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與振興中華

2014-11-24 23:37沈祖煒
世紀 2014年6期
關鍵詞:振興中華孫中山變革

沈祖煒

11月12日,為孫中山先生誕辰日,我們每年都要紀念。

一代偉人孫中山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譜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曲。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博大精深,彌足珍貴。其中“振興中華”的思想是他留給后人的最為核心的遺產。

孫中山學貫中西,具有世界眼光。他在自傳中寫道:自己“幼讀儒書,十二歲畢經業,十三歲隨母往夏威仁島,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其后,他兼習英文和中國經史之學,他自述“于中學則獨好三代兩漢之文,于西學則雅癖達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瀏覽,至于教則崇耶蘇,于人則仰中華之湯武暨美國華盛頓焉”!所以他能夠洞悉西方文明的崛起和中國近代以來的落伍,于是立志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他在《孫文學說序》中明確宣示自己的革命目標:“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睂O中山的革命目標絕非食古不化的舊文人舊官僚可比,也非一味崇洋的假洋鬼子可比的。

1884年中法戰爭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孫中山萌生了“決覆清廷”之志,在多年探索醞釀的基礎上,孫中山開始集結同志,團聚力量,組織革命團體。1893年,廣州興中會是孫中山親手創立的第一個革命團體,赫然以振興中華為自己的旗號。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革命組織,孫中山擔任會議主席,提議組織定名為興中會,并規定以振興中華維國體、挽救危局為宗旨。1895年2月,興中會與輔仁文社合并,仍以興中會為名,除了重申原先的宗旨以外,強調興中會“專為聯絡中外有志華人,講求富強之學”,對于入會者的要求是:“心地光明,確具忠義,有心愛戴中國,肯為父母邦竭力,維持中國以臻強盛之地?!迸d中會章程分析說,“中國今日政治日非,綱維日壞,強鄰輕侮百姓”,“倘不及早維持,乘時發奮,則數千年聲明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禮義之族,從此淪亡”。因此興中會要聯絡四方賢才志士,尋求富國強兵,化民成俗的道路,最后達成振興中華的目的。如果說,廣州興中會宗旨帶有較多的反清的民族主義色彩,那么,此時的興中會則吸納了幾乎所有當時盛行的維新改革主張,更加突出了振興中華的目標。

其實,在孫中山看來,政治變革和非政治變革都是手段,只有在非政治變革道路走不通的情況下,才義無反顧地用革命手段,以便掃清達成振興中華目標的障礙。這就很容易理解1894年初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書》和籌劃北上請愿之事。因為如果真的能夠通過李鴻章這樣的漢族大員實現非政治變革,實現實業救國,豈不是振興中華的代價最小的途徑嗎?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的進言,幾乎都是振興中華所必須做的事業。如“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盡其流”,孫中山把這四者看作“富國之大經,治國之大本”,而要做到此四條,必須“仿行西法以求自強”,孫中山批評洋務派“徒為堅船利炮是務,是舍本而圖末也”。當時李鴻章被世人看作是了解世界大勢,致力于中國富強的一流人物。但是孫中山的上書,因為種種原因而吃了閉門羹,于是他進一步堅定了反清革命的政治變革的決心。

同樣,我們可以理解,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裝起義之后,終于迎來了辛亥革命的成功,終于推翻了帝制,但是為了和平大局,為了維護共和新政體,孫中山卻可以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自愿任職中國鐵路總公司,以期致力于鐵路建設,為振興中華做實事。當袁世凱倒行逆施之際,孫中山又挺身而出,發動二次革命。為了打倒軍閥,他組織廣東革命政府,推動北伐。同時,他又不顧病體親赴北京,尋求和平統一的途徑,并最后在北京赍志以歿。我認為,這并不是什么軟弱性或妥協性的體現,而恰恰說明孫中山的偉大情懷,為了實現振興中華的目標,他不計個人得失,作了種種努力和探索,并且作出了巨大犧牲。最后還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真可謂百折不撓矣!

孫中山的理論探索從未停息,民權、民族、民生,三民主義中處處體現出振興中華的思想光輝。

今天,當我們回顧孫中山的偉大歷史貢獻的時候,應該牢記他的“振興中華”的思想,千萬不可耽迷于“不斷革命”的神話,以為只有政治變革才是唯一目標。中國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如何實現中華振興。而振興中華的任務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只有立足于中華文明之本位,展開世界性的視野,看到自己之不足,奮起直追,才會實現振興中華的中國夢!

猜你喜歡
振興中華孫中山變革
學習孫中山熱愛祖國的崇高風范
孫中山的綽號
孫中山的實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卷首語
王緒陽孫中山人物畫作品選
變革領導力的三個層面
孫中山彰顯氣度
“致敬變革者”頒獎盛典
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應與時俱進
變革中的轉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