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峰畫家的“秋”“月”意象

2014-10-21 19:53劉棟
科學時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劉棟

【摘 要】上世紀的張大千、傅抱石、林鳳眠和吳冠中是公認的高峰畫家。四位畫家基于海外留學或生活的背景,在繪畫語言中融合中西,在兩極中跨界游走,用探索手法將唐宋詩詞文賦的詠秋、呤月意象,凸顯在畫作中,抒發胸意、表達情感、尋求審美,形成不同的走向與風格。彰顯個性,開宗立派,繼往開來,啟迪后人。引領著畫壇油畫民族化、國畫現代化的蓬勃發展。本文是從四位畫家詠秋呤月的兩大特征中感受領悟其藝術魅力,摸索其中堂奧。

【關鍵詞】高峰畫家;詠秋呤月;啟迪后人

中國畫壇的張大千、傅抱石、林鳳眠、吳冠中是高峰畫家的代表,他們在不同時期與階段,承傳與開創了一代新風,站在中西繪畫的兩極,引領了中國畫壇的走向與高度。特別在中西繪畫融合,以及油畫民族化、國畫現代化的滲透與傳達中,在中西兩座高峰上走的都很遠,繼往開來,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四位高峰畫家,以及卓而不群的繪畫成就,充分發揮了高峰畫家的擔當、創格、先鋒的秉賦與風格。我們今天細微的領略體悟:他們的繪畫風格、藝術歷程雖不盡相同,但卻融通的是都有深厚的國學功底,推崇對唐詩、宋詞的寫景化意,均有獨到的創造領悟與境域構成,為中國繪畫注入新鮮活力。文學是藝術之母,其孕育和滋養繪畫藝術。有的文學家是畫家,有的畫家是詩人。詩詞的意象就為繪畫與文學架構起一座新的橋梁,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與空間想向。從而,張大千、傅抱石、林鳳眠、吳冠中的許多經典作品,運用唐詩、宋詞中的詠“秋”、吟“月”的意象,糅合“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兩極跨越,創造出大量杰作佳構。使藝術內涵、表現技法達到新境界。既有詩意脈絡、體象構建;又能趨新傳統、轉換活化。給人以別樣的面目出現,開一代新風,啟迪后人。

唐詩宋詩是中國文學的高峰,也成為高峰畫家打開創作思維的一條探索路徑,特別唐宋的一些經典詩詞文賦,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杜甫、王維、蘇東坡等人詠秋、吟月的詩文意象,給予畫家憑添了靈感。這四位在不同階段下據詩立意,用新手法把繪畫作品轉化為視覺形象的詩,孕育了他們的經典名作。孕育出繪畫的語言即詩的語言,繪畫的意境即詩的意境。如張大千的《秋海棠》、《唐人秋獵圖》、《秋月圖》、《行呤圖》等;傅抱石的《麗人行》、《唐人詩意》、《秋溪圖》等;林鳳眠的《江舟》、《孤騖》、《秋雁》、《冷月》等;吳冠中的《月光灘涂》、《秋意》、《江南秋色》等。他們求美感、求境界,抒發情感,吐露塊壘,凸兀出內心情感的詠秋、呤月意象。

這四位畫家都有海外生活、學習的繪畫背景,對世界油畫名作的學習借鑒,心慕手追;對西畫技法滲透、學習、改造、傳達都體現與眾不同的一面。對詠秋、呤月的感悟各有心得,從眼中、心中到手中的詠秋、呤月的作品與傳統繪畫截然不同,彰顯了四位高峰畫家的個性與特征。

其中,詠“秋”是這四位畫家進行創作的一大特征。以秋抒情,托秋言志,因秋畫情,慕秋投懷。張大千長期在海外生活,游歷各國,對秋的意象是恬淡閑適、田園牧歌的故土意識。他的《秋江漁隱》,紅葉秋樹,青山綿綿。以金粉繪線天空江河,海闊浪平,彰顯與世無爭的淡泊心態。畫面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象。秋景畫面結構嚴謹,樹石筆法勁挺,顯得精細秀潤,明快自然,秋意與畫家的心理情感相適應。最為稱道的是傅抱石面對異域風情秋色,開始思考如何用中國的筆墨表現外國的景象;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受蜀中山水氣象磅礴的啟發,進行藝術變革,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獨秋天景色的特皴法。他筆下的山水環境大多以詠秋為背景,以唐宋詩文為創作題材,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詠秋意象。他詠秋的作品都是擷取大自然蘊蓄的秋意,畫作《秋林水閣》、《唐人詩意》等秋山秋水的體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郁淋漓,氣勢磅礴的詠秋意象。他是中國畫家中對詠秋最為真摯,畢生畫了許多詩意秋象的畫作。特別早期傅抱石秋意作品構圖清新脫俗,山石泉水樹木描繪細致寫實,筆墨設色暢快淋漓,人物更刻劃入微,遠近層次分明,風格已有晚年的大氣浩瀚的底蘊。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新中國的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再著其人物畫,線條勁健,深得傳神之妙。同時,他用中國的筆墨描寫國外的秋意,通過對國外秋景的表現,使山水畫在新題材的表現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傅抱石感悟秋天是收獲季節,是家人團聚、享受喜悅的時刻,表現了對安定生活的向往。相反,林鳳眠生存之路坎坷,歲月蹉跎。人生的起落沉浮、榮辱興衰,讓他對詠秋寄托生發出另一種意象。他的人生飽受秋天困頓,秋意的肅殺,秋象的悲涼,流離失意和憂傷愁苦的陰影時不時地蒙上心頭。他的筆下眼前一派落葉蕭蕭,寒煙寞寞;孤雁凌空傲視,孤舟板蕩無泊。畫作《秋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秋意悲愴悵然;三是面遇秋雨而憂傷憫亂。他的畫面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早年油畫《秋》入選巴黎展覽會。林鳳眠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詠秋藝術語言。無愧于是一位富于創新意義的高峰畫家,對許多后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

吳冠中在青年時就有扎實的國畫功底,又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留法公費生?;貒?,致力于風景油畫創作,并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詠秋成為他首當其沖的探索意象。他喜歡簡括詠秋意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征,令受眾耳目一新。如畫作《北國風光》,盡寫詠秋意象,著力描繪自然景象的氣勢磅礴,融合了中國筆墨的細膩與西洋油畫色彩的和諧。

然而,四位高峰畫家的另一共同特征是:用中西融合的探索手法,在畫作中呈現呤月的意象。突破了囿于傳統的藩蘺,開宗明義,面目一新。當高峰畫家們在皓月當空,銀輝遍地。一輪明月裊裊升起,萬千情思便從唐宋詩詞的多姿意象中奔涌而出時。悲歡離合、憂喜聚散,都被他們用畫筆描繪在飄渺神秘的明月之側,呤月從著形式改變,沖擊了畫壇數百年來的傳統走勢。在張大千畫筆下的《呤月圖》,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描繪的是李白式的人物被月光照拂下的一種激情,又表現了一種“床前明月光”、“長留一片月”的幽思和悵想。傅抱石是唐宋詩詞的化意高手,他的畫作《行呤圖》,是意象于孟浩然踱步村野時,涌出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境界,畫面展示出一種天闊地空的至靜狀態。而他的另一幅賞月之作《夜月》,展現的則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卻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賞月意象。林鳳眠面對千年孤寂的圓月,用冷眼一觀,也有妖嬈動人之處,心中流淌出岳飛的“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意象,創作出油畫《月光》,將畫家心中的塊壘、國傷民怨讓朦朧的月光講述出來。吳冠中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畫《江畔》,取意唐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意象,在江南夜色下,面對明月,不知要訴諸什么為好?畫面凝重明麗,江畔靜默,明月與漁舟對應。雖然明月本無情,但是明月照我心。頭頂高懸的明月,在四位高峰畫家的筆下,卻將它視為高潔忠貞,善良真誠的象征,賦予呤月意象的寧靜悠遠,遐思向往。寄寓了一個世紀的包容博大,囊括了一個階段的悲憤辛酸。

揣摩體悟四位畫家的詠秋呤月之作,浸人心脾,感人至深,正基于畫家自然而然地調動了“秋”、“月”這一意象所具有的蘊涵,把厭世、懷舊、悲嘆、孤寂的種種復雜情感,都融會貫通到秋景、明月中,把受眾拉到和他們同樣的觀察點上,從而喚醒受眾潛層的藝術審美心理,和他們每一個畫家一樣,共同去體會荒涼豐收的秋景、陰晴圓缺的明月所蘊涵的情感內容,從而獲得藝術的美感與快感。同時,也可以看出,秋、月在高峰畫家的創作中不是單純的自然物,畫家并沒圍繞秋天、圓月而仿畫,是找到了主體與客體相融合的最好契機—詠秋呤月意象!自然也找到了一個藝術創作中的民族情感渲泄的最佳方式,這就是四位高峰畫家受世人推崇的閃光點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劉建寬:“月下獨語”,《甘肅日報》4版,甘肅蘭州:1991年9月2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