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分閱讀教學課程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2014-09-21 00:12沈瓊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 2014年8期
關鍵詞:重點課外閱讀文章

沈瓊

【學情分析】本學年,新接任一個初三班級的語文教學任務,在與學生交流中獲悉,他們對語文的閱讀感到最頭疼,無從下手。用學生的話來說“我一看到課外閱讀的文章,頭都大了”“我心里知道,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回答了很多,就是拿不到分數,頂多得到1分,非??鄲馈薄瓕W生們的反映引起了筆者的思考。鑒于初三學習任務比較重,學生整體語文素養不高,學習興趣和習慣也存在問題,筆者決定抓住課堂教學,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如何利用課堂教學的45分鐘,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一、樹立“課內即課外”閱讀觀念,培養“我”閱讀的習慣

(一)樹立閱讀觀念,將課內閱讀當作課外閱讀

學生所說“看到考卷上的課外閱讀文章,頭都大了”,對課外閱讀有恐懼的心理,怎么來克服呢?初三教學課時非常緊張,很少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的訓練。與其增加學生負擔,讓學生倍感痛苦,不如就把語文書上的課文,當作課外的文章進行閱讀。向學生反復強調這一要點,師生達到共識。

(二)培養閱讀的習慣,閱讀必須從“我”開始,從“我”結束

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以使人終身受益。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著眼在語文課本教材內容,每篇文章的閱讀必須從“我”開始,從學生自己開始。沒有“我”的閱讀,達不到閱讀訓練的目的,所以在課堂閱讀之前,必須進行“我”的閱讀,初讀文章,圈點勾畫出難點重點字句、疑惑與問題,甚至在書上寫寫旁批、旁注。閱讀還要從“我”結束,文章的閱讀結束后,及時總結、整理、歸納要點。

二、調動閱讀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做有效的閱讀教學

什么是有效的閱讀教學?有效閱讀,首先要讓閱讀的主體感興趣,愿意聽、愿意說、愿意讀、愿意寫。學生愿意成為閱讀的主體,才能充分發揮閱讀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閱讀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老師不能代替學生閱讀,不能代替學生分析,不能代替學生思考。讓學生動起來,才是真道理。讓學生動起來,老師必須想辦法、動腦筋。

閱讀,首先要“讀”。讀有很多方式,范讀,自讀,默讀,朗讀,誦讀。課堂朗讀,筆者經常不定期地讓學生作為"領讀者"。學生領讀,跟讀的學生都非常愿意朗讀,聽得認真,看得仔細,讀得認真。教師從領讀的語音、語調、語速、語氣、語態,以及字詞的正確率上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指導一個學生,受益的是全體學生。學生為了不想在同學面前出丑,原先回家不讀書的人,都會提前看課文。

鼓勵是法寶。學生的積極性是鼓勵出來的。從來沒有完整地說出過一個句子的學生實現了零的突破,要大大表揚;一個學生挑戰了對自己而言有難度的問題,要表揚;學生通過仔細閱讀發現、解決了問題,要表揚;學生結合內容,讀出了自己的思考,要表揚……為了鼓勵后進的學生,老師有時候要提前給予個別指導,讓他能夠在課堂上展示;有時候要和學生“咬耳朵”,告訴他(她)你的期待,有時候來個“私人約定”,達到后就表揚。

讓學生動起來,并不是否定老師教學的主體性。相反,只有老師閱讀方法指導到位了,教學重難點得到了適度的解決,苦惱的學生才會愿意動起來,知道怎樣動起來。

三、探究與指導相結合,細分閱讀教學課程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下根據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了閱讀訓練的思考和探索。

(一)基礎閱讀訓練課程——讓學生讀起來

案例一:學生說“我知道大概的內容,但是要我說就很難了”。

【分析診斷】(1)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對文體知識體系掌握不夠,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補充語文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構建文體知識體系。(2)知道大概內容,但是沒有把握住主要的內容,關鍵內涵性的語句、體現主旨的段落語句沒有找出來,需要加強捕捉、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3)停留在想法,卻不能說出來,需要強化語言組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生預習初讀的基礎上,課堂閱讀的第一步要進行基礎性的閱讀,也就是整體感知的過程。其中包括如下幾項內容:

1.讀題目。指導學生關注文章題目,從題目入手,判斷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有效防止閱讀主題出現偏差。例如《學問和智慧》就是一個并列結構的短語,好像要告訴我們兩者的關系。

2.讀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主要著作,寫作背景。

3.讀字詞。掃清閱讀的障礙,學生能夠解決的就讓學生自己解決。用“一看、二查、三揣、四問”的方式。一看,看課文注釋,養成關注課文注釋的習慣;二查,查閱字典、辭典,相關資料,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三揣,根據上下文進行揣摩;四問,提出問題請求幫助。

4.讀文體。記敘文(小說、散文)基礎閱讀任務是找出人物(主人公)、中心事件、主要情節。說明文基礎閱讀任務是找出說明的對象和說明的主要特征。議論文基礎閱讀任務是找出作者的觀點(中心論點)。

如果學生基礎比較差,這些內容需要強化,要給足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安靜地閱讀,自主地閱讀;如果學生基礎比較好,這些內容可以簡化,原則上學生互助能解決的問題,老師不說;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也先給提示,再講授。

(二)指導閱讀訓練課程——讓學生會讀

案例二:學生說“我回答了很多,就是答不到重點”。

【分析診斷】(1)沒有弄懂問題,審題不清,造成答非所問,答不到要點,需要訓練審題能力。(2)離開文本,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看法,需要加強耐心閱讀的訓練,從文中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3)回答語言層次不清楚,需要指導學生整理思路、要點。(4)思考角度單一性,沒有從多方面考慮的習慣,需要指導學生從寫作手法、行文結構、表現手法等角度閱讀。

在完成基礎閱讀的基礎上,由教師進行新授課的教學,突破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這也是教師備課的重點,尋找教學突破口,進行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

一課一重點,一課有一得。一切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把重點講透,把難點解決,真正讓學生有所得。以九年級上冊小說單元《故鄉》為例,課時重點是人物形象的閱讀,從人物的塑造中讀出人物的性格;課時重點是對比手法,從二十年前后對比中讀出小說的主題;課時重點是景物描寫,從景物描寫讀出幾種作用……總之,每一堂課的重點要突出,突破口可以根據教學要求來確定,也可以從學生閱讀的疑惑中尋找,也可以從教師對文本的閱讀研究中發現。endprint

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設定教學的容量,不宜講得太多,太多會消化不良;不宜追求時髦,時髦的未必是適合學生的;不宜拔得太高,太高容易空洞。這樣的閱讀指導才真正適合學生,適合學生的才是有效的。

(三)探究閱讀訓練課程——讓學生讀進去

案例三:學生齊聲回答,課堂氛圍感覺很好,但課堂檢測反映學生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往往出現“已經會的人會了,不會的人仍然不會”的現象。

【分析診斷】(1)聽上去是齊聲回答,其實是一小部分人的回答,掩蓋了一些問題。齊聲回答者中,不乏“似懂非懂”的濫竽充數者。(2)個別回答,涉及面比較小,無法讓學生,特別是需要幫助和鍛煉的學生得到訓練。(3)需要給學生更多閱讀思考的空間,需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原本不會的學生能夠動起來。

“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新授知識,指導閱讀的基礎上,學生作為主體進行課堂閱讀的探究實踐,這就是探究性閱讀。

學生的探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上,對文本的再次閱讀,學習教師分析文本的方法,進行實踐性的閱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會出現“知識掌握了,方法也知道,但仍然不會閱讀和分析”的現象。其實,學生懂得知識和方法,不代表有運用的能力,知識≠能力;心里明白,能夠理解,不代表能夠用語言、用文字來準確地表達,能理解≠會表達。因此,進行自主探究實踐性的訓練,對一部分學生還是非常必要的。

筆者的做法是:首先,在復習回顧的基礎上,提出閱讀的明確要求。其次,閱讀的對象基本仍然是書本上的課文,適當運用課外教材。第三,閱讀步驟明確:自我閱讀思考——自我口述——伙伴互助——上臺交流——老師指導總結。自我閱讀思考進行是交流的前提,沒有自我思考的過程,就不可能有效地交流;將自我口述,是讓每個學生小聲地自言自語,自問自答,腦海中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也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二至三人形成伙伴,強弱搭配,相對較弱的學生擁有主動發言的權利,保證每個人有一次發言的機會,實現有效互助;學生自愿上臺講解,“小老師”活動,進行評比,對伙伴小組進行表揚,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老師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指出不足,點到為止,留給學生反思的余地。如果時間允許,可以進行再次探究。

例如《學問和智慧》,第一課時重點定為找出作者的觀點,理清論證的層次結構,解決一些字、句的理解;第二課時的重點定為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閱讀,理解第一段的學問和智慧兩者內涵的區別,掌握分析第五段的論證方法;第三課時重點定為自主閱讀探究第四段中的論證方法。通過檢測反饋,學生運用掌握的論證方法知識去尋找有關信息,概括、分析文章中的論證方法。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他們對議論文的學習信心也有了,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

當然,指導閱讀訓練,探究實踐訓練,這些閱讀訓練可以獨立分開,也可以交叉合并。

(四)綜合閱讀訓練課程——讓學生讀出來

案例四:學生說“當我看到課外的文章,感到無從下手?”

【分析診斷】(1)課內文章的理解,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自己的閱讀能力可能還沒有真正的提高。(2)閱讀的方法和語言的賞析來自很多因素,語文素養是長年的積累。(3)對課外陌生文章,有莫名的恐懼感,需要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綜合訓練,就是將閱讀和綜合性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將課堂延伸出去,將閱讀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提高綜合實踐的能力。一是將課內與課外的材料進行結合,課內與課外閱讀訓練相互穿插,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二是將閱讀的材料進行精心篩選,將閱讀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三是將七年級至九年級的材料,有選擇地進行篩選與重組,例如,人物刻畫的主題閱讀、借景抒情的主題閱讀等等??梢允钦n后與學生的交流,可以是筆頭的小練習、默寫、考試,也可以是閱讀心得的競賽、辯論賽、朗誦、寫作等語文活動?!敖虩o定法”一切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閱讀檢測的方法和手段,重要的是讓學生動起來,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指導的四個訓練類型是相輔相成,相交相融,既可以獨立展開,也可以交叉進行,沒有唯一的定式。

總之,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筆者認為還需要不斷地探索。有效閱讀,就是讓學生讀起來,讓學生會讀,讓學生讀進去,讓學生讀出來。細分閱讀訓練教程,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體能動性,給學生讀的時間,給學生讀的指導,讓閱讀才更有實效。

參考文獻:

[1]田秋華.論教師的課程能力[J].課程·教材·教法,2013,(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沈 瓊 蘇州市覓渡中學校 215006)endprint

猜你喜歡
重點課外閱讀文章
課外閱讀——寫作的源頭活水
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文章熠熠生輝
重點推薦
放屁文章
小處著眼,寫大文章
這些是今年要重點做的事
重點報道
重點報道
實踐語文課外閱讀的幾點思考
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課外閱讀探究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