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貿易互補性研究

2014-06-26 22:01王久樂
經濟研究導刊 2014年14期
關鍵詞:貿易額

王久樂

摘 要:中日雙邊貿易關系是中日關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分析兩國的貿易互補性,對兩國經濟政治決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對2000—2012年中日兩國商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進行測算,分析得出,中日兩國商品的比較優勢差異明顯,具有互補性,中日貿易商品結構基本完成動態調整。

關鍵詞:中日貿易;貿易額;互補性指數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222-02

引言

隨著近年來中日島嶼爭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內社會以經濟手段制裁日本的呼聲轟動一時,有關縮小中日貿易規模,日本將受到慘痛影響的傳聞層出不窮。在此大背景下,對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互補性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中日雙邊貿易變化對兩國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經濟、政治發展決策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于津平[1]指出,中日兩國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基于兩國的比較優勢,兩國之間的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陸根堯和王曉琳[2]認為,中日雙邊貿易結構優化的潛力很大,貿易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關雪凌和肖平[3]認為,中日之間的貿易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

二、中日貿易現狀分析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自2000年以來,中日貿易曲折發展,雖然中日雙邊貿易額總體上穩步增長,中日雙邊貿易額在2011年一度達到3 42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日元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額減、日本企業在華生產增加、日企競爭對手擴大在華市場份額以及中日近年來政治關系緊張,導致中日貿易總額最近連續兩年下滑。

三、中日貿易的互補性分析

兩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用以測算一國出口產品與另一國進口產品的吻合程度,從中可以顯示出兩國貿易和產業結構的互補性關系[4]。本文采用杜莉、謝皓[5]對貿易互補性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i國出口對j國進口在k類產品上的互補性指數,表示i國在k類產品上的出口額,表示j國在k類產品上的進口額,表示兩國間綜合貿易互補指數,表示世界上k類產品的進口額,表示世界產品的進口總額。

通過分析,我們得知:

1.從日本進口與中國出口的互補性指數來看,中日間貿易在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互補性較強,尤其是SITC8的互補性達到很高的水平,在本世紀初,一度達到3.37,雖然總體上有下降趨勢,不過仍然保持在2.4以上的水平。同時,中日間在初級產品上的互補性基本已經喪失,尤其是SITC2的互補性指數已從2000年的1.14下降到2012年的0.25。與此同時,中日間SITC7的互補性指數從2000年的0.56上升到2012年的0.92。這些現象表明了中日貿易的不斷優化,兩國貿易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過渡。

2.從日本出口與中國進口的互補性指數來看,中日間貿易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互補性較強,尤其SITC7的互補性指數穩定在2左右。同時,SITC9的互補性指數在2000—2009年10年間保持在極低水平,但在2010年迅速攀升,到2012年達到1.06,顯示出較強互補性。此外,日本出口SITC2產品表現出較高的互補性,這說明了日本出口正多樣化發展,雙邊貿易商品結構正在調整。

3.從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來看,中國出口與日本進口的貿易互補性指數逐漸降低,說明了中國出口對日本的貿易依賴程度正在減弱,但互補性指數仍舊在0.80上下徘徊。而日本出口與中國進口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穩定在1左右,表明了中國在日本出口中的重要地位。

四、結論

綜上所述,得到以下結論:

1.中日貿易的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樂觀。雖然中日貿易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下跌,但貿易總量巨大,貿易合作領域不斷加寬。中日貿易的相互依賴情況在近年來發生了巨大轉變,中國對日本的依賴程度下降,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所提高。

2.中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實現了動態轉移,在資本密集型領域顯示出比較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及出口商品結構調整,中國基本告別了初級產品的大規模出口階段,并在機電、運輸等資本密集型產品領域呈現一定的比較優勢,中日雙方在資本密集型產品領域的比較優勢差距逐漸減小。

3.中日雙方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導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產業結構的差異決定了中日兩國必然存在貿易互補性。兩國貿易結構的調整使新時代背景下的貿易垂直分工格局初顯端倪,新的貿易互補關系正在形成。

4.繼續發展中日雙邊貿易對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兩國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中日間無論在進口還是出口方面,都有一定的互補性,這種互補關系決定了中日經貿合作將更加緊密和頻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同時,要努力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開發、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繼續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加入到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中去。

參考文獻:

[1] 于津平.中國與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間的比較優勢與貿易互補性[J].世界經濟,2003,(5):33-40.

[2] 陸根堯,王曉琳.中日自由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11):65-76.

[3] 關雪凌,肖平.中日貿易的比較優勢與互補性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8,(5):34-39.

[4] 胡昭玲.中、日、韓三國產業的互補性與競爭性——基于對外貿易的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7,(1):88-92.

[5] 杜莉,謝皓.中美貨物貿易互補性強弱及性質的動態變化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4):36-42.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摘 要:中日雙邊貿易關系是中日關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分析兩國的貿易互補性,對兩國經濟政治決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對2000—2012年中日兩國商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進行測算,分析得出,中日兩國商品的比較優勢差異明顯,具有互補性,中日貿易商品結構基本完成動態調整。

關鍵詞:中日貿易;貿易額;互補性指數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222-02

引言

隨著近年來中日島嶼爭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內社會以經濟手段制裁日本的呼聲轟動一時,有關縮小中日貿易規模,日本將受到慘痛影響的傳聞層出不窮。在此大背景下,對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互補性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中日雙邊貿易變化對兩國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經濟、政治發展決策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于津平[1]指出,中日兩國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基于兩國的比較優勢,兩國之間的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陸根堯和王曉琳[2]認為,中日雙邊貿易結構優化的潛力很大,貿易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關雪凌和肖平[3]認為,中日之間的貿易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

二、中日貿易現狀分析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自2000年以來,中日貿易曲折發展,雖然中日雙邊貿易額總體上穩步增長,中日雙邊貿易額在2011年一度達到3 42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日元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額減、日本企業在華生產增加、日企競爭對手擴大在華市場份額以及中日近年來政治關系緊張,導致中日貿易總額最近連續兩年下滑。

三、中日貿易的互補性分析

兩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用以測算一國出口產品與另一國進口產品的吻合程度,從中可以顯示出兩國貿易和產業結構的互補性關系[4]。本文采用杜莉、謝皓[5]對貿易互補性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i國出口對j國進口在k類產品上的互補性指數,表示i國在k類產品上的出口額,表示j國在k類產品上的進口額,表示兩國間綜合貿易互補指數,表示世界上k類產品的進口額,表示世界產品的進口總額。

通過分析,我們得知:

1.從日本進口與中國出口的互補性指數來看,中日間貿易在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互補性較強,尤其是SITC8的互補性達到很高的水平,在本世紀初,一度達到3.37,雖然總體上有下降趨勢,不過仍然保持在2.4以上的水平。同時,中日間在初級產品上的互補性基本已經喪失,尤其是SITC2的互補性指數已從2000年的1.14下降到2012年的0.25。與此同時,中日間SITC7的互補性指數從2000年的0.56上升到2012年的0.92。這些現象表明了中日貿易的不斷優化,兩國貿易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過渡。

2.從日本出口與中國進口的互補性指數來看,中日間貿易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互補性較強,尤其SITC7的互補性指數穩定在2左右。同時,SITC9的互補性指數在2000—2009年10年間保持在極低水平,但在2010年迅速攀升,到2012年達到1.06,顯示出較強互補性。此外,日本出口SITC2產品表現出較高的互補性,這說明了日本出口正多樣化發展,雙邊貿易商品結構正在調整。

3.從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來看,中國出口與日本進口的貿易互補性指數逐漸降低,說明了中國出口對日本的貿易依賴程度正在減弱,但互補性指數仍舊在0.80上下徘徊。而日本出口與中國進口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穩定在1左右,表明了中國在日本出口中的重要地位。

四、結論

綜上所述,得到以下結論:

1.中日貿易的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樂觀。雖然中日貿易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下跌,但貿易總量巨大,貿易合作領域不斷加寬。中日貿易的相互依賴情況在近年來發生了巨大轉變,中國對日本的依賴程度下降,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所提高。

2.中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實現了動態轉移,在資本密集型領域顯示出比較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及出口商品結構調整,中國基本告別了初級產品的大規模出口階段,并在機電、運輸等資本密集型產品領域呈現一定的比較優勢,中日雙方在資本密集型產品領域的比較優勢差距逐漸減小。

3.中日雙方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導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產業結構的差異決定了中日兩國必然存在貿易互補性。兩國貿易結構的調整使新時代背景下的貿易垂直分工格局初顯端倪,新的貿易互補關系正在形成。

4.繼續發展中日雙邊貿易對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兩國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中日間無論在進口還是出口方面,都有一定的互補性,這種互補關系決定了中日經貿合作將更加緊密和頻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同時,要努力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開發、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繼續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加入到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中去。

參考文獻:

[1] 于津平.中國與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間的比較優勢與貿易互補性[J].世界經濟,2003,(5):33-40.

[2] 陸根堯,王曉琳.中日自由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11):65-76.

[3] 關雪凌,肖平.中日貿易的比較優勢與互補性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8,(5):34-39.

[4] 胡昭玲.中、日、韓三國產業的互補性與競爭性——基于對外貿易的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7,(1):88-92.

[5] 杜莉,謝皓.中美貨物貿易互補性強弱及性質的動態變化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4):36-42.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摘 要:中日雙邊貿易關系是中日關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分析兩國的貿易互補性,對兩國經濟政治決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對2000—2012年中日兩國商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進行測算,分析得出,中日兩國商品的比較優勢差異明顯,具有互補性,中日貿易商品結構基本完成動態調整。

關鍵詞:中日貿易;貿易額;互補性指數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222-02

引言

隨著近年來中日島嶼爭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內社會以經濟手段制裁日本的呼聲轟動一時,有關縮小中日貿易規模,日本將受到慘痛影響的傳聞層出不窮。在此大背景下,對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互補性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中日雙邊貿易變化對兩國的影響,對中日兩國經濟、政治發展決策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于津平[1]指出,中日兩國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基于兩國的比較優勢,兩國之間的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陸根堯和王曉琳[2]認為,中日雙邊貿易結構優化的潛力很大,貿易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關雪凌和肖平[3]認為,中日之間的貿易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

二、中日貿易現狀分析

通過觀察可以看到,自2000年以來,中日貿易曲折發展,雖然中日雙邊貿易額總體上穩步增長,中日雙邊貿易額在2011年一度達到3 42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日元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額減、日本企業在華生產增加、日企競爭對手擴大在華市場份額以及中日近年來政治關系緊張,導致中日貿易總額最近連續兩年下滑。

三、中日貿易的互補性分析

兩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用以測算一國出口產品與另一國進口產品的吻合程度,從中可以顯示出兩國貿易和產業結構的互補性關系[4]。本文采用杜莉、謝皓[5]對貿易互補性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i國出口對j國進口在k類產品上的互補性指數,表示i國在k類產品上的出口額,表示j國在k類產品上的進口額,表示兩國間綜合貿易互補指數,表示世界上k類產品的進口額,表示世界產品的進口總額。

通過分析,我們得知:

1.從日本進口與中國出口的互補性指數來看,中日間貿易在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互補性較強,尤其是SITC8的互補性達到很高的水平,在本世紀初,一度達到3.37,雖然總體上有下降趨勢,不過仍然保持在2.4以上的水平。同時,中日間在初級產品上的互補性基本已經喪失,尤其是SITC2的互補性指數已從2000年的1.14下降到2012年的0.25。與此同時,中日間SITC7的互補性指數從2000年的0.56上升到2012年的0.92。這些現象表明了中日貿易的不斷優化,兩國貿易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過渡。

2.從日本出口與中國進口的互補性指數來看,中日間貿易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互補性較強,尤其SITC7的互補性指數穩定在2左右。同時,SITC9的互補性指數在2000—2009年10年間保持在極低水平,但在2010年迅速攀升,到2012年達到1.06,顯示出較強互補性。此外,日本出口SITC2產品表現出較高的互補性,這說明了日本出口正多樣化發展,雙邊貿易商品結構正在調整。

3.從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來看,中國出口與日本進口的貿易互補性指數逐漸降低,說明了中國出口對日本的貿易依賴程度正在減弱,但互補性指數仍舊在0.80上下徘徊。而日本出口與中國進口的貿易互補性指數穩定在1左右,表明了中國在日本出口中的重要地位。

四、結論

綜上所述,得到以下結論:

1.中日貿易的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樂觀。雖然中日貿易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下跌,但貿易總量巨大,貿易合作領域不斷加寬。中日貿易的相互依賴情況在近年來發生了巨大轉變,中國對日本的依賴程度下降,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所提高。

2.中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實現了動態轉移,在資本密集型領域顯示出比較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及出口商品結構調整,中國基本告別了初級產品的大規模出口階段,并在機電、運輸等資本密集型產品領域呈現一定的比較優勢,中日雙方在資本密集型產品領域的比較優勢差距逐漸減小。

3.中日雙方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導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產業結構的差異決定了中日兩國必然存在貿易互補性。兩國貿易結構的調整使新時代背景下的貿易垂直分工格局初顯端倪,新的貿易互補關系正在形成。

4.繼續發展中日雙邊貿易對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兩國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中日間無論在進口還是出口方面,都有一定的互補性,這種互補關系決定了中日經貿合作將更加緊密和頻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同時,要努力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開發、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繼續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加入到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中去。

參考文獻:

[1] 于津平.中國與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間的比較優勢與貿易互補性[J].世界經濟,2003,(5):33-40.

[2] 陸根堯,王曉琳.中日自由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11):65-76.

[3] 關雪凌,肖平.中日貿易的比較優勢與互補性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8,(5):34-39.

[4] 胡昭玲.中、日、韓三國產業的互補性與競爭性——基于對外貿易的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7,(1):88-92.

[5] 杜莉,謝皓.中美貨物貿易互補性強弱及性質的動態變化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4):36-42.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猜你喜歡
貿易額
中國與中東主要國家貿易數據
近10年中美貿易額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