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國社會文化轉型期的詩歌樣本——陳榮昌詩述論

2015-02-14 08:03云南中華文化學院云南昆明650031
關鍵詞:榮昌

(云南中華文化學院,云南昆明650031)

(云南中華文化學院,云南昆明650031)

陳榮昌生活于中國社會文化劇烈震蕩和歷史性轉折時期,其詩體現出“新舊雜陳、多聲復義”的特點。面對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態勢,他堅持儒家思想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在應對內憂外患時,其詩的思想底色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疾烊毡?,敲破酣夢,激發愧勵之思。在政權更迭之際,他以“大清之遺民,中國之良民”化解兩難困境,最終達成公民身份認同。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專制與共和、守節與順世的糾纏和緊張正孕育著現代性思想萌芽,孕育著思想和文學突破的契機。這些因素使他的詩成為反映近代轉型期諸多時代特征和精神特征的典型詩歌樣本。

社會文化轉型;陳榮昌;精神特征;詩歌樣本

晚清詩歌研究,學界原來只集中于同光體名家、詩界革命派和南社代表詩人,視域是有限的,近些年雖然有所拓展,而仍有數量龐大的詩人群體被忽略或無暇顧及??疾炱渌娙?,我們會發現此一時期的詩歌比想象的豐富得多,內容的復雜性也超出現有認知。本文以陳榮昌為例進行討論,通過個案分析,可以窺測晚清詩歌的某些特點和復雜面向,甚至印證“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觀點。

陳榮昌是近代云南杰出的教育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他一生創作詩詞文甚多,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居于晚清民初五十余年中云南詩人前列,加上他的道德風范和社會地位,于是成為這一時期公認的文壇領袖。而他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和文化發生劇烈震蕩和轉型的時期,他的詩對此做出了回應。由于他的經歷和見聞豐富,他既不是抱殘守缺的極端保守主義者,也不同于不留余地的激進主義者,他的所思所想就有相當的典型性,有堅守也有新變,有失落也有期盼,有困惑也有清醒,可以視為反映了轉型期諸多時代特征和精神特征的詩歌樣本。

一、堅守儒家人文主義

陳榮昌(1860~1935)字小圃,又作筱圃,號虛齋,昆明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擔任過翰林院侍講、資政院議員、貴州提學使、山東提學使、云南經正書院山長、云南高等學堂總教習、《云南叢書》名譽總纂、云南國學專修館館長等。一生有為有守,立德立功立言,是近代“滇中紳界首領”①趙蕊.從云南三位著名紳士的反袁旨趣看“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之說的有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7).,引領風氣,表率群倫。學界稱他“誠敬之心,宏通之識,素以天下為己任,古所謂大人天民;而仁愛之心,尚流露于文字間?!l為文章,其書滿家,又不肯與世俗所謂文學家、詩詞家、書法家較長短,立異同,蓋自有千秋,非一時一地之人也?!雹谠喂?清山東提學使小圃陳文貞公神道碑[A].方樹梅纂輯.滇南碑傳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757.

陳榮昌共存詩15卷1574首,合為《虛齋詩稿》,刻入《云南叢書》刊行。他的文藝觀屬于儒家正統,追求文學的正氣和大氣,反對“小家脂粉氣”。其詩精神飽滿,以思想和理氣見勝,議論較多,走的是宋詩一路。由云龍《定廠詩話》卷上說他的詩像錢南園:“陳筱圃丈詩,勁氣直達,理勝于詞,亦極似南園通副,不僅平生為人及書法步趨之也?!北M管他無意與詩人較短長,一生不以文學自炫,而“詩古文辭,為清季滇中一大家①方樹梅.陳虛齋先生年譜[A].謝本書主編.清代云南稿本史料(上)[C].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02.”。李端棻評價其詩有氣骨、見真性、沈厚、雄舉,“卓然成家”。②李端棻是貴州人,著名教育家,官至禮部尚書,任云南學政時識拔陳榮昌。陳榮昌兩任貴州學政,光緒三十二年(1906)第二次以提學使身份赴黔,此時李端棻因支持維新變法被罷黜家居,師生得以再次聚首。陳榮昌敬重老師,李端棻繼續勉勵學生,高度評價其詩,并對其在黔所作詩予以點評。以上話語分別見李端棻對《虛齋詩稿》卷十一《后輶軒集》有關詩作的批點。

陳榮昌是虔誠的儒學信奉者和踐行者。袁嘉谷說他“以顧黃之高節,兼張陸之心源,抗朱王之詩集,跨方姚之文編。集一代師儒之大成,延三迤文獻之心傳。③袁嘉谷.清山東提學使小圃陳文貞公神道碑[A].方樹梅纂輯.滇南碑傳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758.”贊美他有顧炎武、黃宗羲的節操,又繼承了張載、陸九淵、朱熹、王陽明、方苞、姚鼐諸大儒的思想和文學成就。他始終以儒家世界觀觀察社會,以儒家人生觀規劃人生目標,以儒家基本教義指導人生實踐,以儒家價值觀安頓心靈,是一個標準的儒家人文主義者。而這就成了貫穿他文學創作的思想主軸。他的詩,強調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社會的責任,彰顯道德意志和為人的正大光明,突出民胞物與情懷,嚴守義利之辨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彌散在很多作品當中。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是儒家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態度,要求把民眾當作自己的手足同胞,關心、尊重、愛護他們。陳榮昌“公之一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兄弟師友之間,皆孝友所擴充。④袁嘉谷.清山東提學使小圃陳文貞公神道碑[A].方樹梅纂輯.滇南碑傳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757.”這正是典型的儒家情感模式。其詩書寫百姓遭受的自然災害、戰亂禍害、苛政虐待等,仁愛之心,隨處流露。寫親情友情師生情的詩,真誠深厚,溫潤體貼,充滿向善和向上的力量。他對自然亦有尊重的態度,其山水詩佳作甚多,描寫自然美,表現心靈在自然中的自由舒展,豐富了自然景觀的人文內涵。

對人的生命和尊嚴的關切,可以《尊孔集》之《食人嘆》為代表。1910年秋天,淮河、長江流域暴雨成災,江西、安徽、江蘇二十余州縣,餓死達七八十萬人,奄奄待斃者約四五十萬人。政府進行了救災賑濟,但由于災民太多,無法周濟,到了1911年春天,饑荒達到極點,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陳榮昌寫了《食人嘆》記載這件事,其中一段說:

濤沖浪擊鎖紐斷,聳身騰躍金堤開。一蕩一決一百里,十蕩十決千里無煙埃。死者長已矣,生者奈何哉?富者千金買一壺,貧者泛如水中鳧:強者攀援枯橛株,弱者躑躅行泥途。幸而脫險不為魚,終然無食庚癸呼。天縱雨粟亦區區,所生榖,皆淪胥。乞食野人,野人與之塊;仰食縣官,縣官無稅租。羅雀雀已盡,捕鼠鼠亦無。椎埋行劫,珠玉不可食,除卻析骸易子更無救死之良圖。割人如羊,屠人如狗,牽頭曳足斷腰及肘,生而啗之,血入于牙,熟而嚼之,肉入于口。噫,人可食耶?胡為殘忍荼毒至于此!噫,人可食耶?胡為殘忍荼毒至于此!⑤本文引用陳榮昌詩作,均見《陳氏全書》之《虛齋詩稿》,云南叢書本,中華書局2011年版,為了行文簡省,不逐一出注。

在這里,他交待了發生洪災的原因是江河決堤,淮北平原盡成澤國;描述了人們在水中掙扎的情景,尤其是人吃人的慘象,令人怵目驚心。他無可奈何,“惟有長歌當哭雙淚墮”。

值得注意的是他對人吃人行為的評價,他認為這突破了人之為人的底線,是不可接受的。他舉了一些動植物之間互相依靠、互相救助的例子,說明它們都不會吃同類“茍活其殘軀”。而人“草菅其生命”,真是“人面而獸心”,讓他“轉思虎狼仁”,難以理解人為什么連禽獸都不如?!叭丝墒骋?胡為殘忍荼毒至于此”在詩中重復了四次,可見他的沉痛。他否定了“吃人是不得已的,否則自身也要死掉”的說法,“吾嘗聞之師,餓死事極小,求生以害仁,雖壽亦為夭。寧為宣尼之覆醢,勿為盜跖之膾肝;寧為鮑焦僵斃于曠野,勿為樂羊啜羹于中山?!彼€否定了歷史上以“行忠”名義吃人的“美談”:“行忠猶未可,以忍戕仁慟煞我”。在他看來,無論吃人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仁”的戕害。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荼毒同類,實際上是對人性的否定和踐踏。這樣茍活下來,即使長壽也等同于夭折,活著并沒有意義?!叭省痹谶@里實質上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害仁”必然走到人的反面,成為“非人”。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最高價值。出于對這種價值的認同,陳榮昌對“吃人”十分敏感。1910夏,他應詔赴京朝覲帝后,路經貴州潕陽,夜里突發洪災,這座商旅云集的“雄郡”幾乎被蕩平,淹死人無數,“浮尸逐浪下”。他住在半山腰,逃過一劫,作五古長詩《述災》記其事。大水退后,旅館主人慶幸他們獲得再生,安排早餐,有兩條鯉魚,他認為此時吃魚就等于吃人,不忍心吃:“我念魚腸中,定有人脂膏。投箸不忍食,淚下如泉澆?!彼耐评?,并非鐵“定”,因為此時的魚還來不及吃淹死的人,但正見出其宅心仁厚,對吃人的高度警惕。他還聯想到災民:“吾屬雖幸免,當念民同胞。災民何以恤,冤魂何以招?”賀宗章評其詩“悲憫為懷,隨在流露”①陳榮昌《虛齋詩稿》中時有賀宗章(竺生)、陳箴(敬甫)、趙藩等人的批語,評論詩作的特點,對理解陳榮昌詩頗為有益。這段話見《虛齋詩稿》卷十三《朝天集》,云南叢書本,中華書局,2011年。,此詩足以證之。

魯迅把中國歷史說成是“吃人”的歷史,無疑包含了陳榮昌一樣的慘痛感受,無比悲涼。吃人的慘劇之所以一再上演,跟人們的觀念是有關系的。只有否定為吃人辯護的任何理由的正當性,人才能真正成為“人”而不至淪落為禽獸不如的怪物,才能促進人類的文明進步。陳榮昌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凸顯了人的尊嚴和價值,在當時不能不視為卓犖的見解。

陳榮昌致力于人格塑造和心性涵養,具有擔當精神和慎獨精神,他的詩也反復強化這方面的思想。人格是人的品格、價值和道德意志的總和,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師都把人格塑造置于自己思想體系的核心位置,意在確立人的主體性,讓人活得有尊嚴。陳榮昌詩中,不管是自我策勵的,勉勵同輩、學生和子侄的,還是追慕前賢的,都以品格言說為中心。他認為,人的心靈被正氣所充實,具備高尚的人格,才能擔當人的使命,實現人的社會價值;才能保持心靈的自由狀態,活得爽朗剛正,坦蕩從容?!堆嗍屑分蹲圆甙耸住反髿獍蹴?,是其人格思想的集中體現。其五云:

一生大事在持躬,不在爭名奪利中。

豪杰心肝藏熱血,圣賢骨干耐奇窮。

只求自了真無用,一受人憐便不雄。

撐起脊梁立定腳,好還正氣與蒼穹。

他說,保持操守是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人生的意義不在爭名奪利,而在以一腔熱血有所作為。正氣是宇宙所賦,說明了正氣的神圣性、崇高性和不可讓渡性,人必須守住正氣,挺直脊梁,站穩腳跟,才對得起宇宙。這首詩塑造了一個豪杰形象,是他的自我期許和自我策勵。第八首論打破義利關:“一拳莫說太兇頑,打破人間義利關。從此清明心似水,任他大事重如山。性天以外無堯舜,師友之間見孔顏。倘失這條真血路,哀哉弱喪不知還,”斬釘截鐵,精警之至。賀宗章評論說:“八首語語有物,絕似邵堯夫、朱晦翁、王陽明諸儒先詩。圣賢學問,一氣沆瀣,心悅誠服,不覺俯首之至地也?!睂儆诘湫偷乃卧婏L格。

儒家思想有其消極的一面,但作為一種軸心文明的主干,它的主流思想凸顯了人性中美好高貴的一面,所以它成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維系了中國數千年的世道人心和社會發展。正是有陳榮昌這樣一些儒家文化的堅定擔當者、維護者、踐行者,儒家文化才生生不息,而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因之得到不斷強化,中華民族于是歷經磨難仍巍然屹立。

二、重大事件的沖擊與回應

陳榮昌生活在外來野蠻侵略與中國慘淡應對、清王朝掙扎圖存與反政府運動風起云涌的時代,各種矛盾交織并日趨尖銳化,導致重大歷史事件連綿不斷,這些事件改變了中國歷史,也改變了個人的命運。這些事件客觀上會給每一個敏感的人以刺激,而陳榮昌又是憂國憂民的文化人,他的感應會更加敏銳強烈。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日俄戰爭、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在他的詩中都投下影子。無論是外患還是內憂,都讓他愁悶,“寄物多孤憤,全憑詩解脫”,表現這方面內容的詩特別多。

甲午之戰,北洋海軍被國人向來藐視的蕞爾小國日本打得七零八落,中國軍事自強的努力不堪一擊。這是繼鴉片戰爭之后給中國又一次致命打擊的戰事,它不僅加深了中國的殖民化程度,而且毫不留情地擊碎了中國的自尊心和自強夢,給明智之士更多的痛苦和憂慮。庚子之變,又是一次浩劫,又是一次撕心裂肺的體驗。義和團與外國聯軍的雙重夾擊,差不多使清王朝陷入滅頂之災。這兩次事件,都讓陳榮昌憂心如焚,苦悶無邊,“仰天一嘆奈何哉,日暮愁云叫不開”?!堆嗍屑分?,關于甲午戰爭的詩占了最大比重?!毒琵埑丶分?、下卷反映庚子事變的作品連篇累牘?!陡惺鏊氖住分枋隽税藝撥姺俾颖本┑膽K景:

都門白晝鬼稱雄,磷火飛騰萬室紅。

秦土半焦楚人炬,元兵直入宋皇宮。

廟中九鼎能無恙,臺上千金亦已空。

千萬橫行真面謾,漢家何恃不和戎?“鬼稱雄”是指八國聯軍在北京橫行無忌的情況。他用項羽焚燒咸陽和蒙古人攻占南宋首都臨安比喻聯軍對北京和皇宮的浩劫,國家尊嚴掃地以盡。

他對重大事件的反應有幾個共同點,一是本著儒家“尊王大義”,在君后和大臣之間劃出邊界,同情光緒和慈禧因為大臣無能而蒙受羞恥、顛沛流離,只把譴責的矛頭對準大臣?!肚矐嵃耸住菲湟徽f:“宮閫唐堯在,君王漢惠同。一人真大孝,諸老少精忠。坐見朝廷小,時還上下蒙。高明愁瞰鬼,社稷誤和戎?!卑汛褥茸魈茍?,把光緒比作漢惠帝,恭敬無以復加。譴責的是大臣中缺少精忠報國之士,看到國土越來越小,朝廷越來越弱,不思挽救,反而上下欺蒙。

二是從“攘夷”觀念出發,主張以武力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他認為以割地和賠款解決危機是“抱薪救火”,堅決反對?!逗妥h三首》:疆臣聞戰便沉吟,卻把和戎當捷音。

且喜豕蛇停薦食,好將牛馬放桃林。

一敗涂地不知恥,三呼渡河誰有心?

天生李晟為社稷,可惜如土揮黃金。

兩宮西去日無光,泣下金人淚數行。

一鼓收京無郭李,群公報主半汪黃。

扶持廟社非和局,整頓乾坤要戰場。

為語籌邊諸將帥,還須磨洗綠沈槍?!皟蓪m”即光緒和慈禧,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他們倉惶出逃西安,這是大清260年歷史上的奇恥大辱。陳榮昌譴責朝廷內外手握大權的臣工多不敢與侵略者作戰,“將相王侯皆腐鼠”,懦弱退讓,一味求和,以大量的金錢滿足侵略者難填的欲壑,求得暫時茍安,致使侵略者橫行于中國。他們失去了起碼的羞恥心?!胺龀謴R社非和局,整頓乾坤要戰場”,明確表明了他對和與戰的態度。

三是他觀察到君王權威的削弱,某些封疆大吏不聽號令,對王朝危機坐視不管?!吨T侯》:“東方寇至國都殘,天下諸侯只坐觀。如此時艱不努力,幾人官大有忠肝?”《遣憤二首》也說:“傳烽諸侯不肯至,收燼一戰仍無功?!边@是指南方大吏提出的“東南自?!?。庚子事變中,大理寺卿盛宣懷、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揆、四川總督奎俊等“見太后所行,自招滅亡之政策,極為焦慮,發電力阻①榮祿.致許應骙書.庚子拳變始末記[A].清代野史(第一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8:169.”。因此,他們不同意慈禧對列國的《宣戰詔書》,也不服從“北上勤王”的詔令。這一事件使清廷威信掃地,合法性被嚴重削弱。

陳榮昌是儒家正統主義者,嚴守綱常中的君臣之義,“要須守土精誠在,莫遣尊王大義違(《送自治研究所諸君卒業旋里》)”,所以不僭越身份去懷疑和批評帝王,這導致了他認識的局限。其實,當時中國的很多問題,根源都在西太后的專橫和顢頇,庚子事變她尤其要負責任。包括和議,最后的決策者是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就是她后期解決庚子事變的指導思想?;刈o帝后,單方面指責大臣,找不到問題的癥結,要解決問題,恐怕是緣木求魚。

陳榮昌對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看法未必都正確,但是這方面的詩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真實情況和復雜局面,它遭遇的危機,解決危機的各種辦法,危機對士人的折磨等,也反映了社會轉型的艱難,傳統知識分子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艱難;這些詩的思想底色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如《懷抱》所說“從來憂樂關天下,不為身家動此心”,具有歷史意義和思想價值。寫得沉郁蒼涼,藝術價值也高。

三、異域的見聞與感悟

陳榮昌是云南派往海外考察教育的第一人。1905年,經云貴總督丁振鐸奏請、光緒帝批準,他前往日本考察學務。在東瀛,他得到前首相、早稻田大學校長大偎重信,明治皇后胞兄長岡護美,文部次長田中不二麿,筑波大學校長嘉納治五郎,“臺灣”殖民政府教育長官伊澤修二等日本明治、大正時期政教名流的幫助,認真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和實業,以及歷史、政治、文化,切身感受到日本迅速崛起的真實情況?!爸性空摼眉娂?,為向東瀛證所聞”(《宴諸公于富士見軒》),所見所聞改變了他的思想,“百川更助波瀾闊,海水泱泱蕩我胸(《嘉納校長延請諸名人為予講學累日,以詩謝之,并呈竹添先生即以志別》)?!彼岩娐剬懗伞兑宜葨|游日記》,旅行過程中所寫的詩則編為《東游集》,收詩157首。

他的詩表現了日本現代科學的發展。他參觀札幌農業學校(今北海道大學)和種畜場,看到札幌農牧業發達,動物們生活的環境干凈衛生,優美舒適。采用現代水利技術,解決了干旱問題。自然生態良好,草場豐美,看不見裸露的泥土,郊區到處是牛馬,但不會激起灰塵。這是一幅現代化農業的圖景。他當時作《札幌農學校二首》,稱贊“雞犬桑麻齊入畫,蟲魚草木自能箋”,說農學校研究動植物都很透徹,植物學很發達。后來在山東,他在《部議以青齊沃土宜興農學感成四首》又回憶札幌見聞:“昔年渡海訪蓬萊,札幌之游亦壯哉!雞犬飛鳴仙世界,牛羊臥起玉樓臺。呼龍行水天無旱,牧馬連郊地不埃?!?/p>

他觀察到日本的民族凝聚力、愛國精神和勤奮儉樸的美德。政府官員勤勉敬業,不搞特權,即使俸祿不多,也能廉潔自守。日常生活樸素節儉,但涉及國家的事,卻全力以赴。他認為這是日本興盛的原因,而愛國風氣的養成,則是教育普及的結果:“蓋日人居家,無不勤儉者,而報國則極其慷慨,成為風氣。故日俄之戰,其國中婦孺,數錢之積亦出以濟軍,此其所以興盛也。尚武之風,固日本舊習,而人人知愛國,則以教育普及之故?!雹訇悩s昌著.周立英點校.乙巳東游日記點校[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20.一天晚上,他經過東京靖國神社,回到住處,站在樓上遠眺,有所感慨,寫了《晚過靖國神社歸后倚樓夜眺》,表彰日本人的尚武精神、國家認同和民族凝聚力。

中國文化在日本的深遠影響增強了他的文化自信。日本人日常生活中還有中國文化的痕跡,學校里還在傳授中國文化,學者們還在研究中國文化,表明中國文化還有生命力。一些日本學人的中國文化情結讓他感動。田所美治是文部省參事,后來擔任過文部省次長、國會議員。他刻苦攻讀國史,并遍游歐美各國,了解東西方文化。他“意氣尤激昂”,為陳榮昌一行講學幾天,把知道的無保留地告訴他們,“出而投贈傾厥囊”。陳榮昌寫了《贈文部參事田所美治君》,記載了他們的友誼。田所對如何處理東西方關系發表的看法讓他心折:

曰我道自儒術昌,越朝鮮入太平洋,遂令兩國同文章。自從西極開天荒,歐風美雨齊飛揚。人物進化理則常,天欲不變難主張,圖新舍舊固不妨。就中亦有宜提防,異教如追歧路羊,不如孔孟馳康莊。百科之學枝葉芳,修身兩字根中央。身可為表可為坊,那復愛國無肝腸?

田所說日本文化是靠儒家思想昌明起來的,中日兩國文化相通。他認為,自從西方文化進入東方,東方國家都試圖“圖新舍舊”。人類和客觀事物都在進化,“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學習西方是必然的,正當的;同時也有要提防的地方,否則,思想的路徑選錯了,就像岔路上追羊,達不到目的。他堅信孔孟思想是人類的康莊大道,在“歐風美雨齊飛揚”的情況下,仍有價值。儒家之道以修身為根本,是主心骨,其他學科固然需要枝繁葉茂,但都離不開“修身”二字統領。在修身當中,他特別強調愛國,要求拿出“肺肝”來愛。陳榮昌說他講的都是正大的道理,關于正確處理東西文化關系的觀點是萬金難買的良藥:“萬言示我皆周行,此數語者尤不忘,藥石無愧萬金良?!?/p>

訪日見聞和感受對陳榮昌回國后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動都有直接影響。辛亥前后,他支持建立共和制度;接受君主和國家二分的觀念,在從政治道德方面自居遺民的同時,反復申明自己是共和國的國民;袁世凱復辟帝制,他堅決反對,這些都有訪日的影響。教育方面,他更重視實業教育,更理解新學。文化上則具有了更為開放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懷。

四、政權更迭之際的身份認同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的統治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它的腐敗無能引起普遍的不滿和反抗,統治合法性逐步喪失。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清皇室被迫交出政權,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圍繞辛亥革命,陳榮昌寫了許多詩,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此次變革和個人在變革中何以自處。

面對政權鼎革,每個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陳榮昌也不例外。他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是:他是“大清之遺民,中國之良民”,“既為清吏,不敢背清朝;既生中土,不敢忘中國”。①陳榮昌.復山東周都督書.虛齋文集卷二[A].云南叢書[C].北京:中華書局.2011.這樣的定位體現了他的傳統政治道德和現代公民意識。他以雙重身份去應對舊主與新國,以克服忠君與愛國的兩難困境。他把忠君和愛國的關系、臣子和國民的身份分得很清楚,超越了臣民身份,把愛國置于忠君之上,達成公民身份認同。

陳榮昌是清政府正三品官員,享有過王朝給他的權利和榮耀。按照傳統政治道德,他必須終身保持對王朝的忠誠,否則就會受到忘恩負義、不要廉恥的譴責,落下污名。作為虔誠的儒家道德主義者,他把這看作是道德底線,是考驗自己人格的試金石,“古人辭受間,皦然見大節”(《寄呈李文山年丈》),不可逾越。因此,作為個體,他拒絕與新政權合作,坦然承認自己是“大清之遺民”。

但是,他不是膠柱鼓瑟的腐儒,他有世界性眼光,也有現代性觀念:“國者大器,天下之公物,非一家之私產也,當以天下共之,故共和為治,乃合世界之要求?!雹陉悩s昌.上岑云階書[A].謝本書.清代云南稿本史料(上)[C].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20.也看到清廷犯了無可救藥的“國病”而導致統治合法性喪失殆盡,“人心去矣群思亂”(《避地青島二首》)。變革是拯救中國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造成的政權更迭并不是傳統的王朝更替,共和國是民主政權:“共和政體,以民為主,以法律為主,無易姓而王者,輔而成之,亦無事二姓之嫌。③陳榮昌.上岑云階書[A].謝本書.清代云南稿本史料(上)[C].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21.”所以,他也理直氣壯地宣稱,他是“中國之良民”。

這兩種意識在《讀詔三首》中均有表現。清廷交出政權,下詔遜位是歷史的大關節。陳榮昌讀了遜位詔書后,十分感動和敬佩,作《讀詔三首》:

不見重華見放勛,深宮讓德未前聞。

人心歡欣成新國,我意低回念舊君。

不為一家私帝業,直開萬古軼皇墳。

縱然秉筆非燕許,終是乾坤絕大文。

卜年二百六春秋,可洗蒙元短祚羞。

不是晉秦余閏運,并非楚漢割鴻溝。

皇圖奚愧一統國,民意還尋九世仇。

畢竟大君能息戰,生靈得免杵漂流。

小臣感涕復何言,遙望孤棱慰至尊。

差幸馨香留太廟,又看戎馬靖中原。

天心本自從黎庶,帝號依然庇子孫。

只恐君綱從此廢,禍機卻在政多門。他說遜位詔書是天地之間的絕大文章。這三首詩蘊含的思想,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贊揚愛新覺羅家族效法堯舜,不把天下當作一家人的私產,交出政權,造就一個新的國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功德。二是贊美皇室主動遜位,不搞南北分治,維護了國家統一,終止戰爭,避免了人民血流漂杵的慘劇。三是慶幸皇室得到優待,孤弱的小皇帝有所依托。四是擔心從此以后,最高決策者皇帝被廢除,可能出現政出多門而天下混亂,造成新的災禍。

這些考量,有對皇室的關切,也有對國家和生民命運的關切,從根本上看,體現的是人民本位立場。他的看法,有的未免幼稚,如廢除帝制,政出多門,會讓人們無所適從。但看看民國建立后各路軍閥擁兵自雄,混戰不已,兵連禍結,他的憂慮也不是沒有道理。當然,這是過渡期特有的現象,不能因此而導出帝制比民主制好的結論?!侗I倨植┦考氖窘鞔雾嵍住罚骸吧硎雷员€自慰,余年應見太平時,”表明他已意識到民主共和能給國家帶來長治久安。

在政權更迭過程中,陳榮昌雖然有很多苦悶、憂傷與彷徨,但經過理性的思考、認真的權衡,他站在了共和一邊,“輔而成之”。武昌起義爆發后,他擬了一份奏折,請山東巡撫孫寶琦上奏,希望朝廷宣告共和,“吾君化私為公,比美唐虞,則中國人民遂其愿望,對于宣統自有相當之供奉,既可綿祖宗之禋祀,又可化滿漢之紛爭”。孫寶琦認為勸皇帝退位,“此非臣子所忍言”,讓他“以個人名義函達監國”①夏蓮居.山東辛亥革命中的各派人物[J].春秋.2011,(5).?!氨O國”即攝政王載灃。陳榮昌認識到孫不能有什么作為,于是辭職離開山東。諷刺的是,辛亥革命后,孫搖身一變,又成為北洋政府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促成共和,是陳榮昌以國民身份做出的選擇,考量的是國家和生民利益;而在個人道路選擇上他始終記得“大清臣子”的前定身份,堅守遺民立場,不再出任政府公職,以孤高之節“慰至尊”。

五、新舊雜陳,多聲復義的轉型期詩歌

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曾提出“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著名命題,指出“現代性”已經在晚清文學中“散播”。他說:

我所謂的晚清文學,指的是太平天國前后,以至宣統遜位的六十年;而其流風遺緒,時至五四,仍體現不已。在這一甲子內,中國文學的創作、出版及閱讀蓬勃發展,真是前所未見,并在世紀轉折交替處,即“世紀末”(fin-de-siècle)之際,蔚為高潮。小說一躍而為文類的大宗,更見證傳統文學體制的劇變。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推陳出新、千奇百怪的實驗沖動,較諸五四,毫不遜色。然而中國文學在這一階段現代化的成績,卻未嘗得到重視。

當五四“正式”引領我們進入以西方是尚的現代話語范疇,晚清那種新舊雜陳,多聲復義的現象,反倒被視為落后了。②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M].宋偉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

王德威是從小說視閾提出這一命題,我們可以把他的理論推廣到詩。這段話,有兩點給我們以啟發,一是“世紀轉折交替處”的舊體詩也是“蓬勃發展”的,詩人和作品為數甚巨,不可輕忽。二是此一時期的詩歌也是“新舊雜陳,多聲復義”,其中固然充斥傳統觀念,同時也孕育著新的思想,體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漸變。過去由于受五四新文學以來建構的新舊詩二元對立的詩歌觀念影響,人們普遍認為此一時期的舊詩都是陳腐的,是文學革命的直接對象,因而不予關注。我曾最早用“現代性”觀念論證新文學背景下舊體詩詞的合法性,并把現代性在舊體詩詞中的體現追溯到近代黃遵憲、馬君武等人的詩。①參見陳友康《20世紀中國舊體詩詞的合法性和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艾F代性”也是一個“多聲復義”的范疇,眾說紛紜。我采納的是康德、馬克斯·韋伯等人的解釋,指的是民主、自由、科學、理性、祛魅等思想意涵。本文借用王德威的理論,但“現代性”的內涵和他有同有異,他指的是“一種自覺的求新求變意識,一種貴古薄今的創造策略”(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頁),而我指的主要是自由民主一類觀念,“求新求變意識”則是相通的。這一思考路徑與王德威暗合。研讀陳榮昌的詩,可以發現“現代性”也在晚清舊體詩中潛滋暗長,從而也能印證“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觀點。從這一視角切入,則晚清和民國早期舊體詩的價值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重估。

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從“新舊雜陳、多聲復義”來進一步總結陳榮昌詩的轉型期特點。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如何看待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專制與共和、守節與順世等問題上。這些問題是當時士人面臨的共同問題,各有思考和答案。在這些關系的糾纏與緊張當中,正孕育著現代性思想萌芽,孕育著近代思想和文學突破的契機。

中國與西方。近代西方的沖擊把中國強行帶入現代性進程,但列強對中國的蹂躪也激發出國人的憤慨情緒。陳榮昌這類偏于保守的文化人,中國中心論和中國優越論是其思想底色,自然容易產生排外傾向?!肚矐嵍住罚骸皾h家大度夸懷柔,滿街蠻邸重疊修。赤狄幾年處華夏?白鳥一夜飛延秋?!闭f的是清王朝按照近現代國際外交慣例接受外國在國內建立使領館。在他看來,這破壞了“夷夏之防”,無異引狼入室,所以用“漢家大度”加以嘲諷。他甚至反對向外國學習,認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自我解嘲,《書憤》:“師夷而制夷,聊以解嘲耳”,自請為“夷人”的弟子“上焉國之羞,下焉民之恥。羞恥攻人心,幾不憤且死”。他認為只有讀“架上古人書”才能解決問題。這反映了他思想的落后和糊涂。閉關鎖國,自外于世界發展潮流,雖然出發點是愛國,但客觀結果是誤國。

但問題不是單面的,置身于“19世紀西方擴張主義后所形成的知識、技術及權力交流的網路中”即“現代性”情景中,②夏蓮居.山東辛亥革命中的各派人物[J].春秋.2011,(5).他的思想也發生變化。他從只讀“架上古人書”,逐漸認識到“而今學在夷”(《將東游上崑山師四首》)。受新觀念影響,在道德義憤與人類競爭問題上,他就有不俗的見解。近現代,很多國人解釋列強侵華,往往歸因為道德邪惡。陳榮昌無疑高度重視道德考量,但面對中國的落后和列強的強勢,他還看到這是“人類競爭”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列強“邪惡”的本性使然。他接受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對“人類競爭”再三致意。他到日本,“所愿聞者,欲于人類競爭,優勝劣敗處,得此間名人為之徹底發揮,使吾國人知所警惕,知所興奮乃為有益?!雹蹣s祿.致許應骙書.庚子拳變始末記[A].清代野史(第一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8:74.他超越了甲午戰爭、庚子事變以來僅把日本作為中國的侵略者、施害者的道德化、情緒化反應,而從“人類競爭”角度看待勝敗,認為中國之受辱和危機重重在于自己不爭氣,不能適應“適者生存”的國際環境,所以國人亟需明白“人類競爭,優勝劣敗”的道理,發憤圖強,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這一角度考量,日本之勝利,不是由于它道義上如何邪惡,而是由于它成功應對了挑戰,適應了人類競爭之規律,值得尊敬和仿效,情感上的厭惡和拒斥就不應該放縱。因此,他的詩中,對日本人的尚武精神和愛國精神極力表彰,并渴望國人也有這樣的精神,改變一盤散沙的狀態,增強凝聚力和競爭力。

傳統與現代。近代以來西方的強大和全球性殖民實際上是以現代化為支撐的,中國失敗的根源就在于沒有跟上世界現代化進程。陳榮昌親眼目睹了日本經過維新變革之后翻天覆地的變化,實業發達,經濟繁榮,教育先進,科學昌明,所見所聞,處處與中國形成強烈反差,給他強烈刺激和震撼,更深切體會到中國之貧弱落后及缺乏生氣。形成這種反差的原因就是“日本維新之力而中國維新之不力”。他希望國人“爽然破前此之酣夢”,“激發愧勵之思”,從自欺欺人的酣夢中醒過來,直面差距,感到慚愧,自我激勵,“振興國勢,恢張國力”。他反?。骸白阅钗覈e弱至此,既失古來舊有之文明,今欲步人后塵,又若有望塵而莫及者,愧恥在心①榮祿.致許應骙書.庚子拳變始末記[A].清代野史(第一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8:36.?!睔w國以后,他以較為現代的政治思想、教育觀念、實業思想觀察中國尤其是云南問題,并付諸實踐,對云南的現代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文化問題上,他始終堅持中國本位立場,堅信中國文化不會徹底沉淪。近代以來,西方文化隨著殖民狂潮強勢進入東方,“歐風美雨齊飛揚”,對中國文化形成嚴重沖擊,其價值受到挑戰,命運堪憂,“何來怪雨挾盲風?萬古彝倫一掃空”。在紛亂的文化時代,面對西方文化咄咄逼人之勢,他憑借自己的“定識”和“定力”,堅信中國文化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宣稱“后五百年有公論,尼山大道未應窮”(《俯仰今昔得詩十六首語無詮次姑匯志之》)。他從長時段看問題,跳出暫時現象,指出歷史發展將證明,中國文化并沒有走上窮途末路,五百年后,孔子之道還將延續。

《題伊利諾大學圖為彭玉華作》反映了陳榮昌對待中西文化的雙重態度:“昂頭天外覽瀛寰,彼美西方見一斑。立國百年新大陸,藏書萬卷古名山。宏規自足凌歐亞,正學還須讓孔顏。安得太平洋外水,直傾洙泗注其間?”他有“昂頭天外覽瀛寰”的胸懷,突破了傳統儒者的視野。他肯定美國立國時間雖短,但制度完備,國力強盛,文化發達,超越歐亞各國——“宏規自足凌歐亞”,這是開明的一面;同時他仍堅信儒家文化是“正學”,勝過美國,希望儒家文化能夠通過太平洋傾注美國。美國之學是否要“讓”孔顏之學,我們不必完全同意他的意見,但他的文化自信仍然是值得尊敬的。這種保守主義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對東西文化相互激蕩之時增強文化自覺,延續東方文化血脈具有重要意義。

專制與民主。陳榮昌雖然留戀清朝,但看到建立民主共和才是中國出路所在,因此反對維護專制政體,努力助成共和。他以共和制為中國最佳政體,認識到建立共和是中國的歷史性大轉折,“前之千古為舊中國,后之千古為新中國”;舊中國“以中國之學說,范圍中國之人民”,新中國“合中外之學說,熔鑄中國之人民”②陳榮昌著.周立英點校.乙巳東游日記點校[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320.,表現出鮮明的民主取向。不過,他與革命者也有區別,他希望達成國民福祉、國家前途和皇室利益三者的平衡。前兩點正是革命者奮斗的目標,也是他信守的核心價值,彼此一致。不同的是,作為清朝舊臣,他還希望皇室得到應有尊重,政權更迭能“延大清之祀,服國民之心,達共和之目的,開中國之創局”③夏蓮居.山東辛亥革命中的各派人物[J].春秋.2011,(5).。而要“延大清之祀”,合適的選擇就是清廷禪位,而民國也不把皇室趕盡殺絕。他最擔心的是,袁世凱挾持皇室與革命軍對抗,最后死無葬身之地;或攘竊權柄,架空皇室,“大清不亡而亡”。對皇室命運的關切,表明他不是忘恩負義之輩。民主是現代性的核心內涵之一,陳榮昌詩新舊雜陳,認同民主共和的正當性和優越性,就是新之一端。

守節與順世。面對政權更迭,舊朝官員無非三種態度,一種是與舊政權共存亡,以死相殉?!靶梁儭焙?,為清廷殉節并入《清史稿》“忠義傳”者數百人,其中有陳榮昌的莫逆之交張舜琴。一種是隨波逐流,搖身一變而加入新政權,“新鶯幾輩遷喬木”(《壬子四月旣辭復任山東提學之令,感而成詩,寄呈少庚二首》),繼續享受富貴榮華,如孫寶琦輩。一種是甘居遺民,繼續保持對舊政權的道德忠誠,拒絕擔任政府公職,也不對抗新政權,隨順之中有堅守。陳榮昌屬于第三種。他堅守傳統政治道德,對第二種人自然不以為然,但也不贊成盲目殉節。張舜琴謹守綱常,在滇中發生重九起義時仰藥自殺,他作《聞張竹宣先生殉難感賦》,一方面敬佩他“見危而授命”是“大節”,對他的死“涕泗為橫集”。另一方面也不贊同他的“愚直”,認為如果認清此次變革的意義,就不會義憤填膺,遽然“戕生”。張舜琴的女婿、陳榮昌的學生袁嘉谷也持類似看法。

陳榮昌“守節”的界限就是不食新政權之祿,“終身為民,不復言仕”。1912年,山東都督周自齊發表他仍任民國山東提學使,多次敦請,他堅辭不就,并作《壬子四月旣辭復任山東提學之令,感而成詩,寄呈少庚二首》明志:“阿兄勖我意偏真,要向夷齊步后塵。元亮詩成題甲子,靈均命苦降庚寅。滿朝紫綬今無主,歸里黃冠古有人。一餓千秋洵快論,丈夫何事不能貧?”第七句自注:“少庚來書有‘不讓夷齊一餓千古'之句?!鄙俑撬陌株惾瓴?。在《幕中作四首》中又說:“彭澤豈須五斗米?疊山要值一文錢。私恩公義誰輕重,九法三綱忍棄捐?猶有青門瓜可種,故侯容易了余年?!焙诵乃枷攵际菆猿謧鹘y政治操守,心甘情愿忍受清貧生活?!八蕉鞴x誰輕重,九法三綱忍棄捐”表現了他的思想斗爭,忠誠于清朝是“私恩”,擁護民國是“公義”,孰輕孰重,他是明了的,但又不忍心把綱常徹底拋棄,折中的辦法就是歸隱,種田讀書,了此余生。

對于清亡后“守節”而不與民國合作的遺民,過去認為是消極落后。這是一種獨斷論觀點。以現代理念觀之,遺民追求的是“消極自由”。此“消極”當然非彼“消極”,按照以賽亞·伯林的解釋,消極自由是“在什么樣的限度以內,某一個主體(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或應當被容許,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到別人的干涉?①伯林.兩種自由概念[J].劉軍寧,等.市場邏輯與國家觀念[C].北京:三聯書店,1995:200.”這是個體的權利,尊重這種權利,人的自由和尊嚴才能得到充分保障。選擇退隱的人沒有危害社會和他人,他們只想按自己的道德觀和意愿生活,“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則他們的選擇就不必詬病。社會因為允許多元選擇才更加健康,這是民主社會的真義和魅力。同樣,表現“守節”和歸隱的詩,也是在追求消極自由,這也是一種現代意涵,不可輕薄。

這種“新舊雜陳、多聲復義”的特點使陳榮昌詩具有了與傳統舊詩不同的意涵,而形成獨特性、新異性和復雜性,對我們認識晚清民初的思想、文化狀況,了解轉型期文化人的精神狀況都有裨益。

這樣的人是一個群體、一種類型。與陳榮昌志同道合并產生交集的就有不少。1912年在上海所作《滇山九老圖詩并序》載,他和滇人高蔚光、吳式欽、劉謙山、吳熙、王人文、吳煦、秦忠廷、龔發舉等人“遭時之變”,邂逅于滬上,相期隱居終老。此外,省外有原兩廣總督、廣西岑春煊,原云南巡撫、福建林紹年,翰林院侍講、廣東丁伯厚,山東青州太守鮑潤漪,湖南“大令”胡元吉等,省內有浙江布政使袁嘉谷、署理貴州按察使王仲瑜、昆明太守陳蘭卿等。辛亥鼎革以后,他們或聚首談論,或書信往還,或詩詞唱酬,聲氣相求、彼此撐持,“抱團取暖”,獲得了寧愿邊緣化,甚至忍受饑寒,也不再參與政治的精神慰藉。從他們的詩文和行事看,他們屬于穩健派,既堅守中國傳統的基本價值,又能看清世界發展大勢,有所變通。他們的詩中,既有傳統價值及其附麗的政治體制受到挑戰乃至全面崩潰的困惑和痛苦,也看到變革帶來的希望,都有“新舊雜陳、多聲復義”的特點,留下社會文化轉型的印痕。研究此一群體及此種類型的詩,有助于豐富對晚清文學的認識。

晚清
——民國社會文化轉型期的詩歌樣本——陳榮昌詩述論*

陳友康

Samples of poetry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cultural transition:A study of Chen Rongchang's poe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EN You-kang
(Yunnan Socialism College,Kunming 650031,China)

Chen Rongchang lived in a turbulent and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and his poetry had the features of the coexistence of new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plurality of voices.Facing the aggressive trend of western culture,he persisted in the truthful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fucianism.Dealing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oubles,he expressed in his poetry his deeprooted patriotism and nationalism.He was inspired by his investigating tour of Japan.And in the period of regime change,he achieved the citizenship eventually through identifying himself as an adherent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a good citizen of China.The tangling ten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radition and modern,despotism and republic,faithfulness and adaption produced the early modern thought and opportunities of new literature.These factors made his poetry a typical reflection of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society.

socio-cultural transition;Chen Rongchang;spirituality;samples of poetry

肖國榮]

I206

A

1000-5110(2015)02-0110-10

陳友康,男,云南賓川人,云南中華文化學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和現代詩詞。

猜你喜歡
榮昌
呂繼成:給榮昌陶注入新活力
3S技術在重慶市榮昌區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中的應用
榮昌:做強畜牧品牌 建好國家畜牧科技城
重慶榮昌:國家級生豬交易市場研發中心8月建成
冰山
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會議在重慶榮昌舉行
中國(重慶)眼鏡產業園推介會在榮昌順利舉行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榮昌基地成立
榮昌夏布創意時裝亮相北京
榮昌豬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