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實現“三個轉變”

2014-07-07 16:08盧亮
語文教學之友 2014年6期
關鍵詞:用書教輔文本

盧亮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語文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揮筆疾書,忙于記錄。但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這樣的課堂教學真的能讓學生理解文本,提升閱讀水平和素養嗎?從最近幾年高考中文本閱讀得分率的“居低不上”看來,這樣的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不是“授之以漁”,更多的是直接“授之以魚”,學生并沒有掌握閱讀文本的一般性規律,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內容掌握了一些零星皮毛罷了,積累的是文學知識,卻沒有提升閱讀水平和素養。新課程標準也特別指出,文本類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欣賞、感悟文本,提升自主閱讀的能力與素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由習慣看教輔到學會讀文本

相比較十多年前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文本閱讀教學,當下最為直觀的一個改變就是教輔用書的普及。過去,語文教師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也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除了研閱文本和仔細聽教師講解外,很難從其他渠道增加文本的相關知識和詳細解讀?,F在,隨著互聯網和教輔用書的普及,學生輕而易舉就能獲得文本的解讀??梢哉f,當下教師客觀的教學資源的占有量與學生學習資源的擁有量并沒有多大差距。此時,如果語文教師還是按照教參上提供的輔導設計教學,按部就班地布置預習問題,進行課堂提問,講解文本主旨內涵等,學生不會有太大興趣,教師也顯得不明智沒水平。長此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更加習慣性依賴教輔用書,教師的教學行為變得更加無效沒意義。

但是,依賴教輔用書,學生對文本就真正理解了嗎?就能真正通過教輔中的現成內容提升自己閱讀文本的能力嗎?答案顯然不是。學生在教輔中得到的只是一種對文本概念性的解讀,只能是一種淺層次的“獲知”行為,而不是學習思考行為。作為語文教師,其文本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不是告訴學生文本講的是什么,而是引導學生如何去讀文本,真正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去體會作者在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并最終實現對文本思想的感悟與共鳴。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由習慣看教輔到學會讀文本?關鍵是要科學設計文本閱讀步驟,不被教輔用書所限制。

比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是篇老課文,如果教師單純地按照教參上設計的內容進行教學,我想學生不會去認真閱讀文本,而只是去摘錄和記憶那些所謂的標準答案。于是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文本教學步驟:在預習環節,我要求每位學生精讀文本,寫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論點和思想的五個關鍵詞,并用一句話說明理由;在文本教學環節,我要求學生現場編排話劇,就三種人走進“大宅子”的情形進行表演,學生結合文本設計各種表情和語言;在課后練習環節,我要求學生以“今天,我們是該拿來還是送去”為題,結合魯迅寫作背景和今天的時代背景來進行闡述。這三個環節內容的設計,在任何教輔用書和互聯網上都沒有現成的答案,也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學生必須在主動閱讀文本、精心研習文本后才能最終完成。這樣的閱讀教學,就自然而然將學生從教輔用書中“拽”了出來,真正回歸到文本中去了。

二、由習慣聽講解到學會提問題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語文教師最怕遇到的情況就是學生“沒問題”?!皼]問題”并不意味著學生什么都懂,更不意味著教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學生的“沒問題”是習慣使然,學生已經習慣教師的“滿堂灌”和“一言堂”,不能不說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悲哀。毋庸置疑,教師的“教”即講解,也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的“學”要有知識的積累,更要有“好問”精神的體現。課堂上,學生敢不敢提問題,有沒有問題,能不能就問題進行主動的探討,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么是學生沒問題問或者習慣性地不問問題,要么是充斥著一些簡單、淺層次的問題解答。試想,這樣的閱讀教學又怎么能真正讓學生領會文本內涵,提升文本閱讀的素養和能力呢?

其實,習慣聽教師講解本身不是壞事,至少證明了學生有深層次閱讀文本的興趣和欲望。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將這種興趣和欲望主動表露到課堂上來,主動提出問題、對文本進行解讀,這才是文本閱讀教學的關鍵。因為,提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就是抽絲剝繭、一步一步解讀文本的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圍繞文本提問題,關鍵在于放手,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解讀文本的主動權,寬容和贊賞學生在此過程中所犯錯誤、幼稚行為和探索嘗試,激勵學生更深層次解讀文本。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有耐性,并且適當示弱,在關鍵時刻加以合理引導即可。日積月累之下,學生才有可能有興趣提問題,勇于提問題,并逐步變得會提問題。

執教《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提問的:同學們,老師有點看不清文中的關系,總覺得故事越傳奇,真實性就越不可靠。你們能提出對這篇文章真實性的質疑嗎?我故意示弱,吸引不少學生主動去思考文本,提出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就提出,文中燭之武難道才是真正的“鐵齒銅牙”嗎?憑借短短百字的說辭就能將準備充足的強大秦師退走?燭之武是秦師退走的真正原因嗎?根據這個提問,大家進一步明白國家利益及地緣政治才是秦師退走的根本原因。這樣就加深了對文本的解讀。

三、由習慣純欣賞到學會動手練

應該說,高中生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是喜歡的,這也是讀者對于優美作品與生俱來的一種欣賞。這種欣賞本來可以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契機,進一步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很遺憾,不少語文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簡單將這種欣賞看作是喜歡語文課堂或語文教學,事實上兩者的內涵是大相徑庭的。學生喜歡閱讀文本不代表喜歡語文課堂,學生能欣賞文本不代表欣賞文本閱讀教學。同樣,在這種不正常的認知下,學生的行為就變成一種對優秀文本的純欣賞,正如欣賞優美動聽的歌曲,不代表就能自己唱出優美的歌曲一樣,這種純欣賞也并不能為學生在提升閱讀素養上提供更多裨益。

因此,要以學生這種欣賞為契機,不僅僅使之變為一種內在習慣,更要外化為一種自主學習和提升閱讀素養的行動自覺。在具體的文本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練筆的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去融入文本,不僅僅是欣賞,更是動手模仿操作,以此來強化感悟,增加經驗,從而提升閱讀能力和素養,正如在欣賞完好聽的歌曲后,跑到練歌房去唱卡拉OK一樣,也能夠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音樂素養。

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閱讀教學方式,著力引導學生提升自主閱讀的水平,真正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學會用練筆的方式將自己融入文本。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暨陽高級中學)

猜你喜歡
用書教輔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非法劣質教輔須嚴打
是誰對書不敬
吃書與用書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新疆:不得強制學生購買教輔材料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教輔出版,痛并快樂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