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經正義》編纂考

2014-11-10 05:46姜寧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摘 要]《五經正義》的編纂是唐初文化政策和經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唐初統治者重視儒學,《五經正義》的編纂是唐初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唐初經義繁雜,《五經正義》編纂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統一經義?!段褰浾x》由唐初著名學者孔穎達主持編纂,歷經初撰、修訂以及最后定稿三個階段,耗時十四年,代表了唐初學者的主流認識,也是唐初經學宗尚的集中反映?!段褰浾x》是在南北朝隋代經典義疏的基礎上成書的,其中既有對前人舊疏的襲用,也有對前人舊疏的刪節、剪裁以及駁正。

[關鍵詞]《五經正義》;編纂;成書

唐初孔穎達等奉敕編纂《五經正義》,既是對兩漢、魏晉、南北朝經學成果的一次總結,又是對南北朝經典義疏的整理,在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即對《五經正義》的纂修背景、過程以及特點進行考察。

一、《五經正義》纂修背景

《五經正義》的編纂是唐初文化政策和經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唐初統治者重視經學鞏固統治秩序的功能。唐高祖建國伊始,即于義寧三年(618年)五月興辦學校:“初令國子學置生七十二員,取三品已上子孫;太學置生一百四十員,取五品已上子孫;四門學生一百三十員,取七品已上子孫。上郡學置生六十員,中郡五十員,下郡四十員。上縣學并四十員,中縣三十員,下縣二十員?!钡搅宋涞略辏?19年),又“詔皇族子孫及功臣子弟,于秘書外省別立小學”[1]唐太宗更是早在即位前就“銳意經籍,于秦府開文學館”。即位后,于貞觀二年(628年)詔“停以周公為先圣,始立孔子廟堂于國學,以宣父為先圣,顏子為先師?!辈ⅰ按笳魈煜氯迨?,以為學官。數幸國學,令祭酒、博士講論。畢,賜以束帛。學生能通一大經已上,咸得署吏”。并進一步擴大學校規模:“于國學增筑學舍一千二百間,太學、四門博士亦增置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學生,以備藝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其玄武門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有能通經者,聽之貢舉。是時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盵1]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唐初經學的發展。

除興辦學校,大力開展經學教育之外,唐太宗還兩次下詔表彰前代經學家。貞觀十四年(640年)下詔表彰皇侃、熊安生、劉炫等南北朝隋代之經師:“前代名儒,經術可紀。加以所在學徒,多行其疏,宜加優異,以勸后生??稍L其子孫見在者,錄名奏聞,當加引擢?!盵1]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下詔令將左丘明等二十一名前代經師配享廟堂。[1]經過這一系列措施,一度形成了“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的局面。

《五經正義》的編纂也是唐初經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南北朝時期,南北經學宗尚不同,經義歧異多門。到了隋代,雖然劉焯、劉炫初步統一了南北經義,經學北并于南的局面已經形成,但是經義歧異的局面并沒有消失:“江南、河北,義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己所長?!盵2]此外,隋代的經典義疏多有疏失,需要在統一經義的過程中加以修訂。因此在南北朝隋唐義疏的基礎上編纂新疏,統一經義,就成為唐初經學的突出任務。

唐初統一經義,是以統一《五經》文本為先導的?!段褰洝肺谋玖鱾骷染?,文字多有脫訛,加上不同經學流派和師授的文本也多彼此互異,這對統一經義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阻礙。于是唐太宗敕令著名學者顏師古編纂《五經定本》,以校定《五經》之文字。貞觀七年(633年)“十一月丁丑,頒新定《五經》”[1]。但顏師古的《五經定本》頒行伊始,即受到了諸儒質疑:“于時諸儒傳習已久,皆共非之。師古輒引晉、宋已來古今本,隨言曉答,援據詳明,皆出其意表,諸儒莫不嘆服?!盵1]可見,唐初經義歧異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統一經義的工作,就更加迫切。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1]。所謂“儒學多門”指唐初經學派別眾多,“章句繁雜”則指唐初所流行的前代義疏不僅彼此互異而且多有疏失??梢?,《五經正義》編纂的直接目的就是統一經義。

二、《五經正義》纂修的過程

《五經正義》的編纂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

貞觀十二年(638年)到貞觀十六年(642年)是《五經正義》的初撰階段?!短茣吩疲骸柏懹^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五經》義疏一百七十卷,名曰‘義贊,有詔改為《五經正義》?!盵3]據《舊唐書·孔穎達傳》,孔穎達于本年就任國子祭酒之職??追f達以國子祭酒主持這項“國家文化工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據《舊唐書·孔穎達傳》的記載,與孔穎達同時受詔的還有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但《五經正義》各經序言中卻沒有提及上述諸人,當是顏師古等人“后來可能另委公干,實際并未參與或很少參與《五經正義》的撰定工作”[4]之故。因此,《五經正義》的編纂主要是在孔穎達一人主持下進行的。

貞觀十六年到貞觀十七年(643年)是《五經正義》的修訂階段。由于時間倉促,《五經正義》的初稿尚存在許多問題,《新唐書·儒林傳》:

《五經正義》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詆。有詔更令裁定,功未就。[5]

按:這條材料學者或有誤解。鄧國光的《孔穎達〈五經正義〉“體用義”研究——經學義理營構的思想史考察》據馬嘉運早年曾出家,推斷馬嘉運攻駁《五經正義》“事實是儒、佛的思想相角”[6]。然而《舊唐書》明言馬嘉運“專精儒業,尤善論難”,“以穎達所撰《正義》頗多繁雜,每掎摭之”[1],是則馬嘉運攻駁《五經正義》主要是針對《五經正義》內容之前后抵牾,與唐初佛、儒之爭論無關。

唐高宗永徽二年到四年是《五經正義》的刊定階段:“永徽二年(651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于是尚書左仆射于志寧、右仆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盵5]永徽四年(653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于天下?!盵1]至此,耗時十六年,歷經兩朝,《五經正義》才最終完成,頒行于天下。

《五經正義》是集體編纂的產物,是唐初學者的共同的成果。主持編纂工作的孔穎達(1),早在隋代就在儒林中享有盛譽,在唐初更與大儒顏師古齊名,他能主持《五經正義》的編纂,不僅是由他擔任國子祭酒的官位所決定的,更是由他在隋唐儒林中的聲望所決定的。

《五經正義》代表了唐初儒者的主流認識,也是唐初經學宗尚的集中反映。隋代經學北并于南的局面已經形成,南學所宗的《周易》王弼注、《尚書》偽《孔傳》、《左傳》杜注已經壓倒北學所宗的《周易》、《尚書》鄭玄注、《左傳》服注,因此盡管主持編纂《五經正義》的孔穎達早年治《尚書》鄭玄注、《左傳》服注,但在注本的選擇上,仍然不能不采用南學所宗的偽《孔傳》和杜注。唐初,《公羊》、《谷梁》二傳進一步衰落,已經很少有專門研治者,《正義》以《左傳》為主,正是唐初《春秋》學學風的反映。

三、《五經正義》的編纂特點

如上文所述,唐初編纂《五經正義》的目的在于統一經義,而不在于另撰新疏?!段褰浾x》主要是在南北朝、隋代舊疏基礎上,加以改編修訂而成的,這一點在《五經正義》各經序言中即有明確的反映?!段褰浾x》中除了《周易正義》沒有明言以某一家舊疏為底本外,其余四經均說明了纂修所依據的底本。至于《周易正義》,沒有選取前人舊疏為底本,則是由于前人舊疏多引佛學、玄學解經之故?!吨芤渍x序》首先肯定江南學者之《周易》舊疏要超出北方學者,而后批評道:“其江南義疏,十有余家,皆辭尚玄虛,義多浮誕。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于釋氏,非為教于孔門?!盵7]按:所謂“住內”、“住外”、“就能”、“就所”均為佛學術語,“江南義疏”多以佛學術語解經,故孔穎達等以為其“義涉于釋氏”;所謂“玄虛”,當指江南之《周易》舊疏受玄學影響較深,多引《老》、《莊》解經。因此雖然不能排除《周易正義》曾參考了前人舊疏,但從整體上看,《周易正義》當為孔穎達等所自撰。

《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主要以劉炫的舊疏為底本,具體情況則有所不同。在《尚書正義序》中,孔穎達等對劉炫“好改張前義,義更太略,辭又過華”的情況十分不滿,故廣泛引用前代舊說(即所謂“舊聞”),“存其是而去其非”來糾正劉炫的偏失。同時,在文字上對劉炫之義疏進行刪節、補充和加工潤色,以“刪其煩而增其簡”[7]。因此,《尚書正義》雖然以劉炫的義疏為底本,但是不僅在文字上對劉炫的義疏進行了較大的改編,而且加入了許多前人經說?!睹娬x》則以劉炫與另一位隋代學者劉焯的義疏為底本,僅就二劉之義疏“刪其所煩,增其所簡”,并沒有言及以其他舊疏補充二劉義疏之不足??追f達等對二劉義疏中詳略不當以及“輕鄙前達”[7]即有意與前人立異的學風最為不滿,《毛詩正義》中所刪削的大多當是二劉義疏中的上述內容?!洞呵镒髠髡x》則以劉炫的《述議》為底本,同時參考了沈文阿、蘇寬兩家舊疏,并著重糾正劉炫“習杜義而攻杜氏”的偏失。(可加一段,《正義》對《述議》如何取舍的內容)

《禮記正義》則以南朝學者皇侃的舊疏為底本,并參考了北朝學者熊安生之義疏。而通過現存的《禮記子本疏義》殘卷與《禮記正義》的比勘也可以考察《禮記正義》對皇疏的取舍情況(可具體舉幾例):一方面,《禮記正義》對《殘卷》文字基本襲用而僅作個別文字改動或少量刪節之情況比較普遍。另一方面,《殘卷》解經,文辭較為繁冗,《禮記正義》則為簡潔起見,對《殘卷》文字多加刪削、剪裁。此外,《禮記正義》中還有不取《殘卷》之說,甚至攻駁《殘卷》觀點之處??梢?,《禮記正義》絕非簡單照抄皇疏之原文,而是既有基本襲用原文之處,也有對皇疏原文加以刪削、剪裁之處,更有不取皇疏之說乃至駁正其誤之處。

如上文所述,除《周易正義》外,其余四經《正義》的編纂特點大致相同,因此《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對底本的處理情況也應當與《禮記正義》相近??梢?,孔穎達等纂修《五經正義》,大多是先選擇一家或二家義疏為主要底本,然后進行“刪定”。這種刪定既包含了對底本的刪節、補充、潤色,也包括了對底本偏失的糾正。

總之,唐初纂修《五經正義》目的本不在自創新疏,而在于整理舊疏??追f達等纂修《五經正義》,一方面對舊疏內容多有襲取、繼承,另一方面也往往對舊疏加以改編、剪裁,并糾正了舊疏的許多疏失。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王溥.《唐會要》[M].《四庫全書》本。

[4]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二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作者簡介:姜寧,1980年生,男,漢族,遼寧省沈陽市,講師,教師,研究方向:經學史及歷史文獻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