從事的藝術門類如書法、篆刻等專門技藝,二是指廣義的學識乃至人生的修養。我想結合我父親的藝術經歷對此略作說明。

首先說“學”。關于技藝的學習,老人家歷來強調要打好基礎。他5歲入塾,12歲左右,他的堂兄、晚清進士劉貞安在讀到這個比他小20多歲的小弟弟的一封信后,稱贊“其筆畫之雋健,頗有帖意”,足見他少時受到過良好的基礎訓練。他15歲時,到貞安先生任所,在后者親自教誨下繼續學習,這便使這種基礎訓練得到進一步加強。貞安先生主張“字宜多寫楷書,并宜寫小楷”,并告誡他“雖米趙大手皆從小楷下手,勿以其煩難而憚為之”。我們可以從老人家的楷書作品看出,他在這方面的確是下了很深的功夫的。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劉貞安傳》(小楷石刻)、40年代的《蒟園文集》(蠅頭小楷)、60年代的前后《出師表》、《隆中對》(大楷,成都武侯祠收藏)、《心經》(大楷,成都文殊院收藏)以及《平江公路紀念碑碑文》(大楷,碑在平武縣,今尚存)等,其境界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他對基礎訓練的重視不僅限于少年初學時,而是終生都堅持。晚年時,他也常反復書寫千字文大楷,還要加以圈點,足見其一以貫之的認真態度。

在堅實的基礎上吸納百家之長以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大概是所有成功的真正的藝術大師的共同經驗,老人家也不例外。僅以他對黃山谷的萬州《西山碑》的學習研究為例。20世紀30年代中期,鑒于西山碑原刻已嚴重風化剝蝕,他收集了許多該碑善本拓片,各取其長,補其缺損,親手鉤勒,請高手鐫刻,制成一完整的木質《西山碑》。此物現保存在萬州,成為當地珍貴的藝術藏品。60年代,在他的書房兼辦公室內,長期張掛著一幅藍拓《西山碑》,常見他凝神觀摩。他曾對我說:你看黃書幾乎每個字都有很夸張的筆畫,但每個字的重心卻都很清楚,看似很險,實則很平穩,并以此來說明《書譜》中關于險絕與平正的論述。正是這種對他人之長的虛心吸納,我們才能看到镕鑄百家而又個性鮮明的劉孟伉書法。

“學”的第二個內容是指廣義的學識乃至人生的修養,亦即通常所說的“字外功”。對于書法藝術來說,我以為還特別指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學習,因為中國書法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它不是舶來品。老人家青少年時下過10年“十三經”、10年文字學的功夫。貞安先生在他初投其門下時,即認為他“資質雖好,而對于學問仍似無大頭緒,惟令讀經史,以厚其本根”。愚以為所謂“本根”,不僅是文史典籍中豐富的文學、歷史、哲學、政治諸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貫穿其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修養。貞安先生要求他“動心忍性,蓄能待時,細事躬親,勉為其不屑然者,藉以歷練人性物理”,并說這是不可忽視的“大學格致之功”,強調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學習,并非泥古。老人家在這種學習中形成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使他時刻關注人民的疾苦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后,他終于在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低潮時期選擇了革命,在一些動搖者退出中共組織時,毅然加入了黨的組織。而在此后的“工作和掙扎中,對革命的認識和意志,一貫是想要做到一個明確與堅定的保持者”(劉孟伉《自傳》語)。他有一方閑章,文曰“與時偕行”,換句時髦的話,就是“與時俱進”之意。這充分表明深厚的傳統文化思想并未使他遭到禁錮,反而是這種文化思想的精華使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而在這種結合中,形成了他鮮明獨特的個性風格;這種個性風格與其藝術相融合,才讓我們看到了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風格獨具的劉孟伉書法。

“漬”是講方法。我特別覺得這個“漬”字用得非常準確。老人家不用“積”字,雖然這兩個字的形音義都十分相近?!胺e”是“積累”,但它不包含過程的長短與具體的方法?!皾n”則不同,它是一點一滴地積累,是慢慢地浸潤,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蹴而就。如前所述,老人家非常強調打好基礎。他有很好的楷書功底,寫隸書也同樣下了很多功夫。貞安先生擅長漢隸,在其指導下,他開始臨寫漢隸,一段時間后就受到貞安先生的稱贊,認為“甚有似古處”。他臨寫過多種漢碑,尤精于《張遷碑》,達到了能夠背臨的程度。由于他廣采博收,融會貫通,其隸書不囿于一碑一帖,而是吸取諸碑精華,自成一格,即使不署名,也能一眼看出是他的手筆。1985年夏,我第一次游白帝城,一走近大門,抬頭看見“白帝廟”三個隸書大字,盡管沒有署名,我立刻斷定是老人家所書;回到萬縣,告訴了余仲九老師,后經余老師查詢,確認是1958年所書。他即使背臨《張遷碑》,也不是筆畫和結體的機械模仿,而是力求得其神韻。要達到這種境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1964年,他指導一批青年教師學習書法。一開始,他就教他們描紅,并親自為他們用土紅寫范字。當時我也在場,老人家指著我對他們說:他現在能寫得光生點,就是小時候多寫了幾年紅模。的確如此,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一直在老人家親自指導下描紅,是同齡孩子中描紅時間最長的。那時,每天放學回家,便看著他給我寫范字,第二天帶到學校去填寫,老師圈閱后,再拿回家交給老人家審查。他寫的時候并不多講,只是叫我在一旁看他寫。平時他寫字,我也常為他磨墨牽紙,默默地看他寫。天長日久,耳濡目染,連他寫字時的神情,至今也歷歷在目,恍如昨日。我以為,這也是一種“漬”。雖然后來我并未走上藝術之路,沒能“驗其成”,而是成了教書先生,但兒時的這種“漬”,卻是我終生受用不盡的。而這只是要求把字寫“光生”點,至于更高層次的書法藝術,以及廣義上的“學”,則是勿庸贅言的了。

老人家說“藝術家有何難到”,這個“不難”的前提就是除了一定的資質外,必須“漬之以學”。因此,要想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談何容易!我總以為,我們今日之藝術界,不是“家”太少,而是“家”太多、太濫。連一個乳臭未干的孩童,進了幾天書法班,抓住幾個字,臨寫幾個月,在報刊上一發表,就可以送一個“小書法家”的稱號。這個“家”太廉價了!成為這種“家”確實不難。但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不能造就出真正的藝術家,反而敗壞了藝術本身,還可能毀了那些資質不錯的孩子,甚至敗壞了社會風氣。還是讓我們摒棄一切浮躁,從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做起。只要堅持不懈地“漬之以學”,一定會造就出真正的藝術家。

猜你喜歡
老人家藝術家書法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銘記于心的殘缺
書法欣賞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我想去看望上帝
感謝爺爺給我帶來精神食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