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先秦儒家“禮治秩序”及其對當代政治秩序建構的價值

2014-08-15 00:51飛,宋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禮治禮樂秩序

張 飛,宋 芹

(云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091)

政治秩序是歷代政治思想家高度關注的焦點。在和平時期,人們會追求政治秩序,并運用各種政治行為方式來維護各自的利益;在動蕩、分裂時期,人們企圖通過革命或者改革等方式改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舊制度,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來實現和維護社會穩定。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群雄四起,使原來圍繞周天子王權為核心建構的政治秩序陷入了崩潰的邊緣,社會秩序陷入亂序狀態。因此,秩序的訴求是當時政治思想家們的歷史使命,儒家也正是面對時代的使命與挑戰,挺身而出把禮論作為組織社會的理想方式和現實生活規則體系,主張重新建構政治秩序。禮治便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維持秩序的主要手段,以外在的禮儀制度、政治規范、社會習俗規范和內在的自覺理念兩個維度調節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秩序。立足當下,反觀歷史,“借鑒”、“吸收”、“轉化”禮治秩序思想和經驗,對我國政治制度化、政治秩序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

一、禮治秩序:儒家治理社會的目標

一般而言,在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會出現人們共同認可、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也只有這些準則和模式被人們自愿地或是被迫地當作人們行動的參照準則,這個社會才是有序的?!岸Y”就是儒家推行的使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試圖在社會成員中確立一種社會秩序?!岸Y”最初是一種原始的,不自覺的,約定俗成的習俗和傳統,后來轉化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規范”[1](P71)。其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祭祀制度、家庭制度等制度,“三綱五?!?、“三從四德”等價值準則,依禮、守禮的行為規范。

所謂禮治,就是通過禮儀制度、政治運行規范、社會生活原則來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治理國家最高準則和根本綱領?!锻醢浴贩Q,“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荀子曾從政治、道德釋義禮的本質,界定禮為政治制度。(2)日常行為的標準和規范。禮最初是指祭祀神靈之事,后來把各種敬神和人的儀式稱為禮,又加以改造推廣,禮治概指社會政治生活中所有傳統的習俗和需要遵守的規范。(3)禮治在實踐中主張自律為主,強制為輔。禮治是通過禮的制度化并結合自律為主,強制為輔的原則來調適、規范社會和政治秩序的一種治理模式。

儒家主張禮治實質上體現了對社會和政治秩序的追求,禮治社會本質上就是一種井然有序的完美社會?!叭鍖W是一個以全面安排人間政治秩序為目標、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為旨歸的秩序理性主義”[2](P329),力求提出一套合理的王權政治秩序樣式,禮治就是儒家政治秩序建構的核心思想,有效的維護了社會的等級秩序,為王權統治提供了合法的意識形態,為社會日常行為提供了評判的標準。試圖通過禮治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規范,調適社會等級差別,建立尊卑秩序,使國家治理實現制度化、秩序化目標,并認為理想的社會政治秩序就是應當能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

二、儒家維護禮治秩序的內容及合法性思想

(一)君民有別,等差有序,安分守己

儒家社會秩序建構的關鍵在于等級秩序的和諧,君主專制、君權至上是其思想的核心內容。禮治思想蘊含著一個具有等級別異的社會秩序,并認為尊禮風氣的存在是社會井然有序的重要前提,禮所體現的就是等級秩序,主張統治者把等級差別和社會秩序統一看待,“強調禮作為政治秩序原則的意義”[3](P22)。

儒家認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等級差異是必然規律。荀子說到:“禮者,貴賤有序,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國富》)。除年齡、性別、體質、血緣關系及生活環境等因素外,還因為人們經歷不同的社會化手段,處于不同的社會化階段,人們習得的才學品德、觀念視野等方面存在差異,由此出現尊卑、上下之類的等級分野,也演化出君主、臣子、臣民之間的等級秩序。在儒家看來,只有這種差異鮮明、等級確定的社會才是公平合理的,尊卑上下、長幼親疏各有分寸而不淆亂,就是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4](P45)因此,儒家提倡“親親”、“尊尊”等精神,禮儀規范,試圖營造認同、理解君臣、父子等級差別,從而家庭關系得以維系,社會秩序得以穩定,使尊卑、長幼、貧富、官民的界限和等級差別得以掩蓋,進而使百姓滿足現狀,安分守己,不反抗現世不平等的統治。

概括地說,儒家主張社會等差有序,應各守其分,安分守己體現了人類處于競爭狀態,并極力以禮治秩序維護這種競爭造成的等級差別,使社會成員無限競爭欲望與物資分配依照政治等級現狀處于動態平衡之中,使社會保持有節有序的狀態。

(二)情欲難免,節欲禮控,人心必叢

人天生具有自然屬性,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生存就需要一定的物質資源,但是沒有一個規則和界限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就會導致爭斗,使社會陷入無秩序狀態,鑒此先王就對資源的利用與分配制定規則,這就是禮節欲的根源??酌宪鞯热寮掖髱熞矊θ擞岢隽怂麄兊乃伎?并突出了各自的一套理念來調節人的欲望,使人的身心獲得和諧,社會秩序井然。

孔子認為欲望是人生來的本性,但是過度的欲望也是人們痛苦的來源,所以他主張克制人的欲望以及通過修身養性使人們獲得快樂??鬃釉?“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這個距就是規則、制度、道德、法律、底線??煽闯隹鬃诱J為己(人欲)的存在,并要對己進行克制,即節欲。孟子認為欲是客觀存在的,但過多的欲望是不利的,并極力提倡寡欲。認為欲望是受禮所制約的,得按禮之要求有所取舍,相互克制,實現有序。荀子認為人的情欲是難免的,目好美色,口好美味,“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榮辱》)這些欲望是人固有的屬性,是客觀存在,人拿它沒有辦法,無法回避。他提倡“人性惡”,主張“導欲”、“養欲”和“節欲”。因為人的欲望是受心所控制,如果在心中確立符合禮義“可”與“不可”的標準,就可能自覺用禮儀來節制自己的欲望。

儒家禮對欲望的認識:一是禮對個人的欲求加上了一定的約束和限制,避免了無約束的欲求和爭奪可能導致的混亂;二是把欲望看作是人的自然屬性,并為個人欲求的滿足提供了一個正當的、合理的平臺。三是制定控制欲望的禮時要順從人心??鬃铀^的“吾從眾”,荀子所謂的“順人心”都包含要根據人心節欲,而不能完全忽視人的欲望本性。

(三)禮主法輔,禮法互補,德主刑輔

一般來說,維護社會秩序的準則主要包括風俗、習慣、制度、道德、法律等,儒家“禮”選擇的秩序資源也很廣泛,“除了習俗、道德、各種人倫關系外,還包括各種經濟政治制度和婚喪祭祀等制度,甚至包括了刑罰、威獄?!盵5](P42)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儒家的“政治秩序”準則也在發生演變。

禮、法在儒家學說的地位中是不對等的,禮是主,法是輔;禮是本,法是末。一是“禮”的內涵與“法”的平等具有矛盾性。禮中包含“親親”和“尊尊”的精神,講究親疏、上下有別。在孔孟看來,維護父子關系的親情要比維護“法”的公平更重要,甚至比為政者都重要,因為親親之愛代表著更高的價值。這就與法家主張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韓非子·有度》)法治精神相矛盾。二是孔孟主張“德”和“禮”治國思想。以禮治國可以使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產生一種微妙的親和關系,讓人們覺得統治者是親和的,值得信賴的,從而獲得一種魅力型權威的效果,使人們自愿的服從統治者推行的政令,自覺的在統治者提倡的行為準則范圍內活動。三是儒家認為刑罰只有在禮治之補充的意義上才可以被接受和肯定??鬃诱J為實施刑罰并不難,難的是“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孟子曾批評法家法治治國理念,認為沒有德、禮作為重要支撐,僅僅依靠法治不能完美無瑕的維護政治秩序。荀子的治國思想主張禮法并用刑賞不過,在《成相》、《王制》等片中集中表達了他的禮法結合思想。

孔孟荀作為儒家大師,跟法家人物還是有本質區別的,他們雖然不得已接受“法”作為治理工具的必要性,但對“賞慶刑罰”還是很鄙視,不認為“法”具有最高價值,“法”上面還有“禮”,即“禮”里面的基于親親之愛并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

(四)禮樂之統,以樂從仁,禮別樂和,和中有別

在儒家禮治秩序中,禮、仁、樂有著內在聯系,其禮是等級性的存在,樂是和諧性的存在,仁是禮樂的精神載體。社會等差有序的思想,即別。樂則合同人群,即和。儒家提出內外調適理論,實際上就是用樂之和來彌補禮之別,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孔子的仁具有孝悌和愛人兩層內涵,并且愛的類型有平等的愛,有差等的愛。而“孟子對差等之愛較為堅持”。這種差等之間實質上就是體現著儒家對社會等級秩序的包容??酌弦远Y釋樂,把禮當作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但它畢竟是一種外在規范機制,絕非體現人內心的認同與自覺。鑒此,儒家大師們尋覓一種教化方法使內心達到仁的精神境界,外表認同等級秩序的合法性。于是他們發現樂乃陶冶情操,調控心性,豐富精神生活。樂雖然具有改變心情這種功能,但如果樂傳達的意識形態不符合禮的要求,何以能使人們把禮治秩序轉化成內心認同的行為準則呢?正如孔子所說:“人而不仁,如何禮?人而不仁,如何樂?”禮樂本義在于仁愛、敬愛、和諧。孟子也認為禮樂無仁內容的嵌入,華表于外,名不副實罷了。荀子認為“樂有雅正淫奢之分,只有對個人人生和社會治理有正向作用的樂才稱之為雅樂”[6](P173),并且把樂器及樂聲的差異來代表上下尊卑關系,論說到眾多樂器共同演奏時會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為現世的等級秩序說教。

儒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樂有治國之道,但都強調禮樂在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中具有舉足重輕的功效。禮從外在層面規定社會等級,而樂以仁為載體從內在層面凈化心靈,不知不覺中把禮的規范內化為個體自覺的道德情操。所以樂在協調復雜關系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和親父子兄弟的人倫關系,可以溶解君臣上下的矛盾對立 ?!盵7](P260)。

三、儒家“禮治秩序”對當代政治秩序建構的價值

所謂政治秩序就是“政治關系的運行狀態,實質是政治權利在政治生活中的分配狀況以及政治權力的運行狀況”[8](P261)。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發生變遷是就意味著“傳統政治體制的變革”[9](P27),迫切需要建立和維護新政治秩序。下文試著從政治資源均衡性分配,政治權力運行以及道德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基礎,政治社會化是政治秩序化的路徑角度分析先秦儒家禮治思想對當代政治秩序建構的價值。

(一)等差有序思想:扭轉政治資源分配差異性的思想啟迪

傳統等級秩序需要理性看待,如儒家主張的等級制度之禮,尊卑之別對今毫無借鑒意義,但是儒家的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等孝悌、敬愛思想對當代社會具有絕對歷史價值,本文暫不討論,而是分析等級秩序觀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儒家是從差異性的視角在分析當時的社會階級、階層關系,針對君、臣、民之間,臣臣之間,民民之間的差異性推行仁政使君主政權獲得合法性。這個差異性(不均等)治國理念對當代政治資源分配差異性(不均衡到均衡)具有啟迪意義。

近年來,“我國對經濟收入分配的不公問題已經給予了高度警覺,但對于政治資源分配差距現象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盵10](P73)當前我國政治資源分配不均衡,進而帶來政治穩定和政治有序運轉不均衡。如邊疆地區所具有的政治資源低于內陸地區;東、中、西獲得中央政策資源分配的地區差異;政治代表性的地區分布差異;農村、小城鎮所具有的的政治資源低于城市、大城市。這種政策資源分配差異性策略雖然能起到“先富帶后富”、“經濟輻射”等連鎖反應。但這種差異存在時會影響經濟、教育、保障性資源分配難以達到真正的公平。這種差異性嚴重不均時會導致民族矛盾、政治危機、社會矛盾??梢?在政治資源分配與政治秩序之間,政治資源分配均衡是政治秩序化的內在要求和前提條件,政治資源均衡分配是良好政治秩序的結果和體現。所以我國政治性資源分配問題理應效仿經濟資源分配中的調節模式,重視政治資源均衡、公平性分配,實現政治穩定,政治秩序化目標。

儒家認識到了社會的等級差異,但不提倡消除等級,而是推出仁者愛人的思想,使這種等級對立與區分的矛盾在內心中化解,進而維護這種等級秩序。在當今顯然不可取,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差異性,并且要從政治屋頂層面使政治資源均衡性分配?!霸谶@塊土地上,無論貧富,人民在政治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人們握有同等的政治權利,有權獲得等量的政治資源?!盵10](P74)要扭轉因公民政治維權意識、收入高低差異、地區政治代表等差異造成政治資源不均衡分配的現狀,要防止因政治資源初次分配不均衡導致循環性不公平性發生。

(二)禮因人欲產生:對政治權力制約實現權力運行秩序化

先秦儒家都認為欲望是人的自然屬性,要受到禮的制約使社會得到規范,并且用禮來劃分名份,使人們索取利益時有個尺度和界限,以此來調節人欲。古代為節欲而制定禮儀規范對社會治理行之有效,其節欲觀對當代政治權力運行進行制約,遏制貪得無厭、巧取豪奪、損公肥私而致社會公共利益于不顧行為具有指導價值。

歷史和事實表明權力一旦失去制約與監督,權力的實際運行就會異化,就會以謀取私人利益為目標,所以要對權力進行制約以維護公共利益。分析“以禮制欲”的思想制約權力運行的三點思考:第一,禮是作為政治制度、法律規范來使社會秩序化,當今也可以通過完善和建構政治制度來規范權力運行,如完善行政、司法監督機制;加大人大監督力度;社會輿論監督制度等制度來規范權力運行。第二,禮以倫理道德的形式引導人們的意識形態,把禮的外在規范轉化成內心的道德情操,從內心上服從禮的要求,遵循禮的規范。那也可以通過強化權力主體之間的倫理規范,通過新聞媒體、會議、講座培訓等途徑宣傳灌輸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精神,在集體會議上表揚遵紀守則先鋒人物和宣傳事跡營造積極向上的組織氛圍。使權力主體內心向往的是獲得政績后的感覺,期待的是人民的尊敬,而不是追求過度物質欲求和生理欲求。試圖在權力主體心中形成一個處理欲望的框架,進而對損人利己的欲望予以克制。第三,禮實質上也在為等級制度辯護,維護上層階級的利益。當今社會是人民民主、平等的社會,為政者是人民的公仆。但為政者也屬于精英階層,合理、合法的欲望應予盡量滿足,并給予制度保障。

人的利益和欲望要求是無境止的,而權力能夠滿足人的欲望,所以需要對權力運行進行制約。西方的三權分立,以權力制約權力,但我國政治運行模式與西方有別,不能簡單效仿,然而借鑒禮治之節欲、寡欲、導欲、養欲方式的精髓,剔除其糟粕對當代政治權力制度化運行具有深遠意義。

(三)德主刑輔理念:道德秩序是維護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礎

現代的法治與人治是相對的概念,反觀傳統“法治”與禮治也是相對概念,那么消除法治這個同項得出禮治等同于人治,理解實乃一種誤解。禮不等于人治、法治,只是不排斥法治的效用?!短坡闪x疏》所謂“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乃是對儒家禮治思想的精辟概括。在當今社會由人們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但沒有上升為法律或難以上升為法律的行為規范都可稱之為禮??梢姰斀裰Y屬于道德范疇,且為政治秩序建立的道義基礎。

儒家主張的德主刑輔雖然具有道德政治化傾向,但沒有把政治與道德合體,而是把道德秩序視為與政治秩序相依為命,不可分割的附屬物。這對于我們維護當今的政治秩序有重大啟發價值。一是儒家注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對政治秩序建設有所裨益。塑造執政者良好道德品性,用道德品性來衡量權力運行的宗旨,促使權力追求公共利益。權不謀私而為公就會取得合法性支持,而合法政策、合法執行就意味著政治秩序化。二是儒家德主刑輔思想對當代政治決策制定、執行具有啟迪價值。任何政策從根本上企圖得到人們的尊重,人們的支持,就必須符合社會道德信念,并以強大的民意支持力量保障政治貫徹順利和有效。三是儒家傾向于把所有道德問題政治化,政治插足道德領域,對非政治生活嚴重干預從而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的自由與個性。為政者所宣傳的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道德價值趨同可以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如果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道德價值背離,就難以讓人們接受,甚至會激起人們的反抗,走向政治秩序化的反面。

在追求政治秩序的同時,要認真考量儒家禮治秩序運用于當代的局限性。要合理借鑒其利用道德對當時社會政治秩序建立的歷史價值。任何事物都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會物極必反。道德秩序與政治秩序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政治秩序的建構雖然離不開道義基礎,但是試圖讓道德來引領政治,以道德意識來建構政治秩序只能帶來政治的脆弱和社會的無序?!盵6](P38)

(四)禮樂內外教化:強化政治社會化作用增強政治認同感

儒家的禮教,亦稱禮樂教化。禮強調社會的別異,樂則強調內化別異為和睦。禮樂作為政治性的存在,它們分別用制度約束人們的行為,用音樂熏陶人們的心靈,從內外兩個角度增強政治的認同感,維護社會政治秩序。其實禮樂教化承擔著傳播主流政治文化的功能,成為了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這種傳播方式對于優化當代政治文化傳播途徑具有轉化價值。禮樂教化經過三個步驟:一是制定禮(秩序、規范、制度),而且使禮賦予仁的精神;二是通過禮儀活動,用音樂、舞蹈、詩歌等形式使禮的要求與被統治者的心靈進行互動;三是被統治者內心經過感染,熏陶,把禮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進一步分析禮樂教化傳播模式,可概括出如下特征:一是禮樂教化具有規模性,通過過年、過節等儀式活動對全社會進行一次心靈熏陶、洗禮;二是禮樂教化具有客觀真實性,禮樂必須以仁之精神為載體,傳達治國思想;三是禮樂傳播過程中具有整合性,不同的心聲在禮樂儀式中得到整合;四是禮樂教化內容具有壓抑性,方式具有單一性,由于傳播方式的直接性和力度的有效性會使禮對人的行為產生精神束縛。禮樂教化是在當時社會推行的,在今天如果直接借鑒,那就是按圖索驥了,但是當今為政者應該效仿禮治重視政治社會化對政治穩定的作用。

當今的社會化實現方式很多,如家庭、學校、大眾媒體傳播、社會交往、職業群體、政黨組織、政權系統、宗教組織,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11](P160-166)。但用規模統一性、客觀真實性、整合性、不壓抑性來衡量這些傳播途徑,則存在不完美性。所以統治者應當充分發揮政治權威的“導航”作用,高度重視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區域的社會化效果,形成以統治者為核心、學校以及大眾媒體傳播等各種政治社會化途徑有機參與、全面激發政治社會化的功效。政治社會化越徹底就表明政治認同感越高,政治合法性越強,進而實現政治秩序化。

[1]蔣傳光.略論中國古代社會的“禮治”秩序——一個法社會學的視角[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2]胡銳軍.儒家政治秩序建構的合法性基礎[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曹英.開明專制與圣人之治——儒家“禮治秩序”思想引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6,(2).

[4]白奚.儒家禮治思想的合理因素與現代價值[J].哲學研究,2000,(2).

[5]白奚.規范 教化 秩序——儒家禮治思想漫議[J].北京社會科學,1998,(2).

[6]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楊華.先秦禮樂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8]馬嘯原.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

[9]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10]何深思.關于我國政治資源分配的幾個問題[J].新視野,2008,(2).

[11]周平.政治學導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禮治禮樂秩序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
秩序與自由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孤獨與秩序
儒家的禮治傳統與基督教的法治傳統之比較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鄉村治理方式的現代化轉型:由禮治“嵌入”法治
中西傳統法律文化差異性探尋
南風吹夢,禮樂重光
遏制違約頻發 重建藥采秩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