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晤士河水污染兩次治理的比較研究

2014-08-15 00:51王友列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泰晤士河處理廠河流

王友列

(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安徽230039)

泰晤士河發源于英格蘭西部的科茨沃爾德山(Cotswold Hills),流經倫敦市區,最終投入到北海的懷抱。作為英國最重要的一條河流,泰晤士河為兩岸居民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因而被英國人親切地稱之為“母親河”。

工業革命以前,泰晤士河還是一條干凈的河流。泰晤士河河水清澈,以盛產鮭魚而著稱,既是水禽的自然棲息場所,也是人們泛舟河上休閑娛樂的快樂勝地。

19世紀是英國人最自豪的“黃金時代”。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由農業鄉村社會向工業城市社會轉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以倫敦為例,據統計1801年倫敦人口為111.7萬,1851年人口為268.5萬到1881年人口增加到477萬。[1](P70)在倫敦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城市基礎設施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給城市環境衛生帶來了嚴重危害,其主要表現為泰晤士河的水污染急劇惡化。

工業革命使英國城市成為歐洲最糟的居住地區。[1](P112)城市經常有人滿為患,房子擁擠不堪,沒有自來水,沒有排水溝……門口總有糞堆……惡臭和骯臟被看作一種自然規律,人人習以為常。[2](P279)約翰·西蒙爵士,一位公共衛生的倡導者,在1854年的《關于倫敦城的衛生條件的報告》中指出:“三五個家庭擠在一間12平方尺或更小的房子里……像牲口那樣雜亂親近,這并非不異常的事情”。[3](P296)由于缺乏任何系統的和強制性的安排,房子在建造過程中并沒有注意到排水設施,甚至于有些連排水溝都沒有,而這些房子往往連片成群,大家共用廁所和糞堆,加之公眾缺乏公共衛生意識,把一些諸如殘羹剩渣等生活垃圾以及動物的尸體也扔在這里。由于缺乏足夠的自來水,這些污穢沒有辦法得到清洗。一到下雨天這些污垢就被雨水沖洗掉,因此雨水成了唯一的沖洗劑。這些被雨水沖洗掉的污垢最終流入泰晤士河。1871年皇家衛生問題調查委員會也報告說,各地在開鑿下水道時考慮不周,將大量廢水注入河道,會對下游地區造成不良影響。但這些問題長期未得到人們理解。[1](P115)當時的倫敦并沒有專業的衛生檢察員,地方議會也沒有頒布衛生條例,大家無規可依,任由居民隨意處置這些垃圾。

1866年,皇家河流污染調查委員會的第一份報告描述了泰晤士河污染的景象。泰晤士河從克里科雷德(Cricklade)到倫敦排水系統端點這一段河道,因沿途城鎮、村莊與住戶排放的污水不斷注入其間,使得河水總是污濁不堪。有不少的造紙廠、制革廠等工廠企業的廢水也流入泰晤士河。不僅流入泰晤士河的地表水未經任何處理,而且各種動物的尸體順流而下,直至腐爛而成垃圾。這一區域的所有污染物,不管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全都進入了泰晤士河,泰晤士河也就無可阻擋地成了藏污納垢之所;同樣是這一河水,在受到如此嚴重的污染之后,卻又被抽取,用沙過濾后,輸入倫敦供家庭使用。[4](P155)

由于泰晤士河既是倫敦居民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又是倫敦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接納體,這就使倫敦人和泰晤士河形成了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并最終導致霍亂的爆發和流行。

霍亂最早發生在印度,隨后向世界傳播。英國于1831年10月27日發生首例霍亂病例。倫敦先后于1831—1832年、1848—1849年、1853—1854年和 1866—1867年爆發 4次霍亂,共奪去大約 4萬人的生命。[5](P124)霍亂首先是在人口大量聚居的貧民窟爆發和流行的,隨后開始向富人聚居區蔓延。富人出于對自身健康的考慮,要求政府調查此事。當時的人們并沒有“細菌”的概念,醫生普遍認為霍亂是瘴氣所致。政府派遣查德威克前去調查,經過一番調查,查德威克于1842年完成了《勞動居民的衛生狀況》的調查報告。在這份報告書中,他認為霍亂的流行與水體污染有直接關聯,并提出了修建下水管道、改善供水和清潔街道的建議。[2](P316)但是當時的社會崇尚“自由放任”,民眾普遍反對政府對生產生活的干預,政府也把這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當作“經濟問題”不予考慮?!氨M管房子,街道,大雜院,小巷和河流由于污染而流行傳染病,市政官員卻通常滿足于最原始的權宜措施……對普遍存在的污穢熟視無睹?!盵2](P311)

正是由于公眾對自身健康問題的極大關注才迫使英國政府將泰晤士河污染的防治提上議事日程。首先是議會通過立法手段來處理水污染問題。1855年,議會頒布了《有害物質去除法》(Nuisance Removed Act),試圖向河道排放污水的工礦企業處以罰款,但是很多企業拒不繳納罰款,收效甚微。其后,議會又責成皇家委員會負責調查河流污染狀況,皇家委員會在提交的報告中建議:應當禁止直接向泰晤士河中傾瀉未經任何處理的污水的做法。[6]在1876年議會通過了《河流污染防治法》,該法規定任何個人和企業都不得向河道排放垃圾以及有毒有害物質,否則將視為違法。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防治河流污染的國家立法,直到1951年仍然是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法。

除了議會通過立法手段來處理水污染問題外,政府還加強排污管道建設。1856年成立了都市工務局(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并且任命約瑟夫·巴扎爾基特(Joseph Bazalgette)擔任總工程師。當時的倫敦市區共有150公里的下水道和330公里的污水溝,針對這種情況,巴扎爾基特在總結前人設計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修建覆蓋全市的隔離排污下水管道網的設想。根據工程師巴扎爾基特的規劃,在泰晤士河南北兩岸建造兩套龐大的隔離排污下水管道主干網,以匯總兩岸的污水。北岸的水庫于1864年完工,南岸水庫于1865年完工。水庫中的污水不經任何處理,在落潮時刻開閘泄水,同落潮的河水一起流入大海。[5](P79-84)隔離排污下水管道網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都市河段的污染狀況,但是卻給排污口及其以下河段帶來諸多問題。1878年,“愛麗絲公主號”游艇在貝肯頓下水道出口處沉沒,船上800名乘員中,有650人溺斃。[5](P103)當時的報紙紛紛指控許多人并非溺死,而是因為污水中毒而喪命。這一事件讓全國都開始關注排污口附近的河流污染問題。

在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根據皇家委員會有關“在現存的排污口應當增建污水處理設施,對污水進行沉析處理,分離固體垃圾”的建議,[5](P105)1885年都市工務局決定在在排污口興建污水沉析設備,用石灰石和原硫酸鐵對污水進行化學處理,并將沉析出來的固體垃圾用駁船(sludge vessels)傾卸到北海。[5](P107)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泰晤士河的水質得到了改善。

然而,自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人在泰晤士河水污染的治理上并沒有取得明顯成效,水污染總體趨向惡化。20世紀50年代,泰晤士河兩岸的工礦企業更加集中,英國家庭廣泛使用合成洗滌劑,工業廢水連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泰晤士河,其規模和處理難度都是空前的,導致原有的污水處理設備不堪重負,致使泰晤士河嚴重缺氧。

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是此次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成功的關鍵因素。水污染問題受到了公眾前所未有的關注,英國政府也下定決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水污染。議會通過立法,先后頒布了《河流法》(the Rivers Acts)、《水資源法》(Water Resources Act)、《水法》(the Water Act)、《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等法律法規,標志著政府在防治河流污染問題上真正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

英國政府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的同時,也對河流管理采取化零為整的做法。從20世紀60年代起,英國收回地方政府對河流的管理權,實行集中統一的全流域管理。泰晤士河被劃分為10個區域,在合并了200多個管水單位的基礎上組建了一個新的管理機構——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Thames WaterAuthority,簡稱TWA)。水務管理局在環境部的領導下,負責對泰晤士河流域進行統一管理。隨著水務管理局權限的提高,在資金籌措以及政策法規出臺方面擁有更高的自主權和獨立性。水務管理局還設置了專門的研究機構,負責研究和處理各種水污染問題,保證了水污染治理和研究的專業化、科學化。

如果說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科學有效的管理為泰晤士河水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那么建立更加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就為水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

泰晤士河流域的污水處理設施興建于19世紀中期,到1950年代共興建了190多座小型污水處理廠。這些污水處理廠由于規模較小,分布不合理,加之設備陳舊落后,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化污水處理廠的要求。為此,政府將原來的190多個污水處理廠整合為十幾個較大的污水處理廠,同時對原有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污水處理技術。其中的貝肯頓(Beckton)污水處理廠是當時歐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量相當于泰晤士河最大的支流Madway河的流量。經過60年代的升級改造,日污水處理量達到114萬立方米,日容納污水量273萬立方米。[6](P103)

針對河水缺氧問題,1968年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購置了兩臺混合空氣動力增氧機,每天向河水里注入10噸的氧氣。[6](P112)另外,污水處理廠每天產生的大量濕污泥除了一小部分被施用于農田,其他都被裝船運到北海拋入海洋。

經過此番不懈的努力,泰晤士河水污染不斷惡化的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很快又恢復了昔日的清澈。泛舟河上、垂釣宴飲的快樂場景又再次回到了英國人的生活中。

針對泰晤士河水污染的問題,英國人進行了兩次重大治理,前后共花費了大約一百二十年的時間。如今的泰晤士河被公認為是流經都市地區水質最好的河流。比較兩次治理特點,總結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筆者認為以下三點經驗值得深思。

首先,公眾的環保意識在污染治理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一次水污染治理之所以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眾對環境污染的麻木不仁。面對環境污染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一些團體和個人會到皇家委員會面前抱怨和申訴,但是民眾普遍還是接受了現狀。畢竟對于民眾而言,城市發展繁榮帶來的喜悅大大抵消了水污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的擔憂。

其次,正確的認識水污染以及科學的評估水污染的影響在污染治理過程中非常重要。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制約,19世紀中期的英國學者們對于水污染的特征、水污染與流行疾病的關系以及河水凈化等問題,缺乏科學正確的認識。他們找不出河流中有毒物質的來源,解釋不了霍亂爆發和傳播的原因,面對流行疾病,醫生們也是束手無策。在19世紀,人們頭腦中甚至沒有“污染”這個概念。[1](P115)而當時處理污水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將污水當作肥料運到農田里去進行灌溉,生產出大量有毒農作物,這些農作物最終又被人類食用,危害到他們的身體健康。

最后,完備的法律法規和科學的管理是水污染治理的長效機制。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具有污染破壞容易,治理恢復難的特點,這就要求在水污染治理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制定完備的法律法規,既提高了民眾的環保意識,又能從源頭上減少個人及工礦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全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統一的指揮和管理。成立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協調各方利益,理順上下關系,避免了各自為政,以地方利益為重的混亂局面,有效推進政策法規和治理措施的實施。

因此,總結泰晤士河水污染兩次治理的成敗得失,對于今天我國城市水污染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錢乘旦.第一個工業化社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英]羅伊斯頓·派克.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人文實錄[M].蔡師雄,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3][英]阿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M].陳叔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4]梅雪芹.環境史學和環境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StephenHalliday.The GreatStink of London,Sir Joseph Bazalgette and the Cleansing of the VictorianMetropolis[M].Gloucestershire:Sutton Publishing Limited,1999.

[6]Leslie,B Wood.The Restoration of the Tidal Thames[M].Bristol:Adam Hilger Ltd,1982.

猜你喜歡
泰晤士河處理廠河流
污水處理廠低碳節能的探討與研究
人體的“廢料處理廠”
從“生物學死亡”到潔凈標桿:泰晤士河如何用60年重煥生機
蔚藍洞窟
“沉沒”
河上的“鋼鐵巨人":泰晤士河防洪閘
河流
城市污水處理廠占地研究
流放自己的河流
污水處理廠沉淀池剖析——以烏魯木齊某污水處理廠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