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常遇問題及應對措施

2014-09-24 05:42楊娟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25期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措施問題

楊娟

摘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是一個舒適、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環境。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創造一個舒適生活環境的責任,如何讓城市環境更加適應人的需要成為城市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城市規劃設計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現代城市的規劃設計要更加體現人性化、生態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因素,設計者就應該根據城市具體情況、科學研究城市發展規模和方向,確定適合城市長遠發展的規劃和設計,科學指導城市建設逐步實施,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更加和諧。

一、城市規劃設計中目前所存在的問題

1、以物質環境建設為尺度的規劃設計模式,缺乏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念

物質性的規劃設計模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表現為“經濟理性”和“發展優先”的思想。城市規劃中的景觀與綠地規劃仍停留在追求空間視覺效果的形式層次,強調人工對環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內獲得嶄新的景觀。傳統的園林與綠地規劃設計偏重于內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賦予,往往采用單一的修飾物質環境的方法。園林和綠地的規劃以娛樂性和舒適性作為規劃的模式與評價標準。城市規劃中的可持續生態環境規劃僅僅注重于技術的運用,而忽視了規劃手段本身。我國現行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模式是以環境保護技術作為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在于控制“三廢”等的排放,并以其作為評價的標準,偏重于利用技術手段對水污染、大氣污染、聲環境等物質層面上的治理與保護,主要的保護手段為末端治理式,仍屬一種被動式的保護規劃模式。

2、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設計模式,小城市結構形態環境雷同

城市規劃中“技術烏托邦”的思想與文化的趨同性帶來城市規劃中特色的缺失。我國目前城市規劃設計模式是以功能主義的基礎,以規劃技術作為主要規劃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趨同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成為現實,技術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結果是城市規劃與人居環境日趨同質化。城市規劃對特色的認識有待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1) 只是注重規劃中的物質特色,忽視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質要素。城市規劃中注重城市內容要素( 建筑、設施、管理機制、技術手段、城市功能等) 的共性方面,沒有注意到諸如山川水勢、建筑材料、文化、歷史、地方技術等構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 2) 城市特色應是一個整體,從結構形態規劃,用地總體布局到詳細規劃、單體設計的各個步驟,從城市總體景觀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國小城市詳細規劃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劃定的地塊的大小、形態等,然后在地塊上布置形態各異的體量并依此而制定詳細規劃,各個建筑單體也標榜自我,以營造各自的特色,城市規劃設計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規劃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規劃設計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觀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樣性的減弱和原來良好的社會空間與城市肌理的破壞,這也是減弱城市特色的一個方面。

二、城市規劃與設計方法

1、自然環境承受力檢測

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法, 首先應當進行自然環境承受力檢測。自然環境承受力檢測是指檢測人類的規劃、措施和行為對每個自然界的元素及其網絡體系帶來的影響。必須明確這種影響是否很顯著,如果影響不是很大,則該規劃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造成的影響很顯著,則必須研究如何通過其他方法和措施來減少這種影響。如德國的“對城市規劃方案自然環境承受力檢測”,第一步是檢查建設計劃有沒有對自然界和景觀造成明顯的破壞,對環境有明顯破壞的方面被詳細地記錄到“自然環境承受力檢查報告”中,該報告包括調查、描寫、評價規劃和設計所觸及的所有對象。第二步,要檢測以什么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或者使之最小化。不得已而存在的破壞,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補償。如果一個規劃或者設計對自然界造成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不能避免也不能使之最小化,或者拒絕以一定的方式進行補償, 則這個計劃會被相應的審批官員拒絕。

2、 在規劃中盡量避免對自然界的破壞

在進行新的規劃和設計時, 為了避免對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應首先進行環境影響研究,并把研究的結果作為規劃設計的條件??蒲腥藛T通過對植被調查、地面打孔及對周邊環境的調查研究(氣候/空氣、表面水、動物世界),得出生態方面的重要數據,并提出設計前提條件。例如在氣候方面可根據季節和通風情況來約束未來建筑的形狀,限制樓層高度,保留新鮮空氣通風道。提出對自然生態的要求、物種保護的限制以及外圍區域建設的建議等。明確的生態要求會幫助解決問題,有助于形成可持續性發展方案。

3、發展城市周邊自然景觀

在快速推進城市化進程中, 在核心城市外圍建造眾多新居住區,使大量綠地景觀空間被侵蝕。城市周邊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被破壞,出現了社區之間的“真空地帶”,或者由于原有工廠搬遷所形成的棄置地,使地塊生態系統生產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或喪失、土壤養分維持能力和物質循環效率降低。改善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能夠增加城市內動植物物種的豐富性、改變區域小氣候和城市景觀, 對城市空間和市民生活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化是進行城市周邊自然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利用自然過程,采取自然演替方法是重要的手段,包括采用鄉土物種,恢復植被群落與演替,改善土壤質量,恢復自然河道與水的自然過程等,以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穩定性。

4、減少能源需求

現代社會的發展依賴于能源的消費。預測到2050 年對能源的消費需求量將比現在翻兩到三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要求更有效的使用能源,并且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帶來大量的建設, 建筑的節能和可再生性的開發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在規劃和設計中,要優先考慮減少能源的需求,并與整體性生態規劃相結合。

5、加強雨水利用

雨水是城市生態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在許多地區淡水供應緊張,需要長距離輸水道來保證城市供水;另一方面在多雨季節洪水泛濫成災,給人們生活和財產帶來嚴重的威脅和損失。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展,土地表層不斷硬質化,導致天然降水不能迅速下滲和蒸發,而是通過人工排水管排入河道系統, 在多雨的季節大量排入河道的雨水遠遠超過了河道系統本身的泄洪能力,導致洪水泛濫。另外用長距離輸水道供給的城市飲用水,一部分變成城市污水,在經過城市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也被排入河道。這幾方面的因素,大大破壞了天然水系的循環過程,使洪水增加。因此要從生態的角度盡可能的保持和恢復天然水體的循環系統。例如;一方面通過保護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增加坑塘濕地等下滲系統,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健康循環和交換,可以間接地補充城市水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凈化之后的雨水,可以直接補充水資源用于非飲用水。

結束語

總之,要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合理的確定城市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生態資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發展的要求進行。同時要充分考慮對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張杰民.談如何做好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編制工作[J]. 中國科技信息. 2008(12) :79—86

[2] 李永清.園林規劃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8(21) :255—243

[3] 李紅麗.居住區綠化規劃設計淺析[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21) :218—199

[4] 陳長偉.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J]. 甘肅科技. 2007(01) :24—33

猜你喜歡
城市規劃設計措施問題
解答排列組合問題的幾種常用措施
求函數零點個數的措施
解答高中數學問題的幾個常用措施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研究
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分析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探析
城市規劃如何適應城市發展的思考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