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遺產與古城復興的耦合

2014-12-25 01:25羅范穎劉翹楚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廠區泉州遺產

羅范穎 劉翹楚

摘要: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和城市地域特色。泉州的工業發展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為數不多,又因抗日戰爭造成的損壞和50年代以來城市更新運動的發展,保存下來的工業遺產更是為數寥寥。本文以泉州市舊面粉廠的建筑環境為調研對象,結合先期的資料搜集進行現狀調研,對其將來的發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設想。

1 研究對象

泉州舊面粉廠廠區位于泉州市區西南角的龍頭山片區,針對面粉廠的建筑環境進行的調研,發現泉州晚近工業遺產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2 研究背景

泉州地處祖國東南沿海,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閩南文化的發源地和發祥地,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泉州獨特的城市地域風格,特殊的古城風貌也影響著這里的工業遺產建筑環境。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泉州近代工業發展幾乎一片空白。建國后,在海防前線的政治因素影響下不適宜大量發展工業。直至50年代,泉州形成以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生產為主導產業,圍繞市區小范圍泉州市古跡與工業分布

發展的工業現狀,從而造就了泉州獨特的經濟發展史。泉州的工業建設起步較晚,規模不大,還保留著許多工業遺產建筑。泉州面粉廠是其中典型的工業企業,其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工業風貌。

3 概念釋義

3.1 工業遺產釋義

根據2003年國際產業遺產保護聯合會(TICCIH)通過的《莫斯科憲章》中的定義,工業遺產(Industrial Heritage)由工業文化的遺留物組成,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社會的、建筑的或科學的價值。這些遺留物包括建筑物,機械設備,車間,制造廠和工廠,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運輸以及所有的地下構造所在的場所,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

3.2 晚近工業遺產釋義

國際上19世紀80年代后提出的“晚近遺產”(Recent Heritage)的保護概念,把不足50年的歷史資源和建筑資源作為保護對象,與經典現代風格有關,直觀地反映了建筑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過程,是建筑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泉州工業遺產的大發展集中在建國以后,多屬于近現代建筑。從時間上看更接近晚近工業遺產(Recent Industrial Heritage)的界定范圍。

4 遺產現狀

泉州市舊面粉廠位于泉州市區西南角鯉城區龍頭山片區,興建于1957年,第二年投產,歷經五十多年的風雨,直到2010年3月才全面停產。

舊面粉廠廠區范圍

龍頭山面粉廠位于城西路與新門街的交匯處,緊鄰臨漳門(泉州古城門)。建筑環境遺存完整度高,廠區面積4.9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95萬平方米。主體廠房同大多數五十年代工業建筑廠房相同,采用混合結構。廠區內建筑保留完好,圓筒麥倉、空中輸送廊道等等都具有典型的工業特色。制粉車間是廠區內最主要的建筑,紅磚外墻,立面造型層次豐富,精致而典雅。園區內建筑紅白相間的建筑用色,呈現出鮮明的建筑美學特征,富有強烈的閩南傳統建筑之美。

5 相關手段

工業遺產轉化為文化資源是目前最為普遍的改造方式,讓那些廢棄的工業遺產繼續發揮其文化功能,是善待歷史和尊重文化的有效途徑。其中,空間的功能替換是改造更新設計中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手段。

5.1 博物館

被評為工業遺產最高級別的建筑或園區基本都采取博物館式保護,以展示其突出的內涵價值。如首鋼早期建筑外國專家宿舍已改為首鋼廠史館,福州馬尾船廠內有廠史陳列館、馬江海戰紀念館等,作為工業遺產旅游和展示基地。

5.2 創意產業聚集區

工業遺產的地理位置優越,具有一定的空間規模,符合工業資源再利用條件。對這些舊廠區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和改造,實現最大化的再利用,是工業遺產保護與更新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些老廠房、舊倉庫背后所保留下來的工業文明和歷史記憶,高大開敞的廠房空間和個性建筑造型受到可改造成設計、展示、辦公等文化性機構,也成為餐飲、時裝、酒吧等時尚聚集場所。

5.3 后工業景觀

用景觀設計的手法將工業遺產轉化為城市公共空間,狹義上包括后工業公園,城市后工業廣場、郊野廢棄地公園等,通過對工業元素的改造、重組與再生,保留和延續場地的工業文化特征。由于泉州工業廠區規模都較小,因此適合結合城市設計和空間再生要求,植入綜合性城市開放空間,既使得工業遺產得到有效的再利用,又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間品質。

5.4 城市公共配套場地

工業遺產的保護與更新并不是要全盤地保留和保護,經過對工業遺產經過各方面的價值評估,進行選擇性的保護或改造,保證城市更新的發展需要。

6 改造有關設想

工業遺產的改造和再利用是一個建筑及其環境再生的過程,把舊建筑和新功能進行匹配和調整,使其實現合理的結合。筆者認為面粉廠的改造和再利用可以從廠區建筑空間環境和典型建筑要素兩方面入手。

6.1 廠區建筑空間的修復與還原

工業遺產之所以成為遺產,建筑功能的退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其功能的衰竭是由于產業的凋零引起的,然而這并不是工業遺產建筑使用壽命的終結。工業建筑內依然存在著再利用的功能空間。

泉州面粉廠停產后,其圓筒麥倉和粉制車間內的電梯井被廢棄,再利用時可考慮作為垂直交通空間使用。而連接車間的空中連廊,可修復成空中步道,還原其功能的同時強化面粉廠的工業記憶,再現其場地精神。再如老化的面粉廠2號倉庫建筑,可以考慮移除原有建筑屋蓋,用現代建筑語匯的玻璃材質作為新增空間的圍合材料。當然這些改造與再利用,都應以尊重舊建筑的真實性和歷史性為前提。

6.2 工業建筑要素的維護和再利用

泉州舊面粉廠中獨特的圓筒型麥倉,因其建筑形態特征明顯,在改造再利用的過程中,成為工業記憶的代名詞,甚至成為矚目的地標性建筑。面粉廠兩座圓筒麥倉分別建于50年代和80年,每個直徑6.7米,高二十米左右。簡潔有序的空間造型,白色條石基座,厚重的混凝土結構加上灰白的飾面,使整座麥倉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審美效果。這些建筑己完全失去最初的功能,卻最大程度地保留著人們對工業時代的記憶。對于這種工業遺產建筑要素,應當采取適當的保留或維護,從而進一步進行合理的功能置換。

如果圓筒麥倉成為現代藝術的一部分,使見證其面粉廠的社會文化、科學技術和藝術審美等等各方面價值,對于面粉廠的整體改造和再利用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礎之上的改造設計應該以適應性新的功能性為主,對麥倉的外部造型最好采用保守的方法,只進行必要的維護和修繕。由于原始功能的限定,使得新功能的植入難度提高??梢钥紤]還原面粉生產的工藝流線,在圓筒內設置休閑場所并作為展覽的主要交通樞紐,結合建筑原有的連廊(或適當增加)連接各個展覽區域。人們到達這一特殊的空間,可以感受到這一歷史空間所帶來的全新體驗。

小結:

泉州作為一座頗具歷史的古城,開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唐宋以來迅速地發展為一個海外貿易經濟的重要門戶。在多元文化的滲透下,泉州現存的古跡與其建國以后發展的輕工業一起,構成了現代多元文化支撐的泉州城市圖景。在泉州提出的“古城復興計劃”中,這些舊工業遺跡能否取代過去輝煌的職能,與眾多古跡一起,成為點亮泉州的一抹璀璨星光,讓全國乃至世界人民見證古老東方海港的迷人韻致?我在心里依然保留著這樣的期待。

參考文獻:

[1] 靳志強、劉博. 城市工業遺產的社區化改造[J]中外建筑,2008.01

[2] 樓瑛浩、朱曉青、王竹. 基于“線索重構”的工業遺產改造模式探索[J]工業建筑,2012.10

[3] 丁華. 淺析工業遺產改造的功能置換與定位[J]中外建筑,2013.05

猜你喜歡
廠區泉州遺產
你要去泉州嗎
遺產怎么分
和你一起成長——寫在福師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慶之際
福建泉州推進與印度金奈建立友城關系
遺產的分配
廠區保護中的適應性消防對策
千萬遺產
遺產之謎
廠區景觀規劃設計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