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的氣味(節選)

2014-10-20 07:11莫言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 2014年8期
關鍵詞:嗅覺氣味物體

拿破侖曾經說過,哪怕蒙上他的眼睛,憑借著嗅覺,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鄉科西嘉島。因為科西嘉島上有一種植物,風里有這種植物的獨特的氣味。

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說《靜靜的頓河》里,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特別發達的嗅覺。他描寫了頓河河水的氣味,他描寫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還有馬匹身上的汗味,當然還有哥薩克男人和女人們身上的氣味。他在他的小說的卷首語里說:哎呀,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頓河的氣味,哥薩克草原的氣味。其實就是他的故鄉的氣味。

出生在中俄界河烏蘇里江里的大馬哈魚,在大海深處長成大魚,在它們進人產卵期時,能夠洄游萬里,沖破重重險阻,回到它們的出生地繁殖后代。對魚類這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我們不得其解。近年來,魚類學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魚類盡管沒有我們這樣的突出的鼻子,但有十分發達的嗅覺和對于氣味的記憶能力。就是憑借著這種能力,憑借著對它們出生的母河的氣味的記憶,它們才能戰勝大海的驚濤駭浪,逆流而上,不怕犧牲,沿途減員,剩下的帶著滿身的傷痕,回到了它們的故鄉,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任務后,就無憂無怨地死去。母河的氣味,不但為它們指引了方向,也是它們戰勝苦難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馬哈魚的一生,與作家的一生很是相似。作家的創作,其實也是一個憑借著對故鄉氣味的回憶,尋找故鄉的過程。

在有了錄音機、錄像機、互聯網的今天,小說的狀物寫景、描圖畫色的功能,已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你的文筆無論如何優美準確,也寫不過攝像機的鏡頭了。但唯有氣味,攝像機還沒法子表現出來。這是我們這些當代小說家最后的領地,但我估計好景不長,因為用不了多久,那些可怕的科學家就會把錄味機發明出來。能夠散發出氣味的電影和電視也用不了多久就會問世。趁著這些機器還沒有發明出來之前,我們應該趕快地寫出洋溢著豐富氣味的小說。

我喜歡閱讀那些有氣味的小說。我認為有氣味的小說是好的小說。有自己獨特氣味的小說是最好的小說。能讓自己的書充滿氣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讓自己的書充滿獨特氣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

一個作家也許需要一個靈敏的鼻子,但僅有靈敏的鼻子的人不一定是作家。獵狗的鼻子是最靈敏的,但獵狗不是作家。許多好作家其實患有嚴重的鼻炎,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寫出有獨特氣味的小說。我的意思是,一個作家應該有關于氣味的豐富的想象力。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好作家,在寫作時,應該讓自己的筆下的人物和景物,放出自己的氣味。即便是沒有氣味的物體,也要用想象力給它們制造出氣味。這樣的例子很多:德國作家聚斯金德在他的小說《香水》中,寫了一個具有超凡的嗅覺的怪人,他是搜尋氣味、制造香水的天才,這樣的天才只能誕生在巴黎。這個殘酷的天才腦袋里儲存了世界上所有物體的氣味。他反復比較了所有的氣味后,認為世界上最美好的氣味是青春少女的氣味,于是他依靠著他的超人的嗅覺,殺死了二十四個美麗的少女,把她們身上的氣味萃取出來,然后制造出了一種香水。當他把這種神奇的香水灑到自己身上時,人們都忘記了他的丑陋,都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愛意。盡管有確鑿的證據,但人們都不愿意相信他就是兇殘的殺手。連被害少女的父親,也對他產生了愛意,愛他甚至勝過了的女兒。這個超常的怪人堅定不移地認為,誰控制了人類的嗅覺,誰就占有了世界。

馬爾克斯小說《百年孤獨》中的人物,放出的臭屁能把花朵熏得枯萎,能夠在黑暗的夜晚,憑借著嗅覺,拐彎抹角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女人。

??思{的小說《喧嘩與騷動》里的一個人物,能嗅到寒冷的氣味。其實寒冷是沒有氣味的,但是??思{這樣寫了,我們也并不感到他寫得過分,反而感到印象深刻,十分逼真。因為這個能嗅到寒冷的氣味的人物是一個白癡。

通過上述的例子和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小說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氣味,或者說小說中的氣味實際上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用寫實的筆法,根據作家的生活經驗,尤其是故鄉的經驗,賦予他描寫的物體以氣味,或者說是用氣味來表現他要描寫的物體。另一種寫法就是借助于作家的想象力,給沒有氣味的物體以氣味,給有氣味的物體以別的氣味。寒冷是沒有氣味的,因為寒冷根本就不是物體。但??思{大膽地給了寒冷氣味。死亡也不是物體,死亡也沒有氣味,但馬爾克斯讓他的人物能夠嗅到死亡的氣味。

當然,僅僅有氣味還構不成一部小說。作家在寫小說時應該調動起自己的全部感覺器官,你的味覺、你的視覺、你的聽覺、你的觸覺,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覺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覺。這樣,你的小說也許就會具有生命的氣息。它不再是一堆沒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個有氣味、有聲音、有溫度、有形狀、有感情的生命活體。我們在初學寫作時常常陷入這樣的困境,即許多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本身已經十分曲折、感人,但當我們如實地把它們寫成小說后,讀起來卻感到十分虛假,絲毫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而許多優秀的小說,我們明明知道是作家的虛構,但卻能使我們深深地受到感動。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在記述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時,忘記了我們是創造者,沒有把我們的嗅覺、視覺、聽覺等全部的感覺調動起來。而那些偉大作家的虛構作品,之所有讓我們感到真實,就在于他們寫作時調動了自己的全部的感覺,并且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了許多奇異的感覺。這就是我們明明知道人不可能變成甲蟲,但我們卻被卡夫卡的《變形記》中人變成了甲蟲的故事打動的根本原因。

自從電影問世之后,人們就對小說的前途滿懷著憂慮,五十年前,中國就有了小說即將滅亡的預言,但小說至今還活著。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后,小說的命運似乎更不美妙,盡管小說的讀者的確被電視機拉走了許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在讀小說,小說的死期短時間也不會來臨?;ヂ摼W的開通似乎更使小說受到了挑戰,但我認為互聯網僅僅是提供了一種另類的寫作方式與區別于傳統圖書的傳播方式而已。

作為一個除了寫小說別無它能的人,即便我已經看到了小說的絕境,我也不愿意承認,何況我認為,小說其實是任何別的藝術或是技術形式無法取代的。即便是發明了錄味機也無法代替。因為錄味機只能錄下世界上存在的氣味,而不能錄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氣味。就像錄像機只能錄下現實中存在的物體,不可能錄出不存在的物體。但作家的想象力卻可以無中生有。作家借助于無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創作出不存在的氣味,可以創造出不存在的事物。這是我們這個職業永垂不朽的根據。

當年,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曾經把一本卡夫卡的小說送給愛因斯坦,但是愛因斯坦第二天就把小說還給了托馬斯·曼。他說:人腦沒有這樣復雜。我們的卡夫卡戰勝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這是我們這個行當的驕傲。

那就讓我們膽大包天地把我們的感覺調動起來,來制造一篇篇有呼吸、有氣味、有溫度、有聲音、當然也有神奇的思想的小說吧。當然,作家必須用語言來寫作自己的作品,氣味、色彩、溫度、形狀,都要用語言營造或者說是以語言為載體。沒有語言,一切都不存在。文學作品之所以可以被翻譯,就因為語言承載著具體的內容。所以從方便翻譯的角度來說,小說家也要努力地寫出感覺,營造出有生命感覺的世界。有了感覺才可能有感情。沒有生命感覺的小說,不可能打動人心。

莫言的演講,最著名的恐怕要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領獎的那篇獲獎感言了。但我個人覺得這篇更具體,更專業,有更高的文學指導價值。本篇演講稿,例證是一大特色,用得多,也用得好,例證中有動物,如出生在中俄界河烏蘇里江里的大馬哈魚;有人,如拿破侖;更多的是小說作品,肖洛霍夫小說《靜靜的頓河》、德國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思{的《喧嘩與騷動》以及卡夫卡的《變形記》,這些例證大大增強了講稿的說服力,能使讀者心悅誠服。

猜你喜歡
嗅覺氣味物體
高原往事
超強嗅覺
氣味圖書館
讓你的嗅覺降降溫吧!
好濃的煤氣味
揭開物體沉浮的秘密
為什么同一物體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樣?
這個“氣味”不簡單
“力”??家族e點掃描
懸浮的雞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