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內皮功能在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變化

2014-07-18 12:06朱曉光時軍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年15期
關鍵詞:硝酸甘油蛋白尿內徑

朱曉光 時軍

血管內皮功能在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變化

朱曉光 時軍

目的 探討血管內皮功能在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變化情況。方法 117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 , 根據其腎功能及蛋白尿檢測結果分為早期組 (66 例 )和中晚期組 (51 例 ), 對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 (HbA1c)、肌酐清除率 (Ccr)、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NO、內皮素 -1(ET-1)、血漿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基礎狀態、反應充血狀態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 時的肱動脈內徑變化進行比較。結果 中晚期組的 Ccr、NO 水平顯著低于早期組 (P<0.01), 而 UAER、ET-1、vWF 水平顯著高于早期組(P<0.01), 且中晚期組患者在反應性充血時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 時的肱動脈內徑變化顯著低于早期組(P<0.01)。結論 糖尿病腎病患者早期可發生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障礙 , 而在中晚期則發生與平滑肌功能相關的非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障礙。

血管內皮功能 ;糖尿病腎病 ;內皮依賴性舒張 ;臨床分期

糖尿病腎病在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中較為常見 , 其發生機制主要與遺傳、高血壓、蛋白尿、缺氧缺血及炎癥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而有研究稱 , 糖尿病腎病患者體內微炎癥相關的血管內皮損傷是引起其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1]。為進一步了解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變化 , 本文對117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予以血液內皮相關因子的檢測 , 并對其肱動脈舒張功能進行超聲檢查 , 并對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腎病血管內皮功能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 2010 年 9 月 ~2013 年 9 月門診及病房診斷為糖尿病腎病的患者 117 例 , 針對全部患者的腎功能及蛋白尿檢測結果將其分為早期組和中晚期組 , 早期組為腎小球高濾過和腎臟肥大期、正常白蛋白尿期、持續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 , 共 66 例 , 其中男 41 例 , 女 25 例 , 年齡 29~78 歲 , 平均年齡 (59.8±13.5)歲 , 中晚期組為臨床糖尿病腎病期、終末期腎衰竭患者 , 共 51 例 , 其中男 33 例 ,女 18 例 , 年 齡 31~79 歲 , 平 均 年 齡 (63.8±15.7)歲。 全部患者中無尿路感染、急性高血壓等可導致白蛋白尿疾病的患者 , 無近期應用腎毒性藥物患者 , 無嚴重的肝或造血系統疾病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 HbA1c 進行檢測 , 并對患者 24 h尿液進行收集 , 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 UAER。對 Ccr進行計算。并對機體 NO、ET-1 及 vWF 的水平進行檢測。血管內皮功能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測定 , 休息狀態下患者舒張末期的肱動脈內徑為基礎內徑。利用反應性充血試驗 , 在予以放氣后反應充血 60 s 左右的肱動脈內徑?;颊咝菹?15 min 后至其血管恢復至試驗前狀態時 , 予以 500 μg 硝酸甘油5 min 后再次予以肱動脈內徑測量。將血管內徑在反應充血時和使用硝酸甘油后的測量結果與基礎值的比值進行計算。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 采用 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 Ccr、HbA1c、UAER、NO、ET-1、vWF 水平 中晚期組的 Ccr、NO 水平顯著低于早期組 (P<0.01), 而UAER、ET-1、vWF 水平顯著高于早期組 (P<0.01),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同狀態下的肱動脈內徑變化 中晚期組患者在反應性充血時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 時的肱動脈內徑變化顯著低于早期組 (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 Ccr、HbA1c、UAER、NO、ET-1、vWF 檢測結果

表1 兩組患者的 Ccr、HbA1c、UAER、NO、ET-1、vWF 檢測結果

注 :兩組比較 ,aP<0.01,bP>0.05

組別 例數 C c r ( m l / m i n ) H b A 1 c ( % ) U A E R ( μ g / m i n ) N O ( m m o l / L ) E T -1 ( n g / L ) v W F ( % )早期組 6 6 9 1 . 7 ± 2 3 . 8a 1 0 . 4 ± 2 . 5b 3 7 . 2 ± 9 . 8a 4 9 . 6 ± 1 6 . 3a 8 1 . 5 ± 1 3 . 9a 1 7 0 . 8 ± 3 8 . 3a中晚期組 5 1 4 6 . 7 ± 1 5 . 8 1 0 . 2 ± 2 . 6 2 2 5 . 6 ± 3 6 . 5 2 9 . 7 ± 8 . 6 1 2 1 . 9 ± 2 5 . 4 2 2 6 . 6 ± 5 4 . 2 t 1 9 . 1 8 8 0 . 6 7 2 4 1 . 3 6 4 8 . 5 7 7 1 1 . 2 3 8 9 . 5 2 5 P < 0 . 0 1 > 0 . 0 5 < 0 . 0 1 < 0 . 0 1 < 0 . 0 1 < 0 . 0 1

表2 兩組患者不同狀態下肱動脈內徑變化

表2 兩組患者不同狀態下肱動脈內徑變化

注 :兩組比較 ,aP<0.01,bP>0.05

組別 例數 基礎狀態 反應性充血時 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 i n 時早期組 6 6 3 . 8 ± 0 . 3b 4 . 9 ± 2 . 5a 1 7 . 3 ± 4 . 9a中晚期組 5 1 3 . 7 ± 0 . 2 2 . 6 ± 1 . 9 1 1 . 5 ± 3 . 8 t 0 . 2 4 1 3 . 5 3 7 6 . 8 9 7 P > 0 . 0 5 < 0 . 0 1 < 0 . 0 1

3 討論

糖尿病腎病的病理特征主要為系膜細胞出現增生及細胞外基質增多、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腎小球硬化。有文獻稱 ,患者腎小球血流動力學改變、持續高血糖狀態、生化代謝紊亂、氧化應激及內皮細胞功能紊亂是其發病的關鍵[2]。而亦有研究結果顯示 , 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與糖尿病腎病的發病密切相關。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 , 可引起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質發生改變 , 并導致舒張血管物質的釋放水平受到抑制 ,同時加速了收縮血管物質的釋放 , 引起患者發生血管痙攣及形成血栓[3]。

vWF 被認為血管內皮損傷的重要標志[4]。當患者血管內皮受損時 , 使內皮細胞中 vWF 被釋放 , 從而使血小板黏附并在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下聚集 , 從而進一步可形成血栓。而 NO 為患者機體重要的效應分子 , 可對血管產生舒張作用 ,和 ET-1 同由血管內皮細胞合成分泌 , 但 ET-1 可對血管產生收縮作用[5]。本文研究顯示 , 中晚期的 NO 水平顯著低于早期組 , 而 ET-1、vWF 水平顯著高于早期組 , 說明患者的內皮功能受損嚴重時 , 其 ET-1 因子的釋放水平增高 , 而 NO 的釋放水平降低。而患者機體血管內皮細胞在生理或藥物刺激作用下出現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而使血管得到舒張稱為內皮依賴性舒張 , 而對機體予以外源性 NO 供體對 NO 直接提供而產生平滑肌引起的血管舒張則為非內皮依賴性舒張。本文研究中 , 中晚期組患者在反應性充血時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時的肱動脈內徑變化顯著低于早期組 (P<0.01)。說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可出現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障礙 , 隨著病情發展而逐漸下降 , 而中晚期患者則通過使用硝酸甘油的肱動脈內徑的變化發現其存在非內皮依賴性舒張。

綜上所述 , 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 , 但對其機體血管內皮功能及其相關因子進行檢測 , 對糖尿病腎病早期的防治有著積極的意義。

[1]鄭海建 , 謝燕 , 王翎 , 等 .血漿 8- 異前列腺素 F2a 與糖尿病血管內皮損傷的關系 .中國老年學雜志 , 2012, 32(22):4904-4906.

[2]秦永芳 , 徐廷偉 , 袁海 , 等 .不同白蛋白尿水平的 2 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不對稱性二甲基精氨酸與血管內皮損傷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 2013, 36(25):7-9.

[3]王小林 , 張舜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分析 .中國療養醫學 , 2011, 20(11):1009-1010.

[4]戴鵬程 . 2 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不同階段血清血栓調節蛋白的變化 . 檢驗醫學與臨床 , 2012, 09(1):45-47.

[5]王少清 , 汪力 , 高芳 , 等 .川芎素干預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 .山西醫藥雜志 , 2012, 41(2):177-178.

2014-05-15]

475000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腎內科

時軍

猜你喜歡
硝酸甘油蛋白尿內徑
鋼筋混凝土排水管
硝酸甘油,用對是關鍵
產前MRI量化評估孕20~36周正常胎兒心室內徑價值
TIR與糖尿病蛋白尿相關性的臨床觀察
出現蛋白尿如何檢查治療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多巴胺聯合硝酸甘油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接觸式軸承內徑檢測機檢測探頭的結構設計
硝酸甘油別貼身帶
硝酸甘油別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