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真實,所以痛苦——淺談《我彌留之際》生命觀

2014-11-15 03:03李曉乒
文教資料 2014年20期
關鍵詞:德倫艾迪??思{

李曉乒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威廉·??思{(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曾多次提及《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1930)為其作品中最通俗易懂的小說。然而,多年來評論界對這部小說主題的爭論卻莫衷一是。小說中,艾迪對父親的遺訓念念不忘,“我只能依稀記得我的父親怎樣經常說活在世上的理由僅僅是為長久的死亡做準備”。這句話道出了生命的真諦,懂得了死亡也就領悟了生命。本文從生命觀角度審視這部小說深刻的主題意蘊。

我們生活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是建筑在言語之上的天空之城,抑或潛沉于人們內心深處的暗黑一隅。何為真實?或許,??思{表現的就是這兩個世界荒誕的共存,以及二者激烈的較量。

一、所謂“安全”,并非真實

本德倫兄弟荒誕不經的談話卻引出一個意味深長的詞語,即“安全”。具有某種先知能力的達爾抓住思想的精髓,一語中的。

“你是說,安全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當一樣新的東西脫穎而出的時候,總應該要求有比“安全”更高的境遇吧,因為安全是人們習以為常、已經磨掉了棱角的東西,再重復去做并不能使一個人說:這件事可是空前又絕后啊”①。

可以說,小說在人物設置上存在一組鮮明的對比。通過它,“安全”的概念更清楚明晰。所謂安全,即循規蹈矩,贊美上帝,遵從上帝旨意表現出的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如鄰居塔爾夫婦、本德倫先生。而相對的不“安全”,則指的是與一切格格不入的本德倫家的妻子和兒女們,他們為人怪癖,在外人看來都是有罪的怪胎。

生活在安全區的人們宛若在上帝庇護的天空之城,他們收到的一切饋贈和損傷都是上帝的安排,而他們要做的只是依照上帝的旨意,贊美上帝??评沁@種思想的集大成者。她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喜樂,才能在死后歡歡喜喜地去見上帝。用弗農·塔爾的一句話來總結這類人的心理可能最好不過了,“反正,我們過我們的日子并且做出喜歡的樣子,這樣總不會錯吧”②。

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德倫家的妻子和兒女們,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異乎常人的舉動和愛好。艾迪是罪惡的奴仆,她對自己的學生作嘔,與牧師通奸生下朱厄爾,死后還要離開丈夫、兒女跋涉回到故土。大兒子卡什小時候從教堂上摔下來成為跛者,似乎是某種遠離教堂的象征人物,他夜以繼日地為母親、為其趕制棺木,這在常人看來是無法理解的。二兒子達爾,他基本遵循了西方“瘋子——先知”的模式,他對萬事具有驚人的洞察力,最后不顧父親的執拗將母親火化。三兒子朱厄爾對馬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愿意為馬犧牲一切。女兒杜威·德爾懷上了私生子,為打胎煩惱。小兒子瓦達曼是個弱智。他們都是異乎尋常的人們,游離于所謂的“安全”的范疇之外。

小說呈現了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到底哪種才是真實的?恐怕,在??思{看來,他著力塑造的這些不正常的人們才是真實的,拋棄虛假的。作者扔掉理性的遮羞布,通過59段獨白將人物的內心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面前,而他們彼此處于孤絕、不交流的狀態。但作者又讓各自獨立的獨白形成對話的形式。于是,在艾迪午夜夢回的鬼囈中對科拉的質疑做出回答。

“……我總是想言語如何變成一條細線,直飛上天,又輕快又順當,而行動如何沉重地在地上爬行,緊貼著地面,因此,過了一陣之后這兩條線距離越來越遠,同一個人無法跨到另一條上去……有一天我和科拉談話。她為我禱告,因為她相信我對自己的罪愆視而不見,她要我跪下來祈禱,因為對于罪愆僅僅是言詞問題的人來說,得救在他們看來也只消用言語便可獲得”③。

包裹語言外衣的生活表象并非真實。這個“安全”的天空之城享受上帝的神光沐浴,卻成了一個虛假空洞的言語之庭。在一切浮夸、贊美的語言背后是極深極暗的匱乏的內心和虛弱的洞穴。生活在“安全”中的人們只是在用言語包扎自己受傷的真實靈魂。

誠然,“安全”之外的人們必定是痛苦的、不被理解和接受的。艾迪·本德倫不接受就醫,受著生命空虛的煎熬,等待死亡的降臨??ㄊ彩ヒ粭l腿,達爾被妹妹告發縱火送進精神病院,杜威·德爾打胎未成反遭強奸。但痛苦的人們真的就是另類、傻子、瘋子嗎?或許他們有著強烈的更真實的自覺心理,正如卡什說的:“可是我拿不定誰有權利說什么是瘋,什么不是瘋。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好像有另外一個自我,這另外一個自我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懷著同情的恐懼與驚愕注視著這個人的正常和不正常行為?!雹?/p>

艾迪·本德倫指出,一切表象“就像在世人面前穿上一件外衣,僅此而已”。那么扯去外衣,裸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二、受罪即救贖

所謂“安全”的并非真實。即便,“安全”在常人看來就是尊奉上帝,但是??思{筆下的真實卻并非否認上帝或拒絕上帝。??思{談到薩特時說:“薩特缺少一點東西,他否認上帝,而我相信上帝……相信人有一個靈魂,它仰望著我們所說的上帝?!雹莞?思{展示了自己的上帝觀——他認為上帝是存在的,并且認為對自我和真理的追求唯有信奉上帝才會找到答案。

答案是,艾迪看待罪惡和救贖的方式??评J為人只能贊美上帝,無需行動,他夸大了言語的作用,讓人漂浮的言語虛幻的表意之中。艾迪厭惡一切言語,她認為人是罪惡的,需要通過受難自我救贖。艾迪相信朱厄爾就是她的十字架,他會來拯救他——“他會從洪水中也會從大火中拯救我,即使獻出生命,他也會拯救我”⑥。小說如同寓言般讓朱厄爾完成了使命。

或許這便是威廉·??思{認同的救贖方式。他反復表明對上帝的信仰:“起初,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上帝不僅信任人,還了解人。他知道人很能干,完全可以讓人擁有靈魂,因為人有可以拯救靈魂的能力,通過這一點,又拯救了自己?!雹哌@里,??思{一方面說明了他對上帝創造世界的信靠,以及靈魂乃是上帝所賜的思想,另一方面認為上帝僅賜予人靈魂,拯救人類的不是基督教傳統觀念中的基督,而是人類自己。

翻譯家李文俊為《我彌留之際》做序,說:“他們都在苦熬?!倍麄優楹慰喟??或許便是因為他們追究了生命的真實,棄絕了“安全”的外衣,直面自己所犯的罪惡,并用自己的肉身為自己救贖。1949年,??思{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詞如是說:“他是永生的,不是因為只有他在萬物生靈中擁有不倦的聲音,而在于他有靈魂,能夠同情、犧牲和忍受的靈魂。詩人和作家的職責就是歌頌這些?!?/p>

《我彌留之際》正是從“死亡”這一終極命題出發,探討生的哲學。受基督教思想耳濡目染的偉大作家??思{通過作品表現了獨特而完整的生命觀:真實令人痛苦,它存在于人的內心;與此相聯系的罪惡便是人自身,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受苦才能獲得救贖。

注釋:

①威廉·??思{,著.李文俊,譯.我彌留之際.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81.

②威廉·??思{,著.李文俊,譯.我彌留之際.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45.

③威廉·??思{,著.李文俊,譯.我彌留之際.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106-108.

④同上,P145.

⑤轉引自肖明翰.威廉·??思{研究.北京: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⑥威廉·??思{,著.李文俊譯.我彌留之際.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6:103.

⑦威廉·??思{,著.李文俊,譯.??思{隨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38.

[1][美]桑德奎斯特,著.隋剛,龍云,滕學明等譯.死亡、悲痛與類比形式:《我彌留之際》.摘自《??思{:破裂之屋》.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威廉·??思{,著.李文俊,譯.??思{隨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威廉·??思{,著.李文俊,譯.我彌留之際.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4]魏巍.論??思{小說中的死亡.南京師范大學,2012.

[5]肖明翰.威廉·??思{研究.北京: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許志強.《我彌留之際》的一個評注.外國文學評論,1999(2).

猜你喜歡
德倫艾迪??思{
農產品區塊鏈信息可信評估差異化共享模型設計與實現
不語似無愁
威廉·??思{的《熊》
艾迪的困惑
甕底的世界——試論??思{小說中的甕及相關意象
艾迪注射液治療中晚期肝癌85例
沒落貴族的挽歌——??思{《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身體敘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