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慶祝我國興辦開發區30周年

2014-09-10 06:17呂文
旅游縱覽 2014年11期
關鍵詞:技術開發區開發區高新技術

呂文

開發區是指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為整合經濟、高新技術資源或實驗示范而批準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旅游度假區等,通過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以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同時,開發區還特指未被開發的地方,是具有經濟或人文環境潛力的地方。截止2014年6月,全國共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15家,內地每個省均有分布。其中江蘇省最多,有25家,其次是浙江20家,山東15家。

基本概況

開發區的內涵主要有兩層:一是新開墾的土地資源區域;二是挖掘、發現經濟潛力的地區。一般是指尚未發揮資源和經濟優勢需要人為開發的新區域,以達到社會有限資源通過合理配置產生出最大的社會效益。

開發區資源包括三類:第一類是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等;第二類是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管理技術資源,體現在人的體力和智力等方面;第三類是資本資源,包括有形資本資源(基礎設施、廠房、設備等)、貨幣資本資源和信息資本資源。

相關職能

開發區設有相應的管理委員會、投資公司,投入資金,對本轄區進行開發、建設,具備政府職能部門的性質,其主要管理人員一般是當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層人員。

它根據國家相關外資產業政策,對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鼓勵類項目進行稅收減免,優惠提供工業用土地和其他一些優惠政策,吸引各種資金和實體投資辦廠。一般這種規劃出來的地方配套設施齊全,招商引資后能帶動當地經濟起飛。像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天津開發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等級分類

開發區分為國家級與省級兩個等級。國家級開發區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開發區,省級開發區是指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開發區。

國家級開發區主要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臺商投資區、邊境合作經濟區、國家旅游度假區等類型,它們雖都具有享受特殊經濟政策地域的共同特性,但相互之間也有明顯的差別。

省級開發區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經濟開發區,功能類似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類是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功能以發展各類工業項目為主,其中還包括一部分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往事回眸

1984年1月,鄧小平同志視察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回京后提議:“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再開放幾個點,增加幾個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

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提議,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

1984年5月4日,黨中央、國務院轉批《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并在有條件的地方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政策。我國開發區建設發展之路由此開啟。

1985年1月4日,鄧小平同志聽取谷牧同志關于14個沿海開放城市進一步開放以來八個多月的主要進展情況后,十分高興的說:“看來大有希望”。

1986年8月21日,鄧小平同志視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他說:“天津開發區很好嘛,已經創出了牌子,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外國人到這里投資就比較放心了”。并欣然提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發展方針

1984年~2004年:“三為主,一致力”。即“以工業項目為主、以吸收外資為主、以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

2004年~2012年:“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即“以提高吸收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于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轉變”。

2012年~至今:“三并重、二致力、一促進”。即“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并重,利用境外投資與境內投資并重,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并重,致力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致力于增強體制機制活力,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向以產業為主導的多功能綜合性區域轉變”。

發展歷程

開始起步階段

1984年,國家批準興建了大連、秦皇島等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標志著中國開發區的正式誕生。1985年7月,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政府聯合創辦中國第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深圳科技工業園區,拉開了創辦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序幕。此后,在經濟、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浪潮的驅動下,各類開發區開始出現。

這一時期,是中國開發區建設的摸索階段,一方面,由于缺乏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的能力較弱,開發區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另一方面,開發區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極大的刺激了各地政府和投資商的熱情,使得國家級開發區的形式和內容日趨豐富,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速發展階段

1992年~1994年,國務院第二批批準了營口、長春等18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0年~2002年,國務院第三批批準了合肥、鄭州等17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同時,各省市也都在建立各自的開發區,全國范圍掀起了設立開發區的熱潮,各種類型、各種級別的開發區建設呈現迅猛發展之勢。這是中國開發區歷史上大規模擴張的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區由東部沿海向沿江、中西部內陸城市發展,多層次、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在這一階段,開發區以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為主,大規模、成批量的引進外資,項目的檔次明顯提升,而且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理念,這直接推動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的產業結構也由單一轉向多元化,實現工業規和工業實力的積累,同時使老工業基地得以復蘇。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很多地方盲目建立開發區,開發區過多、過濫,盲目占地、開而不發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國務院對開發區采取了大規模的整頓和清理,使開發區的環境得以凈化,發展顯著的開發區也得以成長。

規范調整階段

加入WTO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為緊密,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其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進一步增強,外向型經濟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也陡然增大。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政策的變化使開發區利用外資減少,外向型經濟的風險也暴露出來,各個開發區在招商引資中面激烈的競爭,開發區分化明顯,高效益與浪費土地的現象并存,開發區進入了規范、調整和穩定發展的階段。

國務院辦公廳于2003年8月份下發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同年底,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以及商務部又共同發出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的具體標準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對國內存在的各類開發區進行了整頓和清理,對國家級的開發區的用地也加強了管理,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一階段,開發區在吸引新投資的同時,著重培養區內發展良好的企業,實現資本經營的新突破,形成區內的核心競爭力。開發區在追求產出值的同時,更注重集約化發展,注重產業的升級。但隨著優惠政策的淡出,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導致土地成本上升,用什么吸引資本成為每個開發區中重點思考的問題。開發區進入了服務為主的發展階段,各開發區都在盡力完善服務體系以吸引資本。

猜你喜歡
技術開發區開發區高新技術
國家級婁底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婁底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婁底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婁底經濟技術開發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發展前景廣闊的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
擠壓還是帶動:開發區FDI外溢對無開發區城市經濟的影響
國家重點支持的環保相關高新技術介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