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牢銀行4.0的基石

2015-01-02 06:01唐時達編輯章蔓菁
中國外匯 2015年12期
關鍵詞:價值鏈供應鏈交易

文/唐時達 編輯/章蔓菁

筑牢銀行4.0的基石

文/唐時達 編輯/章蔓菁

交易銀行是銀行4.0的基石,銀行可圍繞“1即N、N即1”的客戶理念和“數據質押”的風險管理理念來發展交易銀行業務,為迎接銀行4.0做好基礎性的準備。

銀行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但不變的是銀行始終服務于交易活動。從交易費用理論的角度看,交易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市場買賣活動,還包括全部的經濟活動,據此,企業也可被視為一系列交易契約的集合。隨著生產方式因技術進步而發生的變革,整個經濟中價值鏈上下游的交易治理結構和交易關系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并促使銀行轉變服務方式和經營理念。

銀行4.0的前世今生

價值鏈是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項行為從概念到產品的完整的實現過程,其成員既包括企業也包括個人。價值鏈中的核心成員(通常是核心企業)可被視為“1”,上下游成員可被視為“N”。

交易治理結構是指交易費用最小化時的組織結構。交易治理結構有三種類型:市場治理,對應市場交易;混合治理,對應供應鏈等中間組織;統一治理,對應企業。在不同的交易治理結構下,價值鏈中1和N之間呈現出不同的交易關系。技術進步基礎上的生產方式變革通過改變資產專用性、交易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而改變了交易費用,進而改變了價值鏈的交易治理結構。

按照生產分工和組合形態的變化,可以將生產方式變革發展的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依次分別是工業1.0——機械化的小規模生產方式(第一階段)、工業2.0——電氣化的大規模生產方式(第二階段)、工業3.0——信息化的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方式(第三階段)、工業4.0——物理信息系統的智能生產方式(第四階段)。與之相對應,銀行的服務方式和經營理念也可依次劃分為銀行1.0、銀行2.0、銀行3.0和銀行4.0四個階段。

在工業1.0階段之初,工業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小,大部分銀行只從事與貿易融資相關的商業承兌票據等短期融資業務;隨著工業1.0進程的深化,銀行開始提供生產性金融服務,例如開展信貸業務。由于客戶結構單一,且價值鏈上下游之間的治理結構以市場治理和統一治理為主,銀行的服務理念實質為“1非1、N非N”,無法開展批量式的客戶拓展,也就談不上什么服務方案的設計,只是提供簡單的信貸業務。信用風險管理理念也比較原始,沒有科學的評級方法,擔保方式呈多元化。

到了工業2.0階段,企業開始追求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形成了囊括價值鏈上下游的一體化大型核心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交易關系呈現出“1是1、N 是N”的狀態。與之相應,銀行開始與工業生產經營緊密結合,并形成了以生產性金融服務為主,貿易性金融服務為輔的局面。由于大型企業占據了社會生產總值的大部分,銀行自然發展出了“傍大戶”的客戶理念,對中小企業的興趣不足,其服務理念也遵從“1是1、N是N”。與此同時,銀行開始采用科學的主體信用評級方法,擔保方式以不動產抵押為主。

到了信息化技術主導的工業3.0階段,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方式開始逐漸成為主流,價值鏈上下游的交易治理結構在市場和企業的基礎上,出現了供應鏈模式的混合治理中間組織。供應鏈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成為一個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中間組織形式。它將價值鏈上下游的節點企業包含其中,從原材料的供應開始,經過鏈上不同企業的制造加工、組裝、分銷等過程直至最終用戶。價值鏈上下游的交易關系自此發展出“1+N”的供應鏈協同。一體化大企業開始剝離非核心生產工序,在其周圍形成了龐大的上下游中小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交易關系出現了供應鏈這樣一種混合治理新模式。與此同時,在技術的助力下,以淘寶、亞馬遜等電子商務模式的混合治理結構開始出現。

為滿足工業3.0時代對供應鏈的資金流協同所提出的要求,銀行發展出了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方式。核心企業在供應鏈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協同中向銀行尋求資金流協同的解決方案,包括新的技術支持手段、面向賒銷的金融工具以及新的應收、應付融資解決方案。與以往的金融服務不同,供應鏈金融秉持“1+N”的客戶服務理念,即在客戶拓展的時候,通過核心企業“1”可以批量式地開發中小企業“N”。因此,在設計服務方案時,銀行需要將供應鏈上下游的協作關系綜合加以考慮,提供的方案會涉及整個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在評級機制上,供應鏈金融采取主體信用評級加債項評級的雙重評級機制??紤]到多數中小企業的主體信用評級無法達到融資門檻,銀行采用資產支持的方式將授信風險與主體的信用隔離,商業性結算成為還款的第一來源,授信主體的主動還款反而成為第二還款來源,擔保方式包含不動產抵押和動產質押。

如今,信息物理系統的廣泛運用將人類帶入工業4.0時代,整個經濟社會呈現以下特點:軟工業與硬工業相互融合;服務業與工業和農業深度融合;企業扁平化;行為高度碎片化。智能生產方式將成為工業4.0時代生產方式的主流。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目前已有三大主要經濟體提出了未來的工業發展戰略,分別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三者的核心均在于運用以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物理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和數據,實現萬物相連、互通,進而實現智能生產。

面對工業4.0浪潮的沖擊,銀行需要加快創新步伐,樹立銀行4.0的經營理念,以適應工業4.0下的企業行為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轉變。

“互聯網+”是當前的發展現狀,而隨之而來的將是“物聯網+”,其同樣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因為,服務于產品流通貿易環節的電子商務只是智能生產的一個部分,而物聯網則將囊括產品生產、貿易和使用的所有環節。從交易的本質看,物聯網與當前的供應鏈、互聯網電子商務等中間組織一樣,其也是一個交易的混合治理結構,是一種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中間組織形態。它的出現節省了大量的交易費用。從交易的規模上看,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混合治理結構將成為交易治理結構的主要形態。根據《GE工業互聯網白皮書》(2012),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的潛在GDP份額已經占據全球經濟的46%,且預計到2025年,份額將增長至全球經濟的50%。

面對工業4.0浪潮的沖擊,銀行需要加快創新步伐,樹立銀行4.0的經營理念,以適應工業4.0下的企業行為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轉變。

隨著物聯網成為工業4.0時代交易的主要治理結構,全新的生產協作方式將產生全新的金融需求,從而對銀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產生重大影響,物聯網金融將成為銀行主要的服務領域和方式。銀行需要緊跟工業4.0時代商業模式的新變化,微觀上能基于對每一筆交易的交易背景的確定,為每一筆交易設計高度定制化的方案;宏觀上能從全景的視角為物聯網的交易設計整體金融服務方案,通過對交易信息的掌握,為新的商業模式提供如影隨形的資金流協同。而實現這一協同的契機,便在于針對企業交易活動的新趨勢,發展交易銀行業務。

銀行4.0將回歸交易銀行的本源

作為以客戶財資管理為目標的綜合化金融服務,交易銀行的本源在于真正貼近客戶交易中的需求,協助客戶整合上下游資源,最終實現資金運作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而這正是銀行4.0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混合治理逐步成為工業4.0時代中交易治理結構的主要形態,每一個企業或個人都將成為萬物相連的網絡中的節點。每一個節點既是以自身為中心的核心,又是其他節點的上下游。

在物聯網中,每一個成員都與其他成員有著錯綜復雜的交易關系和聯系:既有縱向的上下游價值鏈的關系,也有橫向的同類客戶之間的關系;既是供應商又是經銷商。因此,在交易網絡中,客戶將形成多維的交易數據集合,因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還原價值鏈成員的真實面貌。價值鏈上下游的交易關系趨于扁平化,呈現出“1即N、N即1”的形態。在工業1.0~3.0時代,價值鏈上的企業和個人之間的聯系是割裂的;而在4.0時代,這兩者已開始通過網絡和數據逐漸連接起來。

此時,工業4.0時代中企業交易活動最重要的兩大趨勢——數據化和網絡化便凸顯了出來。事實上,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數據在運營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開始思考如何管理并持續積累數據這一戰略資產,以及如何運用數據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國內電商領域的發展便是這一趨勢的印證,2012年,天貓攜手阿里云、萬網聯合推出“聚石塔”平臺,以云計算為“塔基”,為天貓、淘寶平臺上的電商及電商服務商等提供數據云服務,通過打造電商云工作平臺,實現對電商生態系統的全鏈條數據的有效整合。

除了在內部推行數據化管理外,企業也開始在外部搭建無縫連接的電子化供應鏈平臺,以此促進企業內外部數據的相互融合和流動,發揮數據的核心價值。例如四川新希望集團與京東商城在2014年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將在“以互聯網思維對傳統農牧產業進行升級改造”等領域形成廣泛的優勢互補,為農牧產業鏈上各方主體提供以電商為中心、物流及金融為兩翼、信息和技術為支撐的綜合農牧產業服務平臺。新希望集團下游經銷商已逐漸告別手工和電話訂單模式,開始通過電商平臺實現在網絡上下單訂貨。

面對網絡化和數據化這兩大趨勢,銀行可將網絡聯通和數據交流作為切入點,以此把握價值鏈的交易細節,降低對價值鏈核心成員的依賴,回歸到客戶的交易本質,全面掌握交易背景,梳理客戶需求,并提供與之相配套的交易銀行服務,以順應工業4.0時代下企業交易活動的發展趨勢,塑造自身在銀行4.0時代的競爭力。

借力交易銀行擁抱銀行4.0

隨著工業4.0進程的深化,銀行難以預知所有的交易活動和交易方式,但可以做好基礎性的準備,以不變應萬變。這個基礎性的準備就是樹立銀行4.0的經營理念——“1即N、N即1”的客戶理念和“數據質押”的風險管理理念,并圍繞這兩個理念發展交易銀行業務。

面對網絡化和數據化這兩大趨勢,銀行可將網絡聯通和數據交流作為切入點,以此把握價值鏈的交易細節,梳理客戶需求,并提供與之相配套的交易銀行服務。

首先,要樹立并落實“1即N、N即1”的客戶服務理念。在工業3.0時代,銀行開展交易銀行業務時,習慣于采用“1+N”的客戶理念看待價值鏈上的核心成員“1”與上下游成員“N”,在業務拓展時需要借助核心成員去拓展上下游的中小客戶,在風險控制時需要核心成員向上下游中小成員提供信用擔保和信用增級。這種理念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有助于商業銀行快速開展交易銀行業務,但其受制于核心成員的局限性卻日益顯露。而在工業4.0中,價值鏈中每個成員都是核心和節點,因而能夠形成一個可以交叉驗證、持續積累的360度全覆蓋的真實交易數據集合。

對此,銀行應采用“1即N、N即1”的客戶理念看待服務網絡內的企業。第一,銀行要將客戶視為網絡中的節點,每個客戶都是網絡中的一員,其既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價值鏈條中的核心,又是其他客戶價值鏈條的上下游,因此開發網絡中的任一個客戶就等于批量開發了一個網絡中的所有客戶;第二,銀行要以360度全景的視角看待客戶,發掘和滿足客戶所有可能的金融需求,提供全覆蓋、全流程的服務方案;第三,網絡中每一個客戶與其他交易對手的錯綜復雜的交易關系和聯系會形成多維的交易數據集合,抓住這一數據的集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還原客戶的真實面貌。

而要真正落實“1即N、N即1”的服務理念,則需要銀行搭建“1即N、N即1”的服務網絡。對于客戶而言,這個服務網絡應是一個完整覆蓋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并集合了B2B、B2C、C2C和O2O等功能的綜合電商服務平臺;對于銀行而言,這個服務網絡應是集合了海量、可持續積累的真實交易和行為數據的平臺,可依托其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

在具體搭建方式上,有以下三種途徑可供銀行選擇:一是與企業供應鏈ERP系統對接。例如,德意志銀行的網絡銀行系統通過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的ERP系統實時對接,簡化了傳統供應鏈融資的業務流程,在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時,實現了資金管理的自助化和便捷化;二是與物流、電商、第三方支付等第三方平臺對接,以開放的理念與第三方平臺廣泛合作,同時與會計、法律、商務代理等生產性服務平臺,以及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對接,以獲取更為廣泛的客戶群體和交易信息;三是自建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如平安銀行2014年7月份上線的橙e網。借助橙e網免費提供的小型供應鏈協同云服務平臺和“橙e記”APP移動供應鏈管理服務,客戶可隨時獲取收支記錄、提醒收賬還款等信息,還可開設店鋪或者選購商品,不但推動了客戶供應鏈的數據化管理,還實現了供應鏈上“訂單(商流)、運單(物流)、收單(資金流)”等信息的集成式運轉。

其次,要樹立并落實“數據質押”的風險管理理念。由于各種因素的局限,現實中銀行往往不能實時、動態地評估客戶主體信用等級的變化,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銀行普遍把客戶能否提供抵/質押物作為放貸的主要依據,貸款評估也重點考慮抵/質押品的市場價值。而在工業4.0時代,企業交易行為逐漸數據化,數據對于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將日益顯著。例如,如果能夠掌握企業真實的資金流數據,銀行不僅可以大幅降低信貸市場上的銀企信息不對稱,還能大幅降低在未來經營狀況上的銀企信息不對稱,從而大幅提高對企業貿易背景真實性和企業信用水平的掌握程度。

因此,為塑造自身在銀行4.0時代的競爭力,在開展交易銀行業務時,銀行應更加重視數據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性,將其提升到與傳統抵/質押品同等的地位,以“數據質押”的理念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實現客戶在接受銀行金融服務時,將自身與信用相關的數據(以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為主)以“質押”的方式授權給銀行使用。對于銀行而言,“數據質押”能夠產生以下兩個方面的效果:

一是數據能夠發揮評級作用,實現主體評級與債項評級的相互融合。一方面,銀行可通過交易數據動態掌握客戶主體信用等級的變化;另一方面,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交易數據,本身就能反映單筆交易的債項評級情況。

二是數據可發揮實質性的擔保作用。一方面,數據所具備的無形財產和資產的屬性,符合擔保標的無形化的發展趨勢,符合擔?!氨阌谫Y金融通”的功能和“注重發揮物的作用”的精神;另一方面,“數據質押”符合風險控制的發展趨勢,能夠幫助銀行實現從事后處置向事前預測和事中管理的全面風險管理轉變,實時、動態地掌握企業真實的資金流、商流和物流等交易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提煉和分析,全方位地掌握第一還款來源的安全性,從源頭上防范信貸風險,實現貸前、貸中、貸后管理的一體化。

一旦“數據質押”與“1即N、N 即1”的服務網絡產生合力,就可在促進交易銀行業務發展的同時,有效打造銀行4.0時代的競爭優勢。這在阿里誠信通評價體系和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中已有體現。銀行可借助“1即N、N 即1”服務網絡,充分利用多維數據比對和信息對稱優勢,形成與信用相關的數據,再以此為基礎,整合線下的資源優勢,建設線上“數據質押”與線下實際抵/質押相結合的風險管理體系,在獲取真實可靠數據,夯實服務基礎的同時,有效促進交易環境的公平和誠信,實現自身發展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除了運用數據質押進行信用風險管理之外,銀行還可基于對數據的挖掘,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交易銀行的服務范圍,發揮數據的價值創造功能。

一是開展綜合金融服務。首先,要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使用,解決小微、涉農等金融活動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其次,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客戶的資金動向和金融需求;再次,在銀行平臺上搭載P2P、眾籌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服務,并在積累了足夠多的客戶和數據之后,嘗試由自身提供P2P、眾籌等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低經濟資本占用的新利潤增長點。

為塑造自身在銀行4.0時代的競爭力,在開展交易銀行業務時,銀行應更加重視數據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是開展非金融綜合服務。銀行既可以基于已有的數據積累提供非金融綜合服務,也可以與第三方合作提供非金融綜合服務。平安銀行橙e平臺與路歌物流電商平臺(被業界稱為貨運版的“滴滴打車”)合作推出的“橙e找車”,便是合作開展非金融綜合服務的一個例證。

三是開展綜合資訊服務?;诳蛻舻恼鎸嵔灰讛祿?,銀行可多方面、多角度地發布行業、區域、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運行先行指數、預警指數和實時指數等信息。這樣做,對內有助于及時洞察市場變化、防范經營風險;對外則能夠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并為監管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

猜你喜歡
價值鏈供應鏈交易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海外并購績效及供應鏈整合案例研究
淺談低碳價值鏈構建——以A公司為例
解鎖西貝供應鏈的成功密碼
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
基于價值鏈會計的財務風險識別與控制
試析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成本管理模式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