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粘膜下腫瘤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

2014-10-29 15:57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341000謝俊鋒邱榮鋒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4年16期
關鍵詞:粘膜附表肌層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341000)謝俊鋒 邱榮鋒

上消化道粘膜下腫瘤(Submucosal tumor, SMT)是內鏡檢查常見疾病,內鏡發現病變容易,但很難確定腫瘤的來源和性質。普通胃鏡下活檢往往取材過小、過淺,不足以確定診斷。既往由于診斷不明,大多只能采取定期內鏡隨訪或外科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超聲內鏡的廣泛開展和內鏡下微創技術的發展,粘膜下腫瘤的內鏡診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本研究通過回顧我科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間經超聲內鏡診斷粘膜下腫瘤患者,根據超聲內鏡結果選擇不同治療方案,分析病變超聲內鏡結果,并與病理結果相比較,從而評價超聲內鏡在粘膜下腫瘤診斷及治療中的價值。

附表1 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腫瘤分布及回聲特點

附表2 EUS檢查與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測性質診斷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因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來我院行EUS并診斷為粘膜下腫瘤患者,共210例,其中男114例,女106例,平均年齡45.7歲。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痛、腹脹、吞咽不適等。所有患者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器械采用電子胃鏡(Olympus GIF Q260)和超聲微探頭(EU-MEI)對患者進行檢查。經過電子胃鏡的檢查后提示為胃黏膜下腫瘤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接受超聲內鏡的檢查。超聲內鏡會將胃壁的層次結構顯示出來,具體為胃黏膜層和黏膜表面所產生的界面波相當于從內到外第一層的高回聲帶;黏膜的肌層相當于第二層的低回聲帶;黏膜下層相當于第三層的高回聲帶;固有肌層相當于第四層的低回聲帶;漿膜層和漿膜外組織所產生的界面波相當于第五層的高回聲帶。對粘膜下腫瘤進行內鏡下切除或外科手術處理。最后將所得標本進行組織病理學的檢查以確定病因。

2 結果

本研究對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腫瘤患者進行EUS檢查,其中間質瘤84例,平滑肌瘤78例、脂肪瘤20例、異位胰腺19例、囊腫6例、神經內分泌瘤3例。具體分布及回聲特點見附表1。上述EUS診斷SMT210例患者中,120例經內鏡下切除,其中高頻電凝電切術80例、內鏡粘膜切除術35例、內鏡粘膜下剝離術5例;25例經外科手術切除;共145例獲得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測明確診斷,隨訪103例患者未見復發。

EUS檢查與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測性質診斷對比見附表2,胃間質瘤良惡性判斷對比見附表3,來源層次診斷對比見附表4。從附表2可見,EUS對上消化道SMT的性質診斷與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測性質診斷符合率為87.6%。從附表3可見,EUS對胃間質瘤良惡性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88.4%,對惡性間質瘤診斷的敏感度為77.8%,特異度為90.4%,從附表4可見,EUS對上消化道SMT的來源層次診斷與病理診斷總體符合率為87.6%,其中對源于粘膜肌層腫瘤層次診斷敏感度為90.6%,特異度為90.0%,對源于粘膜下層腫瘤層次診斷敏感度為93.8%,特異度為96.5%,對源于固有肌層腫瘤層次診斷敏感度為71.4%,特異度為93.2%。

附表3 EUS診斷胃良惡性間質瘤與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測性質診斷比較

附表4 EUS檢查與病理來源層次比較

3 討論

上消化道粘膜下腫瘤是指來自上消化道非上皮性間葉組織的一類腫瘤。本研究中,超聲內鏡診斷粘膜下腫瘤210例,其中間質瘤(40.0%)、平滑肌瘤(37.1%)、脂肪瘤(9.5%),是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主要原因。

本組EUS性質診斷準確率為87.6%,與Rosh等報道相似[1]。來源層次準確率達87.6%,其中對粘膜肌層敏感度為90.6%,特異度為90.0%;對原于固有肌層腫瘤層次診斷敏感度為71.4%,特異度為93.2%;對于來源于粘膜下層病變診斷敏感度為93.8%,特異度為93.2%。上述結果與文獻報道相似,說明超聲內鏡對粘膜下腫瘤具有很高的定性及定位價值,是一種診斷粘膜下腫瘤的有效手段[2][3]。

據報道[4],在食管以平滑肌瘤多見,在胃以間質瘤多見。本研究組中109例病理和免疫組化明確為間質瘤和平滑肌瘤中,共有11例(10.1%)兩者間診斷錯誤。EUS對于良惡性間質瘤的鑒別主要基于腫瘤的大小、邊緣和回聲。一般來說,瘤體直徑大于3cm,內部回聲不均勻,存在鈣化或壞死灶,邊緣不規則,有“斷裂征”者,惡性可能大[5][6]。本研究在良惡性間質瘤診斷中,EUS與病理符合率88.5%,EUS對惡性間質瘤診斷的敏感度為77.8%,特異度為90.4%。

內鏡下切除已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手術治療[7][8],主要應用于起源于粘膜肌層、粘膜下層以及固有肌層淺層的小腫瘤,一般主張直徑小于3cm。本研究中,120例內鏡下治療組腫瘤直徑0.3~2.7cm,平均0.65±0.28cm。消化道粘膜下腫瘤內鏡下治療臨床上常用的有皮圈套扎術、高頻電凝電切術、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等。本組120例粘膜下腫瘤患者術前均進行超聲內鏡檢查,根據粘膜下腫瘤起源層次、大小及生長方式,結合患者全身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內鏡微創治療方法。

4 結論

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粘膜下腫瘤在診斷和鑒別診斷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能對粘膜下腫瘤作出較明確的性質、部位、來源等診斷,從而為粘膜下腫瘤的進一步處理提供重要的影像學證據。

猜你喜歡
粘膜附表肌層
附表4 湖南省飼料添加劑企業名單
附表4 湖南省飼料添加劑企業名單(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附表3 湖南省2018年飼料添加劑、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產品批準文號名單(二)
湖南省2017年飼料添加劑產品批準文號名單
TURBT治療早期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診治現狀及進展
基于嚴重燒傷抗休克時胃腸粘膜內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陰道緊縮術矯正陰道松弛的護理
粘膜下陰道緊縮術手術治療陰道松弛患者的護理
非肌層浸潤膀胱腫瘤灌注治療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