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科技計劃實施現狀及成效

2015-01-13 00:18姚娜宋敏劉學敏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年1期
關鍵詞:成效現狀

姚娜+宋敏+劉學敏

摘要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實驗示范基地。多年來,秉承科技支撐發展的原則,實驗區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及實驗示范。在對現有實驗區開展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從計劃類別、經費來源、參與形式、應用領域等方面,分析了“十一五”以來實驗區承擔的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現狀,并對項目實施成效進行了總結分析。分析發現,實驗區承擔的各類科技計劃項目,通過破解區域發展制約因素,取得顯著社會效益;突出科技示范與引領,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創新了管理機制與模式,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通過部門聯動,科技惠民計劃成效凸顯。文章通過探尋科技在實驗區建設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發現實驗區項目對接的特點與規律,查找實驗區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了科技支撐實驗區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科技計劃;現狀;成效

中圖分類號 ?F2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1-0158-04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1022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始于1986年,是科技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等19個部門共同推進的一項地方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工作,旨在解決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資源枯耗,環境污染,城鄉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探索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驗區作為可持續發展理論探索和實踐的重要領域,受到了學術界的密切關注。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多年來實驗區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實驗區發展狀況的總體分析與評價,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辦公室對實驗區的概念內涵、發展歷程、特色領域、成果經驗等方面的總體狀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評價[1-2];二是基于特定實驗區的實踐探索,由此產生的理論分析和案例分析[3-6]。實驗區作為我國推進地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和窗口,很多方面的研究還待深入開展,如有關科技支撐實驗區建設發展的調查研究基本是空白。

科技支撐始終是實驗區發展的基本原則。圍繞著科技支撐實驗區發展這一主題,筆者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調研、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十一五”以來實驗區推進、實施的科技項目進行了統計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實驗區的科技需求及科研活動支撐能力,探尋“十一五”以來科技在實驗區建設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發現實驗區項目對接的特點與規律,查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更好地發揮實驗區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載體和平臺作用,提升科技創新對實驗區建設的支撐能力。

1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概況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很多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社會事業滯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為此,1986年,原國家科委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在江蘇省常州市和錫山市華莊鎮開始了城鎮社會發展綜合示范試點工作。1992年5月,原國家科委和原國家體改委共同發布了《關于建立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的若干意見》,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組成了實驗區協調領導小組,成立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管理辦公室。1994年3月,實驗區工作中心轉向可持續發展,要求各實驗區率先建成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更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2]。

經過28年持續有效的推進,實驗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大城市改造、小城鎮建設、社區管理、環境保護及資源可持續利用、資源型城市發展、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保護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踐中,各實驗區依靠科技創新開展實驗示范,探索不同類型地區的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機制和模式,為不同類型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樣板和引領帶動作用,為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提供了積極、有益的嘗試,也為推動《中國21世紀議程》積累了重要的經驗[1-2]。截至2014年3月,中國已經建立起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56個,各省建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80余個,遍及全國90%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區。

姚娜等: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科技計劃實施現狀及成效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1期

2實驗區科技計劃實施現狀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團隊采取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方式進行調研分析,先后對上海市崇明縣、北京市石景山區、河南省濟源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湖南省資興市等實驗區進行了實地調研,組織了10余次座談和訪談,與數十家實驗區的管理人員、項目主持單位和實驗區示范任務承擔單位進行了交流。同時,向全國156個實驗區發放《實驗區與科技計劃對接情況調查問卷》,就各實驗區“十一五”以來承擔科技計劃項目的基本情況、項目來源與管理、項目運行情況等信息進行調查。問卷按項目填寫,共有107個實驗區反饋288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65份。研究團隊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了綜合分析。

2.2科技計劃類別分析

265份有效問卷顯示,實驗區承擔的項目中,所屬的主要計劃類別為科技支撐計劃(87項)、“863”計劃(19項)、星火計劃(27項)和科技富民強縣計劃(15項),其他項目計劃還包括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國家創新基金、科技惠民計劃、火炬計劃等。

總體上看,實驗區承擔的科技任務所屬領域與實驗區建設的總體目標保持一致。實驗區建設關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實驗區開展的科技工作主要集中在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而言較為薄弱的資源環境領域,265個項目中有117項屬于資源環境領域,占項目總量的44%。另外,除了少數幾個城市城區型實驗區外,絕大多數實驗區都涉及到農業產業的發展,因此實驗區承擔科研任務的另一個主要領域就是農業領域,共有60項屬于農業領域,占項目總量的23%。處在第三位的屬城鎮發展領域,占項目總量的9%。其他研究領域還包括生物醫藥、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

2.3研究經費來源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2005年1月-2013年7月期間,265項課題共獲得國撥經費支持7.02億元,自籌經費37.25億元(見表1)。

2.4參與形式分析

在項目參與形式上,實驗區作為牽頭組織單位的課題有150項,占56%;作為子課題承擔單位的課題有46項,占17%;承擔課題示范工程或試點工作50項,占19%;其他形式占8%。

2.5成果實際應用領域分析

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領域與研究所屬的類別領域是直接相關的,因此這方面的調查數據也直接反映了實驗區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建設重點。在課題的實際應用領域方面,面向資源環境領域的147項,農業89項,高新技術70項,城鎮發展64項,人口健康46項,其他應用領域還包括公共安全、文化科技、社會管理和減災防災等。

3實驗區科技計劃實施成效分析

實驗區的宗旨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引領,開展可持續發展實踐,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示范帶動。近年來,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實踐,實驗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顯著提升。實驗區建設不僅需要“面”上的統籌協調,更需要“點”上的突破和創新,對科技支撐引領當地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越來越大。調查顯示,“十一五”以來,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有力地促進了實驗區的建設和發展。

3.1破解區域發展制約因素,社會效益顯著提高

各實驗區在建設伊始編制了為期五年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發展規劃》,認真分析了制約本地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確立了實驗區建設的主題。調查顯示,在實驗區已經實施的科技計劃項目中,近一半都緊密結合了實驗區建設主題,另外近一半項目內容屬實驗區建設的重點領域。同時,被調查項目中,有80%的項目降低了資源消耗,52%的項目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41%的項目實現了居民生活環境與質量改善,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的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上海崇明實驗區確立的實驗主題為“低碳發展”,以“自然低碳、人居低碳、產業低碳”為發展主線開展建設。崇明實驗區圍繞這一主題,實施瀛東村生態民居建筑低碳改造示范工程,依托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編制了國內首個“低碳建筑導則”,在建筑節能、資源循環利用、智能化調控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3.2突出科技示范與引領,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項目是實驗區通過認真籌劃、科學設計、積極申請所獲得。其中超過七成的項目在立項后實驗區管理部門進行了跟蹤管理,與項目組織單位密切配合,協同推進。通過專家指導、技術培訓和協會科普等形式,極大地推動了適用技術應用,使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通過項目立項與組織實施,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實驗區的科技意識顯著加強。

另一方面,在項目申報、實施的過程中,實驗區緊密依托各類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專家力量,特別是實驗區專家委員會的智力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實驗區承擔的科技計劃項目產學研合作程度緊密的有156項,占59%;產學研合作程度較為緊密的有99項,占37%。與智力資源的對接,不僅協助實驗區更好地凝練了本地的科技需求,使越來越多的科技項目在實驗區落地,同時在項目的實施和管理上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為實驗區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實驗區地方政府特別是科技管理部門,依托實驗區建設和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密切了與上級科技管理部門的聯系,加強了科技信息與干部交流,全方位提高了實驗區的科技支撐能力,使科技創新成為實驗區發展的強大引擎。

如甘肅敦煌實驗區自2010年創建以來,認真分析制約本地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凝練申報了一批針對性、前瞻性強的項目,先后參與了“863”計劃(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支撐計劃(城鎮化領域)、科技惠民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了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通過一系列項目的實施與推進,敦煌實驗區建立了萬畝高效節水示范園區,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引進、培育了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葡萄、大棗等特色林果品種,林果產業達到19萬畝,瓜菜8.2萬畝,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清潔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建立了光伏發電產業示范園區;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扶持發展科技型企業9家。依托科技計劃項目,大幅度提升了實驗區的科技支撐能力。

3.3積累項目管理經驗,創新管理機制與模式

各實驗區在積極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的過程中,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成果轉化機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調查顯示,265項科技計劃項目中,有203項在立項后進行跟蹤管理,占調查總數的77%;186項與項目牽頭單位密切配合,推進項目的實施,占70%。許多實驗區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公共信息平臺,定期舉辦產學研合作項目洽談會、成果交易會、科技創業大賽等活動,充分發揮科協、學會和各種企業創新戰略聯盟的作用,逐步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了實驗區的發展。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管理舉措。探索形成了“人才+項目+資本”三結合的創業創新模式;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為提升企業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提供財政扶持保障;建立了集科技信息收集、整合、瀏覽、發布于一體的“科技公共信息平臺”網站,加強區科技局與各區屬科技企事業單位的信息溝通和交流??萍脊芾硭降奶嵘?,充分發揮了科技進步和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發展的作用。

3.4部門聯動促進,科技惠民成效凸顯

調研發現,相對于“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科技惠民計劃在實驗區顯示出更好的成效??萍蓟菝裼媱澲荚凇霸诨鶎邮痉稇靡慌C合集成技術,推廣普及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成果,提升科技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和服務基層社會建設的綜合能力”,這一目標切合實驗區建設與發展的實際需求,而實驗區經過多年能力、意識提升以及實驗示范項目的經驗積累,也具備了相當的承接優勢。調查顯示,目前已對接的科技惠民計劃進展順利,實現了部門聯動,協同促進,效率高,成效突出。不僅項目成果直接面向百姓民生,同時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務基層社會建設的能力。

河北省遷安市于2012年開始實施科技惠民計劃“遷安礦區生態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示范”。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有關市領導為副組長,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協調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的責任與義務;建立項目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專家工作組、工作推進組、經費監管組等3個專門工作組;各試點企業也都分別建立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真正實現了多部門聯動、上下協同推進的機制。

4對策與建議

28年來,實驗區建設伴隨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實驗區的實驗示范任務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這對實驗區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一方面,實驗區需要科技創新來改變、替代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各個領域的科技研發也需要突破發論文、制樣機的階段,將研發成果逐步落地,切實驅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機遇,現有實驗區與科技計劃對接也暴露出規模不足、體系不完備、頂層設計不夠、地方能力欠缺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實驗區管理辦公室在宏觀管理上加大統籌,梳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共性關鍵問題,做好科技項目頂層設計,全面對接各類科技計劃,為實驗區搭建橋梁;二是充分依托實驗區專家委員會,面向實驗區開展系統的能力建設,逐步提升地方科技管理能力,包括項目需求篩選凝練能力和項目實施、管理能力;三是完善實驗區與科技計劃對接管理機制,提升對實驗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如盡快建設實驗區科技需求庫、項目信息庫、管理與交流信息平臺等,以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進一步發展,成為民生科技的實驗示范基地,成為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平臺與窗口。

(編輯:劉照勝)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報告(1986-2006)[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Department of S&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ST,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Review Report (1986-2006) [M].Beijing: Social Science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6.]

[2]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中國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Department of S&T for ?R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ST,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Study and Practices of the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6.]

[3]陸學藝.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發展歷程回顧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3):1-2.[Lu Xueyi. Review and Sugges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17(3):1-2.]

[4]郭艷華,周木堂.探索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特色建設的新途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109-112.[Guo Yanhuo,Zhou Mutang. A New Way for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1):109-112.]

[5]李善峰.科學發展觀在我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實踐[J].理論學刊,2004,(9):8-11.[Li Shanfeng.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e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Theory Journal, 2004,(9):8-11.]

[6]班茂盛,方創林,李銘.縣域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總體規劃編制的思路與實踐:以浙江省諸暨市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例[J]. 規劃師,2008,24(5):41-45.[Ban Maosheng,Fang Chuanglin, Li Ming. Masterpla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unty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Zhuji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J].Palnners, 2008,24(5):41-45.]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YAO Na1,2SONG Min1,3LIU Xuem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China; 3. School of Ec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0,China)

Abstract

As an experimental pilot programme for China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NSCs), launched in 1986, is ?jointly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20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s of April 2014, China has established 156 state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n involvement of 90% of China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NSCs, and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S&T work in CNS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urveys of S&T project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CNS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T project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ole of S&T in leading and driving the CNSCs construction,and dis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the S&T projects. Finally,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T works of CNSCs, and prese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bottle neck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reaking new ground on the work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 achievements in CNSCs.

Key words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YAO Na1,2SONG Min1,3LIU Xuem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China; 3. School of Ec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0,China)

Abstract

As an experimental pilot programme for China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NSCs), launched in 1986, is ?jointly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20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s of April 2014, China has established 156 state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n involvement of 90% of China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NSCs, and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S&T work in CNS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urveys of S&T project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CNS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T project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ole of S&T in leading and driving the CNSCs construction,and dis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the S&T projects. Finally,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T works of CNSCs, and prese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bottle neck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reaking new ground on the work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 achievements in CNSCs.

Key words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YAO Na1,2SONG Min1,3LIU Xuem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China; 3. School of Ec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0,China)

Abstract

As an experimental pilot programme for China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NSCs), launched in 1986, is ?jointly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20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s of April 2014, China has established 156 state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n involvement of 90% of China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NSCs, and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S&T work in CNS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urveys of S&T project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CNS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T project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ole of S&T in leading and driving the CNSCs construction,and dis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the S&T projects. Finally,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T works of CNSCs, and prese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bottle neck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reaking new ground on the work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 achievements in CNSCs.

Key words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猜你喜歡
成效現狀
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實踐應用探討
高中文言文實詞教學研究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分析
我國建筑安裝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實施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