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纖溶系統及共刺激分子在炎性肌病發病機制的作用分析

2015-01-23 07:03劉艷麗趙華張美嬌程政平王劍鋒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年22期
關鍵詞:肌炎肌病豚鼠

劉艷麗 趙華 張美嬌 程政平 王劍鋒

纖溶系統及共刺激分子在炎性肌病發病機制的作用分析

劉艷麗 趙華 張美嬌 程政平 王劍鋒

目的探討炎性肌病發病機制中纖維系統及共刺激分子的作用。方法20只雌性英國短毛豚鼠,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EAM組, 各10只。對照組以CFA 0.25 ml+等體積PBS為免疫物, 行6次免疫;EAM組以CFA0.25+等體積的純化兔肌球蛋白10 ml/L作免疫物, 行6次免疫。觀察組織形態學和臨床表現變化。結果EAM組臨床評分為(1.40±0.73)分, 病理學評分為(1.70±1.05)分, 提示為輕-中度炎癥。免疫組化表明, 對照組, 即正常肌組織不對MMP-9和uPA表達, 但有少許小血管表達。而EMA組的炎性細胞﹑壞變肌纖維包繞的小血管內皮細胞﹑炎性細胞﹑非壞死肌纖維均有明顯表達。結論針對炎性肌病發病機制中纖溶系統及共刺激分子作用展開研究, 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如提高纖維蛋白含量, 在治療特發性肌炎中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

纖溶系統;共刺激分子;炎性肌??;發病機制

特發性炎性肌病依據免疫組織學特征, 可按皮肌炎﹑多發性肌炎﹑非特異性肌炎﹑重疊性肌炎﹑免疫介導的壞死性肌病﹑包涵體肌炎劃分。特發性多發性肌炎(IPM)是指病因不明, 無其他惡性腫瘤和結締組織病合并的一種成人多發性肌炎, 以隱匿起病或亞急性起病為特征, 進展的四肢近端肌和頸前肌無力﹑肌電圖呈肌源性損害﹑肌纖維變性壞死﹑血清肌酶升高現象, 但尚不明確發病機制[1]。本次研究就炎性肌病發病機制中纖溶系統和共刺激分子作用展開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只雌性英國短毛豚鼠, 體重200~250 g,周齡8~10周, 提供充足飼料﹑清潔水﹑蘋果﹑光照條件, 生活節律保持正常。隨機分為對照組和EAM組, 各10只。

1.2 方法 主要儀器:包括冰凍切片機﹑超低溫冰箱﹑光學顯微鏡病理圖像采集系統等。主要試劑:肌球蛋白﹑伊紅試劑等。對照組以CFA0.25 ml+等體積PBS作免疫物, 行6次免疫。EAM組以CFA0.25 ml+等體積純化兔肌球蛋白10 ml/L作免疫物, 行6次免疫。EAM組采用皮下注射方法,將上述免疫物向豚鼠背部兩側注射, 免疫劑量為0.5 ml/次, 1次/周, 分別于第0﹑7﹑14﹑21﹑28﹑35 d免疫, 操作6次,均在第1﹑2次時, 取百日咳桿菌原液同時腹腔注射, 0.5ml/次。

1.3 觀察指標 注射前稱重, 對動物臨床表現觀察, 評分標準:0分:肌無力表現不明顯;1分:無力咕叫或咬嚙;2分:前肢屈曲﹑頭下垂;3分:體重減輕, 瀕臨死亡。標本處理及染色。病理組織學觀察:包括肌纖維壞死﹑變性, 小靜脈形態和肌間質小動脈改變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EAM組臨床評分為(1.40±0.73)分, 病理學評分為(1.70± 1.05)分, 提示為輕-中度炎癥。免疫組化表明, 對照組臨床和病理學評分均為0分, 即正常肌組織不對MMP-9和uPA表達, 但有少許小血管表達。而EMA組的炎性細胞﹑壞變肌纖維包繞的小血管內皮細胞﹑炎性細胞﹑非壞死肌纖維均有明顯表達。

3 討論

將異體或自體骨骼肌勻漿在兔﹑豚鼠等動物體內注入,可引發肌炎, 在病理改變上, 類似于人類多發性肌炎, 可在此疾病病發機制研究中應用, 也可用于新的治療藥物探索,但缺點為此模型具有較差的穩定性, 各實驗結果存在較大差異, 缺乏可重復性[2]。在此基礎上, 研究出EAM, 由骨骼肌成分之一C蛋白免疫動物及肌球蛋白免疫動物誘導。本次研究依據Kojima等方法, 應用兔骨骼肌純化的肌球蛋折作研究的抗源, 取百日咳桿菌原液和CFA輔助應用, 對免疫豚鼠皮下注射, 經6周, 制成EAM型。在初期, 即免疫注射1~3周,觀察背部, 存在局部硬結形成的情況, 后有皮膚破潰﹑紅腫﹑結痂現象[3]。實施免疫3周后, 與人類IPM有一致臨床表現,如存在活動度下降﹑叫聲低微﹑后肢無力等。營養不良以腹部﹑后肢臟污, 毛發失去光澤為表現。致免疫后期, 體重下降,覓食減少[4]。對死亡豚鼠進行解剖, 有嚴重肌纖維壞死和炎癥反應現象。待所有動物有臨床表現后, 免疫停止, 1周后, 2只癥狀有所減輕, 表明EAM在一定程度上具自發痊愈傾向[5]。共刺激分子屬于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在免疫細胞分化﹑活化及免疫效應維持中, 作用較為重大。對自反應性T細胞具負性和正性調節作用, 對共刺激分子干預, 可為炎性肌病采用靶向性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 針對炎性肌病發病機制中纖溶系統及共刺激分子作用展開研究, 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如提高纖維蛋白含量, 在治療特發性肌炎中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

[1]Polterauer S, Grimm C, Seebacher V, et al.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a multicenter study. Oncologist, 2009, 14(10):979-985.

[2]Rudd CE, Taylor A, Schneider H. CD28 and CTLA-4 coreceptor express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Immunol Rev, 2009, 229(1):12-26.

[3]普藝, 張進, 肖波, 等.外周血淋巴細胞CD/CD40L表達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發病關系.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2003, 11(4): 335-337.

[4]吳懷國, 彭曉江, 李軍, 等.共刺激分子CD28:CTLA4/B7在實驗性自身免疫性重癥肌無力中的作用.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8, 21(3):210-212.

[5]Franssson ME, Lilienfeldt LS, Fagius J, et al. The T-cell pool is anergized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in remission. Immunology, 2009, 126(1):92-10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217

2015-08-17]

116033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院神經內二科(劉艷麗趙華 張美嬌 程政平);大連市中心醫院(王劍鋒)

王劍鋒

猜你喜歡
肌炎肌病豚鼠
基于生物信息學分析多發性肌炎的關鍵基因及發病機制
miR-340、Th17/Treg在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
“雙劍合璧”共克肌病
春季仔豬白肌病如何防治
秋水仙堿中毒誤診為吉蘭巴雷綜合征1例報道
雙重血漿置換治療重癥多發性肌炎/皮肌炎25例分析
注意他汀類藥物引起的肌病
按壓環跳穴治療膝腿肌炎
肺豚鼠耳炎諾卡菌病1例
做瑜伽的小豚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