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階段社會資源分配合理性分析

2014-12-25 01:25魏亞建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村落城鎮化傳統

魏亞建

摘要:國際社會發展經驗表明,當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四五十時,大量鄉村會受到沖擊,發生改變。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已達到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在城鎮化大潮中,鄉村建設路徑何在?城鎮化的發展使得絕大部分現代化元素——如教育、文藝、科技、生活方式等——都出現在城市,受其吸引且有能力負擔它們的鄉村精英——如富人、鄉紳、家族長老、教師、讀書人、手藝人等——大批遷居城市,農村失去了一些維系其秩序的核心人物,社會結構瓦解而發展陷入停滯,嚴重時甚至反過來打斷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社會資源城鄉差異基礎投資生產力生產關系

中圖分類號: F062 文獻標識碼: A

消失與重生: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鎮化進程中自然村落滅失100萬個,鄉村地區聚落形態面臨調整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城鎮數量大幅增加,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100多個城市、1000多座城鎮,發展到現在的657個城市、1.9萬多個建制鎮、1.5萬多個鄉級鎮。而在此過程中,自然村落滅失數量逐漸增多。自上個世紀90年代自然村落有367萬個,現在為260多萬個,20多年間滅失了100萬個。

雖然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但隨著城鎮化發展,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配置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雙面影響下,中國的貧富差距一步步擴大,從財富擁有按人數分配到按區域分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極限,鄉村地區的聚落形態必然面臨著調整和變化。

部分緩解與部分惡化:改革開放以來,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的農村工作文件不下40個,其中包括10個“一號文件”,但問題的解決仍需繼續加快和更加接地氣。

國際社會發展經驗表明,當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四五十時,大量鄉村會受到沖擊,發生改變。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鄉村建設應當沿著城鎮化健康發展方向前行,不要發生畸形變化,這也是全國上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現階段的城鎮化和農民意愿是否一致?美麗鄉村是否真使鄉村美了?答案不全是肯定的。

城鎮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共財政向農村地區不斷轉移支付,改革開放以來,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的農村工作文件不下40個,其中包括10個“一號文件”,足見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一直十分重視。因此,城鎮化的進程必然是各級政府公共財政向農村地區不斷轉移支付的過程。在轉移支付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內容。先是生產,逐步到生活,然后是對文化的保護。政府從關注農業生產,發展到加大力度建設包括農村危房改造在內的水電路氣房五大項基礎設施,再到要保護傳統的農耕文明、傳統村落、鄉土建筑,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一步一步遞進地解決農村發展問題。

但是面臨的問題也有了:保護傳統村落 保持傳統田園風光,哪些村莊是傳統村莊?哪些需要保護、有必要保護?每個有什么樣的保護力度,才不至于公共資源的浪費?上報的傳統村落數量只占我國行政村總數的1.9%,如果按自然村總數來計算,還不到0.5%。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受到保護的傳統村落數量比較少,而且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小。

傳統村落傳承著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民族的寶貴財富。住房城鄉建設部等3個部門組織開展的全國傳統村落摸底調查顯示,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全國31個省份總共上報了1.2萬余個傳統村落,這些村落形成年代久遠,清代以前的有80%,元代以前的達到24%。

一方面,軟質條件上,國家出臺的新政策方針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生產環境,在基礎醫療、農資補助、農業直補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這并沒有對農業耕作模式和生產關系進行根本性變革。

另一方面,物質環境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從2010年的新農村建設,到各地各省的重點鎮建設、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到現在的美麗鄉村建設,一步步的改善建設都與軟質的保障措施不配套,戶籍嚴重限制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城鎮資金、人力、措施與農村地區不互通,反之也是,繼而導致農村部分政策優于城鎮,農村居民不愿意城鎮化,城鎮居民部分反而想落戶農村,反而導致了城鄉兩極的更進一步分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農村時指出,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因此建議各個地方,建立了專家咨詢指導工作制度,成立了由各個部門推薦的建筑、歷史、文化、民俗、經濟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

政策分配與資源分配:農村的鄉村建設不同于城鎮,其更多應體現得是人力智慧分配、資金分配、資料分配的社會化公平過程。

我們必須要牢固樹立城鄉平等的發展理念,應當尊重農村的文化、農村的傳統和農耕的文明。如果把農村當成對城市生活的一種補充來認識,這就不是平等。樹立城鄉平等發展理念,讓農民參與城鎮化進程在鄉村建設中。

今天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一定要用新的機制、新的模式,讓農民參與。當今束縛農民最大的不是生計問題,而是一系列的軟質條件,農民就業、戶口、醫療,而且最為突出的是當農業人口城鎮化轉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國家和社會一味的想讓農民像城鎮居民享受一樣的生活,但是這個過程不是簡單地改建和戶口本的更換,最為重要的是職業的轉變,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轉變。家庭小作坊式的農耕文化在絕大多數地方已經不再適用,新型的美麗鄉村應該是更集約化的土地,更集約化的勞動力,和更高效的生產模式;與此同時,集約化引起的剩余勞動力增多應該首先解決,投資的城鄉均衡,社保的社會化平衡和市場化運營將會是鄉村發展條件稍微好之后首先要解決的,不良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必然會影響省會生產力的提高。

中國的鄉村建設千萬不能做的跟城市一個樣,這是老百姓最擔心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資源配置和社會發展制約的根本要素,否則,不診斷光治療的方式很難起到很好地效果。

參考文獻:

1.《農民工市民化與保障房體系面臨的問題》楊偉民 2012年8月15日《東方早報》

2.《糧食供應、人口增長與城鎮化道路選擇——談小城鎮在國家城鎮化中的歷史地位》侯麗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副教授 博士《國際城市規劃》

3.《美麗鄉村離我們有多遠》李迎中國建筑報記者

猜你喜歡
村落城鎮化傳統
新型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油畫《村落》
引發海嘯(下)
少年力斗傳統
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發力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