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勒與人本主義心理學

2014-09-19 17:58劉將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4年9期
關鍵詞:阿德勒羅杰斯馬斯洛

劉將

摘要: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真知灼見遠遠領先于他的時代,其對主體認知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的強調和重視使他成功預見了心理學發展的趨勢。阿德勒不僅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而且還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三位創建者羅杰斯、馬斯洛和羅洛·梅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羅杰斯;馬斯洛;羅洛·梅

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波林主張從歷史影響的角度來評價心理學家[1],“心理學史中的偉大人物,要以他們的最后的影響而定”。阿德勒之后的諸多心理學家的理論中都有他的洞見存在。阿德勒的大部分觀點和洞見,已經巧妙精細并且無聲無息地彌漫在現代心理學的思想當中。這使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成為影響最為持久的心理學理論之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真知灼見遠遠領先于他的時代,他對主體認知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的強調和重視使他成功預見了當代心理學的發展趨勢?!半S著時代的發展,阿德勒的觀點越來越正確”,馬斯洛說道,“當事實擺在眼前時,他的人性觀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2]。

人本主義心理學也被稱為心理學的人本主義運動,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也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1988)[3]。正統的弗洛伊德主義者通過強調性的重要性而形成了生物決定論;行為主義者則通過強調條件反射的作用而形成了環境決定論。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既反對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也反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在駁斥了環境決定論和生物決定論的基礎上,阿德勒認為,還有另外一種力量的存在,即人的“創造力量”(creative power)。這一觀點則為人本主義理論所繼承。此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整體論原則也深深影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三位重要創建者的理論和思想各具特色,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曾經跟隨阿德勒學習,受到阿德勒啟發,在晚年都由衷地表達了對阿德勒的贊賞。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阿德勒不僅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而且還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阿德勒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三位創建者羅杰斯、馬斯洛和羅洛·梅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4]。

一、阿德勒對羅杰斯的影響

了解阿德勒和羅杰斯工作的人不難理解二者的相似性。羅杰斯表達了與阿德勒相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人在處境中面臨著恐懼、焦慮等心理困境,可以通過勇氣的培養、焦慮的克服和自我的選擇趨向光明的未來。羅杰斯的這一觀點與阿德勒的觀點非常相似,可以說幾乎是阿德勒思想的翻版。羅杰斯所說的恐懼、焦慮等心理困境相當于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或“劣勢”心理;在面對這些心理困境時,二人都主張采用通過鼓勵、培養勇氣,發揮個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克服困境實現理想自我。羅杰斯和阿德勒的思想的相同點還在于二者都強調對未來理想目標對個體生活的指引作用。

卡爾·蘭塞姆·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曾經在紐約接觸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簡單而直接的治療方式給羅杰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羅杰斯于1987年在一封信件中寫道[4]:

我很有幸能夠接觸、傾聽、觀察阿德勒博士。記得那是在1927年到1928年之交的冬季,我在紐約的兒童輔導研究院(該機構在“大蕭條”時期關閉)實習。當時我已習慣于運用嚴格的弗洛伊德式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即便在考慮“治療”一名兒童時,也要提前準備好七十五頁的案例史,各種費神繁雜的測驗。讓我震驚的是,阿德勒博士選用非常直接而簡單的方式對待前來接受治療的兒童及其家長。經過很長的時間我才認識到阿德勒博士所運用的這種直接而簡單的治療方式讓我受益匪淺。(1987年1月19日的個人通信)

根據可以查閱到的文獻,上述內容是羅杰斯提及的阿德勒對其的直接影響。早在幾十年前,羅杰斯在他的自傳中就提到他與阿德勒的相遇。他只是說道:“阿德勒給我們講課,他認為并不需要詳細描述案例史,他的這一觀點震驚了所有的人。我當時認為他肯定是弄錯了,因為我們按照慣例都會采集五十到七十頁長的案例史”(Rogers, 1967)。所以后來,羅杰斯才說道,“經過很長的時間我才認識到阿德勒博士所運用的這種直接而簡單的治療方式讓我受益匪淺”。

羅杰斯提出的使來訪者潛在的自我得到實現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其一是無條件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其二是內在一致(congruence),其三是共情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

羅杰斯的治療轉變的基本條件和阿德勒的社群情懷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似性和對應性[5]。阿德勒認為“社群情懷”是一種固有的潛能,必須通過有意識的發展和訓練;而羅杰斯的“基本條件”作為治療關系轉變中的基本技能也必須通過有意識的發展和訓練才能實現。

阿德勒的“社群情懷”概念包含了羅杰斯所提出的治療轉變的基本條件。在1927年的一篇文章中,阿德勒使用了“共情理解”這一術語來描述“社群情懷”[6]:

關于社群情懷,我們有與他人不同的理解。我們當它是一種感情,我們認為這樣做是正當的。但這并不只是一種感情,它是一種對待生活的評價態度……我們無法對其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我們發現一位英國作家的一句話更有助于對其解釋:“用他人的眼睛觀察,用他人的耳朵傾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阿德勒在1929年曾指出,具有高度社群情懷的個體往往表現出自信、勇敢、樂觀等品質,并且更傾向于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對待他人。阿德勒強調“心理治療師應無條件表達社群情感”[6],換言之,應為當事人提供一種鼓勵的治療氛圍。阿德勒進一步指出:治療師應該放棄關于自我的思緒,以及對自己控制地位的敏感性。以伙伴式的態度和來訪者保持接觸,把自己的社群情懷傳遞或轉移給來訪者。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還主張,社群情懷發展完善的治療師能夠忠實于自身以及來訪者,并與其保持一致性的態度。

二、阿德勒對馬斯洛的影響

關于阿德勒對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的影響,Hoffman(1988)在《做人的權利:馬斯洛傳》一書中作了很好的論述。他甚至認為阿德勒是“影響馬斯洛的導師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一位”,在描述馬斯洛與阿德勒的關系時,他認為阿德勒“對馬斯洛的職業生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7]。

馬斯洛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就一直關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觀點。馬斯洛的導師是著名的心理家Harry Harlow,他以通過研究猴子的社會行為來理解人的發展而聞名。馬斯洛的博士論文就是關于猴子的性行為和支配行為的研究。在一定意義上說,馬斯洛關于猴子中支配性和性行為的整個博士論文研究都是對阿德勒的理論,即人類社會活動中隱含著對權利的追求的一種驗證。馬斯洛計劃進行各種關于猿猴和人類的研究,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相信阿德勒的理論,并渴望從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啟發。

1935年阿德勒獲得了美國永久居民資格,并在紐約定居。也許是歷史巧合,就在同一年,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的27歲的馬斯洛也來到紐約。阿德勒在紐約的格拉梅西公園酒店(Gramercy Park Hotel)有一個套間。從1935年開始,阿德勒每星期五晚上都在那里舉行公開研討會。雖然馬斯洛與阿德勒交往的時間并不算很久,他的思想并不是完全依賴于阿德勒,但是阿德勒還是對馬斯洛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馬斯洛由衷地欽佩阿德勒,認為阿德勒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铝帧ね柹瓌t把1935-1945年這段時間稱為馬斯洛的“阿德勒時代”,此時的馬斯洛從根本上說是一個阿德勒主義者[8]。

阿德勒對于馬斯洛關于靈長類動物研究的研究報告及其當時正在進行的性行為和男性支配等研究,都給予了特別的鼓勵,并積極提供意見和建議。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馬斯洛給阿德勒提供了這樣一種觀念,即把社群情懷作為人類的一項基本品質。從此以后,馬斯洛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認同并實踐著阿德勒的這一理念,馬斯洛也認為人類具有追求利他主義、同情心、友誼等的自然傾向和品質,盡管這些品質可能受個體早期有害的經驗所淹沒或破壞。阿德勒強調體制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一觀點也對馬斯洛后來的研究產生了重要

影響。

馬斯洛在他的著作《動機與人格》(1970)中援引阿德勒的觀點[9]:

社群情懷這個由阿德勒創造的詞匯,可以用來很好地表達出自我實現的人性情感的韻味。盡管偶爾也會憤怒、急躁或厭惡,他們(自我實現的人)總體上對人類有一種深厚的認同、同情及喜愛的感受。

此外,馬斯洛在其《動機與人格》一書中,采用了阿德勒的“寵壞的兒童”(pampered child)的概念。阿德勒認為個體需要的單純滿足并不必然使人達到“人性的崇高層次”(loftier levels of human nature)。個體對所受恩惠的忽視,在滿足后的遺忘和貶低,都會導致“價值的扭曲”(value pathology)。在此基礎之上,馬斯洛總結到,“很久以前,阿德勒在他的諸多著作當中提到‘溺愛的生活風格,我們也應該使用這一術語來區分病理性滿足和健康性滿足”[9]。

阿德勒后期所說的社群情懷是“一種可以有意識發展的內在潛能” [6]。然而社群情懷不僅涉及社會世界,而且涉及整個世界。然而,馬斯洛認為社群情懷只是自我實現的人的重要品行之一。而對于阿德勒來說,社群情懷是人格的最重要維度,是人類努力實現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心理健康的人的社群情懷獲得了高度發展;對于有心理障礙的人來說,其社群情懷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阿德勒的樂觀和進步的觀點影響了馬斯洛。與弗洛伊德對人類狀況悲觀消沉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阿德勒認為可以通過革新社會結構、社會訓練和教育輔導來達到改善個人的目的。也許正是出于這一原因,阿德勒曾接受那些因“智商低下”或“智力低下”而被學校開除的孩子,通過治療和輔導促進其重新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得他們在學業上有顯著的進步。這種對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心理功能的強調與馬斯洛當時的觀點較為吻合。馬斯洛盡管不是阿德勒的正式門徒,但馬斯洛始終感激阿德勒思想在學術上對他的啟發和幫助。馬斯洛把阿德勒視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研究馬斯洛的學者柯林·威爾森甚至認為,“從根本上說,他(馬斯洛)仍然是一名阿德勒主義者” [10]。

馬斯洛在1970年阿德勒誕辰100周年紀念時寫道 [2]:

在我看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更為正確。正如諸多事實強有力地支持他所描述的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阿德勒領先了他的時代。在這里我指的是他對整體主義的強調。

三、阿德勒對羅洛·梅的影響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另外一名創建者。在1932年和1933年的夏天,作為青年學生的羅洛·梅參加了阿德勒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避暑勝地舉行的暑期研討班,有幸結識了這位個體心理學創建者。羅洛·梅在研討班中和阿德勒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羅洛·梅非常贊同阿德勒的觀點,從阿德勒那里接受到很多關于人類本性和行為等諸多方面的心理學思想。跟隨阿德勒的這些學習為羅洛·梅打開了心理學的大門,羅洛·梅得以“直接進入心理學”。

阿德勒對羅洛·梅的思想產生的重要影響,特別反映在在羅洛·梅的第一本著作《咨詢的藝術:如何給予和獲得心理健康》(1939)中。在其原版的前言中,羅洛·梅曾寫道,“這些討論要歸功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謙虛而敏銳的智慧”。羅洛·梅還在附錄的一處注釋中寫道[11]:

有意思的是,本書傳遞了阿德勒博士的一些印象,因為我曾有幸獲得了能夠直接和阿德勒學習、聯系和對話的寶貴機會。阿德勒博士是那種具有同情心的人(sympathique);與他交流中沒有人際隔閡。即便在討論中也能保持放松,這也是他的主要性格之一;與他相處時不會緊張。雖然對阿德勒某些膚淺觀點的批判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然而可以確定地說,他的理論作為一個整體對人類理解自身的持續貢獻,將永載史冊。

該書在1957年重印之后,Calvin S. Hall發表了一篇關于該書的書評,他在書評中指出“阿德勒是這本書的生命活力”[12]。紐約阿德勒研究院主任Danica Deutsch表達了相似的觀點,“該書滲透著阿德勒學說的思想和參考,可以當做我們研究院的教科書”[13]。

該書在1989年修訂再版,羅洛·梅在新的序言中指出,他“與阿德勒的聯系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在當時的大學并不教授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蘭克等其他心理治療家的思想,他們在這個國家基本上也不為人知”[11]。

在該書的最后一節“咨詢與無限”中,羅洛·梅援引了阿德勒的觀點,寫下了如下的結語[11]:

人類狀況中的所有一切都不正確,內在自我不和諧,病患世界也不和諧。從心理學和宗教學上的意義上說,在試圖逃離這種不和諧過程中疾病就相隨而至。阿德勒認為,一個寵壞的兒童她希望整個宇宙都按照她的方式運行。另一方面,健康的個體則愿意行走在危險的刀鋒邊緣,去追求“真”和“善”,即便“真”在斷頭臺上,“善”從未完美地實現過。

羅洛·梅后來所關注的存在心理學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有著很多的共同點。羅洛·梅等人主編的《存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一種新維度》(1958)就是當時關于這一主題的重要著作。之后羅洛·梅開始對“神話”(myth)感興趣。在1970年紀念阿德勒誕辰100周年時,羅洛·梅寫道,“我的神話概念和阿德勒心中的引導虛構非常類似。事實上,(在我忽視他好幾年之后)我越來越贊賞阿德勒

了”[14]。多年以后羅洛·梅再次強調,“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傾向于阿德勒及其引導虛構思想”[4]。

[1](美)E. G. 波林. 實驗心理學史 [M]. 高覺敷,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860.

[2]Maslow A H. Tribute to Alfred Adler [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70,26: 13.

[3]Obuchowski K. Alfred Adler: Precursor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88,44: 263-269.

[4]Ansbacher H L. Alfred Adler's Influence on the three leading cofounder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0 (4): 45-53.

[5]Watts R E. The remarkable parallel between rogers's core conditions and Adler's social interest [J].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98,54(1): 4-9.

[6]Adler A.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M].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56.

[7]Hoffman E. The right to be human: A biography of Abraham Maslow[M]. Los Angeles, CA: J. P. Tarcher.1988: 102.

[8](英)柯林·威爾森. 心理學的新道路: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義[M]. 杜新宇,譯. 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132.

[9]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10]Wilson C. New pathways in psychology : Maslow and the post-Freudian revolution [M]. New York : Taplinger, 1972: 156.

[11]May R. The art of counseling (rev. ed.) [M]. New York: Gardner.1989.

[12]Hall C S. Review of Rollo May, the art of counseling[J].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1959, 4: 263.

[13]Deutsch,D. Review of Rollo May, The art of counseling[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60, 16: 108.

[14]May R. Tribute to Alfred Adler[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70, 26: 13.

欄目編輯 / 王晶晶.終校 / 黃才玲

猜你喜歡
阿德勒羅杰斯馬斯洛
理查德·羅杰斯:建筑是最具社會性的藝術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我國冰雪體育旅游靶向營銷策略研究
父親的形象
走出孤獨:阿德勒孤獨十五講
把童年還給童年
馬斯洛:人丑就要多讀書
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卡爾·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大師
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論體育教師的分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