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入金遼人、宋人入金后的遭際

2014-11-10 17:12孫明材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宋人

[摘 要]金代初期,有大批遼人、宋人出于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陸續進入并滯留金朝。這批入金之人不僅入金類型多樣,其入金后的具體遭際也多有不同,有的官運亨通,有的仕路偃蹇,有的長期流放,有的慘遭殺戮,等等。

[關鍵詞]入金;宋人;遼人;遭際

入金遼人、宋人不僅入金類型多樣,其入金后的具體遭際也多有不同,有的官運亨通,有的仕路偃蹇,有的長期流放,有的慘遭殺戮,等等。

一、官運亨通

入金遼人、宋人當中有一大批人入金之后仕途順達,官運亨通。如《金史·張玄素傳》載:

張玄素字子真,與浩同曾祖。祖佑,父匡,仕遼至節度使。玄素初以蔭得官。高永昌據遼陽,玄素在其中。斡魯軍至,乃開門出降,特授世襲銅州猛安。天會見,歷西上閣門使、客省使、東宮計司。天眷元年,以靜江軍節度使知涿州,察廉最,進官一階?;首游和醯罎b領中京,以玄素為魏王府同提點,尋改鎮西軍節度使,遷東京路都轉運使,改興平軍節度使?!雷诩次?,玄素來見于東京。玄素在東京,希海陵旨,言世宗嘗取在官黃糧,及摭其數事。至是來見,世宗一切不問,玄素與李石力言宜早幸燕京,上深然之。遷戶部尚書,出鎮定武,遂致仕。年八十四,卒。[1]

由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張玄素入金之后仕途順暢,一路升遷,即使到了世宗即位,也沒有因為海陵王在位期間張玄素抨擊世宗而受到懲治——“玄素在東京,希海陵旨,言世宗嘗取在官黃糧,及摭其數事。至是來見,世宗一切不問”,反而因其積極進諫而大為贊賞——“玄素與李石力言宜早幸燕京,上深然之。遷戶部尚書,出鎮定武,遂致仕”。再如劉彥宗,入金以后也得到了金朝統治者高度的信任和賞識,其仕途也因此暢達無阻,一路升遷[2]。

二、仕路多舛

盡管入金之后的遼人、宋人多數官運亨通,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仕途不順,甚至一度被削去官職。如《金史·趙隇傳》載:

趙隇字德固,遼陽人。其婦翁以優伶得幸于遼主,隇補合門祗候,累遷太子左衛率。后居灤州。宗望討張覺,隇踰城出降,授洛苑副使,為灤州千戶。遷洛苑使,檢校工部尚書。從伐宋,至汴,遷棣州刺史、侍衛步軍都虞候。及再伐宋,攻真定與有功,改商州刺史,檢校尚書右仆射。五年,同知信德府路統押軍兵,兼沿邊安撫使事。明年,權知濟州事。八年,從定河南,授隴州團練使。十年,改知石州。隇久在兵間,不善治民,坐謗議,謫監平州甜水鹽。齊國廢,河南皆以宿將守之,授隇宿州防御使,統本路軍兵。隇重義,接儒士。嘗以事至汴,有故人子負官錢百萬,隇以橐金贈之,其子悉為私費,復代輸之。頃之,有訟徐帥不法者,朝廷使隇鞫治,隇委曲營護,坐是廢罷,寓居于燕。[3]

由“隇久在兵間,不善治民,坐謗議,謫監平州甜水鹽”,“有訟徐帥不法者,朝廷使隇鞫治,隇委曲營護,坐是廢罷,寓居于燕”,可知趙隇入金之后仕途并非一帆風順——曾經遭貶,甚至“廢罷”。再如《金史·趙元傳》載:

趙元字善長,涿州范陽人。遼天慶八年,登進士第,仕至尚書金部員外郎。遼亡,郭藥師為宋守燕,以元掌機宜文字。王師取燕,藥師降,樞密使劉彥宗辟元為本院令史。天會間,同知薊州事。有賊殺人橫道,官吏圜視莫知所為,路人耕夫聚觀甚眾。元指田中釋耒而來者曰:“此賊也?!边匙笥铱`之,遂伏。僚吏問其故,元曰:“偶得于眉睫間耳?!逼浜蟪⒘⒛タ备?,凡嘗仕宣和者皆除名籍,元在磨勘中。[4]

據此,趙元入金之后雖善于斷案,卻未免被除去“名籍”之禍。而其之所以被削去“名籍”,完全因為朝廷所立之“磨勘格”。

三、長期羈囚

金代初期的入金之人當中,有一大批誓死不屈,誓不降金,因此遭到長期羈囚。如《宋史·洪皓傳》載:

洪皓字光弼,鄱陽人。少有奇節,慷慨有經略四方志。登政和五年進士第?!蹛?,遷皓五官,擢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為大金通問使,龔璹副之?!┲撂?,留幾一年,金遇使人禮日薄。及至云中,粘罕迫二使仕劉豫,皓曰:“萬里銜命,不得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間,愿就鼎鑊無悔?!闭澈迸?,將殺之。旁一酋唶曰:“此真忠臣也?!蹦恐箘κ?,為之跪請,得流遞冷山。流遞,猶編竄也。惟璹至汴受豫官。[5]

據此,洪皓儼然是一位頗具氣節之士——寧死不仕劉豫,因此被長期流放冷山——“粘罕怒,將殺之。旁一酋唶曰:‘此真忠臣也。目止劍士,為之跪請,得流遞冷山。流遞,猶編竄也”。再如張邵,入金之后過的也是一種長期羈囚的生活,而其之所以被長期羈囚,也是因為他的凌然氣節,誓死不屈[6]。

四、卒身北地

入金遼人、宋人中不僅有一大批人被長期羈囚,甚至還有許多人最終卒身北地。而同樣卒身北地,情況又有不同。

其一,因直言進諫被殺。直言進諫往往會直接戳中統治者要害,令統治者惱羞成怒,甚至因此做出不冷靜的舉動——體罰甚至殺戮。而金朝初期的入金之人當中,恰恰有因為直言進諫而遭到殺戮者。如《金史·祁宰傳》載:

祁宰字彥甫,江、淮人。宋季,以醫術補官。王師破汴得之,后隸太醫。累遷中奉大夫、太醫使。數被賞賚,常感激欲自效。海陵將伐宋,宰欲諫,不得見。會元妃有疾,召宰診視。既入見,即上疏諫,其畧言:“國朝之初,祖宗以有道伐無道,曾不十年,蕩遼戡宋。當此之時,上有武元、文烈英武之君,下有宗翰、宗雄謀勇之臣,然猶不能混一區宇,舉江淮、巴蜀之地,以遺宋人。況今謀臣猛將,異于囊時。且宋人無罪,師出無名。加以大起徭役,營中都,建南京,繕治甲兵,調發軍旅,賦役煩重,民人怨嗟,此人事之不修也。間者晝星見于牛斗,熒惑伏于翼軫。巳歲自刑,害氣在揚州,太白未出,進兵者敗,此天時不順也。舟師水涸,舳艫不繼,而江湖島渚之間,騎士馳射,不可驅逐,此地利不便也?!毖陨跫で?,海陵怒,命戮于市,籍其家產,天下哀之。[7]

按此,祁宰乃一名符其實的忠言直諫者,言辭懇切,句句在理,但卻因此慘遭殺戮——“海陵怒,命戮于市,籍其家產”。

其二,因向宋人報信被殺。盡管金代初期有大批宋人降金,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宋人真的會死心塌地為金效力,真的會完全喪失向宋之心,一旦有適合機會,他們還會良心發現,暗中助宋,但這勢必冒有殺頭之險。而金代初期,恰恰有人因此喪命。如《金史·施宜生傳》載:

施宜生字明望,邵武人也。博聞強記,未冠,由鄉貢入太學。宋政和四年,擢上舍第,試學官,授潁州教授。及王師入汴,宜生走江南。復以罪北走齊,上書陳取宋之策,齊以為大總管府議事官。失意于劉麟,左遷彰信軍節度判官。齊國廢,擢為太常博士,遷殿中侍御史,轉尚書吏部員外郎,為本部郎中。尋改禮部,出為隰州刺史。天德二年,用參知政事張浩薦宜生可備顧問,海陵召為翰林直學士,撰太師梁王宗弼墓銘,進官兩階。正隆元年,出知深州,召為尚書禮部侍郎,遷翰林侍講學士。四年冬,為宋國正旦使。宜生自以得罪北走,恥見宋人,力辭,不許。宋命張燾館之都亭,因間以首丘風之。宜生顧其介不在旁,為瘦語曰:“今日北風甚勁?!庇秩组g筆扣之曰:“筆來,筆來?!庇谑撬问季?。其副使耶律辟離剌使還以聞,坐是烹死。[8]

“以罪北走齊”,表明施宜生并非主觀上想要降金,而是因為在宋獲罪,迫不得已而降金,這就決定了一旦獲得有利時機,施宜生必會心向大宋,而事實表明,施宜生確實曾在“為宋國正旦使”期間良心發現,向宋人密報消息,結果走漏風聲,“坐是烹死”。

其三,因遭誣陷被殺。金代初期進入金朝的遼人、宋人當中,還有一批人之所以被殺并非主觀犯有大錯,而是因為受到誣陷。如《金史·宇文虛中傳》載:

虛中恃才輕肆,好譏訕,凡見女直人輒以礦鹵目之,貴人達官往往積不能平。虛中嘗撰宮殿牓署,本皆嘉美之名,惡虛中者擿其字以為謗訕朝廷,由是媒孽以成其罪矣。六年二月,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虛中謀反,詔有司鞫治無狀,乃羅織虛中家圖書為反具,虛中曰:“死自吾分。至于圖籍,南來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談圖書尤多于我家,豈亦反耶?!庇兴境许橈L旨并殺士談,至今冤之。[9]

按此,宇文虛中并非真欲謀反,謀反之名純為誣陷——“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虛中謀反,詔有司鞫治無狀,乃羅織虛中家圖書為反具”。

五、全身放還

金代初期的入金之人中,還有一批人相對比較幸運——在經歷了長期的扣留之后尚能活著離開金地——全身放還,而這些人之所以有此際遇,多因和議,或是遇赦?!督鹗贰び钗奶撝袀鳌份d:

皇統二年(1142),宋人請和,其誓表曰:“自來流移在南之人,經官陳說,愿自歸者,更不禁止。上國之于敝邑,亦乞并用此約?!庇谑?,詔尚書省移文宋國,理索張中孚、張中彥、鄭億年、杜充、張孝純、宇文虛中、王進家屬,發遣李正民、畢良史還宋,惟孟庾去留聽其所欲。時虛中子師瑗仕宋,至轉運判官,攜家北來。[10]

那么經過這次和談,就不僅僅是“流移在南之人”陸續北還,許多扣留北地之人也相繼遣返。如《宋史·朱弁傳》載:“(紹興)十三年(1143),和議成,弁得歸?!盵11]《宋史·張邵傳》又載:“(紹興)十三年,和議成,及皓弁南歸。八月,入見,奏前后使者如陳過庭、司馬樸、滕茂實、崔縱、魏行可皆歿異域未褒贈者,乞早頒恤典。邵并攜崔縱柩歸其家。升秘閣修撰,主管佑神觀?!盵12]據此,朱弁、張邵等人之南歸皆因和議。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撰《金史》卷八十三,第1869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2][元]脫脫等撰《金史》卷七十八,第1769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3][元]脫脫等撰《金史》卷八十一,第1829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4][元]脫脫等撰《金史》卷九十,第1993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5][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七十三,第11557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6][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七十三,第11555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7][元]脫脫等撰《金史》卷八十三,第1873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8][元]脫脫等撰《金史》卷七十九,第1886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9][元]脫脫等撰《金史》卷七十九,第1791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10][元]脫脫等撰《金史》卷七十九,第1791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11][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七十三,第11553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12][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七十三,第11555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借才異代”與借“士”興國——宋遼入金士人與金朝政權及文化》;項目編號:W2011093。

作者簡介:孫明材(1976-),男,漢族,吉林通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宋人
Song in a cup宋人點茶,茶上“作畫”
宋人悟道詩
貪婪
宋人所尚何“意”
宋人有文
莊子說:自然的簫聲
宋人對《史通》的認識與運用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降金遼人、宋人降金原因探析
追尋宋人花鳥畫的色彩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