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禮制與《周禮》合異探析

2015-01-19 12:54張君蕊
中州學刊 2014年12期
關鍵詞:周禮左傳

摘要:《左傳》禮制與《周禮》所記相合處共161例,這就很能說明,《周禮》中的大部分內容與《左傳》所反映的時代相去不遠,反映的是古禮的真實面貌?!蹲髠鳌贰吨芏Y》當中“禘祭、宗廟祭祀立尸、亳社、雩、賜鬯”是周禮;“飲至、朝會盟祭祀路過山川、烝”是春秋時期的禮?!吨芏Y》與《左傳》禮制不合者,有些是后代的變禮,有些是戰國、秦時期,諸儒想恢復古禮的附益之文,但這并不能就此否定《周禮》與《左傳》不合之禮的真實性。

關鍵詞:《周禮》;《左傳》;春秋禮制

中圖分類號:K225.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12-0133-05

《周禮》一書的成書年代,目前學界說法不一。諸家之說雖然不同,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周禮》內容當中既有周代禮制,又有春秋、戰國、秦時期的材料。諸家所提出的證據基本上都是以春秋至兩漢的史學文獻作相互參證為依據,大都沒有以《左傳》禮制為基準、結合甲骨文、金文與《周禮》相參證,推定究竟哪些禮是周禮,哪些禮是春秋時期的禮。而較早從《左傳》與《周禮》合異角度考證《周禮》者有陳漢章、劉師培先生。陳先生《〈周禮〉行于春秋時證》從鄭玄注、賈公彥疏、清人注疏中考證輯出《周禮》與《左傳》相合73例;劉師培先生《〈周禮〉〈左傳〉相通考》一文共輯證19例;許子濱先生《〈春秋〉〈左傳〉禮制研究》在陳、劉二位先生的基礎上又增補了6例;但三位先生沒有利用新出土文獻對《左傳》和《周禮》相合的禮制斷代,也沒有對這兩種文獻的不合之處作全面的整理。筆者對《左傳》禮制作了全面梳理,輯證《左傳》禮制與《周禮》相合者共149例(不含前人輯證),其中吉禮40例,兇禮37例,賓禮35例,嘉禮39例??梢钥闯?,四種禮的數據差別不大,這說明《左傳》與《周禮》中的大部分內容所反映的歷史時期相去不遠?!蹲髠鳌范Y制與《周禮》亦有不合之處,前人輯證5例,筆者輯證8例。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左傳》與《周禮》合異情況作進一步探討,對《周禮》《左傳》中所記的周代禮、春秋時期禮以及后世增益之禮略作分析。

一、《周禮》《左傳》當中的某些禮是周代的禮

1.禘

“禘”是諸侯祭祀先祖的大祭祀?!洞呵铩贰蹲髠鳌分写_切記載“禘”祭先公者共有九處。第一,《經》閔二年,“夏五月,吉禘于莊公?!钡诙?,《經》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廟?!钡谌?,《傳》僖三十三年,“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甞、禘于廟?!钡谒?,《傳》文二年,“八月,大事于大廟?!钡谖?,《傳》宣八年,“六月,有事于大廟?!钡诹?,《傳》襄十五年,晉悼公卒;十六年,晉人答穆叔,曰:“以寡君之未禘祀?!钡谄?,《傳》昭十五年,“春,將禘于武公。二月癸酉,禘?!钡诎?,《傳》昭二十五年,“將禘于襄公?!钡诰?,《傳》定八年,“冬十月辛卯,禘于僖公?!雹俚谝?、二、三、四、六、九之禘,杜預說是三年喪畢的大祭。第五、七、八之禘,杜預認為雖非三年大祭,而用禘禮。

對于禘祭,從古至今一直有爭論。顧炎武、沈欽韓、楊伯峻先生主張:禘即是喪三年之大祭,也是常

收稿日期:2014-05-18

作者簡介:張君蕊,女,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鄭州450000)。

祭之吉祭,三者的說法顯然是根據《左傳》說的。從《春秋》經、傳記載禘祀的時間來看,有三年一祭的禘祀,也有不是三年一祭的禘祀,禘祀也沒有固定的月。而《周禮》無“禘”文,鄭玄以《大宗伯》“以饋食享先王”為禘,注云:“宗廟之祭,肆獻祼、饋食在四時之上,則是祫也、禘也?!薄端咀鹨汀贰胺菜臅r之間祀,追享”,注引鄭司農云:“追享,謂禘也。在四時之間,故曰間祀?!雹诟鶕锻踔啤房追f達疏引鄭玄《禘祫志》,鄭玄依據《左傳》中的禘祀,謂:“天子于一年春、夏、秋、冬四時祭祀宗廟,禘祀在四時之間。吉禘于春,大禘于夏?!痹诖讼炔挥懻撪嵭恼f法。筆者有個疑問,禘是如此重大的祭祀,為什么《周禮》沒有明文呢?筆者又檢閱《史記》《漢書》,也沒有發現關于此禮的記載。

據目前現有的甲骨文以及青銅器銘文,至少在西周時期,禘祀還沒有形成有規律的“喪三年一禘”?!都坠俏淖值洹肪硪辉疲骸岸E,殷人祭天、自然、四方之祭。后亦禘祭先祖先王?!惫P者查閱了在臺灣的商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鮮簋》記載了周穆王三十四年禘祀昭王一事,亦有“啻(禘)于(昭)王”的記載,又《小盂鼎》記載周康王二十五年祀先王一事,銘文曰:“王各(廟),□□用/牲啻(禘)周王、武王、成王,□□卜有臧,王(祼)?!比绻脆嵭叭犟?,五年禘,禘袷自相距各五年”和杜預“三年一禘”的說法,都與二則銘文不符。當然僅憑二則銘文就斷然否定鄭、杜的說法,顯然太武斷,還有待更多的新文獻面世來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大宗伯》“以饋食享先王”、《司尊彝》“追享”是祭祀宗廟的形式,而《左傳》所記載的“禘”祀是周禮。

2.雩

雩,旱祭;當發生旱災時,祭祀風神、雨神,用盛大的樂舞祈求甘雨?!蹲髠鳌窌按篥А庇芯盘?,皆因旱而雩?!吨芏Y》司巫、女巫、舞師、大祝、小祝等職所載皆旱熯之事,是皆所謂“邦之大災,歌哭而請”。安陽出土的七片殷商時期的甲骨記載有以“雩”祈雨之事,可見從那個時期就有以樂舞祈雨的祭禮。③西周《格伯簋》銘文有“雩谷地”三字,意思是為農作物祈雨。④足可證《周禮》“雩”為宗周古禮,春秋時期繼承了該禮制。

3.賜秬鬯

《周禮》《左傳》都記載有周天子賜有功諸侯秬鬯之事。僖公二十八年,周王賜晉文公“秬鬯一卣”⑤。秬鬯是糧食釀的酒,卣是酒器?!洞汗佟酚小佰巳恕币宦?,是管理酒的官,“掌共秬鬯”⑥。今上海博物館藏《西周大盂鼎》銘文記載周康王二十三年《令盂》有“易汝秬鬯一卣”銘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銘文也有記載,可見《周禮》記載的是古禮,到了春秋時期,依然保持著天子賜有功諸侯秬鬯的禮。

4.祭祀先祖,必先立尸

古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凡宗廟祭享,死者不能受祭,故必立尸。尸,就是以活著的人作為神(即死去的人)的象征,以尸代替死去的先人來接受后人的供享。關于立尸的意義,《禮記·孔子閑居》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祭祀之有尸也,宗廟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雹嗉漓胂茸?,必先立尸,是規格很高的禮,這在《左傳》中也有體現:襄二十八年,“齊嘗于大公之廟,麻嬰為尸”⑦。麻嬰,人名,是齊國的大夫?!奥閶霝槭闭?,立麻嬰為祭尸。何種等級的祭祀請何種級別的人擔任尸,《三禮》都有嚴格的規定:《禮記·雜記下》曰“卿大夫為尸于公”⑩,《儀禮·士虞禮·記》云:“男,男尸;女,女尸。必使異姓,不使賤者?!惫数R國祭祀先祖,立大夫為尸?!吨芏Y》詳細記載了祭祀宗廟之時,尸更換上神(死者)生前所穿的衣服以象征死者,祝官迎接尸入廟的禮儀,《守祧》曰:“若將祭祀,則各以其服授尸?!编嵭⒃疲骸笆敺湔咧戏?,以象生時?!薄墩拼巍吩唬骸胺布漓?,張尸次?!笔?,即祭祀之前為尸準備的更衣帳。尸換好衣服,大祝官迎接尸入宗廟,儀式結束,小祝官送尸出大門,即《大?!贰胺布朗?,逆尸”,《小?!贰按蠹漓?,送逆尸”。古者凡祭祀,皆有祭辭,《周禮》缺了祭辭,而《儀禮》的《少牢饋食禮》《特牲饋食禮》兩篇恰好記載有完整的祭祀先祖的祭辭,曰“孝孫某,用薦歲事于皇祖伯某,筮某之某為尸,尚饗”之類。⑨

把《三禮》記載祭祀立尸之文連接起來,就是祭祀宗廟立尸的整個程序了。先選擇當作尸的人,為君立尸一般選擇大夫,因為尸尊,象征著已經死去的君的神。祭前筮尸,辭曰:“孝孫某,用薦歲事于皇祖伯某,筮某之某為尸,尚饗?!薄笆仂觥笔谑路?,尸進入帷帳更衣,“掌次”在宗廟大門外張起帷幕供尸更衣,尸更衣后進入宗廟,“大?!庇邮?,主人祭尸,“饋尸食”,“尸九飯”(《少牢》《特牲》),主人向尸獻酒,“尸飲三”(《祭統》),儀式結束,“小?!彼褪鰪R門。

《史記》和《漢書》未見有記載宗廟祭祀立尸之禮。而《三禮》與《左傳》的禮文可互補成章,說明了《周禮》所載不虛,祭祀宗廟必先立尸之禮是周代的禮制,傳承延續到了春秋時期。

5.祭亳社

古代建國,必先立社(古代用于祭祀的一種建筑)。社有國社和民社之分,國君祀國社,大夫以下祀民社。亳社是國社,有特定的位址。在亳社進行祭祀,與在其他社祭祀不一樣,具有特殊意義?!蹲髠鳌废骞?,“鳥鳴于亳社,如曰嘻嘻”;定六年,“陽虎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閔二年,“間于兩社”,杜預注云:“兩社,周社、亳社?!笨追f達疏云:“魯之外朝在庫門之內,東有亳社,西有國社,朝廷執政之處?!敝苌缇褪菄?,但是亳社是何種性質的社,杜預和孔穎達都沒有說。關于亳社性質,《禮記》有確切地記載,《郊特牲》曰:“薄社,喪國之社?!编嵶⒃疲骸氨?,亳,殷之社,殷始都薄?!辟?,殷商最初的都城?!都坠俏暮霞返?2675甲骨“于亳社御”,證明了《禮記》關于亳社的記載是殷商古禮?!豆騻鳌贰稑b梁傳》皆云亳社為亡國之社。按以上經、傳的說法,武王滅商,建立周之后,立亳社以示警誡,故二《傳》稱亳社為亡國之社?!吨芏Y》稱亡國之社為勝國之社,這是對戰勝國而言,《士師》“祭勝國之社稷”、《喪?!贰皠賴刂琊ⅰ?,鄭玄注云“周謂亡殷之社為亳社”,鄭玄注《媒氏》“勝國之社”又云:“勝國,亡國也?!惫省洞呵铩钒吣辍耙咱プ右鎭?,獻于亳社”。益,邾國國君邾隱公的名字;邾隱公因為失國而來朝聘魯,故魯哀公獻祭于亳社。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禮》《禮記》和《春秋三傳》關于亳社的記載是一致的。

《周禮》稱亳社為勝國之社?!妒繋煛贰凹绖賴琊ⅰ?,《喪?!罚骸皠賴刂琊ⅰ?。亳社,《公羊》《榖梁》皆曰亡國之社。而《周禮》云“勝國之社”,顯然是以戰勝國的立場來表述亳社,和《三傳》的描述不一樣。陳祥道《禮書》云:“孔子謂哀公曰:‘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之四郊,亡國之墟必有數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不至。然則天子、諸侯必有勝國之社,其意亦若此也?!队洝费浴熳哟笊?,繼之以‘亡國之社,屋之,天子之亳社也?!洞呵铩窌裆鐬?,魯之亳社也?!蹲髠鳌吩弧Q于亳社,宋之亳社也?!奔坠俏摹坝谫裆缬?,就證明了《周禮》和《春秋》記載的正是春秋以前的古禮。如果《士師》《喪?!吠沓鲇凇洞呵铩泛汀度齻鳌返脑?,完全可以用“亳社”、“亡國之社”而不是“勝國之社”來表述。

二、《周禮》《左傳》當中某些禮是春秋時期的禮

1.烝

周天子于每年四季的固定時間祭祀祖先,冬祭稱“烝”?!吨芏Y》曰:“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薄蹲髠鳌芬嘤涊d諸侯冬烝之事,例如:桓五年,“閉蟄而烝”;襄十六年,“正月,晉悼公烝于曲沃”。曲沃是晉國先祖之宗廟所在地?!抖Y記·王制》曰:“天子、諸侯宗廟之祭,冬曰烝?!币嘧C明冬祭曰烝。烝,《爾雅》曰:“進也,眾也?!币馑际侨f物已經收成入藏,可以供奉先祖的物品豐富。所以杜預《春秋釋例》曰:“閉蟄而烝,謂建亥之月,草木枯槁,昆蟲閉蟄,履霜堅冰,萬物皆成,可薦者眾,于是享祭,烝于祖考也?!?/p>

記載“烝”的青銅器有二:商代《殷簋》銘文有“王貞,畢,烝”,西周《盂鼎》銘文有“烝祀”,但二者并沒有明確記載烝是冬祭。而《周禮》《左傳》明確地說烝是冬祭,這一禮制顯然晚于商周時期,應當是春秋時期的禮制。

2.飲至

君、大夫因會盟、勤王、征伐、朝聘等事務出境,必先告禰廟,而后出境;返回國后,亦先至祖廟告歸,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行飲至之禮?!吨芏Y》與《左傳》對“飲至”禮的記載都較詳?!洞呵铩窌肮小庇幸话倨呤?,“告至”有八十二。例:《春秋》桓二年:“公至自唐?!薄蹲髠鳌吩疲骸胺补?,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薄洞呵铩坊甘辏骸肮磷苑ム??!薄蹲髠鳌吩疲骸耙燥嬛林Y也?!倍蓬A《春秋釋例》曰:“《經》書‘公至,皆因告于廟,書之于策?!薄吨芏Y·大?!贰按髱?,造于祖;大會同,造于廟。反行,舍奠”,《甸?!罚骸吧岬煊谧鎻R,禰亦如之?!薄吧岬臁奔达嬛林Y,《說文》:“舍,釋也。奠,置酒也?!薄吧帷北咀鳌吧帷?,《經》《傳》多假借作“舍”,亦通“釋”。禰,即禰廟,也就是父廟。

“飲至”禮在《儀禮》和《禮記》中也有詳細的記載:“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于祖禰,遂奉以出載于齊車以行。反必告,設奠。而《史記》和《漢書》都沒有關于此禮的記載。由此可以肯定,“飲至”是春秋時期的禮制。

3.祭山川

天子、諸侯出行,路過山河,都要祭祀山神、河神。這和古代交通閉塞,路途艱難有關系,也和當時人們敬畏天地,崇拜自然的思想有關系?!吨芏Y》《左傳》所記祭山川之禮的側重不同:《周禮》記載較簡,是提綱挈領式的,《大?!吩唬骸按髸?,過大山川,則用事焉?!睍?,即會盟之事;用事,鄭玄注云:“亦用祭事告行也?!笨追f達疏云:“大山川用大璋,此所過山川,亦有牢,故《校人職》云:‘將有事于四海山川則飾黃駒。注云:‘四海猶四方。王廵守過大山川則有殺駒以祈沈之禮與?是其牲牢也?!薄蹲髠鳌返挠涊d很詳細:襄十一年,魯襄公與諸侯同盟于亳,載書曰:“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敝T侯從四方而來,途中都祭祀了山川之神。

軍隊路過山川之時也要祭祀?!端翈煛吩啤凹辣谏酱ā?,僅五字,但祭祀山是否用牲和玉,《周禮》并無確切明文,亦缺失禱辭之文。而《左傳》不僅記載了出師祭河神之事,還清楚詳細記錄了祭祀所用牲、玉以及祈辭。襄十八年,晉侯征伐齊國,將渡河,晉大夫以朱絲系玉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后之,茍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將玉沉入水底而渡。又,昭十七年,晉國軍隊出征雒,渡雒河之時,用牲祭祀河神,“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雒”。按禮,凡祭祀,皆有犧牲或玉帛,亦有禱辭。而《左傳》祭祀用牲、玉以及禱辭可補《周禮》之闕文。祭祀路過山川之禮未見于《史記》和《漢書》??梢?,《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當是春秋時期施行的禮。

三、《周禮》與《左傳》禮制不合者中,某些禮是春秋

之后已變化之禮,某些禮是后儒理想化的附益之文1.稱謚

在《左傳》中,公、侯、伯、子、爵五等諸侯卒、葬之時,不分等級,皆稱為“公”。而《周禮》凡諸侯薨,其國請周天子為國君賜謚,天子賜謚,并書之于策,書曰:“謚曰某侯?!币簿褪侵T侯死的時候仍按其爵位稱呼,入葬之后才能稱謚。這一點與后世謚法相同。說明《周禮》記載的是春秋之后的變禮。

2.遇

按《周禮》,諸侯在冬季朝覲周天子的禮稱為“遇”。而《左傳》隱公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記載的是魯、宋兩國國君在夏季行“遇”禮。對于二者的差異,孔穎達疏作了解釋:“遇者,或未及會期,或暫須相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然?!吨芏Y》:‘冬見曰遇。則與此別?!夺尷吩唬骸稣?,倉卒簡儀,若道路相逢遇者耳?!吨芏Y》諸侯冬見天子曰遇。案《禮》‘春曰朝,夏曰宗,秋曰覲,冬曰遇,此四時之名。今者《春秋》不皆同之于《禮》。冬見天子,當是百官備物之時,而云遇禮簡易。經書‘季姬及鄫子遇于防,此婦呼夫共朝,豈當復用見天子之禮?于禮皆違。是言《春秋》之遇與《周禮》冬遇異也?!痹诤笫赖奈墨I資料中,未見有關于“遇”禮的記錄。目前出土的新文獻中,亦不見“遇”之銘文。那么《周禮》的“遇”禮很可能是后儒根據《左傳》之文增附的。

3.朝聘

《周禮》與《左傳》的朝聘制度不符?!洞笞诓吩唬骸耙再e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眺曰視?!薄吨芏Y》分天下以為六服,根據遠近,定朝會之期。侯服一歲而朝,甸服二歲而朝,男服三歲而朝,采服四歲而朝,衛服五歲而朝,要服六歲而朝。按照《周禮》,則六年之內,侯服六朝,甸服三朝,男服再朝,采服、衛服、要服皆一朝。也就是六年之內,諸侯遍朝??肌蹲髠鳌分T侯朝覲天子的情況與諸侯相朝的情況:魯君親朝王僅3次,其中只有一次是“如京師”,余兩次皆是會諸侯而朝王所巡守地;又遣使聘周4次。鄭親朝2次,晉親朝3次、遣使朝1次。諸侯親朝王的次數加在一起也只有9次,而王遣使聘魯就達8次。

《大行人》曰:“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敝T侯每年互相小聘,久無事,也可互聘;凡國君即位,大國小國都來聘朝??肌蹲髠鳌分T侯相朝(因昏、喪、葬、盟而聘者不計在內),諸侯親相朝:魯如齊10次、如晉21次、如楚2次,共33次。列國聘魯45次;魯遣使聘列國:聘齊16次、聘晉24次、聘宋5次、聘陳2次,共47次;列國遣使聘魯:齊聘5次,晉聘11次,宋、衛聘各4次,陳、鄭、秦、吳各1次,楚聘3,共28次。

從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左傳》諸侯朝王與諸侯相朝的實際情況與《周禮》不相符。諸侯相朝聘,或因賀喜、或因會盟、或因拜謝征伐、或因獻捷,或一年兩聘,或五年一聘、或多年不聘。不論是諸侯朝王,還是諸侯相朝的年限、次數、禮節,都不是《周禮》描述的理想、整齊、同一的制度。

4.祭品

在古代,發生各種災害,都要舉行祭祀。祭祀是國家大事,用什么樣的玉帛和犧牲來祭祀何種神,有嚴格的制度。莊公二十五年,“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門,亦非常也。凡天災,有幣無牲?!币蛩疄?,殺牲取血,在國社和城門處祭神?!蹲髠鳌吩啤胺蔡鞛?,有幣無牲”者,與《周禮》不同?!吨芏Y》祭社有牲,《小子》“掌珥于社稷”,珥,讀為衈,釁是殺牲取牲頭祭社稷?!吨芏Y》用牲而《左傳》用幣,有兩種可能:《周禮》是古禮,《左傳》是變禮;或者,《左傳》是古禮,《周禮》是變禮。

《周禮》與《左傳》禮制不合,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周禮》記載的這些禮是春秋之后已經變化了的禮;其二,有些禮當是后儒增益的。尤其是朝聘制度,《周禮》所描述的這些禮制很理想化、同一化和規范化。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即使是在周代的歷史條件下,也很難施行。所以,這部分禮制很有可能是戰國至秦時期,國家飽受動蕩戰亂之苦,儒者迫切希望國家恢復到平穩、統一的狀態,所以根據當時的某些傳世文獻,作了改編增飾,表達了恢復理想國度的社會心理。當然,這些還需要更多的新出土文獻來佐證?!蹲髠鳌范Y制與《周禮》不合,并不能就此否定《周禮》這些不合之禮的真實性,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每個歷史時期都會有對上個時代禮制的繼承,每個新時代都會對過去的傳統禮制作出變革,這是歷史進化的必然。

注釋

①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262、321、505、518、693、1028、1368、1462、1568頁。②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78、745頁。③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589、1454頁。④容庚主編《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589頁。⑤⑦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464、1258、1643、1026、34、232頁。⑥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36、1678、432、208、2036、207、2028、727、666、1457、1154頁。⑧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23、1003、449、749頁。⑨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42、1443頁。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49、1631頁。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71、1471頁。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1174、1559、236頁。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50、985頁。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52、988頁。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88、107頁。杜預:《春秋釋例》,《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40冊,第129、105頁。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91、145頁。

責任編輯:王軻

猜你喜歡
周禮左傳
《左傳》《國語》所見舊有繇辭及臨時自撰繇辭考辨
《周禮》設官分職之結構分析
張滿菊 周禮平作品選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周禮》大宰九式研究
劉歆的《周禮》學及其在兩漢之際的傳承譜系
葉適門人孫之宏及其《周禮說》考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