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語文教學在傳統文化中揚帆遠航

2014-09-17 02:54張婷
吉林畫報·教育百家 2014年17期
關鍵詞:傳統節日傳統文化

張婷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睆娬{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币虼?,在教學活動中傳承傳統文化是當代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

一、利用古詩教學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詩歌無異于是燦爛文明上的一朵奇葩。詩不僅歷史悠久,作者眾多,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

位卑不敢忘憂國——愛國教育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痹娙伺R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奮教育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唐朝書畫家顏真卿的《勸學》,它告誡莘莘學子要刻苦讀書,勤奮學習,不要等到白了頭再去后悔年少時沒有好好讀書。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币饧磳W習貴在勤奮刻苦。永無止境地學習,是每一個向上者必要的,是每一個現代社會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宋代學者劉載好學不倦,知識淵博,他的書齋配掛一副自書對聯:“夜眠人靜后,早起鳥鳴先”,說明學習的勤奮和刻苦。

寸草尚報三春暉——孝道教育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眲游锷星抑佬㈨樃改搁L輩,人更要孝敬長輩。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到這首詩的時候,孩子們的眼中有了點點閃光的淚花。是啊,寸草尚報三春暉,何況人呢?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現有的教育資源,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已經有不少承載傳統文化的篇章。比如古體詩詞、古代散文、小說等等。這些篇目既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輝煌的文化成就,也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資料。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用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熱愛,以及對杰出歷史人物的愛戴和崇敬,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

讓學生懂得“自強不息""立志勤學"等傳統美德。此外,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謙虛勤學;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潔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人后已、天下為公的曠達胸襟;劉禹錫"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貧樂道的節操……這些名言警語無不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導學生學習這些古詩文,不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禮。

二、借助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傳承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要突破課堂教學空間,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舉辦各類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講座、中華好詩詞古典詩詞朗誦會,舉辦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如默寫古詩文等,觀看表現優秀歷史人物事跡的影視作品并開展討論,組織學生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或者重要歷史文化遺跡等都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很好辦法。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增長了歷史文化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愛好。

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也能生動的傳承民族文化。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它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可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內涵,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如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為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讓學生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組織“傳統節日—-端午節”綜合性學習活動,對端午節的起源傳說、端午節的地方習俗和主要活動、各地方端午節的民俗特色、有關端午節的詩詞等進行收集、整理,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讓學生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農歷節日,不僅在指導農業生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幾千年的使用中,包容、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在課外,對這方面的古詩進行搜集整理,指導學生背誦。我給我們的古詩背誦命名為“在農歷的天空下”。冬至那天,我們背誦《立冬即事》《十六字令 冬》,背誦杜甫的《小至 冬至 至后》;小寒時節,我們一起走進梅花詩詞之旅,背誦王冕的《白梅》,宋朝林逋的《山園小梅》,背誦宋朝陸游的《梅花絕句》……小雪那天,我們一起背誦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唐朝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在接近一年的朗誦中,從冬至又到冬至,我們在二十四節氣里走了一個來回,不僅增進了學生的課外積累,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了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總之,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

猜你喜歡
傳統節日傳統文化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傳統節日禮
誰遠誰近?
少年力斗傳統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清明節的傳統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