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層次理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2014-09-02 19:02楊祖勝
教育教學論壇 2014年12期
關鍵詞:歷史教學初中

摘要:在初中歷史學科不受重視的情況下,要分析學情,運用需要層次理論考慮學生的各項主導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激情。

關鍵詞:需要層次理論;初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068-02

一、案例反思

畢業十多年以來,我先后在泉州、廈門工作。由于學科的特點或學校師資不足,有很多學期都是高中兼初中的大跨度教學。對初中歷史教學的體會比較深刻的是,初中同學還比較天真活潑、機靈可愛,很多同學對歷史課也挺感興趣,課堂氣氛可能比高中要活躍很多。尤其在初一、初二年級時,上歷史課學生都很高興,多數學生課堂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也會提出些創新性的問題,可塑性很強。

2010年,初一2班有一個女同學給我印象很深,個子小小的,眼睛很清澈、很有神,記憶力很好。歷史課每次都很認真,考試成績也非常好,也比較愛跟我交流。我曾問她為什么喜歡學歷史,她說歷史很有趣,有很多故事,可以認識很多名人。后來初二、初三都是我教,由于中考的任務緊張,初三時歷史課減為每周一節。她在課堂上還是挺認真的,但每次看到她,總覺得跟以前有很大的差異,眼里好像沒有以前那么完全沉浸在歷史學習中的高興和滿足。我問她原因,她說以后排名次不看歷史,中考也沒有歷史,能及格就行了。我當時非常失落,現實的殘酷、理論的欠缺讓我發現一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學原來是如此的失敗,深入的反思勢在必行。

二、現狀分析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最大問題是歷史學科地位的缺失。由于廈門中考沒有同等地計算歷史科的成績,這就從客觀上造成了歷史是“副科”現象。學生受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對歷史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嚴重忽視,尤其到了初三時,在中考的壓力下態度自然也就不端正了。學校在排課程表時,給歷史課安排的課時往往少于大綱規定的數量,將課時讓給其他中考科目,更為甚者,干脆不開歷史科。至于老師,因為教“副科”而不被人重視,甚至理所當然地不被認為是好老師,自然工作積極性下降。當然,師資也往往不夠規范,其他學科代教歷史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教學效果當然也會受到影響。有同事曾痛心地說,讓我們無比悲憤的《南京大屠殺》,在放映給學生看時,卻引來了陣陣笑聲。價值觀的顛覆,嚴重扭曲了某些學生的心靈,而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卻無法引起共鳴。

顯然,初中歷史屬于薄弱學科的現狀在短期很難改變。但《歷史與社會》課標中確定的學生發展目標是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F實的落寞,低效的課堂,單調的評價,日益減少的“市場”提示我們,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在困境中經受洗禮。在困惑與探索過程中,我慢慢發現需要層次理論的實用性,并嘗試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相關的精神理念,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理論啟發

需要層次理論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slow)在1943年出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需要是人類行為的積極的動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動機,動機驅動行為。弄清人類的基本需求結構或層次,就能很好地說明、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當某一種需要沒有滿足的時候,人就會去追求它,產生一種內驅力。當這種需要滿足以后就不再有動力了。而這時又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再驅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實現。

這一理論告訴我,在工作中應考慮教學對象的不同需要和水平的差異,并根據對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決不能“一刀切”。教師在實踐中要深入了解、準確把握學生的需要,把握學生的優勢需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引導和教育學生摒棄不合理的需要,并注意培養學生的高層次需要。對初中學生來說,初中階段學生身心變化很大,學生的需求層次也在提升,成長、成就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日益強烈,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重視,積極性當然就不高了。我覺得我以前的教學還停留在簡單知識趣味層面,沒有用發展的眼光分析挖掘學生的需求,學生在現實的環境中,有那樣的認識是很正常的。

四、理論應用

后來在初中教學中,我更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考慮學生的適時需求。從學生的個性發展角度而言,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資源,發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啟發學生了解歷史知識背后的精神,學到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責任感;學到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個人氣節;學到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書育人品質;學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職守的品質;學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幸福觀;學到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不同歷史時期的杰出人物在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指引著學生前進的方向,有利于點燃他們心中的明燈,樹立人生的航標,竭盡全力為實現預定的目標努力奮斗。

到初三時,面對中考升學的目標和學校家庭的壓力,生理和安全等低層次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而不能激勵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內心更深層的需求,從而端正歷史學科的學習態度,把感性的興趣升華為信念。升學考試是一種壓力,但也是他們的需求,所以他們選擇了迎難而上,有所取舍。歷史學科要不成為犧牲品,必須充分地證明自身的價值,不僅可以有簡單趣味,還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還可以從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價值的認識,并使其對歷史的興趣能升華為一種長久不變的信念。

五、小結

由于教育本質上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所以它就必須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習需要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有了這種動力,才會有學習的沖動,才會有努力的行動。激勵的前提就是分析客體,了解需求?,F在我們不僅要了解,還要注意挖掘學生的內在需求,找到相應的激勵因素,才能發現學生歷史學習的原有實際情況,確定學生歷史學習的原有基礎和歷史學習的現實需要。

作者簡介:楊祖勝(1974-),男,廈門市骨干教師,教育碩士,就職于廈門一中集美分校,中學一級老師。

猜你喜歡
歷史教學初中
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的反思與對策
“互聯網+微課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三 R”作用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