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民主改革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2014-11-10 16:34邵青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經濟社會西藏影響

邵青

[摘 要]一種社會制度的出現必然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西藏民主改革廢除了不適宜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建立的新的生產關系極大地促進了西藏的經濟發展。本文試從西藏的經濟與社會兩方面來探索民主改革的影響。

[關鍵詞]西藏;民主改革;經濟社會;影響

一、西藏民主改革對西藏生產關系的影響

1961年底,西藏地方舊制度的變革基本結束,從此人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改變了,生產力中最活躍的人的因素被激活了。但是,由于西藏人民長期受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舊有的經濟關系的殘余還沒有完全消除,因此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工作任務則相當嚴重,據《當代中國的西藏》記載,民主改革后“各地的農業生產互助組雖然發展較快,但由于制度不夠健全,生產方式落后,互助組的潛力還未充分發揮出來,還需要認真加以整頓、鞏固和提高。西藏的牧業還處在較原始的生產狀況,需要采取各種穩妥有效的措施發展生產。西藏的工業更是一窮二白,在短期內不可能改變這種落后狀況”。(1)這反映了變革西藏舊的生產關系時的基本情況。

摧毀了舊的生產關系,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勢在必行,而對于具體的操作則不能照搬照抄內地。根據這一原則,西藏工委及時分析研究了西藏的實際情況,主要有:1、廢除了封建農奴主統治,階級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勞動群眾第一次成為社會的統治力量。2、廢除了“宗谿”制度,建立了各級政權。建立的自治區籌委會充分行使地方政府的職權,人民群眾走上了政治舞臺。至1960年底,全區建立鄉政權1009個,區政權283個,78個縣和8個專區(市)都建立了人民政權,基層干部達到4470人,國家實現了對西藏行政區劃制度的統一。3、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變化,廢除了封建農奴主所有制,確立了廣大農牧民的個體所有制,人民群眾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廢除了人身依附關系。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了新的生產關系,賦予了地方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從此,西藏勞動人民的權利和地位有了法律保證。

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是一次社會形態的飛躍或變化,基本上完成了由封建農奴制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超越。首先,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過去農奴在農奴主強迫下勞動,失去主體積極性和勞動熱情的狀況,基本勞動者有了自己的生產資料,人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據統計,到1965年,西藏農牧業產量由1959年的36581萬斤,增加到58145萬斤,農業產值也由4591.2萬元增加到8304萬元,分別增長58.9%和83%,年均分別增長9.8%和13.8%。牲畜由1959年的955萬頭發展到1965年的1701萬頭,畜牧業產值也由9478.8萬元增加到18323.8萬元,分別增長78.1%和93.3%,年均分別增長13%和15.5%。(2)農牧民生活進一步改善,不少人修蓋了房子,有了余糧,添了新衣。農牧民群眾把這一時期稱為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其次,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所有制結構由三大領主私人所有制轉變為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另一方面,非農產業增長迅速。這一時期,西藏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居歷史最高的水平,達到24%。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農牧業之所以在短期內有新的起色,一是歸功于基本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二是摧毀了封建農奴制所有制結構后,避免了舊政府、貴族和上層僧侶的奢侈性掠奪和消費,避免了巨大浪費。

二、西藏民主改革對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的影響

如上所述,舊西藏的政治經濟制度屬于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農奴主剝削農奴和平民的形式不是攫取農奴和貧民的相對剩余價值,而是攫取農奴和平民的絕對剩余價值,既嚴重損害了農奴和平民的身體健康,又遏制了技術進步。事實上,舊西藏歷代地方政府長期視鐵器為兇器,輕視工匠、憎恨屠夫,規定手工藝品“不得花樣翻新”,這實際上嚴重壓制了技術進步和工商業發展,加之農奴主對生產資料和生產剩余的私人占有和肆意揮霍,寺廟對大量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的大量占用,整個經濟社會的自我封閉,導致了經濟衰退和長期單一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轉型缺乏制度環境和條件。西藏在和平解放以后的大約8年時間內,按照“十七條協議”,絕大部分地區繼續維持了封建農奴制度,制度環境變化很小,西藏的經濟結構也基本上沒有變化。1959年3月28日噶廈政府被推翻以后,經濟制度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此后的制度轉型速度明顯加快,對西藏的經濟結構轉型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西藏民主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

從1951—1958年,由于封建農奴政權和制度基本上未被觸動,西藏的經濟增長速度較低。1959年開始的民主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從1959年—1965年,國民經濟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尤其是第一、三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為5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

(二)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

20世紀50年代初,西藏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和平解放后,按照周恩來“要富裕,就要有工業,一個民族沒有工業,不可能富裕起來”的指示,中央加強了對工業建設的領導,成立西藏工委工業交通部,向西藏注入大量扶持資金和援助,建立和發展了西藏現代工業,興建班戈湖硼砂廠、更樟林場、拉薩建筑工程處、土門格拉煤礦以及拉薩電廠、拉薩地毯廠、煤田地質隊等企業,劃歸工業交通部管理;并在工業交通部下面設立工業局,統一管理自治區工業;同時,大力發展為農牧業服務的電力工業及機械加工業,積極發展以硼砂和煤炭為主的采礦業;加速發展農具、制革、鋸木等工業。這些措施為西藏基礎工業注入了活力與生機,一批基礎性的中小型工業應運而生,在西藏形成了機械工業、輕工業、電力工業、采礦業、建材工業、民族手工業等健全的工業體系。(3)

(三)出現了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局面

和平解放西藏之初,中央在西藏建立起強大的國有經濟,消除了帝國主義遺留下來的半殖民地經濟的痕跡,扶持了西藏民族經濟的發展,同時又允許外國僑民在西藏合法經營。民主改革后,寺院開展了以寺養寺的經濟活動,允許牧主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正在逐步實現從供給型經濟向經營型經濟轉變,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從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四)西藏民主改革促進了經濟結構演化

在封建農奴制社會,西藏經濟長期呈現封閉的自然經濟特征,傳統的農牧業處于一統天下地位,非農產業只是依附農牧業而存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整個國民經濟屬于典型的“一元經濟”。經過和平解放以后近60年的建設,西藏的經濟結構已經顯現出結構化轉型的特征。因此,西藏民主改革時期的經濟結構演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民主改革前的階段(1951—1958),在1959年以前,經濟結構演化速度十分緩慢,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維持在90%以上,下降速度緩慢,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處于10%以下,且上升十分緩慢。從民主改革到自治區成立的階段(1959—1965),民主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要素報酬高的非農產業增長更快,從而使得西藏經濟結構進入了第一個快速演化期。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59年之前的90%以上下降到1965年的70.9%,同期的非農產業(第二、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0%以下提高到30%左右。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生產資料領主所有制轉變為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4)

三、西藏民主改革的社會效應

(一)國家實現了對西藏的空前統一和管理

西藏的和平解放協議在執行過程中,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并驅逐了帝國主義勢力,西藏回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懷抱,全國大陸完成了統一。中央實現了對西藏的政令統一、行政區劃制度統一、國防統一、外事統一、郵政電信的統一、度量衡制度的統一、金融和貨幣制度的統一以及關稅制度的統一等。

(二)社會制度實現了變革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從封建農奴制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

(三)階級關系和政權性質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農奴主階級被消滅了,農奴和奴隸獲得解放,從此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產生了新興的第一代產業工人。工人階級和農牧民及知識分子聯合起來,農奴也掌握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建立了有愛國民族宗教界人士參加的人民民主政權,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

(四)新型的民族關系得以形成

在建設社會主義大家庭和社會主義新西藏的過程中,藏漢民族在經濟、文化領域相互學習和促進,親密的友誼在藏漢民族間結成,為逐步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在形成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的社會主義的新型的民族關系。

(五)西藏人口數量進一步增加

1965年西藏人口達到137萬多人,隨著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西藏的人口素質也逐步在提高,衛生醫療條件也有較大的改善,西藏人口的平均壽命有所延長。

(六)教育、文化、科技、衛生事業有了顯著的發展

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得以繼承和發展,文物古跡也得到了重視和保護。傳統文化開始同現代文化成果相結合,發展了西藏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學校有了很大的發展,1959年小學的數量僅僅只有462所,在校學生總計為18032人,而1965年發展到1822所,在校學生增加到70546人。衛生機構數由1959年的62所發展到1965年的193所。

偉大的民主改革運動推翻了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打破了封建農奴制度對人民群眾的枷鎖,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的偉大的歷史性跨越,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權,實現了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為西藏今后的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丹增,張向明等.當代中國的西藏(上、下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

[2]多杰才旦,江村羅布.西藏經濟簡史.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

[3]羅莉,拉燦.西藏50年?經濟卷.民族出版社,1995

[4]毛陽海等.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5]潘久艷.全國援藏的經濟學分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6]黃玉生等.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注釋:

(1)丹增等:《當代中國的西藏(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第298頁。

(2)王文長,拉燦.中國西藏基本情況叢書——西藏經濟[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

(3)在國家的支持下,至1961年,西藏建成了一批電站、機械修配、皮革、采礦、木材加工等企業。職工由4000多人發展到1.7萬多人。發電量1000萬千瓦/小時,生產原木15.5萬立方米,板材5.9萬立方米,硼砂3.4萬噸,試產水泥6000多噸。國營商業企業增加了5.9倍,其他各業也有了很大發展。資料來源:多杰才旦,羅布江村.西藏經濟簡史[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

(4)《西藏統計年鑒》(歷年)。

(四)西藏民主改革促進了經濟結構演化

在封建農奴制社會,西藏經濟長期呈現封閉的自然經濟特征,傳統的農牧業處于一統天下地位,非農產業只是依附農牧業而存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整個國民經濟屬于典型的“一元經濟”。經過和平解放以后近60年的建設,西藏的經濟結構已經顯現出結構化轉型的特征。因此,西藏民主改革時期的經濟結構演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民主改革前的階段(1951—1958),在1959年以前,經濟結構演化速度十分緩慢,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維持在90%以上,下降速度緩慢,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處于10%以下,且上升十分緩慢。從民主改革到自治區成立的階段(1959—1965),民主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要素報酬高的非農產業增長更快,從而使得西藏經濟結構進入了第一個快速演化期。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59年之前的90%以上下降到1965年的70.9%,同期的非農產業(第二、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0%以下提高到30%左右。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生產資料領主所有制轉變為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4)

三、西藏民主改革的社會效應

(一)國家實現了對西藏的空前統一和管理

西藏的和平解放協議在執行過程中,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并驅逐了帝國主義勢力,西藏回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懷抱,全國大陸完成了統一。中央實現了對西藏的政令統一、行政區劃制度統一、國防統一、外事統一、郵政電信的統一、度量衡制度的統一、金融和貨幣制度的統一以及關稅制度的統一等。

(二)社會制度實現了變革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從封建農奴制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

(三)階級關系和政權性質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農奴主階級被消滅了,農奴和奴隸獲得解放,從此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產生了新興的第一代產業工人。工人階級和農牧民及知識分子聯合起來,農奴也掌握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建立了有愛國民族宗教界人士參加的人民民主政權,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

(四)新型的民族關系得以形成

在建設社會主義大家庭和社會主義新西藏的過程中,藏漢民族在經濟、文化領域相互學習和促進,親密的友誼在藏漢民族間結成,為逐步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在形成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的社會主義的新型的民族關系。

(五)西藏人口數量進一步增加

1965年西藏人口達到137萬多人,隨著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西藏的人口素質也逐步在提高,衛生醫療條件也有較大的改善,西藏人口的平均壽命有所延長。

(六)教育、文化、科技、衛生事業有了顯著的發展

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得以繼承和發展,文物古跡也得到了重視和保護。傳統文化開始同現代文化成果相結合,發展了西藏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學校有了很大的發展,1959年小學的數量僅僅只有462所,在校學生總計為18032人,而1965年發展到1822所,在校學生增加到70546人。衛生機構數由1959年的62所發展到1965年的193所。

偉大的民主改革運動推翻了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打破了封建農奴制度對人民群眾的枷鎖,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的偉大的歷史性跨越,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權,實現了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為西藏今后的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丹增,張向明等.當代中國的西藏(上、下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

[2]多杰才旦,江村羅布.西藏經濟簡史.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

[3]羅莉,拉燦.西藏50年?經濟卷.民族出版社,1995

[4]毛陽海等.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5]潘久艷.全國援藏的經濟學分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6]黃玉生等.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注釋:

(1)丹增等:《當代中國的西藏(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第298頁。

(2)王文長,拉燦.中國西藏基本情況叢書——西藏經濟[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

(3)在國家的支持下,至1961年,西藏建成了一批電站、機械修配、皮革、采礦、木材加工等企業。職工由4000多人發展到1.7萬多人。發電量1000萬千瓦/小時,生產原木15.5萬立方米,板材5.9萬立方米,硼砂3.4萬噸,試產水泥6000多噸。國營商業企業增加了5.9倍,其他各業也有了很大發展。資料來源:多杰才旦,羅布江村.西藏經濟簡史[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

(4)《西藏統計年鑒》(歷年)。

(四)西藏民主改革促進了經濟結構演化

在封建農奴制社會,西藏經濟長期呈現封閉的自然經濟特征,傳統的農牧業處于一統天下地位,非農產業只是依附農牧業而存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整個國民經濟屬于典型的“一元經濟”。經過和平解放以后近60年的建設,西藏的經濟結構已經顯現出結構化轉型的特征。因此,西藏民主改革時期的經濟結構演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民主改革前的階段(1951—1958),在1959年以前,經濟結構演化速度十分緩慢,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維持在90%以上,下降速度緩慢,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處于10%以下,且上升十分緩慢。從民主改革到自治區成立的階段(1959—1965),民主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要素報酬高的非農產業增長更快,從而使得西藏經濟結構進入了第一個快速演化期。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59年之前的90%以上下降到1965年的70.9%,同期的非農產業(第二、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0%以下提高到30%左右。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生產資料領主所有制轉變為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4)

三、西藏民主改革的社會效應

(一)國家實現了對西藏的空前統一和管理

西藏的和平解放協議在執行過程中,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并驅逐了帝國主義勢力,西藏回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懷抱,全國大陸完成了統一。中央實現了對西藏的政令統一、行政區劃制度統一、國防統一、外事統一、郵政電信的統一、度量衡制度的統一、金融和貨幣制度的統一以及關稅制度的統一等。

(二)社會制度實現了變革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從封建農奴制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

(三)階級關系和政權性質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農奴主階級被消滅了,農奴和奴隸獲得解放,從此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產生了新興的第一代產業工人。工人階級和農牧民及知識分子聯合起來,農奴也掌握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建立了有愛國民族宗教界人士參加的人民民主政權,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

(四)新型的民族關系得以形成

在建設社會主義大家庭和社會主義新西藏的過程中,藏漢民族在經濟、文化領域相互學習和促進,親密的友誼在藏漢民族間結成,為逐步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在形成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的社會主義的新型的民族關系。

(五)西藏人口數量進一步增加

1965年西藏人口達到137萬多人,隨著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西藏的人口素質也逐步在提高,衛生醫療條件也有較大的改善,西藏人口的平均壽命有所延長。

(六)教育、文化、科技、衛生事業有了顯著的發展

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得以繼承和發展,文物古跡也得到了重視和保護。傳統文化開始同現代文化成果相結合,發展了西藏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學校有了很大的發展,1959年小學的數量僅僅只有462所,在校學生總計為18032人,而1965年發展到1822所,在校學生增加到70546人。衛生機構數由1959年的62所發展到1965年的193所。

偉大的民主改革運動推翻了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打破了封建農奴制度對人民群眾的枷鎖,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的偉大的歷史性跨越,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權,實現了勞動群眾個體所有制,為西藏今后的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丹增,張向明等.當代中國的西藏(上、下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

[2]多杰才旦,江村羅布.西藏經濟簡史.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

[3]羅莉,拉燦.西藏50年?經濟卷.民族出版社,1995

[4]毛陽海等.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5]潘久艷.全國援藏的經濟學分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6]黃玉生等.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注釋:

(1)丹增等:《當代中國的西藏(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第298頁。

(2)王文長,拉燦.中國西藏基本情況叢書——西藏經濟[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

(3)在國家的支持下,至1961年,西藏建成了一批電站、機械修配、皮革、采礦、木材加工等企業。職工由4000多人發展到1.7萬多人。發電量1000萬千瓦/小時,生產原木15.5萬立方米,板材5.9萬立方米,硼砂3.4萬噸,試產水泥6000多噸。國營商業企業增加了5.9倍,其他各業也有了很大發展。資料來源:多杰才旦,羅布江村.西藏經濟簡史[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

(4)《西藏統計年鑒》(歷年)。

猜你喜歡
經濟社會西藏影響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麗的西藏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未來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
徒步搭車到西藏 真正的說走就走?。?!
當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數據
如何搞好期末復習
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月度監測數據(2008年11月)
改革開放三十年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圖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