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堿地水稻赤枯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

2014-08-20 19:02劉海濤
吉林農業 2014年8期
關鍵詞:鹽堿地防治技術

摘要:本文對鹽堿地水稻的發病條件和癥狀特點作了簡要闡述,并提出鹽堿地水稻赤枯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 鹽堿地;水稻赤枯??;發生;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5-78-2

水稻赤枯病是一種水稻生理性病害,俗稱 “坐棵”、“鐵銹病”。鹽堿地水稻赤枯病發生在插秧后3~4周,主要是由于鹽堿地施肥不合理、土壤呈堿性或弱堿性,土壤含鹽量高,水稻缺鉀、缺磷、缺鋅等營養元素及水層管理不當等原因造成的。赤枯病使水稻功能葉片受損,失去光合作用,減產嚴重。

1鹽堿地水稻赤枯病的癥狀

在分蘗期發生,分蘗盛期發病嚴重,移栽后返青遲緩,病株矮小,生長緩慢,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根系短小,新根極少,節上生邁出生根,分蘗減少,葉片狹長而軟弱披垂,下部葉自葉尖出現針尖大的紅褐色病斑,沿葉緣向基部擴展變為黃褐色,并產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點或條斑。嚴重時自葉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僅有少數新葉為綠色,似火燒狀。

2鹽堿地水稻赤枯病發生的原因

2.1鹽堿地土壤的堿性高

在堿性土壤中,特別是pH>8.5時,許多微量元素如硼、錳、鋅、鐵等有效性會大大降低,致使作物感到這些營養元素不足,并發生缺素性生理病害。

2.2鹽堿土壤的鹽堿離子含量高

鹽堿土壤中的陰陽離子含量高,如碳酸根、碳酸氫根、鈉離子、硫酸根等陰陽離子,致使土壤和水層中溶質的濃度升高,它使植株細胞溶液中的溶質的濃度與土壤和水層中溶質的濃度的差值變小,致使二者的滲透壓壓差變小,影響了養分離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擴散,對水稻根系吸收養分造成困難。

2.3鹽堿土壤的透氣性差

鹽堿地土壤團粒結構差,土壤的孔隙度少,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差,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差,這些因素都影響水稻根系的發育,降低根系活力,影響水稻根系對養分的吸收。

2.4不合理的水層管理

鹽堿地土壤團粒結構差,在長時間深水灌溉的條件下,土壤中的離子還原性提高,水稻吸收吸收這些還原性養分,致使水稻中毒,抑制了水稻對鉀、磷、鋅、硼的等養分的吸收,使水稻返青慢,分蘗少。在缺氧的強還原條件下,硫酸根還原為硫化氫氣體,硫化氫能抑制很多生物酶的活性。在缺氧條件下,水稻進行長時間的無氧呼吸,不僅降低了水稻的能量供應,而且無氧呼吸將產生大量的乙醇,會引起水稻細胞中毒。

2.5缺磷型、缺鉀型、缺鋅型和中毒型赤枯病

土壤中的有效態磷、速效鉀、有效鋅含量嚴重缺乏,會導致赤枯病的發生,缺鉀型赤枯病主要表現為:在分蘗盛期發生嚴重,當氮鉀比(N/K)降到0.5以下時,下部第一片葉沿葉尖、葉緣逐漸變紅、干枯、變焦,葉片上出現針尖大的紅褐色銹斑,嚴重時,并擴散到下部第2片葉,下部第一片葉逐漸枯萎直至死亡;缺鋅型赤枯病主要表現為:發生初期葉身中肋和葉邊緣褪色白化,后變為棕紅色。缺鋅型赤枯病主要發生在淹水的地塊,水稻長期深水灌溉,大量的硫酸根還原成硫化氫,有機質分解生成的有機酸、甲烷、二氧化碳,三價鐵還原成的二價鐵等有害物質直接被水稻吸收;缺磷型赤枯病主要表現為:初在下部葉葉尖有褐色小斑,漸向內黃褐干枯,中肋黃化。根系黃褐,混有黑根、爛根;中毒型赤枯病主要表現為: 移栽后返青遲緩,株型矮小,分蘗很少。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新根極少,節上生邁出生根。葉片中肋初黃白化,接著周邊黃化,重者葉鞘也黃化,出現赤褐色斑點,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2.6返青分蘗期間長時間低溫

在水稻插秧返青期間,在長時間的低溫條件下,秧苗根系生長緩慢,水稻根系活力下降,吸收養分的能力下降,鹽堿離子對根系造成一定的危害,使水稻吸收養分困難。表現為水稻根系柔軟,白根少,根細而短小。水稻上部葉片變成黃綠色,葉片上出現很多針狀的紅褐色斑點,并逐漸擴大,直至整個葉片變紅干枯。

2.7氮肥施用過量

在赤枯病發病初期,水稻根系活力降低,吸收養分的能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大量施用氮肥,使土壤嚴重缺氧,使土壤處于無氧條件下,使土壤中還原性物質增多,還原性增強,毒害增強,加重根系毒害程度。

3 赤枯病綜合防治技術

3.1合理整地

實施秋天翻地,利用土壤坷垃形成的空隙,增加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在春季水耙地時,耙到為止,不要打漿,只要土壤表層有1~2厘米即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保持良好的通氣性。

3.2 科學進行水層管理

在花達水位淺插秧,插秧深度不超過2厘米,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2/3的水護苗。在有效分蘗期灌3厘米淺水增溫促蘗。采用淺水插秧、淺水灌溉、勤灌溉的管理方法。淺水有利于提高地溫、水溫,加快土壤還原速度,提高磷、鉀、鋅等營養元素的溶解度和有效性,有利于增強根系活力,提高土壤供氧量,有利于根系快速吸收養分,促進生根,促進分蘗。灌水在早晨為好,如有落干,第二天早晨再灌,白天盡量不灌水,不落干,以免帶走熱量,如需向3.3增施有機肥

鹽堿地土壤鹽堿含量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水透氣能力差,土壤肥力低,理化性質差等特點。有機肥中的腐殖質能與碳酸鈉、碳酸氫鈉形成腐植酸鈉,腐殖酸鈉能促進根系發育,腐殖質具有的活性功能團對土壤中有害的陰陽離子具有螯合和絡合作用,減輕鹽堿離子的危害,有利于發根促苗。有機質能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容重,增強土壤的氧氣供應能力,切斷土壤返鹽堿的毛細管,抑制返鹽。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狀,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水、透氣能力。

3.4 科學施用底肥和追肥

施肥時要注意氮磷鉀硅鋅等養分合理搭配,底肥選用高濃度硫酸鉀型復混肥(氮、磷、鉀:12-18-15或13-17-15),不要施用氯基型復混肥,因其帶入的氯離子會加重對水稻的鹽害,基施鋅肥和硅肥。追施的氮肥選用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銨。盡量不要在鹽堿地上施用尿素,因為尿素在施到鹽堿地之后,要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氫銨,水稻才能吸收,在鹽堿地里,脲酶的活性很差,尿素在鹽堿地土壤中很難在短時間內水解成碳酸氫銨,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致使土壤溶液中溶質濃度增高,使水稻吸收養分困難,影響了養分的吸收。

3.5在水稻返青分蘗期,施用劉海濤鹽堿地水稻緩苗增蘗劑

本品是根據鹽堿地土壤特點和鹽堿地水稻秧苗生長規律,采用鹽堿螯合技術和抗逆誘導技術,由營養物質、鹽堿螯合劑和生根粉螯合而成的高科技產品。它的主要功能: 一是降鹽堿。能中和和螯合鹽堿離子,固定鹽堿離子,降低土壤中鹽堿離子濃度,減輕鹽堿離子的危害;二是隔鹽堿。促進形成團粒結構,增加孔隙度,切斷土壤毛細管,阻止耕層以下的鹽堿離子返到耕層上來;三是抗鹽堿。增強秧苗免疫力,提高秧苗抵抗鹽堿的能力,減輕鹽堿離子的危害;四是快生根。根多根壯,形成白根,避免形成黑根;五是快返青。稻苗直接返青,快速形成壯秧;六是多分蘗:早分蘗,每株多分蘗2~3個,全部形成有效分蘗。

3.6 在6月末或7月初,預防和治療水稻赤枯病,噴施劉海濤鹽堿免疫增產劑

劉海濤鹽堿免疫增產劑是根據鹽堿地水稻的中后期生長規律,采用鹽堿免疫技術、鹽堿螯合技術和抗逆誘導技術,由營養元素、鹽堿螯合劑和鹽堿免疫劑螯合而成的高科技產品,能很好地克服鹽堿地水稻中后期生長的生理障礙。主要功能:一是抗鹽堿。增強植株免疫力,提高植株抵抗鹽堿的能力,減輕鹽堿離子的危害;二是降鹽堿。能中和和螯合水稻植株中的鹽堿離子,形成螯合態,固定鹽堿離子,降低水稻植株中鹽堿離子的活性;三是抑制鹽堿。對鹽堿離子起到排斥作用,大大降低鹽堿離子的吸收;四是克服生理障礙。強力補充全面而均衡的營養,滿足水稻中后期營養需求;五是促早熟。早出穗,早開花,早結果,加速灌漿,促進籽粒飽滿,早熟7~10天;六是增產。促進葉片大而肥厚,促進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質積累,提高授粉的數量和質量,提高結實率,增加有效的粒數,增加千粒重,可提高產量10%~15%。

鹽堿地水稻赤枯病是由鹽堿地堿性、鹽堿離子含量高、鹽堿土壤理化性質差、缺磷缺鉀缺鋅、肥料施用不合理、返青分蘗期長時間低溫,水層管理不合理等因素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造成的,我們在每個環節采用科學的技術措施,采用預防措施,及時噴施鹽堿免疫劑,才能避免水稻赤枯病的發生,減輕水稻赤枯病的危害,減少損失。

作者簡介:劉海濤,本科學歷,遼寧省土壤肥料總站,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土壤肥料的檢測和推廣。endprint

猜你喜歡
鹽堿地防治技術
大慶市鹽堿地治理措施探析
張巍婷 鹽堿地上拓出“常豐”路
鹽堿地枸杞提質增效關鍵技術
三種土壤改良劑對鹽堿地冬棗園的影響
商洛核桃舉肢娥防治技術
煤礦煤與瓦斯突出防治技術分析
鹽堿地冬小麥噴灌栽培措施
鹽堿地變良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