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劊子手的美麗與哀愁

2014-11-27 02:58納蘭妙珠
東西南北 2014年17期
關鍵詞:行刑劊子手阿爾伯特

納蘭妙珠

劊子手之“美”,不僅在于幾位行家將致死的技術發揮到極致,也在于他們以一己之力實現司法意志,他們的雙手集中包攬了維系社會公正的血腥。

亂世出行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有行當,執業者做到“手熟”,都能衍生出職業美。

當殺人成為職業,它就和其余行業一樣具有“職業美”,如:迅速,干凈,手段熟練漂亮,不拖泥帶水,而且觀眾們也懂得欣賞這種斬首之美。在西方,當劊子手在斬首刑中一刀成功,便會拎起頭從各個角度讓觀眾賞看,并像演員一樣致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與劊同出一源,公開行刑即供人們眼睛和神經享用的、既腥且鮮的美味。

1793年的法國,夏爾·桑松操縱鍘刀的嫻熟迅捷,便讓他聲名遠播。他在38分鐘內處決了21名吉倫特黨人,不到半小時就鍘下15名丹東分子的頭顱??駸岬姆▏癖姙樯K珊蛿囝^臺大唱頌歌,斷頭臺成了美和時尚的象征,人們把它做成玩具、木偶、耳墜、戒指、印章、杯盤的裝飾圖案、鼻煙盒的鑲嵌,男人甚至喜歡斷頭臺式樣的避孕套……

劊子手這種職業通常很難找到接班人,只能代代相傳成為世襲,與他們聯姻的通常也是其他劊子手家族。桑松一族自17世紀始與斷頭臺結緣,此后6代人都以行刑為生。當時行刑方式因人而異,貴族的頭用劍砍,平民只能“享受”絞刑、火刑和車輪刑,族中兒孫都各有一門精通的手藝。

歐洲最出色劊子手

幾百年后,另一場大戰令另一個死刑執行人得享大名。此人被譽為20世紀歐洲最出色的劊子手,名叫阿爾伯特·皮埃爾伯恩特。

阿爾伯特1905年在英國出生,此時,英美等國處決死刑犯已普遍運用絞刑。與法國桑松家族一樣,阿爾伯特也是世家子弟,父親亨利和叔叔湯姆都是職業絞刑師。童年時,阿爾伯特就對這項家傳活計表現出天分,他在叔叔家讀到“行刑筆記”后,依靠自己對數字的敏感,很快推演出筆記中身高、體重與絞索長短之間的比例算式——這是當好絞刑師的關鍵。17歲時,他在院子里秘密搭了一個絞刑架,利用沙袋反復實驗。1932年,阿爾伯特如愿成為一名助理絞刑師,開始在各監獄間穿梭往來。

絞刑執行人要做的事,比手執鍘刀刀把的桑松們更多,更精細。行刑前,絞刑師要依靠肉眼估算死囚的身高體重,算出所需繩索的長度。繩索既不能太短,令囚犯陷入慢慢被扼死的慘境,也不能過長將囚犯的頭勒掉,因為無論哪種情況,都會被死刑反對論者批評為“不人道”。

進入這個職業之后,阿爾伯特的天賦很快凸顯出來,他行刑時格外干凈利落,而且他對不同犯人所需繩索長度的估算極度準確,可以讓犯人的第二頸椎椎弓與第三頸椎椎弓瞬間斷開,造成輸往腦部的血液被切斷,令犯人在最短時間內因腦缺氧而死亡。

史料記載了阿爾伯特在倫敦監獄上演的一出“溫酒斬華雄”。其時為1941年10月17日,犯人是當年轟動英倫的“樹干謀殺案”兇手托尼·曼奇尼,此人將一名懷孕女子殺死后肢解,分藏在干枯的樹干中。行刑那天,有人專門手執秒表為阿爾伯特計時。犯人曼奇尼在絞架下面站定后,竟然朝阿爾伯特喊了一句“加油”。阿爾伯特迅速嫻熟地完成一切程序,木板訇然中開,曼奇尼抽搐了幾下,安靜下來。法醫趨前查看,宣布囚犯死亡。計時的人按下秒表,整個過程僅用時7秒半,大大超過阿爾伯特的父親亨利創下的13秒紀錄,阿爾伯特也甚感得意,與助手開玩笑說:“看來他們(其余絞刑師)是沒有機會趕上啦?!?/p>

憑借精湛的技術,終有一天,他被帶到了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面前。名留史冊的機會到來了。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1945年11月20日,國際軍事法庭在德國紐倫堡市法院大廈開始審判納粹戰犯,有13名納粹軍官被判處絞刑。宣判結果一公布,當時出任駐德英國占領軍司令的蒙哥馬利元帥便放言要讓世人看看,英國的絞刑才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蒙哥馬利揶揄稱:美國人總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都搞不定一次絞刑,而俄國人則干脆讓犯人在絞架上蕩秋千。

阿爾伯特到達德國后發現,時間緊任務重,原本處決一個犯人需要兩天時間,新挑戰是他要在一周時間內了結13個納粹戰犯。為了提高行刑效率,他安排先讓體重較輕的女犯上絞架,后來又設計出一次可為兩人行刑的絞架。

接下來的4年中,阿爾伯特在英國、德國和奧地利之間往返25次,為大約200個戰犯執行了絞刑。記者們候在他家門口拍照,新聞報道使他家喻戶曉。正像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夏爾·桑松一樣,阿爾伯特儼然成了對納粹執行正義的英雄。

屠刀下的哀愁

但阿爾伯特很快發現,隨著這場令他聲名鵲起的戰爭的結束,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絞索。

1953年,阿爾伯特奉命為一個19歲男孩賓利執行絞刑。賓利患有癲癇,在二戰德軍空襲倫敦時頭部受傷,智力程度低于常人。某晚,他和一個16歲男孩克雷格闖入一間倉庫,被警察發現,克雷格掏出槍將警察打死,但由于他年僅16歲,未達法定處死年齡,被判終身監禁,可憐的賓利卻被判絞刑。其實他的心理年齡只有11歲,而且他根本沒有開槍殺人。

賓利被判絞刑的消息傳出后,民眾紛紛為他鳴不平,但內政部不為所動。絞死賓利后,阿爾伯特遭到了人們的咒罵,一夜之間,他從國家英雄變成了千夫所指的“殺人犯”。這讓他備受煎熬。后來,阿爾伯特以“不滿薪水”為由向內政部提出辭職。到1956年退休為止,他在22年絞刑師生涯中共處死608名囚犯。9年后,英國廢除死刑,由他創下的7.5秒絞死一人的紀錄,永不會再有人打破。

劊子手們是否會為殺人所苦?夏爾·桑松說:“我被心靈的悲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我詛咒那些愚蠢的民眾,他們只會看著受難者死去,一動不敢動。我還要詛咒那照耀這一切的太陽?!辈粌H如此,劊子手還得承擔不應得的屈辱與罵名,與賤民為伍。1974年,阿爾伯特出版自傳,在書中寫道:“死刑不能解決任何事,只是一種陳腐的、原始的報復意識的殘余:以一種簡單的方式,把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p>

從殘忍的火刑、剮刑、砍頭,到人道主義出現,行刑工具的變化與職業興廢,亦是文明進化之標尺。也許有那么一天,我們終將忘掉劊子手的丑陋與美麗。

(吳芳薦自《百科知識》)endprint

猜你喜歡
行刑劊子手阿爾伯特
你聽
維多利亞女王的婚姻
試論行刑一體化與刑罰執行權的新配置
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
懇請封殺我
脆弱的斯里蘭卡劊子手
斯里蘭卡劊子手因怕絞刑架辭職
古代為何要“秋后問斬”
行刑為何在“午時三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