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勢及其發展

2014-09-24 05:42王玉寶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25期
關鍵詞: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王玉寶

摘要: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和影響民生的重大問題,如何解決環境污染,還百姓一個碧水藍天的環境,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式及其發展進行了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環境污染問題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環境保護的意義

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的破壞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環境的惡化不僅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對今后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類生存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方向是倡導“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充分表明了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倡導“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也更加彰顯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對中華民族子孫負責、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國家明確提出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表明了我們黨已認識到環境生態問題有底線,這條底線不能跨越,否則就會造成無法恢復、災難性的損失。我們不能再人為地去破壞環境。保護好生存環境、生態平衡,我們才能談發展、談和諧、談健康、談幸福。只有充分認識,科學合理的加以保護、引導與治理,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健康的美好愿望。

二、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廣大群眾環保意識缺乏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我們國家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與廣大群眾環保意識的缺乏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例如: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在春節期間大量燃放煙花爆竹及在祭祀過程中大量燃燒相關祭祀物,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在農村地區,夏秋農忙時節為了節約農時,大量燃燒農作物秸稈;在城市,廢棄電池、電子部件的隨意丟棄現象嚴重;很多人為了個人私利,在企業生產中私自排污……這些現象的存在,都嚴重影響了環境安全。而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追根溯源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缺乏環境保護意識。這與我們國家的傳統有一定關系,特別是傳統思想觀念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還有就是工業化進程相對較晚,廣大民眾沒有這方面的認識,而到了改革開放后,很多人更多地是追求經濟效益,進而忽略甚至犧牲環境。

2、制度的不完善。

環境污染問題是在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率先出現的,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大機器的普遍應用,尤其是蒸汽動力的普遍應用除推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化步伐,同時也帶來了日漸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從此西方國家就開始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進生產技術等方面完善自己,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五十年代的工業化初步建成了我國的工業體系,但六七十年代我們建設出現的問題影響了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所以到了改革開放后,我們國家加快了經濟發展步伐,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一些制度方面的欠缺凸顯,主要表現在:

首先是有關環境保護的制度不健全。這里所指的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指我們國家制定的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有些問題是新出現的問題,沒有涉及,還有就是部分細節問題沒有具體規定,成為“真空”地帶。另一方面,監督力量相對薄弱,各地的環保機構一直是輔助單位,自身的工作得不到其他部門的有效配合,甚至長時間處于單兵作戰狀況,而環保機構自身因為人員短缺和職權有限,對有些問題無力甚至無法解決。

其次是城市化過程中無序的發展。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而在不斷擴大城市規模的過程中,缺乏宏觀上的、具有前瞻性的決策,各地方部門各自為戰,導致企業污染、河流污染、汽車尾氣大量排放、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時處理等問題的出現。

3、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濟成為社會的主要發展方向,如何發家致富成為很多人的追求,而有些人和部分地區,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擇手段,這就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污染問題。例如,在農村,很多農民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量甚至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等,造成土壤和農作物產品污染;部分地區,鼓勵發展私人企業,如小造紙廠、重金屬加工廠、塑料顆粒加工、礦石露天開采,他們的技術水平低,機器設備簡單落后,很容易造成大氣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三、加強環境保護的對策措施

1、加強政府的管理,切實有效地改善環境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執行國家有關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和“開發利用與保護增殖并重”的方針,認真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開展跨部門協作,加強資源管理和生態建設,做好自然保護工作。

組織各方面力量繼續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積極推進污染的集中控制,提高治理投資效益和污染防治能力;按照城市性質、環境條件和功能分區,合理調整工業結構和建設布局,對嚴重污染擾民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工廠,視其情況予以關閉或有計劃的搬遷;在新城建設和老城改造時,應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的要求,實行配套開發建設;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建設。

2、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工作作風

各級相關部門與媒體要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調動人們的參與熱情。環境保護工作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將直接關系到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更將直接影響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果。因此各級相關部門及媒體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新聞媒體的報道、宣傳、監督作用,使全社會都參與到環境保護建設工作中來,讓人們充分了解自身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并行使這些權利。同時各地環保部門要實施環保職能,環保人員更要加強環保意識,轉變工作作風,與時俱進。根據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發展。

3、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配置

要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依賴資源發展經濟的方式,研發并運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建成工業園區,關聯產業進行聯合發展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廢棄資源,如廢氣、廢水、家畜糞肥、作物秸稈等資源變廢為寶,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動、相輔相成,減少污染排放。同時還要提高資源配置,加強對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企業排污監管及改進,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使其逐步向高收益、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低污染類企業轉型,促進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國家已將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中,環境保護關系到人民生活健康、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加強環境保護是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

4、加強立法建設

在依法治國的大前提下,環境保護也要依法進行。依法環保首先要有法可依。立法機關要加強刑事、行政、民事等方面的環境保護立法。在立法時機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可以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針對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司法解釋。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以及相關部門應當根據職責權限,制定和完善環境保護規定和實施辦法,健全環境保護法制。

結束語

總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廣大人民共同參與,相互監督與遵守。只有人們的意識提高,行為才能改善,要自上而下意識到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為提高環境質量盡自己的一份責任,也為后世子孫造福。

參考文獻

[1]張彩天.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勢芻議[J].北方環境,2010,04:67-69.

[2]周生賢.我國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與探索[J].人民論壇,2014,09:10-13.

[3]林偉達.新時期我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J].考試刊,2014,23:194-195.

[4]馮亞男.淺談我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07:120.

猜你喜歡
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之重大(點)工程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政策
提高森林文化生態保護意識 維護生態環境平衡
國內外生態補償制度對比研究
貴陽生態保護法庭的成立與發展
沈陽臥龍湖區域生態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河北省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分析
新《環境保護法》4個配套辦法發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