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電影《頑主》的人物塑造

2014-09-28 12:29
電影評介 2014年22期
關鍵詞:替人王朔作家

胡 濤

電影《頑主》劇照

一、《頑主》的電影簡介

《頑主》是根據王朔同名小說改編,米家山導演的一部電影,圍繞“三T”公司興衰的荒誕故事,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景象,及人們的各種心態,包括各種病態人格、行為和種種不盡人意的現象,用調侃、玩耍的方式對此進行了嘲諷,表達了對舊秩序、舊道德觀的反思、批判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影片拍攝于1987年,正是改革開放以后文化環境最寬松時期,影片將荒誕風格與紀實的藝術手法相融合,高度再現了各種生活圖景,給人以親切、樸實、可信之感,同時片中音樂、歌曲的處理與作品的氣氛、格調也十分諧調,將當時生活中都市人特別是都市青年人的各種情緒渲染得淋漓盡致。

二、《頑主》的創作背景

關于“頑主”——頑主兒是北京地區對聰明仗義但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但不墮落的一種社會人員的統稱。正是這種多面性,使這類人身上有更多與其他人不同的特質以及特點。而被稱為“痞子作家”的王朔似乎對這類人群十分偏愛,比如其作品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張明;《永失我愛》中的何雷;《浮出水面》中的石岜;《空中小姐》中的“我”,都是這種平常的甚至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不談理想,想的只是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輕松的生活。我認為,這是與作者生活的時代以及生活經歷有關。

首先,從時代來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以改革開放的積極姿態代替以往的閉關自守政策,計劃經濟體制下被壓抑多年的人性復蘇,而自由被壓制太久,一旦獲得被釋放的機會,反而以百倍的速度滋長,甚至瘋狂扭曲,為了追求物質、利益、金錢而不擇手段的金錢至上的觀念出現。

其次,從作者個人來說,王朔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并且經歷了文革的混亂年代,親眼目睹了首都北京在改革前后的巨大變化。面對變化,他有著自己的看法和思維,面對社會上新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感覺很新鮮也很愿意琢磨,于是,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在他的小說中被成功的塑造出來了。

三、《頑主》的主角人物塑造

王朔構建的小說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紛至沓來,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他們或游戲人生,或厭倦世俗,然而,最引人注意,也是王朔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就是他筆下的“頑主”形象了。

這部電影里塑造了以于觀(張國立飾)、楊重(葛優飾)和馬青(梁天飾)為主的三個年輕人,他們是世人眼中的“頑主”——整日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搞了一個不論不類的“三T”公司,整日干著一些“替人排憂,替人解愁,替人受過”的活兒,從替人約會到替人頒獎,從替人挨罵到替人照顧病人,可以說是“承擔起了社會責任中的空白地帶”。但是他們并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被認為是一幫社會混混,“無可救藥”。另外還塑造了作家、售貨員、醫生、大學教授等一大批配角,雖然戲份不多,但個個性格鮮明,在令人發笑的同時,仿佛看到了整個社會的影子。

于觀作為“三T”公司的負責人,是整個公司中最穩重的一位,他機智、冷靜,每每遇到棘手的問題,都能迅速的做出反應給予化解。例如在替“著名作家”寶康舉辦的頒獎儀式上,克服了嘉賓作家全部沒來、獲獎獎杯找不到等一系列困難,終于使頒獎儀式順利完成。但是作為公司領袖的于觀在個人生活中卻是極度糟糕,女朋友丁小魯忍受不了他的不務正業決定和他分手,而父親也是極度不信任他的工作,認為他是社會混混。于觀在這種夾縫中感覺很迷茫,他不知道他能做些什么,只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繼續做著他們認為有意思的事,仿佛社會拋棄了他們,將他們扔到了角落里,不理不睬。

而楊重的形象則更像是為葛優量身打造,雖然一臉正經,不茍言笑,但是每句話都讓人忍俊不禁,葛優的這種表演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在代替肛腸科大夫王明水與售貨員劉美萍約會的過程中,楊重的獨特氣質和談吐吸引了美萍,以至于需要于觀和馬青來解圍。在“侃”的過程中,楊重說出了一些很有哲理的話:“人生就是這么回事兒,就是踢足球。也許啊,這個一大幫人在這里跑來跑去,也許整場都踢不進一個球,但是你還得玩命兒踢。因為,因為觀眾在玩命兒的喝彩打氣。人生就是跑來跑去聽別人叫好?!痹诿榔嫉难劾?,仿佛楊重是無所不知的“大學生”,天南海北地亂侃一氣是“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不是他們真的很有文化,而是他們的空虛更容易被當時的外來空氣所吸引。楊重并不是真的認為自己是個大學生,他很清楚,自己就是個“傻波依”。

相比較楊重和于觀,馬青則草根得多。每每干著最辛苦、最不討好的活兒,羨慕楊重經常能去替人約會,他卻只能去替人挨罵。在雨中,騎著三輪運泡菜壇子的時候并不像一個無所事事的“頑主”,其實他們也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只是他們不愿意再向父輩那樣,蹬一輩子三輪車。在幫助楊重解圍的時候,面對美萍,馬青表現出了一個年輕人的狂熱,拼命的想和美萍套近乎,可是美萍并不搭理他。每一個年輕人都有追求自己愛情的權利,可是“頑主”并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他們被妖魔化為流氓、痞子、無賴,沒有前途、沒有未來。在迷茫中,他們失去了方向,只能去向往國外人的生活——“不要結婚,就可以住在一起?!瘪R青身上的沖動則是他們這些年輕人的另一個特點,在經歷了諸多不順的事情之后,他們無處發泄,于是沖到大街上想要找人打架,馬青興沖沖對行人揮舞拳頭地叫嚷:“誰他媽敢惹我?”一個五大三粗穿工作服的漢子走近他,低聲說:“我敢惹你”,他一愣,然后得意洋洋地四顧大叫:“誰他媽敢惹咱倆?”沖動又膽小,無處發泄卻又自我嘲諷?!邦B主”們看起來游戲人生,瀟灑快意,實際上內心大多數充滿焦灼、苦悶、空虛,甚至悲哀。他們嘲弄一切、顛覆一切,為人頑出了一個無價值的世界,但價值虛無的焦慮又反過來困擾著他們使他們越頑越迷茫,越迷茫越頑。實際上他們也是一種“多余人”。

四、《頑主》形形色色的配角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整個社會都變了,本來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在頑主們的眼里仿佛都變了,變得勢利、虛榮、狡詐、瘋癲。電影《頑主》中來到“三T”公司的形形色色的顧客在楊重、于觀和馬青的眼里,仿佛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們來來往往,卻又匆匆離開,交給“三T”公司一個又一個不靠譜的任務。

“作家”寶康懷揣著一個文學夢,一心想要得到一個文學獎,可是當他掏出自己的作品——《我想說,我不能說,可還是要說》時,于觀“簡直都無心干別的了”。這些刊登在雜牌雜志上的所謂作品,也可以為寶康冠上一個作家的名頭,讓于觀得以近距離的和作家見面。寶康為了成為“著名作家”,不惜自掏腰包辦一個發獎大會,哪怕得一個“三T獎”。這不能不說是對當時“作家熱”的一種嘲諷。對文學的熱愛變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大批粗制濫造的書籍涌入人們視野,成就了一大批所謂的“作家”。寶康心滿意足的拿了“三T獎”,并以教人寫作為名勾引女青年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很多所謂的“作家”其實更骯臟,他們披著文學的外衣,卻虛偽透頂,干著“頑主”的勾當。而相比之下,被社會所不齒的頑主們,卻顯得善良、單純了。

電影《頑主》劇照

德育教授趙堯舜是以正面人物面貌而粉墨登場的,初次相識,他就對創辦“三T”公司的幾個年輕人的心態、苦悶、彷徨十分同情和理解,儼然是青年人的知音和指路人。但轉過來,卻在某大學“五講四美演講會”上,將這幾個年輕人視為“失足青年”,在他們身上添油加醋地大做文章,指責他們是思想墮落。在演講中,趙堯舜假借“失足青年”的話說:“朋友無非兩種,可以性交的和不可以性交的”,實質上,這正流露出他潛意識里隱藏的極度扭曲的變態心理。在趙堯舜身上,由于要迎合社會規范,以確保和取得自身的榮譽、地位,戴在臉上的“人格面具”就成了一幅沉重的枷鎖。影片中塑造的趙堯舜,正是一個言行高尚而心理卑劣的結合體,表現出一種存在著尖銳對立的雙重人格特征。

“3T文學獎”大會時候的那段改編,那場時裝秀無疑是本片中最具有表現性的段落,伴隨著一段霹靂舞的勁爆音樂,戲劇演員、時裝模特加上話劇演員(從五四青年、民國大總統、革命農民、小紅衛兵),再包括新時代的健美女郎、時尚小青年……魚龍混雜,甚囂塵上。將這種將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拼接在一起的手段實在有點反主流、反傳統的特征,以致有點“后現代”了。導演的野心可以說是“昭然若揭”,那場時裝秀是一場對20世紀80年代文化最直觀卻又最含蓄的表達,身穿戲曲、文革、港臺等各式各樣服裝的人物輪番走秀,生動地彰顯了那個時期一種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價值的迷失,而這些服裝代表的符號也正是20世紀80年代幾種社會思潮的外化。每個模特都因為服裝的不同而被賦予了新的身份,一個個符號化的人物立體而又直觀。

結語

影片中頑主們看似玩世不恭,其實內心卻充滿煩躁與悲哀;看起來游戲人生、瀟灑快意,實際上內心大多充滿焦灼、苦悶與空虛。雖然從一開始王朔就受到人們的爭議,但不可否認,“頑主”形象是一個獨特的人物形象。他們的生活方式、精神狀態,展現了在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心態。王朔筆下特殊的“痞子”式的“頑主”形象,與建國后四十年電影創作中的形象英雄化的傾向相比,正好走向了反方面,這形象地展現了新時期以來影視觀念的變革與突破。王朔通過他的作品傳遞給讀者一種全新的生活觀念與方式,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化解重負的途徑。

猜你喜歡
替人王朔作家
作家的畫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贈別
作擔保風險大
新聞浮世繪
當二鍋頭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