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展觀視域下人的發展理論的創新與實踐

2015-01-20 13:34鄧龍奎
重慶行政 2014年5期
關鍵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鄧龍奎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它規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模式、目標和方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闡釋了人的發展的豐富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我們逐漸認識到了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更加關注人的發展問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一種片面的“以物為本”的發展觀,即只注重經濟發展或物質文明建設,忽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或精神文明建設,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現象。一些部門和地區只關注國內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而忽視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另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各種權益依法得到保障。但是,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差距仍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成了群眾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果以上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就會影響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提出來的關于發展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茖W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既堅持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又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以人為本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而是從現實的人出發,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從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有機統一起來了。因此,在當代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依靠的主體力量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涵蓋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作為發展的前提、目的、動力和標準,就是要在發展中做到尊重人、為了人、依靠人、提高人。首先,現實的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前提。馬克思認為,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現實的人是全部人類歷史研究的出發點。正是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活動,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現實的社會關系,形成了世界、國家、社會,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爆F實的人及其活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前提。如果離開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則談不上社會及其發展了。當然,這里所說的現實的人,在當代中國主要是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其次,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人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總是按照人的尺度去改變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和運動方式,使其發生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變化。同時,人又是社會存在物,也需要按照人的內在本性和事物的本性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梢?,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人在實現自己的目的的實踐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價值是為了滿足人的多層次的需要、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第三,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人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動主體。人根據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人是社會發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實踐者。如果沒有人的參與,社會的物質生產,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就不可能發動和進行。一切社會財富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都是人的主體力量的創造性成果。人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而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和動力。第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標準和評價尺度。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價值主體和實踐主體,而經濟社會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手段。因此,我們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要時刻強調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正當性和不可剝奪的價值尺度,要按照人的尺度去調控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尺度相契合??茖W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理念,蘊含著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目的、動力和標準等豐富內涵,表明了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最高價值。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具有明確的含義和使用范圍。如果我們超出了它的使用范圍,將會在理論上、實踐上造成一定的混亂。因此,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將現實的人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目的、動力和標準,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但是,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有本質的區別。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的,它從現實的人出發,關注的是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人本主義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基礎上的,它關注的是少數資產階級和個人的利益。二是要正確理解以人為本,不能將以人為本蛻變為以我為本的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唯我主義。以人為本的人可以理解為類的人、群體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個體的人。但如果僅僅把以人為本的人理解為一個人,即我自己,則就陷入了個人中心主義的泥潭。三是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同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人類社會的不同領域,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梢?,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才能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才能避免對以人為本的片面理解。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提出來的社會發展理論。它借鑒了西方發展理論的合理因素,總結了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并在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基礎上,直接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蘊涵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豐富內容。

在西方發展理論的演進史上,經歷了由以物為本的發展觀向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的轉變。二戰以后,西方國家都把恢復和發展經濟、重建家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盡快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把經濟增長作為了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目標。因此,一些思想家就認為發展的本質是經濟增長,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社會發展。當然,這種發展理念也有其理論上和歷史上的合理性。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經濟的增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物質基礎,人類的生存都存在問題,就更談不上人類的發展了。但是,這種發展理念重視經濟增長,卻忽視了人的發展。在這種發展理念的影響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嚴重失衡,導致一些國家出現了貧富懸殊、社會腐敗、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惡化等嚴重問題。這些問題的普遍存在引起了人們對以物為本的發展觀的反思,從而產生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將人置于發展的中心,把人看做是發展的最高目標,而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只被看做是發展的手段或條件”??梢?,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強調了發展的核心不在物而在人,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獲得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我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是,在一些地區和部門,卻過于強調經濟增長的速度,出現了唯GDP論的傾向。因此,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擴大規模,增加數量,加快速度,而不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不協調。這種狀況的出現,將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也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和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面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并對發展本身給予新的認識,建立起一種能適應和指導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新的發展理念。根據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新問題和新任務,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以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發展觀,它蘊含著豐富的人學內涵。首先,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目的??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將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必備的前提。尤其是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全面性的同時,也注重人的需求的多樣性的發展。人的需求的發展程度反映著人的發展的實際水平。在現階段,人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和高層次性。如一個人在物質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中產生的各種需要,以及自我實現和自由發展的需要等等,都是一個人的現實需要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人的各種各樣需要的滿足,要求社會的全面發展與之相適應。因此,在現階段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發展,不斷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將使人民群眾獲得更全面、更高層次的滿足,從而不斷地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梢?,努力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則回應了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包含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維度。

其次,科學發展觀蘊含著人的協調發展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居民的人均收入穩步提高。但是,我國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和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加深。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疏離和不協調。就個人的發展而言,由于當今社會片面強調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這樣就極易導致把人的發展簡單化為以物質財富占有量、社會地位的高低來衡量人的發展程度,其結果就是造成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等各方面不能同步協調發展??茖W發展觀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是協調的。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促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的發展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發展相協調,從而在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下不斷地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三,科學發展觀蘊含著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沙掷m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是解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問題,但從深層次看它也解決了人的持續發展問題。從類的角度來理解,人的持續發展問題指人類的世代延續和發展。任何時代及其各個發展階段的個體和群體都擁有相應的生存權、發展權。任何時代及其各個發展階段的人們的生存權、發展權都是不能被剝奪的,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來換取本代人的發展和享受。從個體的角度來理解,人的持續發展主要指人的智力、體力、才能、創造力以及各種潛能得到充分的、持久的發展。由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并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同時人的實踐活動又會給自然環境以巨大的影響。因此,人的可持續發展受以下因素的制約,一是人類是否可以長期適應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環境,維持種的繁衍;二是人類社會建造的人工生態系統是否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匹配,以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但是,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比較突出,資源浪費比較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已經威脅到人的可持續發展??茖W發展觀蘊含著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要求必須妥善處理好當代中國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優化人口結構,控制人口數量,不斷地提高人口質量,使人口數量與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另一方面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口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梢?,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解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問題,又達到了促進人的永續發展的目的。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可持續保障。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F階段,要處理好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的關系。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在人類社會每一個具體的發展階段,都會不同程度地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一個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人的自由發展的程度,要受到現實的人的具體實踐水平和條件的制約。人的自由發展“著眼于人的個性自由和協調發展”,“側重于質的突破和飛躍”;而人的全面發展注重“人的素質與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側重于量的積累”。翻就二者的關系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自由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的自由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和歸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就是要不斷地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會不斷地擴展人們享有的自由。在現階段,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踏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將會不斷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回答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用這些發展的基本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始終貫穿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和理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在實踐中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是要堅持唯物史觀,從“現實的人”出發,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基于君主和臣民之間的關系而展開的,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其統治,實質上是統治者的牧民之道。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雖然把人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但他們所談的人不是“現實的人”,而是“抽象的人”,是脫離社會現實、脫離社會關系的人。從“抽象的人”出發去考察社會的發展,就導致人的發展處于一種虛化狀態,甚至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忽視人的發展的現象,無法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發展的現實的主體,能夠成為社會發展的現實主體的只能是少數資產者?;谖ㄐ氖酚^從“抽象的人”出發,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導致的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的虛化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要從“現實的人”出發去研究社會的發展。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在上個世紀,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忽視了現實生活中人的發展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處于一種狹隘狀態和虛化狀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人的發展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認為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目的、動力和標準,認為在當代中國就是要堅持唯物史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從“現實的人”出發,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戰后,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戰后重建時,把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的增長,把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看作衡量國家發展的唯一指標。這種以物為本的發展觀遮蔽了人的發展的重要性,導致一些國家在經濟上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經濟、社會和人類都不能持續健康發展。這種遮蔽人的發展的以物為本的發展觀的弊端日益明顯,一些學者在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基礎上,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強調人的主體地位,逐漸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觀。人類中心主義發展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強調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卻看不到人是自然的無機的身體,看不到自然界對人的基礎作用,從而無視自然界發展的規律和生態系統的平衡。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觀表面上重塑了人的主體地位,但是實質上卻無視了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和社會發展的全面性,最終致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的發展受到挑戰,人的主體地位被削弱??茖W發展觀在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強調人是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指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價值取向。這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資源短缺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更好地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三是要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過于注重GDP的增長,人的發展問題長期得不到重視。在實踐中具體表現為,人的多方面需求得不到滿足,社會成員的素質和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協調發展仍然存在問題,人類的延續和個人的持續發展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等??茖W發展觀的提出,對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茖W發展觀蘊含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意義,涵蓋了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豐富內容?,F階段,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一是緊緊圍繞“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多方面需要能夠得到較好滿足。二是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使人的素質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堅持好“五個統籌”,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促進人的協調發展。四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核心是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使人類的延續和個人的持續發展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得以實現,從而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56頁.

[2]鮑宗豪.當代社會發展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頁.

[3]陳志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頁.

責任編輯:宋英俊

猜你喜歡
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奮發有為 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彎道超車
科學拔牙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2013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思考
推進實現“兩個率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