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設計中的城市公共空間創造

2014-09-24 05:42王連軍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25期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原則拓展

王連軍

摘要: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而建筑設計在建立良好城市公共空間秩序的過程中尤為重要。本文論述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及意義,進而介紹了現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在最后探討了建筑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層面的拓展。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原則;拓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密集,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由于人的交流需要,溝通需要,城市公共藝術與公眾、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的關系,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是城市設計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應該針對不同的功能和需求,要遵循以人為本為原則,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

一、城市公共空間概述

(一)基本概念

公共空間是城市空間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載體,公共空間主要由公共產權用地上相對獨立完整的公共空間和私有產權用地上的附屬公共空間構成。前者包括街道、廣場、河道、公共綠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紅線形成的臨街空地、小廣場、街區內院、底層架空的騎樓空間,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圍通向地鐵站等交通樞紐或重要城市公共設施節點的空中連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間等。

(二)現實意義

1、使用功能。城市公共空間為人們的日?;顒雍陀雾峁﹫龅?,為其精神層面的交流共享提供平臺。舒適開敞的公共空間給人以積極的外在影響,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增強社會凝聚力。

2、生態功能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過渡空間,作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維持著城市人工與自然的整體平衡與良性循環,并肩負著實現市民大眾“詩意棲居”的理想。

3、景觀功能

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的“客廳”,展示著城市的形象與面貌,體現了不同城市的體制與內涵。優美的空間設計給人以藝術感和享受,增添城市魅力。

4、避災功能

城市公共空間結合生命線工程、道路等共同組成城市防災避難體系,是災時疏散的主要空間載體,對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有著重要作用。

二、簡述公共建筑空間組合設計的構成要素及基本原則

(一)公共空間的設計概念

在施工建筑上,在全面考慮各種綜合因素的基礎上,在公共建筑空間的組合設計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包括對以通道等交通空間聯系使用空間的組合、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公共建筑的技術問題、公共建筑與設備等多方面形成融合各種要素的組合設計。根據自身建筑需求客觀情況做好定位,具備品位、舒適、時尚,含有許多資訊等元素。

(二)公共空間的構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間的要素構成中,包括各方面的綜合體現,能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間的組合設計魅力,正是公共建筑實際所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風、空氣調節以及電器照明等。從多發面來考慮,主要包括有,恰當安排設備用房,解決好建筑、結構與設備上的各種矛盾,注意減噪、防火、隔熱。結合設備課程,了解采暖、空調、照明各種系統的選型原則和適用范圍等等,基本上有接待空間、娛樂休閑空間、會議空間等主要要素組成的。

(三)概述公共建筑空間組合設計的基本原則

1、自然和諧的空間美感。在公共建筑空間組合設計上,要突出舒適、美感、體現自然和諧的空間應用。在突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的情況下,公共空間設計也要體現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從美感的角度出發,對材料的使用,多采用簡便、舒適、大方得體、空間感強的材質,重視材料的合理使用,在節能上,使用低能耗的節能產品和技術,以貼近自然、對人體無害、新能源的使用,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以追求自然系統為原則的生態設計,注入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將使用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讓客戶感到舒適和美感度更高。2、以人為本的總體把握。在公共建筑空間組合設計上,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尤其是面對不同建筑需求、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特征、服務對象、生活習慣、背景等構成,把握公共建筑空間組合設計上的多樣性,在健康、安全、舒適的前提下,適當的注入個性化的設計特點,在突出人整體感覺的情況下,實現公共空間多樣性、美感性、人文性等綜合因素的統一。

三、建筑設計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間層面的拓展

伴隨城市生活與城市空間的紛繁演變,公共空間危機成為世界范圍內日益普遍的城市問題。人們發現,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間秩序的過程中,建筑設計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微觀層次,建筑設計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塑造影響尤其大。

一、城市公共空間的立體化和室內化

傳統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一般指向外部空間的秩序,其與建筑內部的滲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層。伴隨著城市內部不斷趨于密集,空間結構也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維劃分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多種職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設施和各類建筑擠占了大量地面空間,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產業結構調整則產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動需求,必須依靠垂直向度的發展化解其間的矛盾,形成各職能空間的穿插疊層來整合城市環境,促進土地的集約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間的室內化是城市空間結構立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城市公共空間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概念中外部空間的范疇,還納入了建筑的室內公共空間、過渡空間和地下空間等內容。

(二)建筑空間的復合化和開放化

建筑空間是人類出于生活生產需要而能動創造的人工環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間的兩個重要方面。在當代,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樣化發展,對建筑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類型的使用要求。但傳統的建筑功能概念卻不涉及將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動,在空間形態上就表現為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分離。1、功能與職能。當代城市建筑,特別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還須在城市中承擔相應的職能。職能是以滿足服務對象的最終使用目的為導向的積極功能的體現,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發揮以及對外部環境的積極影響。職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動在建筑使用中的主體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體屬性與人為活動主體需求之間的效用關系,將外部需求納入建筑自身體系的范疇,從而建立建筑社會化使用的主動機制。

2、建筑空間的異化。建筑積極介入城市環境,其職能要素不斷突破建筑本體功能的限定而越來越多地接納原本屬于城市的職能,這反映了當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織、多元共生的整體關系,也產生了新的公共活動方式和相應的建筑空間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街道滲透、穿越建筑內部;城市交通系統利用建筑空間組織切換與集散;屋面成為城市廣場;空中花園成為城市綠化與景觀系統新的組成部分;超大尺度的室內空間容納多類型的城市活動。建筑與城市兩個環境層次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滲透的交錯連接,建筑日漸突破單體和類型的概念,與城市公共空間產生緊密的聯系。

(三)創造以人文本的城市公共空間。

1、歷史建筑的保護

對現狀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筑,予以保護,改善周邊環境。形成良好的公共活

動空間。注重城市文脈的延續,保護歷史文化遺存,使之煥發新活力。

2、功能混合的運用

在平面、垂直、共享、時差四個維度上的功能混合。細化功能布局,引導各

類功能相互滲透。在功能上,注重功能的混合,公共服務組團集中了居住、教育、

文化、行政、醫療、商業、廣場和綠地等多種功能,各種功能根據需求合理組合

在一起,形成水平混合;運用于商業綜合體和標志性建筑等,進行內部多種功能

的混合,達到資源共享,垂直混合。

3、小尺度空間的營造

提升城市的文化空間,多功能與小體量建筑相融合,多形式的廣場空間和軸線步行空間相結合,帶來街區宜人的尺度空間和活力四射的公共空間。 充分利用樓與樓之間的小尺度空間,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改善住區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使每個居民真真切切的享受其中。

4、生態環境的營造

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廊道向鎮區的滲透,并與生態水系相連,構成城鎮綠網,營造自然水景,加強環境整治,改善周邊環境,加強公共設施的建設和周邊環境的融合。

四、結語

社會生活的演變促進了城市物質空間的變化與發展。隨著城市的生活越來越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設計的相互依存關系也日益密切。目前的建筑問題要更多的從城市的角度進行探討,塑造一個適合人們居住的城市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井愛靜. 建筑設計中的城市公共空間創造[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3,(24).

[2]曾寧燕. 高層綜合體建筑之城市公共空間的創造[J]. 城市環境設計,2011,(8).

[3]黃城志. 城市公共空間的構成與設計[J].城市,2011,(2).

[4]廖方.建筑設計中的城市公共空間創造[J]. 上海城市規劃,2011,(4).

猜你喜歡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原則拓展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間重要性探討
城市公共空間游憩適宜性評價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關于新形勢下公證業務拓展的一點思考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孟子》課堂拓展
淺析旅游景區公共設施的設計
淺析多層住宅的設計要點及其注意事項
注重交流提升數學學習廣度和深度探討
論公共服務政府購買范圍之拓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