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研究*——基于扎根理論

2014-12-10 04:43李海娥熊元斌
理論月刊 2014年11期
關鍵詞:范疇編碼民生

李海娥,熊元斌

(1.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2.中南民族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眾所周知,“民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各行各業的發展應以改善民生作為最終的目標和落腳點。2009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將我國旅游業的社會功能定位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民生產業。旅游業具有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保護建設生態環境等功能,但發展旅游業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改善民生。

回顧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盡管旅游改善民生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我們依然遺憾地發現,民生理念并未能成為普遍的價值自覺。[1]旅游發展實踐中,打著改善民生旗號的旅游開發常常演變成強權跑馬、資本圈地的代名詞,目的地居民淪為弱勢群體,其作為主人應有的各項權利未能得到保障,甚至有些極端的情況,目的地居民不僅未能從旅游發展中受益,反而要承擔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諸如環境破壞、物價上漲、過度商業化等負面影響,其主人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其生活質量非但沒能提高反而降低了。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勞動力成本、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旅游業發展亟需轉變發展方式。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提出“發展旅游改善民生”的執政方針,將旅游開發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頭戲,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發展直接關系到當地人們的生活與生計。同時,專家學者指出,民生改善將引領中國旅游發展方式的轉變。[2]那么,旅游民生的涵義究竟應如何體現? 旅游地老百姓對所在地旅游業發展改善民生有哪些期待?如何評價旅游發展的民生目標是否實現?這些問題的探索將直接關系到旅游民生理念的實現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鑒于當地居民是民生的直接體驗者以及其所處的相對弱勢地位,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范式分析當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探索旅游民生的應有之義,目的是對“旅游民生”理念進行探索性研究,了解旅游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的期待,理論上初步形成居民旅游民生感知的基本框架,為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奠定基礎,實踐上為制定旅游民生評價體系提供依據。

一、相關概念內涵及發展

(一)旅游民生的理解

目前,學術界對“旅游民生”理念尚沒有統一的界定,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是旅游與民生的關系。2009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提出新時期旅游業的戰略定位,旅游與民生的關系開始得到政府和學界的正式思考與關注。圍繞旅游與民生的關系,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其一,探討旅游業的民生功能及旅游民生的主要特征,朱金林(2011)認為旅游與民生在概念與內涵上具有“天然的”一致性,[3]羅明義(2010)從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三個方面闡述了旅游業的民生功能,[4]肖飛(2010)概括了“有尊嚴地生活”是旅游民生的重要特征;[5]其二,探討民生定位下旅游發展方式的轉變,強調旅游業應圍繞民生改善而發展;其三,具體分析了旅游發展過程中民生功能的實現,唐劍雄(2010)探討了鄉村旅游對農村的民生改善與效應,[6]李華紅(2011)探討了民生語域中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如何惠及民生的問題,[7]馬波(2010)認為民生應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并特別指出旅游發展要避免以民生之名損害民生之實的結果,應基于公正的出發點著重于提升當地人民生活質量;[1]其四,以相關的理論闡釋了旅游的民生性以及旅游與民生互動的實現,黃秀琳(2011)提出旅游公平的概念,認為未來國家旅游的發展必然要講究“惠眾與公平”,這是旅游發展的終極訴求。[8]高圓(2012)則從居民幸福的角度探討了旅游目的地產業發展、居民幸福與地方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動。[9]從方法上,以定性的研究為主,研究的視角偏向宏觀層面。

基于以上的相關研究,結合各地政府及旅游企業在旅游惠及民生方面的舉措,筆者認為旅游民生理念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旅游開發不能以追求開發商單一的經濟利益為終極目標,而應以改善居民社會生活質量為根本目的;(2)發展旅游業不僅要滿足“外來游客”的需求,還應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為居民提供“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

(二)“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

雖然目前對“旅游民生”相關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國外社會旅游及旅游企業社會責任等已經蘊含了“旅游民生”的理念,這為“旅游民生”理念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政府和旅游企業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主導者和實施者,在“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中應有一定的作為。

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主導者,政府推進旅游發展的政策基點應凸顯民生關注,尤其要轉變評價、監督標準的價值取向,對地方旅游業的發展評價取向從旅游GDP 轉為居民幸福指數。

作為發展旅游業的實施者,旅游企業應更加重視本地居民市場,本地居民以“主人”或者“客人”的多重身份參與到旅游業中,將會促進其地方感的形成,并增強其對所在地旅游業的支持和推薦,這對旅游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

二、研究設計

無論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如何呼吁旅游發展要實現民生導向,作為旅游民生最直接的感受者,當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和期待具有更接地氣的現實指導意義。旅游民生理念實現的程度如何、應如何體現,旅游地居民的話語權應得到關照。同時,當前對“旅游民生”理念還沒有系統和完整的理論陳述,尚缺乏對其進行系統評價的標準,因此,基于當地居民感知對其進行分析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研究切入點。

(一)研究方法

考慮到目前尚無“旅游民生”方面的成熟理論,本研究尚屬探索性嘗試,本文選擇扎根理論作為研究范式。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一種有效的質性研究方法,它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而用歸納的方法去發掘、發展現象背后的理論,并暫時性地驗證理論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通過開放性編碼、主軸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個過程來實現。[10]目前,該研究范式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中,并形成較為固定的研究流程[11](如圖1)。

本研究遵照Strauss(1987)[12]的獲取新概念范疇的研究路徑。首先,進行開放性編碼,研究者盡量擯除個人的偏見和已有學術研究結論,先把所有問卷資料進行逐一分析,從中歸納提取出“旅游民生”理念應該如何體現的具體小范疇類別以及各自被提及的頻次;然后,對不同小范疇再次進行歸納概括,提煉出居民感知為基礎的“旅游民生”理念的宏觀層面上的大范疇類別及其各自所占的比例,這就是進行主軸性編碼,其主要目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關系;其次,保留“核心”范疇類別,剔除次要范疇類別,也就是系統地分析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進行整合與提煉;最后,將各范疇類別作為“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因子,得到在不同層面上的各因子的類別、權重及其排序,構建居民感知的“旅游民生”理念的期望發展方向的因子體系。

圖1 扎根理論研究流程

(二)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開放式問卷的方式形式進行數據收集。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部分為受訪者的基本資料;第二部分作為旅游地居民,受訪者對“旅游民生”理念在其所在地旅游發展中實際表現的體驗程度;第三部分為作為旅游地居民,受訪者對“旅游民生”理念應如何在實踐中落實的期望。

問卷的發放時間為2014年4月15日至6月1日,采用滾雪球的方式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共派發問卷60份,回收55 份,回收率為91.7%,其中有效問卷50 份,有效率為90.9%;第二次共派發問卷30 份,回收25 份,回收率為83.3%,其中有效問卷22 份,有效率為88%。為了保障開放式問卷的有效性,本次調研要求受訪者有高中以上的學歷以保證其能夠較為理性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并且,在選擇調研樣本的時候,我們重點考慮了受訪者的區域分布及性別、年齡、職業等方面的差異。樣本概況如表1所示。

表1:調研樣本概況

同時,對問卷進行初步統計分析發現,從居民自身實際體驗來看,18.0%的受訪者表示所在地旅游發展明顯改善了當地居民的民生狀況,16.4%的受訪者則表示所在地旅游發展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65.6%的受訪者認為所在地旅游發展對當地民生的影響有正反兩個方面。并且,我們從問卷中共概括出211 條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應如何落實的期望。

(三)理論抽樣和連續采樣

樣本數的確定按照理論飽和原則進行,即抽取樣本直到新抽取的樣本不再提供新的信息為止。本研究的數據收集分為兩個階段,對第一階段的50 份有效問卷進行整理發現,問卷結果中不斷有新的范疇出現,表明數據未達到飽和。于是,第二階段繼續發出問卷,將回收的22 份問卷隨機分成兩部分,各為11 份,對其中的11 份繼續進行編碼和分析,充實了第一階段數據反映的內容,對另外的11 份進行數據整理發現,不能再獲取新的范疇,表明數據抽樣達到理論飽和了。

(四)研究信度檢驗

為增加研究的可信性,本研究首先在數據搜集上,努力保持與受訪者的信任關系,以爭取所獲得信息的真實性,同時,滾雪球的方式本身也能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相對可靠與真實。另外,在數據分析過程中,本研究采取“反饋法”,[13]即研究者得出初步結論后,請他人分析訪談資料,與他人廣泛交換看法,聽取其意見,驗證材料的可靠性。

三、基于扎根理論的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分析

(一)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指將所獲得的資料記錄逐步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此過程完全依據基礎資料,用概念和范疇來正確反映資料內容,并把資料記錄以及抽象出來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其目的在于指認現象、界定概念、發現范疇,也就是處理聚斂問題。[14]

開放性編碼過程中,我們盡量保持開放態度如實地對所有訪談資料進行逐句編碼。根據要求,我們對175 條回答中同類的語句進行初步歸類,并將通俗化語言轉化為精煉化語言。經過多次整理分析,最終從問卷資料中抽象出56 個范疇與概念,全面反映了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期望。

(二)主軸性編碼

主軸編碼是將開放式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通過類聚分析,在不同范疇之間建立關聯。在建立關聯時,需要分析各個范疇在概念層次上是否存在潛在的聯結關系,從而尋找一定的線索。[14]主軸編碼過程分兩步進行:首先在開放性譯碼的基礎上進行微觀層面上的范疇化,得到主軸編碼結果1;再將結果1 進行重新整合,在宏觀層面上范疇化,得到主軸編碼結果2。結果顯示,居民“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期望可在微觀層面上概括為19 個小范疇,從宏觀層面上概括為5 個大范疇,各范疇名稱、各小范疇涵蓋的具體概念化內容、各大范疇對小范疇的涵蓋關系以及各范疇中語句所占比例等具體信息如表2 所示。

表2:問卷資料初步范疇化結果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指保留核心范疇、剔除次要范疇的過程。將表2 中微觀層面及宏觀層面的“其他”項剔除,則當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14個小范疇,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4 個大范疇。

(四)理論構建與分析

了解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是為了能夠知曉居民對旅游發展改善民生的期望,從而為新時期實現“民生導向”的旅游發展提供現實基礎。通過對問卷調查所獲一手資料的扎根研究,本文自下而上地建構了居民感知視角的“旅游民生”理念構成體系。該體系具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別有4 個大因子、14 個小因子,并根據各因子在統計結果中所占的比例確定其權重和排序,具體如表3 所示。

表3: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體系

本研究在了解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期望的同時,也調查了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在其所在地旅游發展中實際表現的體驗程度,結果表明,居民認為“旅游民生”理念的現實正面體現主要集中在促進經濟發展上,其次為改善基礎設施和加強旅游地與外界的交流溝通上;負面體現則主要集中在破壞生態環境、導致交通擁堵和增加了當地人的生活成本等。相比較于人們對于旅游民生理念的豐富期望,可以看出人們對于旅游改善民生的現實表現尚不滿意。

從上表中可以進一步看出,與現實體驗所表現出的“經濟利益”特征不同,居民對“旅游民生”的期望因子構成則有明顯的“公平與尊嚴”訴求,盡管經濟保障依然是居民對旅游民生期望的重要構成,但生活質量的提升、自我發展以及社會融入占有較大比重,這從本質上與我國社會發展從追求經濟目標至上向全面提升公眾幸福感轉變是一致的,也恰好為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四、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民生是一切發展的終極追求,而居民是民生的直接體驗者,研究旅游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將有助于政府和旅游企業真正實現民生導向的旅游發展,并為制定旅游民生效應評價體系提供重要參考。

本文應用扎根理論研究旅游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感知,主要研究結論有:第一,旅游地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期望遠大于現實體驗,說明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在民生改善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第二,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期望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經濟保障、生活質量提升、社會融入及自我發展能力等4 大方面,其中,生活質量提升最受關注;第三,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期望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14 個小范疇,其中,休閑選擇、基礎設施、就業機會和生活方式是旅游地居民較為強烈的民生期望;第四,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期望具有顯著的“公平與尊嚴”訴求色彩,這與以往追求單一的經濟利益有本質不同,表明新時期旅游發展在民生改善方面的價值取向應著力于使得旅游地居民“有尊嚴地生活”。

(二)討論

本文獲得了一些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的“旅游民生”理念發展的研究發現,但也存在有待深化和完善之處。首先,本研究所獲得的研究結論還需進一步的定量研究加以驗證。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方法對問卷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并形成初步理論,無法對其進行驗證,未來的研究中需要將研究得出的范疇進行概念化和操作化改進,并實施問卷調查進行實證,這亦是筆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其次,本文只是籠統地歸納了各種類型居民對“旅游民生”理念的發展期望,并未涉及居民個體差異及旅游地特征,包括居民的人口學特征、是否涉入旅游業、在所在地居住的時間、旅游業在所在地經濟中的重要程度等,可能帶來的旅游民生期望的不同,希望在未來的實證研究中能對此進行探索。

[1]馬波.旅游與民生:從抽象到具象[J].旅游學刊,2010,25(7):10-11.

[2]劉峰.“民生改善”引領旅游發展方式轉變[J].2010,25(8):9-10.

[3]朱金林.旅游與民生的內涵及關聯性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1,18(6):96-99.

[4]羅明義.旅游業的民生功能探討[J].旅游學刊,2010,25(7):5-6.

[5]肖飛.有尊嚴地生活是旅游民生的重要特征[J].2010,25(7):8-9.

[6]唐健雄.鄉村旅游的民生效應探討[J].2010,25(9):6-7.

[7]李華紅.民生語域中民族村寨旅游業開發檢思與居民自我發展能力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10):89-92.

[8]黃秀琳.惠眾與公平:未來旅游發展的終極訴求[J].中國軟科學,2011,(3):65-71.

[9]高圓.產業發展、民生幸福與地方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動——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數的價值探論[J].理論導刊,2012,(9).

[10]胡幼蕙.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M].北京:巨流圖書公司,2005.36-38.

[11]高軍,馬耀峰,吳必虎.外國游客感知視角的我國入境旅游不足之處——基于扎根理論研究范式的分析[J].旅游科學,2010,(5):49-55.

[12]Strauss A L.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熊偉,胡洋.旅游者對旅游“非營利”理念的感知研究——基于扎根理論[J].旅游科學,2012,(02):67-76.

[14]陳向明.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1996,(6):93-102.

猜你喜歡
范疇編碼民生
中國美學“氣韻”范疇之“韻”探頤
生活中的編碼
長鏈非編碼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達
陳穎 巾幗之花綻放在民生一線
語文閱讀教育中的三對重要范疇辨正
Genome and healthcare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漢語依憑介詞的語義范疇
民生寄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