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如何加強公共檔案館建設解決弱勢群體在信息時代的缺位問題

2014-11-10 03:50韓娟閆靜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韓娟+閆靜

[摘 要]信息弱勢群體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界定信息弱勢群體,信息弱勢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也一直是學術界和實踐界討論的焦點問題。公共檔案館作為為公眾提供檔案信息、檔案服務的公共部門,信息弱勢群體是其不可忽視的受眾群體,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也是近年來的一個熱議話題。本文在分析信息弱勢群體的成因以及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通過公共檔案館建設來解決弱勢群體在信息時代的缺位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檔案館;信息弱勢群體;檔案信息服務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公共檔案館的研究已經從檔案開放利用、服務社會公眾的微觀層面上升到公共檔案館制度研究的宏觀層面。公共檔案館的性質也從一個服務機構上升到了一種社會用以調節信息分配、實現社會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公共檔案館的建設有利于實現信息公平、縮小信息分化,使信息弱勢群體也能在信息內容豐富、信息技術發達的條件下獲取所需信息。

一、弱勢群體在信息時代存在缺位

弱勢群體,又稱弱勢社群,指的是社會中的弱者群體,在財富、社會地位上處于不利地位或者無權、無勢、無人脈關系、無投票權的人,在社會被標簽化及歧視的社群。信息弱勢群體起源于信息政治經濟學,通常是指在信息社會發展中,由于經濟、技術、社會地位等主客觀條件限制和能力局限而無法及時獲取、理解和有效利用信息,被排斥在現代信息資源以外,特別是網絡信息資源外,日益相對落后、邊緣化的那部分人群[1]。

一般情況下信息弱勢群體主要成因有二:個體經濟原因和社會制度原因。首先,個體經濟基礎薄弱通常會導致?個體無法享受產業化信息服務。該種信息服務往往以利潤為目的,以信息富有者為服務對象,很少提供與信息貧困者價值觀和能力相協調的信息。?無條件購買上網設施,獲取網絡信息機會少。受教育機會相對較少,個人信息技術應用、學習能力受限?,F代信息意識薄弱,對新知識、新技術敏感度較低。第二,信息保障制度不完善則會導致?信息獲取途徑、方式存在障礙。獲取信息成本障礙。政府對公共信息機構投入的減少,客觀上削弱公共信息機構免費向貧弱階層提供信息服務的能力。信息資源無法得到合理高效配置,信息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個體經濟基礎薄弱已是不可短期解決的問題,而信息保障制度進一步缺位,則加劇了“經濟貧困——信息貧困”的惡性循環。

我國政府已經開始在實踐層面提升弱勢群體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能力,在法律政策等方面給予弱勢群體傾斜性保護,如《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切實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和實現城市低收入居民、殘疾人、老年人和農民工等群體的基本文化生活需要”。近年來各類公共圖書館也開始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他們的服務體系中,并開展了一系列維護弱勢群體信息權利的服務與活動。這為我國公共檔案館建設關注弱勢群體提供了政策保證和實踐借鑒。

二、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具有必要性

第一,對信息弱勢群體實施信息援助是公共檔案館的責任。信息弱勢群體也是公共檔案館的服務對象之一。從公共行政學角度講,公共檔案館屬于公共部門,受納稅人委托掌握公共權力,承擔公共服務與產品供給是社會長期發展賦予它的神圣職責;從公共經濟學角度講,公共檔案館提供的檔案信息和檔案服務是所有成員享用的集體消費品,不能因利用者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存在差異而差別對待。作為公共部門、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檔案館最核心的精神品質是:以普通公眾為服務對象,為普通公眾提供平等服務,滿足社會大眾檔案信息需求[2]。因此,信息弱勢群體勢必在公共檔案館服務范圍內。

第二,保障弱勢群體文化權利實現信息民主必須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信息弱勢群體由于個人經濟、社會制度原因導致的自卑、溝通能力缺乏等問題使他們不會將檔案館作為信息獲取的途徑之一,即使他們想到了去檔案館查詢信息,他們也不會將檔案館作為首選之地。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說過:“各個高技術國家政府所面臨的一種潛在可怕的威脅來自于國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兩部分,這種分化最終會威脅民主?!盵3]因此,實現信息民主必須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

第三,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是檔案事業和檔案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實踐層面上,檔案事業的發展理念、檔案館服務方式與手段等方面都需要轉變與提升,使公共檔案館更貼近人民生活,也需要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而在理論研究方面,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建設能進一步提升檔案學的學科自覺與學科規范,重塑檔案學的學科形象,從而獲得學界認可,回歸檔案學的“學科尊嚴”[4]。

三、加強公共檔案館建設的建議

綜上所述,公共檔案館有能力更有責任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其服務范圍,改善信息弱勢群體狀況。筆者認為公共檔案館應找準突破口,針對信息弱勢群體的信息需求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與信息,著力推進以下服務。

(一)開展特色化小眾服務,提供有用信息

根據信息弱勢群體的成因、需求等,進一步細化目標服務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特色化的小眾服務是公共檔案館建設的一項重要突破。由于不同類型弱勢群體信息需求不盡相同,因此檔案館應首先加強對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調研,根據需求特點提供檔案服務。如針對下崗職工對于工齡計算、再就業情況的需求,提供近年來政府關于工齡計算方面的政策法規檔案等;針對農民提供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名冊、臺賬檔案等檔案;針對老年人深入街道、社區開展各類檔案文化展覽等。其次要加強專門檔案專題研究,根據各類專門檔案特點,更好滿足不同用戶不同需求。目前共計40余種專門檔案涵蓋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開發專門檔案資源,有重點地開展推送服務,更能將信息弱勢群體吸納進檔案館公共化建設中來。再次加強檔案網站的品牌建設,目標用戶向信息弱勢群體傾斜,注重弱勢群體情感訴求,網站模塊設計層次清晰,信息內容豐富多樣,信息檢索方式便捷高效,使有能力上網但檢索能力欠佳的群體更便利地獲取相關檔案信息。

(二)打造高品質檔案文化產品,提供有趣信息

信息弱勢群體往往僅對特定的信息感興趣,而且由于其知識水平、個人素養的局限,他們往往喜歡那些通俗易懂的資源。目前,公共檔案館內的資料大多是“第一手資料”或公文檔案,內容雖然豐富,但形式過于刻板、理解起來較為生硬,無法吸引公眾興趣。這就要求公共檔案館加強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加大檔案編研出版力度,積極開發館內特色資源和珍貴檔案,打造高品質的檔案文化產品,為民眾提供他們感興趣又易于理解的檔案資源。另外,檔案館也可以積極與博物館、圖書館等其他文化服務機構及電視、報刊等大眾媒體合作,吸收借鑒社會中已有成熟的文化產品開發思路,以社會大眾感興趣的方式提供檔案信息。上海市檔案館就充分利用豐富的館藏開展特色展覽,“浦東記憶展”“上海!紅色記憶檔案展”“中法文化交流在上?!薄吧虾5牡聡洃洝钡?,還與相關部門合作,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創辦研究型教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第二課堂”、廉政文化教育、科普教育等,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被媒體稱贊“檔案館不再遠離老百姓”[5]。這對我國其他省市公共檔案館建設可資借鑒,也不失為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檔案信息服務的有效嘗試。

(三)加快網絡化信息化建設,提供高效信息

公共檔案館優秀與否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是其現代化程度的高低以及能否利用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因此,檔案館要做好館藏信息資源的網絡化、信息化建設,通過網絡將信息化檔案資源提供給公眾利用。但由于缺乏利用網絡數字化信息的上網技能和搜索技能,信息弱勢群體無法通過利用網絡獲取所需信息。因此,公共檔案館還應輔助弱勢群體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包括如何上網、如何檢索、如何利用數字化檔案信息。宜昌市檔案館通過制定殘疾人查閱檔案服務辦法對城區外的殘疾人提供電郵及網上在線等形式的咨詢答復服務。天津市建立民生檔案遠程服務平臺在婚姻、知青等現有11類民生檔案利用基礎上又增加了學籍、傷殘軍人等10類民生檔案數據庫,這樣老百姓不出社區就能查詢所需檔案。這些信息化數字化舉措無疑提高了檔案服務利用的效率,使信息弱勢群體逐漸實現檔案館權利。

2013年,國家正式取消檔案利用收費項目,檔案利用進入免費時代。這一舉措在客觀上擴大了檔案服務的受眾范圍,清除了因費用而無法獲取檔案信息的信息弱勢群體的障礙。當然,從信息弱勢群體角度出發,公共檔案館的正確定位及自身社會意識的提升是其提供有用、有趣、高效信息的前提。公共檔案館只有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取向,并注重公眾的信息需求,為公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注意與其他社會力量積極合作,才能真正將信息弱勢群體納入公共檔案館的服務范圍,使公共檔案館“名副其實”。

參考文獻:

[1]張俊玲.面向“信息弱勢群體”的公共圖書館人文關懷[J].圖書館,2007(6):68-69

[2]李靈風.公共檔案館與公民權利保障研究綜述[J].山西檔案,2011(3):34-36

[3]阿爾溫·托夫勒.權力的轉移[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31

[4]王廣宇.中國檔案學尊嚴的解讀與實現[J].檔案學通訊,2010(1):11-14.

[5]鄒偉農.積極創新奮進惠及平民百姓——上海建設公共檔案館的成功探索[J].中國檔案,2012(12):52-5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