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途徑

2014-08-15 00:51欒吉斌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文化背景教育工作者校園文化

欒吉斌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154007)

廣大青年學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維護高校校園的發展與穩定,確保大學生順利的成長和成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利和有效地開展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國外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因素不斷地影響和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尤其是隨著多元文化的到來,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沖突以及相互碰撞的態勢,不斷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文化形成的文化大背景給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既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同樣,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發展與改革的契機,也帶來了很多困惑。

一、多元文化的內涵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一些美國學者就提出了文化多元主義思想,主要有文化“熔爐論”和“同化論”。直到20世紀中期,多元文化才成為一種社會思潮得到人們的關注。對多元文化具體內涵的界定到1995年的“全球多元文化大會”上才得到明確:多元文化包括各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認同權、社會公平權以及經濟受益需求”。這說明,多元文化涵蓋了不同種族、民族、地域、社會、群體、國家等范疇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等的差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形成和信息網絡化的迅猛發展,不同淵源、種類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越來越頻繁,各種獨立文化變革更新的腳步也日益加快,這些情況直接導致多種文化并存的時代格局,使我們不可避免地進入到多元文化的時代。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信息網絡化的迅猛發展,我國文化領域必然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一枝獨秀走向百家爭鳴。在這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沖突的形勢下,高等院校仍是不同意識形態爭奪廣大青年的前沿陣地,是馬克思主義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激烈交鋒的匯聚地。多元文化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與機遇,另一方面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困難與挑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如下特點:

1.多元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開放,但理論與實踐脫節,方法相對單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更加開放的特點,削弱了原有主導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文化的主體地位,讓一些更具靈活性、開放性和能夠包容其它文化的因素進入到高校文化中,使校園文化更加充實。而與之格格不入的是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傳統理論式教育,以往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以社會主義文化為獨一文化原則,標準化、統一化的對學生進行培養,主要采取理論灌輸式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都是采取說教、灌輸式的方法把單一的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直接移植給廣大學生。這些理論既枯燥又抽象,而且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銜接不上,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日后的工作無法起到現實的指導作用。在教育方法上我國高校主要采用課堂集體教育,以理論學習為主,很少有實踐活動。師生互動少,個體教育不足,不能因人施教,抑制了大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2.多元文化擴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還未達到時代要求

我國高校的多元文化格局使得各種校園文化的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多種文化觀念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較量、相互融合,有利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補充,但同時對施教者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其自身的思維與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對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本身就是對自己道德品質與工作能力的一次檢驗。逐漸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必然導致多元價值觀,多元價值觀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價值體系形成了強烈沖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發展的日漸繁榮,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物質利益誘惑面前倒下。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魅力和道德影響力產生消極影響,無法完成預期教育目標。

3.多元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價值參考,但同時動搖了傳統的價值取向

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帶給他們新感覺、新體驗、新風格、新時尚,同時也沖擊著他們原有的理想信念與價值體系,即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逐步偏離和日益消解。在現實生活中始終會有一種價值取向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中占據主導地位。當社會主義價值觀逐漸模糊的時候,就意味著非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中占據了主導位置。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價值觀。而當今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大學校園必然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匯聚地,多元文化所導致的多元價值觀在這里發生強烈碰撞,在相互沖擊的過程中,西方文化在物質層面暫時顯現出優勢,很容易使我們當代大學生產生錯誤的判斷,主觀認為原有的道德文化和價值觀已經落后,進而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標準和價值觀。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途徑

1.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精神的范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從源頭上解答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個體所具有的主體性為出發點,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培養思想信念和道德素質為內容,以確立正確的道德行為和價值觀為目標。這是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面對如此復雜的多元文化時代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有敞開胸懷接納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信念、不同道德標準和不同價值觀的勇氣,并站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審視,認識他們。要引導教育大學生了解這種“文化入侵”的各種圖謀與危害,教會他們如何在各種文化的交流中運用正確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其中的精華與糟粕,進行正確的選擇來充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條件。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

培養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勢必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綜合素質有一定要求,尤其是施教者自身道德素質與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開展各項專業技能的培訓,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樹立健康人格,成為大學生們的貼身榜樣。另一方面,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各項專業技能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使其在具有豐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客觀、真實、科學地對多元文化現狀進行剖析,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幫助他們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已達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3.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大學的本質是對文化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校園文化便是這一切的載體。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道德標準、價值觀等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部、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文化建設》中特別強調,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這就是說先進的校園文化應以社會主義文化為核心,以民族傳統文化為底蘊,以多元外來優秀文化為補充,以崇尚科學、力求革新、與時俱進為原則。學??梢酝ㄟ^校園廣播、宣傳欄、網站、??刃麄髅浇閬頎I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同時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補充,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多元文化態勢進行默契配合,要做好多種文化相互交織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要摸清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對有利于我們發展的精華要積極吸取,對妨礙我們發展的糟粕要勇于排除,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進行,并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努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1]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林樟杰.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認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周從標.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單軍娜.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研究[D].佳木斯大學,2012.

[5]范小青.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創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

[6]李明歡.“多元文化”論爭世紀回眸[J].社會學研究,2001,(3).

[7]賴井洋.思想政治教育效度弱化的原因管窺[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1).

[8]李智仁.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7).

猜你喜歡
文化背景教育工作者校園文化
教育“內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談立德樹人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一個教育工作者談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東戲劇
論文化背景知識在訓詁中的作用
徽州體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擔當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探索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