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語言的主觀性研究概覽

2014-07-01 23:32孫啟耀樊紅梅
關鍵詞:主觀性情態副詞

孫啟耀,樊紅梅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哈爾濱 150001)

國內外語言的主觀性研究概覽

孫啟耀,樊紅梅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哈爾濱 150001)

對國內外語言的主觀性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其中,國外以Benveniste、Lyons、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且其對主觀性的定義和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國內關于語言主觀性的研究主要分為理論研究和現象研究兩類,且以后者為主。其中,理論研究以理論評介為主,現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觀性的話語標志和不同語域中的話語使用。最后,對語言的主觀性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語言;主觀性;話語標志;話語使用

1992年,在劍橋大學召開了有關語言主觀性和主觀化的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被集結成書,書名為“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并于1995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從此之后,語言的主觀性全面進入語言學家的視野。

認知語言學認為,在人們感知世界的過程中,說話者/認知主體的態度、信仰和情感會不可避免地摻入其中,影響人們對事件及其關系的認識過程和結果。也就是說,語言不僅僅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還要表達言語的主體即說話人的觀點、感情和態度。語言的主觀性“已逐漸成為語言學研究中的核心內容,并成為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和語用學的元理論基礎”[1]。

一、國外關于語言的主觀性研究

1.Benveniste的研究

法國語言學家Benveniste從語言角度對主觀性的探討被語言學界作為語言主觀性研究的開端。在Benveniste看來,語言的主觀性是“說話人言語時將自己看成主體的一種能力。它并不是以每個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來定義,而是被定義為超越整個實際經驗和形成持久意識的心靈統一體……是由‘人’的語言身份來決定的”[2]。這里,Benveniste將“主觀性”視為說話人作為主體存在的一種屬性。

Benveniste認為,最為明顯的主觀性表象就是人稱代詞“I”。當它和一些表示思維活動的動詞構成主謂結構(如I think,I presume和I conclude)時表現的不是客觀命題而是說話人對后續命題的判斷、態度或評價,是最典型的主觀性語言。[3]這種主觀性并非是由行為動詞而是由與之相連的人稱代詞“I”體現出來的。如“I suppose”體現的就是一種主觀行為,而“She suppose”體現的則是一種客觀陳述。

2.Lyons的研究

繼Benveniste之后,Lyons對語言的主觀性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與闡述。由于其對主觀性的定義較為具體,而且與當前主觀性的主要研究角度(視角、情感和認識)相契合,因此他的觀點目前在國內語言學界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認可。他認為,語言的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4]739。隨著研究的深入,Lyons在不同時期對主觀性作出了不同的闡述:“當說話人說出一段話時,他同時也對這段話進行評論,并且表明他對所說內容的態度。這一主觀性概念是極其重要的?!盵4]739“主觀性指的是說話人通過自然語言結構和其常規手段表達自我及說話人態度、信念的方式?!盵5]“主觀性指的是意識 (認知、情感和感知)主體或行為主體(施事者)的屬性(或系列屬性)。它表示的是笛卡爾所稱之為‘思想實體’的屬性,即一些人所說的自己或自我的屬性?!盵6]

可以看出,Lyons對語言的主觀性的研究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從最初模糊的概念意識到后來較為明晰的定位,最終上升到認知和哲學的理論高度,透過現象看到了主觀性的本質特征。

3.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

Langacker從共時的角度,以認知來探究語言的主觀性,并將其納入認知語法理論體系,而Traugott則以歷時的視角,通過考證語義變化過程來觀察其主觀化傾向。

(1)Langacker的共時研究。Langacker認為主觀性是語言所描述的情景中事物的某些關系從客觀軸調到了主觀軸。在Langacker看來,觀察者(說話人)與被觀察事物之間具有內在的不對稱性,最大程度體現這種不對稱性的是“最優觀察設置”[7]。具體地說,當一個實體作為隱藏的概念主體處于“臺下”(off stage)時,對這個實體的識解帶有最大程度的主觀性,但是,當它作為被觀察的概念客體顯露于“臺上”(on stage)時,對它的識解則帶有最大程度的客觀性。[8]圖1即為Langacker所標示的基本觀察設置,其中:“maximal scope of conception”指“最大概念域”;“focused object of conception(profile)”指“被識解客體(側體)”;“onstage region(immediate scope)”指“臺上(臨近域)”;“apprehension/construal by S”指“主體對客體的理解/識解”;“subject of conception(speaker/hearer)”指“概念化主體(說話人/聽話人)”。

圖1 Langacker所標示的基本觀察設置

Langacker用“眼鏡”對主觀性做了形象的比喻。當人們摘下眼鏡放在手里觀察時,眼鏡只是被觀察的客觀事物,不是觀察的工具,人們對它的認識完全是客觀的。但是當人們戴上眼鏡并借助它去觀察另一事物時,對它的認識就完全是主觀的了,因為此時的眼鏡不是被感知的對象,而是感知主體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如果概念主體處于感知域之外,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被識解客體,則其識解過程體現最大程度的主觀性。如果概念主體被放到了感知域之內,其注意力就會部分分散到概念主體本身,則其識解過程體現最大程度的客觀性。因此,他認為,一個表達式的語義既非主觀也非客觀,主客觀只是這個表達式中具體成分被識解的方式。Langacker認為,主觀識解成分與客觀識解成分同時存在于表達式的語義當中,當客觀識解成分消退時,主觀識解成分便會顯露出來,主觀化最好被看作是一種語義淡化。

(2)Traugott的歷時研究。Traugott關注的是主觀化的演變過程,即語言中表達主觀性的語法結構或形式是如何通過演變而逐步形成的,話語意義是如何“越來越依賴于說話人對所表達命題的主觀信念和態度”[9],并將語言的主觀性研究融進其語法化理論。語法化是一個詞語從詞匯語素變為語法語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概念意義弱化甚至消失,最終成為一個抽象的語法標記,是一個歷時的過程。

Traugott和Dasher認為,早期語法化中的語義變化是單向性的,意義是沿著從“命題性的”(propositional)到“表達性的”(expressive)的路線發展的,也就是說話語的意義越來越主觀化了。從會話含義到規約含義再到語義意義的過程是語義變化的典型軌跡,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新的主觀意義。

在Traugott看來,主觀化并不是沿著一個方面進行,而是表現在以下互相聯系的多個方面。

Langacker和Traugott從不同取向對主觀性和主觀化進行了研究。雖然二者對主觀性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但正是由于二者思維的激烈碰撞,才將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的性質和特點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從而有助于將來在該領域內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二、國內關于語言的主觀性研究

國內關于語言主觀性的研究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即主觀性的理論研究和主觀性的現象研究。而且,后者明顯多于前者。這說明,國內語言主觀性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話語的使用現象上,還未能進行系統的理論概括。具體而言,語言的理論研究以理論評介為主,此外還包括主觀化的模式、漢語語言的主觀性等方面的研究;語言的現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觀性的話語標志研究和不同語域下的語言使用現象的主觀性研究。

1.主觀性的理論研究

劉瑾(2009)分別對Benveniste、Lyons、Langacker和Traugott以及Verhagen關于主觀性的定義的研究進行了述評,指出學者對主觀性概念的理解存在著差異。而且,由于學界缺少明確區分“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一致標準,因此對語言的主觀性需要從“程度”這一角度來理解。這一觀點與Langacker將語言的主客觀理解為語義的不同表達方式是一致的。沈家煊(2001)對國內主觀性研究比較集中的三個方面——說話人的視角(perspective)、說話人的情感(affect)、說話人的認識(epistemic modality)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同時對以Traugott的“語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為代表的歷時研究取向和以Langacker的“認知語法”為代表的共時研究取向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互相依賴、互相促進”,而并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研究維度。高莉、文旭(2012)從共時與歷時、二元與三元對立視角對主觀性的相關理論研究進行了梳理和闡釋,并主張借助語料庫對主觀性進行實證研究,這樣才能使“主觀性”這一“主觀”的概念更加“客觀”化,從而更具說服力。[10]房紅梅和馬玉蕾(2008)探討了言據性與主觀性的關系問題,并從“歷時”的角度來具體闡釋一些據素的主觀化過程,指出言據性也存在著主觀化的演變過程。趙秀鳳(2010)通過對主觀性和主觀化的概念和研究現狀進行梳理,指出“subjectivity”這一術語具有“語言的主觀性”和“認知的主體性”兩層含義,同時提出了應該把主觀性置于話語交際層面進行動態的立體研究,把研究重心從語言的主觀性移向話語的主觀性。徐李潔(2008)根據Traugott的主觀化理論,以英語IF條件句結構為例,在認知、心理和復合句的語言結構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四維連續統”的主觀化分析模式,指出主觀化可以表現在邏輯、語義、句法和語用等四個方面,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國內關于主觀性的理論研究主要以漢語為主,如張黎(2007)研究了漢語句法中的主觀性語義結構及各主觀性單位間的主觀強度和主觀量度,發現“在一個句子中,句法的主觀結構呈現一種多元交織的局面”[11],而且“不同語言的句法所攜帶的主觀結構是有所不同的”[11]。張云秋和王悅婷(2011)通過對一名北京話兒童四歲前發展性語料的考察,發現主觀性及主觀化表達手段習得順序首先是主觀情感,然后是主觀認識。主觀化表達手段的發展伴隨著認識能力的發展,兒童主觀化表達手段的豐富與句法結構的復雜度發展具有共變關系。劉全升等(2008)以意見型文本為例,討論了主觀性文本的定義、特點以及漢語主觀性文本的一些特性。

2.語言的主觀性話語標志

雖然主觀性普遍存在于語言使用之中,但實際上語言通常只有一部分成分是專門用來明確表達主觀性的。因此,學者主要注重那些能夠體現主觀性的話語成分,如指示語、副詞、時體范疇、情態及某些結構和句式等。

(1)指示語。指示語主要包括空間指示語和人稱指示語,其具有指向性,引導構建話語主體的定位系統,明確主體的視角、情感等主觀成分。如:

“Bother!”said Pooh,as he opened it.“All that wet for nothing.What’s that bit of paper doing?”

這里的空間指示語“that”指示了較遠的心理距離,這是由于概念主體在概念化過程中進行了特殊的心理加工處理,把情感上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投射到空間域,從而選用遠距離指示詞來標志。

張旺熹和姚京晶(2009)從人稱的角度對“人稱代詞+看/說/想”類結構的話語標記用法進行了研究,從主觀性、交互主觀性以及對話框架的角度對該類結構的話語標記能力和話語標記功能所表現出的系統的不對稱性進行了理論闡釋。王蕊(2004)對在言語交際中,人稱代詞的移用現象進行了討論,指出這一現象會引發主觀層面的言語場景,對移用后的語義的理解取決于說話人對談論對象的感情、態度以及自己的交際目的。

(2)副詞。副詞主要包括語氣副詞和程度副詞。語氣副詞是表現人的主觀意志、情感認識的副詞(如“吧”“還”“真”等),程度副詞是用于表現程度的副詞(如“最”“極”等)。很多學者都對副詞的主觀性進行了研究。

沈家煊(2001)討論了跟副詞“還”有關的兩個句式,說明“還”具有“主觀”和“元語”的性質。同時他還指出,理解“還”的這種功能有助于解釋“還”與近似副詞“更、又、也、再”在句法和語義上的異同。陳鴻瑤(2012)從認知的角度對漢語副詞“也”的主觀性獲得作出了解釋,認為“也”字的功能多義性是說話人對“比較”框架主觀識解的結果。胡建剛(2007)研究了語氣副詞“才”“都”“了”的主觀量度問題,認為“才”表示“主觀差量”,“了”表示“主觀足量”,“都”表示“主觀超量”。趙軍(2007)將程度副詞分為相對程度副詞和絕對程度副詞兩大類。他以“最”和“頂”為例研究了語言的主觀性對主觀化的影響,認為在言語主觀性的作用下,相對程度副詞逐漸可以表達絕對的程度。

(3)時體范疇。關于時體范疇的主觀性,文旭和伍倩(2007)以英語現在時體和過去時體為橫軸,以說話人的視角、情感和認識情態三個方面為縱軸,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了話語主觀性在英語時體范疇中的體現。鄭銀芳(2007)從語言主觀性角度出發,指出進行體是語言主觀化的一種手段,語言主觀性不僅體現在進行體對動詞內在體態意義的干擾上,還體現在說話者的視角、突顯、情態的選擇上。因此,話語主觀性是進行體多義性的實質。陳前瑞(2003)對漢語進行體或未完整體標記“著、正、正在、在、呢”的變異規律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從左到右構成聚焦度由高到低而主觀性由低到高的序列,并提出了“聚焦度由高到低的不同,也反映了說話人在呈現客觀事件時所持有的主觀性的不同”[12]的設想。石毓智和白解紅(2007)指出,人類語言的一個普遍現象為,將來時標記又進一步發展出表達各種認識情態的用法,具有估計、預測等主觀估價功能。這一發展來自將來時標記的概念內容,因為將來時所指都是未發生的事件,人們對其判斷往往具有很高的主觀性。

(4)情態。彭兵轉(2011)根據萊昂斯的語言三分法觀點建構出了以“語言系統范疇中的意義主觀性”、“命題態度中的意義主觀性”、“情感態度中的意義主觀性”、“說話人編碼意義和受話人解碼意義中的意義主觀性”為四個側面的四棱錐模型,指出情態可在語言不同層面表現出語言的主觀性特征。張楚楚(2009)認為,在認識、道義與動力情態之間以及情態動詞與無情態動詞直陳語氣陳述句之間存在主觀性程度差異,共同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主觀性漸變連續系統?,F實與非現實概念使得區分情態句與非情態句具有可行性。楊永芳(2010)比較分析了英語動力情態動詞“can”和漢語情態動詞“能”的主觀性,指出在陳述未發生的事件或非現實的語境下,動力情態動詞“can”與“能”都體現了說話人取向的主觀性特征。

(5)句式和結構。沈家煊(2002)指出“把”字句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主觀處置”,即說話人主觀認定主語甲對賓語乙作了某種處置。張洪芹(2007)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視角研究了while復句語義的認知理據,主要闡釋和分析while復句語義所透視的主觀化和主觀性意義。祁杰(2010)從語言主觀性的角度探討了由非量詞“個”所維系的“V個VP”結構,考察了該結構的主觀性及其主觀量特征,指出“V個VP”結構帶有較強的主觀性,且主要用來表達主觀大量。

3.不同語域中的話語使用

不同語域中的話語使用的主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學、翻譯以及新聞報道三個方面。如王詠梅(2006)針對彭運生教授的《古詩賞鑒四題》對文學鑒賞的主觀性與文學批評的客觀性進行了討論,她認為面對以語言符號構筑的文學形象和意境,讀者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滲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性情氣質和人格精神,對原有的藝術形象和意境進行開拓、補充和再創造。程平(2011)認為諸多翻譯理論的邏輯指向、翻譯主體的自然屬性、翻譯語言的主觀性以及翻譯過程的主觀性識解都表明翻譯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主要通過翻譯主體意識的選擇性、情感性和創造性等形式表現出來。李凌燕(2009)認為,新聞敘事在對所敘之事的選擇上,一方面力求客觀真實地反映事件的始末,另一方面框限系列事件中的局部事件,以傳達一定的價值理念。在敘述主體的介入上,新聞敘事一方面努力營造主體不在場的假象,另一方面,主體又以言者主語、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化的身份介入敘事,主宰敘事的進程。因此,新聞的客觀真實性要求其與語言的主觀性傾向是相沖突的,這就決定了新聞敘事只能是在客觀真實與主觀傾向性之間博弈并尋求最佳平衡點。

三、語言主觀性的研究前景展望

關于語言的主觀性研究,國內外學者均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總體看來,語言的主觀性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成熟,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框架。因此,就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從理論上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應該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

其次,主觀使用語言形成含有主觀概念內容的語言表達,即語用主觀性的加強導致語言在形式和意義上獲得固定的主觀概念內容,但其中的主觀性又該如何界定,學界仍然沒有形成一致的標準。因此,語言主觀性的判斷和界定也將成為未來研究的焦點之一。

再者,主觀性是人類語言的一個普遍屬性,通過對比不同語言來揭示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也為未來的主觀性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最后,目前學界大多討論的都是主觀性加強的問題,是否存在主觀性減弱的現象?如果存在,又是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這種現象產生的動因又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值得學者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1]劉瑾.語言主觀性概念探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3):39-42.

[2]BENVENISTE 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Coral Gables: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224.

[3]馮光武.語言的主觀性及其相關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6(5):26-33.

[4]LYONS J.Semantics:Vol. 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LYONS J.Deixis and subjectivity:Loquor,ergo sum?[M]//JARVELLA R J,KLEIN W.Speech,place,and action: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New York:John Wiley,1982:102.

[6]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37.

[7]LANGACKER R W.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316.

[8]LANGACKER R 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19.

[9]TRAUGOTT E C.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 in English: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J].Language,1989(65):31.

[10]高莉,文旭.語言“主觀性”研究的多維視角[J].外語教學,2012(6):11-14.

[11]張黎.漢語句法的主觀結構和主觀量度[J].漢語學習,2007(2):12-19.

[12]陳前瑞.漢語內部視點體的聚焦度與主觀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3(4):22-31.

2013-10-3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3YJA740046)

孫啟耀(1957-),男,教授;E-mail:sunqiyao8888@foxmail.com

1671-7041(2014)03-0109-04

H030

A

猜你喜歡
主觀性情態副詞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韓國語副詞“?”與漢語副詞“更”“再”的對應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情態副詞“說不定”的情態化研究
表示“推測”的情態動詞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副詞和副詞詞組
從情態角度看語言意義的主觀性
情態動詞專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