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做好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2014-10-21 20:01彭登峰
建筑遺產 2014年1期
關鍵詞:生態補償水利水電工程

彭登峰

摘要: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是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建設項目之一,隨著社會日益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建設項目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凸顯。然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與其周圍的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長期的水利水電工程的開發卻破壞了生態的和諧。本文通過對國內外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進行分析,提出了個人的一些建議,以便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做參考。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生態補償

引言

近年來,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上取得了突出進展,有關認識也得以不斷深化。最近,中央提出了“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方針,為我國未來一個時期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指明了方向。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總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1.建立環境友好的水利水電技術體系,推進行業健康協調發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受經濟、技術、體制、觀念的制約,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我國在大壩建設方面,有些大壩建設技術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大壩的環境友好方面長期重視不夠,相關的共性技術研究比較薄弱,缺乏監測信息和定量認知。我國在河流生態修復、減免水利水電建設對生態與環境影響的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行調度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具體有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急需加強。

1.1 加強流域綜合規劃和環評工作,真正統籌建設和保護目標

我國大型工程的建設和河流梯級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應通過流域綜合規劃和規劃環評進行統籌,協調建設和保護目標,合理布局。但長期以來,我國江河水電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基于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由于不同工程開發目標、建設時間、所處地域和江段位置的不同,具體環境影響以及環境保護目標也有相當差異。然而江河生態系統在上下游、干支流之間是一個整體,相互交叉影響,因此科學制定水電工程規劃和江河開發的生態保護目標,必須基于流域尺度綜合考慮,先行統籌安排,然后在水電梯級開發工程中協調落實。

1.2 加強過魚設施、分層取水等技術研究,使生態保護工作有所突破

國外大量實踐已經證明,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對河流的阻隔和溫度等影響,可以通過過魚設施、分層取水口設置等加以減緩或補償。發達國家的過魚設施技術已比較成熟,以保護經濟價值較高的鮭魚、鱒魚和鰻鱺等洄游性魚種為主。美國的哥倫比亞河流域中下游河段及其支流蛇河下游河段的魚類保護和恢復計劃,在科學研究了鮭魚、鱒魚等魚類洄游習性的基礎上,通過多年反復設計與改進,在多個梯級電站上采用了包括水輪機流道、岸邊式魚道、溢洪道和機動運輸等多種適應性的過魚設施和誘魚系統,有效補償了魚類下行和洄游生境。

在分層取水方面,日本對水電工程的分層取水設施開展了較多的研究,重點是對已建工程進行改建,形式也有多種。高壩分層取水設施的案例不多,美國科羅拉多河上格蘭峽分層取水口問題是一個代表,該工程改建兩臺機組的進水口,需投資8000萬美元,目前正在探討新的體制,以期能減少投資。我國在分層取水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而且多是針對單項工程,今后要加強對共性和基礎問題的研究。

1.3 加強生態調度,補償河流生態,緩解環境影響

調整水利水電工程的運行方式,把生態調度納入工程的統一調度管理,是保護生態與環境的重要和必要手段。生態調度以補償河流生態系統對水量、水質、水溫等需求為目標,通過科學調度減緩下游流量人工化、下泄低溫水、過飽和氣體等不利環境影響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發達國家以修復河流自然徑流過程為基礎,經過20多年的生態調度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合理補償工程建設對生態與環境的不利影響,近年來在我國也開始得到重視。水利水電設計部門及業主在工程的設計規劃階段開始考慮生態保護問題,如通過設計分層取水設施調整下泄水溫,通過泄流調度保持一定的洪水脈沖等。長江流域在規劃龍盤水電工程時,確定發電的下泄流量不得低于生態基流300m?/s,以滿足下游基本生態需水和景觀要求;黃河流域已連續7年實施統一調度,保證入海水量,消除了枯水季節河道斷流的情況。但仍應認識到,我國距真正實施水利水電工程運行中的有效生態調度尚有很大差距。我國具有多年調節功能的水庫數量并不多,缺水現象比較嚴重,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的3~4個月,在這種情況下要滿足生態系統對水的需求,難度相當大。因此,建立以生態保護為目標的運行和長效管理機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1.4 改進規程規范,建立環境友好的技術體系,多途徑恢復和保護生態與環境

減緩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影響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并且要特別注意因地制宜。采用人工增殖技術,采用膠凝砂礫石壩減少當地材料用量,采用氣墊式調壓井減少植被破壞,建立野外多自然河流試驗研究基地,利用生態大型灌區替代常規的混凝土渠系,以及修建生物廊道,恢復岸坡植被,建立人工濕地等,都是保護生態的有效措施,國外都有大量的實踐經驗。

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網,沒有一套完整的各大流域及其重點河段的保護魚種及水生物規劃,也沒有成熟的技術手段和工程經驗,因此沒有形成相應的保護規程規范。同時,建立環境友好的水利水電技術體系涉及的部門多、專業多,所需資金量大,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國家格外重視,才有可能取得明顯的成效。

2.組織跨行業、跨部門科學調查研究,盡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面對21世紀我國繁重的水利水理論前沿電建設和環境保護雙重任務,科學調查和確定生態與環境的保護目標,是科學協調開發與保護兩者關系的重要基礎。明確河流保護目標,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需要加強以下工作。

2.1 加強江河湖庫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研究,建立水生態監測體系

根據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必須充分重視并切實落實對水流、生態、相關工程運行等基礎信息的長期監測,規范監測技術,共享監測信息。

由于我國在生態與環境監測方面整體技術薄弱,建設監測系統又需要大量的資金,建議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質監測站網的基礎上,選擇中小流域、典型河段進行試點工作,積累經驗,逐步推廣。對于近期投入運行的、具有良好的水文和環境監測系統的大型工程,可以依托業主單位適當補充或增加環評工作所需主要參數的觀測內容。對早期建設完工的工程,應通過調查分析,根據需求的緊迫程度制定建立生態與環境監測網的策略和配套技術。

2.2選擇試點,借鑒經驗,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補償戰略

減緩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目前可行的做法有二:一是采取環境友好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方式,對河道生態進行修復,減少或減免工程建設的影響,另一種是對造成的難以減免的影響采取補償,包括河流生物棲息地的建設、魚類的人工繁殖、瀕危物種或特殊物種的恢復等,在大尺度范圍內達到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目標,保護河流生物多樣性及其結構功能。發達國家已進入工程的全面管理與河道生態修復階段,經過多年的生態調度實踐,提出了“適應性管理”的概念,即由“評價—規劃—設計—實施—監測”形成一個完整的良性循環。

2.3 加強財政支持,設立專項基金,建立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

我國水電開發面廣量大、總體基礎薄弱,同時面臨著建設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因此應該推動建立國家層面的生態補償專項基金。我國有8萬多座水庫,水電裝機已超過1億kW,30米以上的大壩4000多座,建立專項生態補償基金有比較好的基礎條件?;鹬饕糜谏鷳B補償和中長期的、重大的環境保護共性問題研究。

3 結束語

總之,隨著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因此,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勢在必行。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師們,需要進一步樹立和提高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充分認識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與生態可能產生的重大而潛在的影響,在流域的開發,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調度及水庫運行中,應充分考慮生態與環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迫[J],水利水電技術

[2] 徐以標,水利水電工程與環境影響研究[J],科技信息

[3] 毛文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概述[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生態補償水利水電工程
國內外生態補償制度對比研究
生態補償概念的理論辨析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研究
從生態轉移支付角度談完善內蒙古牧區草原生態補償的建議
試論水利水電大壩工程的施工技術及注意問題
淺談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管理
論述基坑排水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應用
關于水利水電工程中土石壩施工技術的探討
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問題探析
淺析農地后備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