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建設探析

2014-11-10 17:22何湘君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古籍開發少數民族

[摘 要]少數民族古籍是我中華民族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開發和研究都一直落后于漢文古籍。以致于一些文獻處于隨時消亡的可能。本文試圖從國家層面上的制度、中外合作交流、人才培養建設以及具體到古籍物件上的保護方法、措施上提出一些對策,以供探討。

[關鍵詞]少數民族;古籍;保護;開發

一、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建設的意義

人類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回顧過去,總結前人的經驗可以為未來戰略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對歷史的回顧、總結和研究為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民族團結、理清文學發展脈絡、探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計有55個少數民族。漢族和其他55個少數民族長期混居在一起,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多彩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古籍不僅是各少數民族自身的寶貴遺產,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因此,要想清晰地縱觀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研究我國少數民族古籍這一珍貴的歷史遺產可以提供豐富的史料。

二、少數民族古籍現狀

對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從建國以后有了很大的起色。20世紀50年代中期,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和國務院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組織超過1000多名民族事務專業人士對國內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文化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1984年4月份,國務院轉發《國家民委關于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的指示》一文,特別強調“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弊阅菚r開始,我國少數民族古籍的搶救、保護、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但我國由于擁有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和較長的歷史文化,少數民族古籍的絕對數量也相當龐大。根據我國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部門的初步普查登記,目前存世的民族古籍文獻多達四五十萬種。[1]縱觀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各個朝代均沒有對我國少數民族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工作。例如,現在少數民族文獻資料眾多,文獻檢索無從下手。這是因為我們目前都沒有包括整個少數民族古籍目錄和綱要。另一方面,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少數民族古籍正在遭受自然破損,隨著時間的推移,若沒有足夠的重視,損失的文獻古籍會更多。

三、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建設探析

少數民族古籍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各少數民族智慧結晶的體現,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國家到個人在民族古籍的保護建設上都應該進行積極探索、研究、總結新方式方法,將少數民族先古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完好無損地傳承給下一代。

(一)征集

古籍分為有文字和無文字兩種。具有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有21個[2]。文獻古籍文種繁多的主要有藏文、彝文、蒙古文、滿文、回鶻文、察合臺文、八思巴文、西夏文、女真文、東巴文、傣文等共計10多個文種[3]。而無文字文獻指口耳相傳的史料。對于這兩方面的古籍文獻征集工作,國家應有相應立法和鼓勵措施,呼吁人們的拯救和保護意識。為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有力的幫助和支持。此外,要增加古籍保護人員的絕對數量,這樣,理論上對古籍普查、征集也會起到很大的幫助。1925年湖南長沙玉泉街古香室書屋店主陳楚英通過多方渠道收購到一部明刻明清遞修的《二十一史》,該書2567卷,極為珍貴。但其孫子陳福生疏于保護,將書運到長沙天倫造紙廠按廢紙進行處理。幸虧,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購員尹天祜當場掏出30元錢購買古籍,該珍貴古籍才幸免于消亡。沒有專業人士的參與,很多散落于民間的古籍恐怕都會遭受等同廢紙廢料被遺棄的命運。

(二)鑒定

古籍征集以后,需要對其真偽、文史、藝術價值作出鑒別??梢詾楹竺娴难芯块_發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鑒定依據可以從字體、牌記、序跋、刻工、避諱、版式、紙張、刀法、行款、封面、批校題記、藏張印記、書目著錄等方面開展工作。

(三)保護

從立法角度來說,一方面要制定相應的懲罰和鼓勵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古籍保護的資金投入,建立更多、更現代化的古籍存放庫房和制作一些公益廣告來增加公眾的保護意識。

有了政策支持和充足資金的保障,首要工作便是編纂少數民族古籍的目錄。1997年7月30日,國家民委辦公廳發布民辦(文宣)字[1997]114號關于印發《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編寫綱要的通知?!犊偰刻嵋放c《中國古籍總目提要》配套,使中華民族文獻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資料庫。同時對了解我國所有民族古籍的內容和便于各個古籍部門及收藏單位之間的交流、古籍資源共享提供巨大幫助。但在編纂應注意科學的書目分類、標準化的文獻著錄和多渠道、綜合的檢索方法等幾個方面。例如,古籍可以根據書目存量、完好程度給予量化,并按照100分制來打分。分值越低,說明要么是孤本,要么是急需搶救。這樣,能最大程度防止古籍自然流失。

少數民族古籍很多都是紙質文獻。存放如果由于溫度偏高,就會出現古籍發脆;濕度不適,古籍會出現發霉、受潮或者粘連的情況。防火也不容忽視:2014年1月25日,貴州省黔東南北部的遠縣報京鄉報京大寨發生火災,燒毀100多棟房屋,這里將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

根據前人的總結,紙質古籍應當注意以下幾點:保持空氣流通;遠離灰塵;遠離陽光的直接照射;應該經常翻動、查看和翻曬;防蛀蟲可以使用天然樟腦、蕓香、檀香、冰片、靈香草等防蟲中草藥。

(四)修復整理

1.修補古籍

修補古籍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尤其是少數民族古籍的相關技術人員不僅要求懂得一般性的古籍修補原理,而且還要從更為廣義的角度來培養具有相關的知識背景人才隊伍。如:版本學、訓詁學、古文字學等。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可以采取“1+1”的模式。在該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既可以沿襲當前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縱向教育培養模式來實施,同時還需要重視古籍是一項集技術、技巧于一體的工作,因此,教育培養還需重視師傅帶徒弟“傳幫帶一對一”的模式。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對兩類模式下的人才進行考核,并授予相關證書和職稱,鼓勵人才向民族古籍整理保護方向流動。

2.整理古籍

整理少數民族古籍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展開:(1)是用少數民族文字記錄的民族古籍;(2)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口耳相傳的古代民族史料;(3)是用漢文記錄的少數民族古籍。除了第三種情況,前兩者可以照搬漢文古籍整理的現成經驗,對民族古籍可從目錄、???、版本、記憶、注釋、翻譯、辨偽等方面開展工作。對于無文字記錄的民族文獻可以利用現在影像、錄音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記錄來完成民族古籍數字化工作。但數字化應注意分類法、民族語言文字編碼等標準的設置。

(五)開發、推廣和研究

民族古籍的開發推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著手叢書出版并和國外研究機構進行交流合作。比如,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都成立了研究機構研究突厥學、藏學、敦煌學、蒙古學等,共同享用研究成果,可以節省一定的研究時間和少走一些彎路。

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古籍流失國外的情況非常嚴重。如:藏文、維吾爾文、彝文、滿文、蒙古文、東巴文等。例如,流失到美國、德國、荷蘭等國家的東巴文古籍多達一萬多種![4]合作交流民族古籍保護及開發的經驗更加顯得更加有意義。必要時,還要制定國際化民族古籍保護通則、規范管理條例、使用辦法等。

此外,還可以進行專題民族古籍研究;舉辦研討會;學者交流互訪;合作培訓專業人員;

四、總結

民族古籍保護不只是依靠某個有識人士的力量,而是應從國際化的視野下共同開發;國家出臺政策和提供資金扶持,打造研發基地和廣泛宣傳古籍保護意識;各高校和藏館單位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訓和教育,打造穩定、高素質和責任心強的專業人才隊伍;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個人也要加入到民族古籍保護的隊伍來。只有采取全方位的一攬子計劃和行動,我們才能從民族古籍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獻中挖掘出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

參考文獻:

[1]朱崇先、張鐵山等.《中國少數民族古典文獻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4.

[2]寶音.《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第4期:19~22.

[3]包和平.《關于我國少數民族古籍資源數字化建設探討》.《圖書館建設》,2003,第4期:25~26.

[4]包和平,何麗.《民族古籍保護及其策略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第6期:82~85.

作者簡介:何湘君,男,漢族,1973-,中央民族大學在讀博士,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猜你喜歡
古籍開發少數民族
Jiao Ayi| 《嬌阿依》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西藏大批珍貴藏文古籍實現“云閱讀”
古籍修復師的巧手與匠心
少數民族的服裝
江蘇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在線投稿與編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遵義紅色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學習APP設計與開發
單片機在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和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