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與人道:道德的兩種取向

2014-12-20 10:37張啟樹馬建平
關鍵詞:人道公正道德

張啟樹++馬建平

摘 要:在我國目前的道德建設中,應當關注道德的兩種取向:公正與人道。公正是道德的基礎,人道是道德的核心。要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過分強調前者有可能導致道德功利主義,過分強調后者有可能導致道德虛空的現象。

關鍵詞:道德;公正;人道

中圖分類號:B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056-02

一、公正與人道構成了道德的整體

休謨說過,道德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每個人必須積極地謀取社會利益,在此基礎上獲得社會對個人的報償。二是每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損害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不能隨意地損害社會和他人。這說明,人類生活一天也離不開道德。但人們對什么是道德的理解卻是不同的,總體來說,有兩種取向——公正與人道。任何關于道德內涵的爭論,大致都可以視為這兩種取向的分歧。公正取向是指道德應當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當,它是保證人與人的合作與互利的重要手段,體現為一種社會規范與制度約束。如果人們不能從道德中得到合作的好處與平等的對待,那這種道德就不會維持長久,它主要以社會平等的理念調節個人與個人、集體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公正取向代表著維系社會平衡的客觀的道德要求,但如果僅限于此,道德就會變成僵硬的教條,最終會走向道德功利主義。

所以,人們還必須關注道德的另外一個取向,即人道的取向,只有它才真正體現道德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意義與價值。馬克思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就必須把道德理解為人類在實踐中顯現出來的一種品性。具體地說,它是一種個人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對社會的理解、對人生的關照、對人的尊嚴的尊重以及對自然和宇宙的呵護,它體現的是一種悲天憫人的道德情懷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觀照。人道實際上就是如何對待人的道德原則。應該如何對待人呢?人應該被當作最高價值,這就是叫做人道主義思想體系。

綜觀公正與人道這兩個價值取向,不難看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道德原則,這就是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道德是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礎,這就必然有一個如何公正與人道地善待他人的問題。公正主要是社會對于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分配的平等。平等的全部體現就是社會公正原則的推演,人道的主要價值實現是應該和怎樣使人自我實現。所以,公正、平等與人道、自由構成了應該如何進行社會治理的道德原則的體系。

公正與人道構成了道德的整體,如果說,公正體現了道德的一極的話,那么人道則體現了道德的另外一極。從表面看,二者存在著矛盾的一面,實際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公正是任何社會有效運作的基本保證,應該由制度本身來保證,制度公平是道德的基礎;道德要體現公正,更要體現人道,人道是道德的核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夯實道德的基礎,但基礎不能代替核心起作用。道德本身與制度保證不能混為一談,如果道德連最應該的事也做不好,卻去做“份外”的事,將會加速道德功能的退化,降低道德的實際效用。換句話說,公正更多的是道德規范的硬性約束,而人道更多的體現人文情懷和道德信仰;公正要求精確,人道體現謙讓;公正要求平等,人道彰顯關愛。

公正與人道是對道德概念的完整理解,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非此即彼,公正是道德的基礎,人道是道德的核心。在我國目前的道德建設中,應當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過分強調前者有可能導致道德功利主義,過分強調后者有可能導致道德虛空的現象,兩者都是我們必須戒備的。

二、公正是社會道德保障機制的基礎

毋庸諱言,公正取向代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道德研究的新動向,是對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義利觀進行辨證反動以及與國外倫理學研究相互借鑒的產物,是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更是對虛假的道德和無人性的道德的迎頭一擊?!肮且粋€社會的全體成員相互間恰當關系的最高概念,它不取決于人們關于它究竟是什么的想法,也不取決于人們對自認為公正之事的實踐,而是以一切人固有的、內在的權利為其基礎的,這種權利源于自然法面前人人皆有的社會平等?!盵2]道德起源于對公正的訴求,原始人在勞動分工與產品分配上就產生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整體的矛盾沖突,因而也就有了以公正原則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需要。所以公正標示著平等的權利,恒久不變地使個人得其所得。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公正就是為一定的道德體系所認可的對社會成員之權利與義務的恰當分配。它描述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均衡狀態,它往往以貢獻與報償、獎勵與處罰的形式得以體現。在當前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更需要建立一種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社會道德機制,以利于體現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全體社會成員都要通過合法的手段,取得合理合法的勞動報酬和精神利益。那些在交換過程和利益分配過程中千方百計破壞公平原則、破壞權利與義務的平衡的做法,是違背道德的。所以,一個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形成,不僅依靠高效的道德教育,同時也依靠公正的社會道德保障機制的建立。

公正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基礎,真正形成公正品性的人,才能尊重他人的權利,恪守自己的道德義務。古希臘早就把智能、勇敢、節制、公正作為“四達德”,中國傳統的“義利觀”中的“義”最初的意思也是公正。在我國的道德生活中,曾經一度忽視公正原則的教育和公正品性的培養,過分強調“利他”、“奉獻”、“自我犧牲”,甚至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都不能得到公正對待。隨著市場經濟的轉軌,過去在道德生活中一些極“左”的做法得到了糾正,人們從以往的道德桎梏中掙脫出來,但道德轉型期的文化沖突與價值多元也給新時期的道德生活帶來了一定的混亂。所以,要在全社會建立一套以公正為基礎的道德約束機制及道德評價系統十分必要。隨著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完善,公正觀念作為一種權利已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的道德意識進一步覺醒,這些為道德的公正取向的確立準備了充分的社會基礎。建立一套公正的社會道德機制就是建立一種好人得好報、壞人受懲罰的制度,以道德評判和獎懲機制作為特征,依靠公正的倫理原則整合人們的行為,可以將倫理觀念結構化、實體化,并以此來規定人們的實踐方式,引導人們樹立公正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制度倫理建設可以創造一種有利的道德環境,促使個體善向“社會基本善”(羅爾斯語)轉化,并產生示范效應,使道德教育與倫理制度建設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幫助人們達到從無律→他律→自律→自由的道德提升。

三、人道是道德精神的最高信仰

道德心理學家吉利根認為,人類的道德取向不僅需要公正,而且需要人道;人的道德發展不僅有客觀性、邏輯性,而且還有主觀性、情感性和直覺性的成分。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更由于“社會度量”的模糊性,“你的”、“我的”并不能分得十分清楚,任何公正都只具有相對意義。如果人們錙銖必較,寸利必爭,就會陷入霍布斯所言的“人對人像狼”的境地,這是與道德建設的宗旨相違背的。因此,公正原則并不是道德的全部,人道原則才真正體現道德的真正涵義。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羅爾斯倡導的補償原則得到確證。獲利較多者必須給較少者以相應的補償,因為獲利多者比獲利少者較多地利用了雙方共同創造的資源:社會規則與社會秩序。獲利較少者對這些社會資源的利用往往較少,因而便應該得到一定的補償。例如,影視明星、企業老板在社會分配中是獲利較多者,他們顯然比一般民眾較多地使用了雙方共同創造的社會資源。于是,他們因自身努力所創造的財富,應該通過稅收等形式拿出相應的部分補償社會,最終歸還給獲利較少者,這才是公平的。其實這種公平的實現,同時也體現了人道和關懷的價值。

倫理學家弗萊徹提出:誰都需要愛,誰都需要愛的道德。這是對道德的人道取向的肯定,但他對“愛的道德”的理解是“愛即公正、公正即愛”,這是我們不敢茍同的?;蛟S作為宗教神學家的弗萊徹以愛滿天下的仁慈精神來觀照倫理學的關懷取向,但宗教與道德畢竟不完全相同,所以有必要把道德的人道取向與公正取向區別開來說明?,F代社會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輝煌成就把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可現代文明從它發端的時候起,就蘊藏著深深的危機,在20世紀終于集中爆發出來,科學的濫用激起了人們的深思,人們開始懷疑科學的功用。實際上這種認識是非常表面化的?,F代文明的危機說到底是一種人文危機、一種道德危機、一種人道危機。僅靠道德中的公正取向是不能完全解決這一危機的,只有借助于人類的終極關懷,一種寬容、理解、仁慈和謙讓的精神。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就是人道取向的,但利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來解決當前人類的道德困境,必須對它進行現代性的轉換,如提倡平等基礎上的人道等等。

現代道德的人道取向應該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人類自身精神世界的人道,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人的信仰,尼采慨嘆“上帝死了”以后人類的無助:“太陽已經被消滅了,夜已經降臨,天越來越黑,我們在無盡的虛無中犯錯,地球松脫于太陽,我們被剝除了所有的支撐,我們前赴后繼、步履蹣跚?!盵4]當然,現代科學摧毀了上帝的神話以后,人們不再建立對神的信仰,但人類不可一日無信仰,用什么來填補人類的信仰空間呢?只有用康德所說的能與頭頂上的星空相媲美的“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信仰道德,就是要探尋道德的意義世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而人道就是人的道德世界中的最高原則。二是體現對蕓蕓眾生的體恤與關愛,科學的發展帶來了便捷的生活,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人們慨嘆茫茫人海、真情難覓,缺少交流與關愛成為了一種世紀病,給人類的精神生活帶來極大的傷害?!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中的“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就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體現一種人道精神。人道不是一種規范,它是一種道德品性,一種超越公正又體現公正的高尚人格。三是對自然界和宇宙的人道,17世紀以來科技理性使人類走到了自然界的對立面,對自然的無盡開采與不計后果的工業發展導致了地球已不堪重負。必須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反省,加強生態倫理建設,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人道體現了一種從信仰到現實人格的具體過程,內在的道德信仰與外在的道德行為構成了一個人的道德風貌,前者表現為觀念、情感、信念系統,后者表現為因信仰而形成的動力機制。它們因道德行為而聚合起來,形成統一的人格,道德人格的內核就是信仰。真正葆有崇高道德信仰的人,不一定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而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關愛家人、同學、同事乃至社會上陌生的人,逐步提升現實人格的境界與內心感受。實際上,人道也是一種體驗,體驗幸福,體驗崇高,只要有信仰系統存在,就能真正進入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所說的“德福一致”的道德境界。

——————————

參考文獻:

〔1〕扈中平,劉朝暉.對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

〔2〕程立顯.倫理學與社會公正[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約瑟夫·弗萊徹.愛即公正 公正即愛[J].哲學譯叢,1988(5).

〔4〕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M].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責任編輯 張海鵬)

猜你喜歡
人道公正道德
論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義思想與人道情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師道觀的二重性
遲到的公正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人道神藥車前子
公正賠償
人道之光蔣兆和
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