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敵進我進”軍事方針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2014-11-10 18:40樊少華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樊少華

[摘 要]“敵進我進”的軍事方針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已經產生,但是它的運用卻經歷了曲折復雜的過程??箲鸨l后,尤其是敵后抗戰最困難時期,由自發到自覺,該方針得到充分運用,并臻于成熟。

[關鍵詞]敵進我進;軍事方針;形成發展;歷史過程

一、抗戰爆發前,紅軍對“敵進我進”軍事方針的運用

“敵進我進”的軍事方針,古已有之。遠有戰國時代“圍魏救趙”和古羅馬大西庇阿擊敗迦太基漢尼拔的故事,近有第四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運用“敵進我進”釜底抽薪的戰法,偷渡蘇伊士運河一舉扭轉戰局的經典戰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執行過“敵進我進”的軍事方針。1928年12月,以何健為總指揮的國民黨軍開始對井岡山根據地實施第三次“會剿”。為了打破“會剿”和解決給養問題,紅軍決定兵分兩路,由彭德懷率一部留在井岡山,在內線堅持斗爭。由毛澤東、朱德等率主力南下贛南,運用“圍魏救趙”的方式,從外線打擊敵人,配合內線部隊粉碎敵人“會剿”。然而,由于敵我兩軍實力過于懸殊,井岡山陣地丟失;南下部隊由于人地生疏,也迭遭失利。但是,戰史上首次的“敵進我進”,起到了保存紅軍有生力量的作用。

第三次“圍剿”紅軍失敗后,蔣介石調整了戰術。從1932年5月起,集中兵力先后對紅軍鄂豫皖根據地和湘鄂西根據地進行“圍剿”,對中央蘇區暫取守勢。根據新的形勢,毛澤東主張:“我們的軍事戰略,大規模上決不應再采取防御式的內線作戰戰略,相反要采取進攻的外線作戰戰略?!薄霸诂F時的敵我形勢下,在我軍的給養條件下,均必須跳出敵人的包圍之外,采取進攻的外線作戰?!盵1]據此,毛澤東提出中央紅軍主力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閩浙贛邊發展,在贛江以東、長江以南和五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建立新蘇區,吸引進入中央蘇區及進攻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敵軍回援而殲滅之,從而使中央蘇區得以鞏固和發展。但毛澤東這些來自實踐的正確主張當時卻未被采納。

在第五次反“圍剿”時,針對國民黨軍隊的“碉堡主義”,劉伯承提出了事實上的“敵進我進”的戰術。他談到:“敵人碉堡構成的封鎖線,可以相當限制我們大兵團進行機動,然而,我們游擊隊確實可以自由出其碉堡封鎖線的間隙,而入其后方交通線上,實行穿插。有些地區游擊隊就應該留在封鎖線外,向敵人的深遠后方,特別是向其策源地開展游擊戰爭,耗散其兵力,破壞其糧彈運輸,乃至造成地方暴動,就更有戰略上的意義?!盵2]然而,由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劉伯承“敵進我進”的思想未能付諸實踐。福建事變發生后,毛澤東也向中央提出類似的建議,同樣未被采納。

1935年初,粟裕將“敵進我進”的理論付諸了實踐。為了從戰略上配合中央紅軍的轉移,粟裕奉命帶領只有四五百人的挺進師,進軍浙西南,開展游擊戰爭。那時全國革命處于低潮,他們遠離紅軍主力,孤軍深入國民黨軍腹地,面對的是幾十倍于己的強敵的圍攻,挺進師運用事實上的“敵進我進”的戰術,避免與敵正面交鋒,生存并堅持了下來。

二、抗戰爆發后,八路軍對“敵進我進”軍事方針的運用

由于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軍侵華初期攻城掠地,進展迅速,廣袤的華北淪為敵后。但日軍的占領區,尤其是廣大農村,并不鞏固。孫子曰:“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蔽尹h逐漸認識到華北敵后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抗戰的戰略防御階段,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八路軍迅速向華北挺進,從戰略上“敵進我進”。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對八路軍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為了打破“囚籠”,八路軍在實戰中逐漸摸索出了“敵進我進”的戰術。1940年4月21日,劉伯承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做的《黨軍建設問題》的發言中談到:“現在對‘囚籠的粉碎,一退再退,退到何處?現在就是‘敵進我進,打磨盤應摸敵人的屁股?!边@樣,“敵進我進”作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就被明確地提出來了。當然,正如聶榮臻所言:“到‘敵后之敵后有個發展過程,開始,還是處于行動但不是很自覺的狀態?!?/p>

百團大戰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此后,日軍調集更強的兵力,采取更殘酷的手段對付八路軍。尤其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決心即使一時解決不了“中國事變”,也要力爭解決“華北事變”,將華北建設成為穩固的“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為此,他們將“治安肅正”進一步發展為“治安強化運動”。自1941年春至1942年冬,日軍在華北地區連續進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加緊“掃蕩”;在游擊區建立偽軍,進行“蠶食”;在占領區內實行保甲制度,調查戶口,擴充偽軍,以鎮壓抗日力量。日軍還強迫民眾到處挖封鎖溝,筑封鎖墻,將根據地分割呈格子網狀。華北根據地軍民積極進行艱苦的“三反”(反“掃蕩”、反“封鎖”和反“蠶食”)斗爭,然經艱難奮戰,始終擺脫不了被動局面。根據地日益縮小,而日軍的進攻則日甚一日。

面對嚴峻的形勢,八路軍中的有識之士,開始思考破敵之策。困難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往往是同時產生的。在晉察冀,聶榮臻經反復考慮,認識到只有向“敵后的敵后”發展,文章才能做活,敵后抗戰才有出路。羅榮桓,在山東實行“翻邊戰術”,即“你打到我這邊來,我翻到你那邊去”。晉綏軍區根據中央的指示,提出了“向敵人擠地盤”的口號。這些都與劉伯承早在1940年就提出的“敵進我進”方針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認識反過來又促進實踐的發展。1942年,八路軍各根據地先后貫徹“敵進我進”方針,收到明顯效果。實踐證明,“敵進我進”方針是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正確方針。因而,中共中央和各軍區先后召開會議,正式將該方針確定下來,并推而廣之。自此之后,直至抗戰結束,敵后抗戰的局面日益改觀,八路軍不僅生存下來,而且逐漸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271。

[2]劉伯承.劉伯承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48~4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