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自我中心主義走向共生主義

2015-02-25 07:50
學習與探索 2015年10期
關鍵詞:生命體中心主義共生

邱 耕 田

(中共中央黨校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北京 100091)

·當代哲學問題探索·

從自我中心主義走向共生主義

邱 耕 田

(中共中央黨校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不是人類中心主義而是自我中心主義導致并加重了人類的生存危機。自我中心主義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它將雙向互利的主客體關系異變成了單向求利的主客體關系,呈現出了世界觀上的本我化、主體觀上的自大化、實踐觀上的唯我化、利益觀上的自私化以及在方法論上采取“走我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特點和做法。要破解自我中心主義所導致的困境,必須確立共生主義的發展理念。共生主義建立在主客統一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追求并建構雙向互利的主客體關系,從而呈現出了世界觀上的系統化、主體觀上的平等化、實踐觀上的共進化、利益觀上的共利化以及在方法論上采取“走我的路,也讓別人有路可走”的特點和做法。

人類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共生主義

當今人類正面臨著生死攸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為“地球的命運正處于最危險的時候”[1]。只要看一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們所寫的一些論著的書名,就可管窺到當今人類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有多么嚴重:如《深淵在前》(佩切伊)、《自然的終結》(比爾·麥克基本)、《瀕臨失衡的地球》(阿爾·戈爾)、《我們被偷走的未來》(西奧·科爾伯恩等)、《自然之死》(卡洛琳·麥茜特)、《地球危機》(格雷姆·泰勒),等等。人類要想世世代代地生存并延續下去,當然得設法破解眼下困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而也就不能不探究產生問題的原因。而在對發展問題之原因的分析上,學界基本上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其一,基于顯性的或外在“物質器物”層面的分析,如對消費異化、科學技術負效應、發展方式的粗放型等的分析和批判;其二,基于深層次或內在“精神理念”層面的分析把握,如對人類中心主義之“謬誤”等的分析批判。

一、走不出的人類中心主義

在探究可持續發展問題——主要是指生態危機發生發展的深層理念根源時,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學界普遍把關注點投向了“人類中心主義”?!叭藗兤毡檎J為,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以自己為中心、為目的,以自然為工具、為手段,正是導致環境惡化的認識論根源,人類中心主義被人們從幕后揪到了前臺?!盵2]換言之,當人們把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危機相提并論時,“人類中心主義”就在一般的語境下成了一個“貶義”的概念,學界普遍將其視為造成生態危機的“價值罪魁”而使其成了備受撻伐的“精神對象”。

何謂人類中心主義?盡管學界至今意見并非完全一致,但在通常的意義上是指以人的利益或價值為軸心,以人的目的、要求為尺度去認識、評價、把握人與外部世界關系及支配人的實踐行為的價值觀念、思維準則。在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審視批判中,逐步形成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潮或流派。在西方,非人類中心主義一直表現得相當活躍,主要有法國哲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所倡導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美國著名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萊昂波爾德所主張的“大地倫理學”、以挪威著名哲學家阿倫·奈斯為代表的“深層生態倫理學”、以澳大利亞和美國著名生命倫理學家彼得·辛格為代表的“動物解放論”、以美國哲學家湯姆·雷根為代表的“動物權利主義”、以美國哲學家羅爾斯頓為代表的“自然價值論”等。在國內,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主要表現為“走出人類中心主義”即“走出派”所持的觀點。非人類中心主義者把資源枯竭和環境退化的根源歸結為人對自然的支配與掠奪,認為這是受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支配的征服文化對當代全球生態環境所產生的致命影響。

必須指出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雖然對人類中心主義大加撻伐,但卻面臨著如下致命的問題:第一,從實然的角度看,真正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還沒有形成。當今“人類”呈現的是被分割為無數各自為政、相互博弈的利益主體,所謂人類中心主義其實是打著“人類”旗號的“群體中心主義”和“個體中心主義”等。在某種意義上說,人類中心主義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而將這樣一個虛幻的“人類中心主義”判定為生態危機的價值理念根源,顯然是找錯了地方,無法真正說明生態危機發生發展的深層次的理念原因。第二,從價值論的角度看,人類中心主義本身是無法否定的。人類中心主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的價值取向。人類中心主義是對人與世界關系首先是人與自然界關系及其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理性概括。就人通過自己實踐活動所表現出的對世界的關系而言,確實是為了人的,即為了人的需求與利益。換言之,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等于對人自身的否定。第三,最為關鍵的是,把生態危機發生發展的價值根源歸咎于人類中心主義,無法全面準確說明或反映生態危機發生演變的真實原因。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學界一般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維度上來把握人類中心主義的。其實,生態危機不僅僅是一個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人與人關系的問題。那么,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也是生態危機發生發展的重要方面)就無法由人類中心主義來說明了,這是用人類中心主義來說明生態危機所遇到的一個重大缺陷。其二,“人類中心主義”的提法或理論其實掩蓋了導致生態危機發生的真實原因——即不是人“類”導致了生態危機,而是當今人“類”的某一部分、某一些成員導致了生態危機,企圖用抽象的“人類”來揭示生態危機發生的真實原因顯然具有“文不對題”“隔靴搔癢”的意味。

既然在價值取向上人類中心主義無法超越或無法否定,它也不是造成當今生態危機的真正的價值理念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價值理念成為了生態危機發生并惡化的“價值禍首”了呢?在關于人類中心主義的研究討論中,無論是國內還是西方,一些學者其實已經找到了導致生態危機以及一切發展問題發生惡化的真正的價值理念根源,它就是自我中心主義。例如,在國內,有學者指出:“從歷史上看,正是在這種個人中心主義和群體中心主義的支配下,各種不同的利益主體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自己特殊的、眼前直接的利益,向大自然展開了殘酷的掠奪和暴虐的征戰,而絲毫不去考慮也不可能去考慮這種行為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長遠影響。一句話,個人中心主義和群體中心主義而非人類中心主義才是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盵3]有學者分析道:目前的人類生態困境已不僅僅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的困境,從其內在原因看,這是由人類內部貧富差異巨大、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價值目標和揮霍式的消費需求所致,且這一切都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產的短期行為和生活方式分不開,或是發達國家長期奉行自我中心主義造成的惡果。而這樣一種“畸形的社會關系形成的畸形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破壞人類共同利益的個人中心主義、群體中心主義、國家(民族)中心主義所帶來的后果”[4]??傊?,“人‘類’中心主義并非以全體人類為‘中心’的‘主義’,它只是打著人類利益至上的幌子,實質是群體中心主義或少數人中心主義,其所謂的‘人類利益’只不過是少數人或國家群體利益的‘放大’?!盵5]

而在西方,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早已摒棄了從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抽象地考察生態危機的做法,它堅持了一條“自我中心主義”的分析進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反對簡單而籠統地把生態危機的原因歸結為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支配,認定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從本質上說就是生態危機,而這種生態危機主要源自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即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宗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破壞生態環境。英國學者卡利尼科斯指出:“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貧窮、社會上的不公正、經濟波動、環境破壞、戰爭,來自同一個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盵6]40在《反資本主義宣言》一書中,卡利尼科斯反復強調:“世界正變得危機四伏,而罪魁禍首就是資本主義。無論從短期的政治角度還是長期的生態角度,資本主義都在威脅著我們的星球?!盵6]40第三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學者福斯特也認為:“危機的原因需要超出生物學、人口統計學和技術以外的因素做出解釋,這便是歷史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制度?!盵1]68在福斯特看來,“資本主義是一種永不安分的制度”,因為它把追求利潤增長作為首要目的,并且不惜任何代價追求經濟增長,包括剝削和犧牲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生態危機的發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就具有了必然性?!斑@種把經濟增長和利潤放在首要關注位置的目光短淺的行為,其后果當然是嚴重的,因為這將使整個世界的生存都成了問題。一個無法逃避的事實是,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根本變化使人類歷史走到了重大轉折點?!盵1]60“總體來看,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既沒有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為抽象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也反對把科學技術看做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而是把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歸結為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的存在,認為只有立足于制度維度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談論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和科學技術對生態危機的影響?!盵7]這樣一種堅持“自我中心主義”的分析范式以說明生態危機深層或主要原因的做法,就把導致生態危機的原因具體化和準確化了。就此而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揭示生態危機的原因方面,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

總之,當前人類深陷危機之中,這是由人的價值觀念的困境所導致的人的生存的困境,這種價值觀念就是自我中心主義。以往,人們是因物質上的困境如物質上的匱乏而導致了人的生存困境,但現在物質的匱乏已經消除或正在消除,人們生活在了一個相對富饒的物質世界中,然而不幸的是,人的價值觀念出現了問題,即日益猖獗和盛行的自我中心主義的價值理念在支配著整個人類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實踐行為,由此導致了更加嚴重的生存困境。因此,為了走出目前日益嚴重的危機,就必須對自我中心主義展開分析和批判。

二、對自我中心主義的批判

作為“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總是一種“自我”存在。何以如此認為?這應從人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屬性談起。

在談到人的本質問題時,馬克思有一個著名的觀點:“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8]501。人的“社會關系”的本質表明,人總是與他人發生著互動交往的關系,而正是在這種交往關系中,人當然地轉化成了一種自我存在,或變成了“自我人”。何以如此?因為“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8]533??梢?,人的社會關系的本質本身就表明了人都是“自我化”的人,即人只有把自己變成自我或主體、把他人變成他我或客體,才能形成主客體關系,才能從事一切交往實踐活動?;蛘哒f,所謂社會關系,總是自我與他我以及自我與他物之間的關系。

人的存在的自我性同時表明了“自我中心”的合理性。換言之,在生存論的意義上,自我中心應當是一種合理的思想或主張,因為以自我(包括個體自我或群體自我等)為中心是一切生命的本質現象。正如英國卓越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湯因比所分析的:“一方面,自我中心顯然是地球上生命的本質?!瓕τ诿恳粋€生物來說,自我中心是生物存在不可缺少的,是生命的必要條件之一?!盵9]12他還從認識論的角度指出了“自我中心”的客觀必然性:“人類觀察者不得不從他本人所在的空間某一點和時間某一刻上選擇一個方向,這樣他必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盵9]11

“自我中心”的核心是自利性或利己性。因為所有的自我主體,都有屬于自我的客觀的需要或利益,或者說,所有的“自我主體”都是在特定的需要或利益“武裝”下的社會存在者。自我在與他我以及與自然的交往中,始終遵循著趨利避害的原則或定律。對自我需要和利益的滿足與追求,是天經地義、客觀必然的。馬克思也看到了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利己性”:“現實的人只有以利己的個體形式出現才可予以承認”[8]46。在馬克思看來,利己的人,是市民社會的成員,是政治國家的基礎、前提[8]45??傊?,趨利原則或趨利定律是廣泛起作用的鐵的定律。

自我主體在求利活動中,一般有兩種選擇:其一,自我主體如果在與他我、與自然等的交往中采取互利共贏的原則,即在實現自我利益的同時又維護了他我和自然的利益或權益,那么,這樣一種理念和做法,就體現出了一種科學的共利性的價值原則。反之,如果自我在實現自我利益的過程中,采取了一種單邊主義或自大主義的極端化的做法,即只是實現或維護自我的利益,并破壞或損害了他我或自然的利益或權益,那么,這實際上就是采取了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價值原則。

湯因比曾在《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一書里對“自我中心”進行了辯證分析。他一方面看到了“自我中心”的本質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認為,“自我中心是一種理智的錯誤,因為沒有一種生物真正是宇宙的中心;自我中心又是一種道德的錯誤,因為沒有一種生物有權利以宇宙的中心自居。它沒有權利把他的同胞、宇宙、上帝和實在視為僅僅是為了滿足一種自我中心的生物需求才存在。堅持這樣一種錯誤的信仰并照此行事是一種狂妄自大的罪惡?!盵9]13湯因比此處對所謂“自我中心”缺陷和弊端的批判,實則是對自我中心主義的批判。

“自我中心主義”是一種從自我的至上性出發,或在將“自我中心”極端化、教條化的基礎上來看待世界并處理自我與他我或與周圍事物關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自我中心主義有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國家或民族自我中心主義、集體自我中心主義及個人自我中心主義等多種形式。其中,“人類自我中心主義”還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說法或提法,而在現實中存在并發揮著負面作用的基本上完全是群體自我中心主義(包括國家或民族自我中心主義、集體自我中心主義等)和個人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它將雙向互利的主客體關系,異變成了單向求利的主客體關系,呈現出了世界觀上的本我化、主體觀上的自大化、實踐觀上的唯我化、利益觀上的自私化以及在方法論上采取“走我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特點和做法。自我中心主義從合理的“自我中心”出發,卻在實踐中將其推向了極端,把自我中心的“為我”性變成了“唯我”性,這表明,自我中心主義實則是徹底的或極端的利己主義,其實質就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這種最大化在空間上表現為以自我占有和支配“他我”,在時間上表現為以當前壟斷或透支未來,從而造成了時空上的“孤島化”和“斷代化”的后果;在價值關系上,這種最大化就是只索取不回報,只關注自我的利益和需求,忽視自我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造成了權利和義務、獲利與責任的割裂以及價值關系上的單向單邊的利益索取關系;基于代價論的視野分析,這種最大化常常以對“他我”包括“他物”的利益或權益的損害來滿足自我的需求與利益,即“損人利己”或“損物利己”。

自我利益最大化地過程,其實也是共同體利益或整體利益自我化的過程,即自我主體在最大化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情況下,把共同體利益自我化或把“大我”利益“小我”化,這是一種通過種種手段甚至不擇手段來蠶食、擠占、掠奪共同體的整體利益的情況,亦即所謂的“化公為私”的情況。我們知道,自我與他我、與社會處于密切的共生互動的關系中,從而組成了一個特定的共同體。共同體中的成員或單位形成了整體“利益場”,即共同體有著共同的利益,這種利益其實是維護共同體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共同體的“利益場”中,如果某一個或某一些主體最大化的追求自我利益,那么,就會造成共同體內部利益格局的受損、社會關系的失調,從而會對共同體的根本利益或共同利益造成沖擊和損害。如“公地悲劇”的出現,就充分說明了自我中心主義的危害性。

自我中心主義是當今社會及其發展中比較穩定且普遍發生著深層次作用的一種價值理念。在觀念方面,自我中心主義使人們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極端利己型的思維準則;在實踐操作方面,自我中心主義在目標的確立、方案的制訂、手段的選擇等方面都以自我利益的追求為前提或基礎;在制度層面,自我中心主義總是基于最大化的追求自我利益的角度來進行制度設計或安排。

在眾多的自我主體中,不同的自我主體其地位、力量和作用等是不盡相同的,有的自我主體如發展水平高、影響力大的自我主體一般處于強勢地位,在某一共同體中時常發揮著支配性的作用;而有的自我主體則處于弱勢地位,其力量和作用就相對弱小。那些強勢的自我主體往往把自我利益看成是整個共同體的利益,把自我價值觀看成是整個共同體的“普適”價值觀。換言之,那些處于強勢地位的自我發展主體很容易產生自我中心主義的發展傾向,他們很容易把自我的發展模式理想化、教條化,甚至強制性地要求其他發展主體接受、采納自己的發展模式包括發展制度、發展價值觀等,從而導致了社會關系包括國際關系的緊張和紊亂。

自我中心主義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而言,自我中心主義造成了人的價值追求的趨同化、人格的奴化、自我的物化、社會的“散沙”化、社會關系的扭曲化或斷裂化的問題或后果。

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文化,在表面上看似乎豐富多彩,標新立異。但在這一現象的背后卻隱藏著驚人的一致性——大多數人在價值取向上都對權力特別是金錢或財富懷有深深的膜拜,整個社會在價值追求方面呈現出了趨同化的現象。當今社會的人們憤世嫉俗,表現出了強烈的“憤青”化,似乎富有批判性、反抗性,但在功利的誘惑面前,這種批判性和“憤青”化現象立馬消失或勁頭驟減,表現出面對物質功利的“奴化”或“屈膝化”現象。

自我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念及其實踐活動,在給他人和整個共同體造成了損害的同時,也嚴重損害了自我的全面自由發展。也就是說,自我中心主義武裝下的自我,首先是一個片面發展或畸形發展的自我,它把有著豐富社會屬性的、本應全面發展的自我變成了一個只知功利或疲于奔走在功利場上的經濟人或經濟動物或唯物質化的人,從而造成了對人的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嚴重傷害;其次是造就了一個不自由發展的自我,自我中心主義迫使人最大限度地追求眼前的物質功利,大大擠壓了人的生存空間,使人為物質功利所役使。自我中心主義支配下的自我,顯然是一個被嚴重異化即物化和矮化了的自我??傊?,當代社會的一些人是異化的、畸形發展的不自由的人,其既受自然的奴役――大自然正在以一種報復性的力量來奴役人,同時人還受物質功利的奴役。

自我中心主義的盛行,必然會削弱人與社會的整體理念或共生主義,使社會處于“散沙”化的狀態。換言之,自我中心主義武裝下的自我,如同一粒粒沙子,由于缺乏整體或集體意識的凝聚力,各自為政,相互計較和對抗,大大增加了社會運行的成本,降低了社會的整體安全性能。

自我中心主義還導致了“縱”“橫”兩維社會關系的對立和扭曲。從縱向關系的角度看,自我中心主義所主張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把還應屬于子孫后代的生存資源或資料提前拿來為我所用,從而損害了子孫后代的利益,把他們逼入了生存的困境。須知,我們腳下的生存資源既屬于當代人的,也是屬于我們子孫后代的。但不幸的是,自我中心主義的急功近利性使得當代人卻對現有的有限資源采取了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可怕態度。從橫向的空間結構來看,自我中心主義所主張的自我利益最大化,把屬于別人或別的主體的資源據為己有,或以別的主體的利益的受損為代價來滿足自我的需求,實現自我的利益,從而導致了橫向社會關系的緊張和對立。

總之,自我中心主義在哲學觀上破壞或違反了相互依存的原則(單邊或單向依附),在利益觀上破壞或違反了互利互惠的原則(自私自利),在發展觀上破壞或違反了共同進步、共生共榮的原則(一花獨放、一枝獨秀),在價值觀上破壞或違反了索取與付出或獲利與擔責相統一的原則(只獲利不擔責),在交往觀上破壞或違反了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則(自高自大或單邊獨大)。

三、走向共生主義

“今天我們所遇到的社會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都是由近代以來的自我中心主義造成的?!盵10]在羅爾斯看來,損害以致毀滅共同體的主要的罪不是利己主義,而是自我中心主義。羅爾斯特別強調自我中心主義是對共同體的主要犯罪,他認為自我中心主義是主要的罪,構成惡的根基,其他所有次要的惡都來源于它[11]。當自我中心主義普遍地支配著人們的思維觀念和實踐行為的時候,中外一些學者其實已經洞察到了其對社會健康運行與可持續發展所造成的危害。換言之,自我中心主義因其空間上的“孤島性”和時間上的“斷代性”等缺陷在導致了嚴重的發展問題的背景下而走到了盡頭,于是,一種能支配人類走出困境的新的價值理念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共生主義的價值理念。

“共生”首先是一個生物學上的概念。在美國學者林恩·馬古利斯看來,所謂共生是“不同物種的生物個體保持機體的相互接觸而生活在一起的系統”[12]1。進入20世紀以來,生物學有一個重要發現,就是認為共生是一種普遍的生物現象,是“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基本方式?!爸灰覀兞粢?,就能發現共生現象是無處不在的。對許多不同種類的生命說來,與其他生物間互相的機體接觸是一種沒有商量余地的需要?!盵12]2生物學研究表明,在生物界,既有生存競爭的一面,還有協同共生的一面。推動自然界進化的是共生法則,競爭只不過是共生過程中的一個方面。德國學者赫爾曼·哈肯在《協同學:大自然的奧秘》一書中就指出: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是共生現象,其中不同的物種相互幫助,而且甚至只有這樣大家才可能生存?!笆聦嵣?,大自然過程是牙磕牙似地緊密聯系著的。大自然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協同系統?!盵13]20世紀中葉以后,對共生的認識逐步擴展到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共生問題被愈來愈多的生物學以外的學者們所關注。人們普遍注意到,共生是宇宙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普遍狀態與基本方式。各種各樣的事物統一共生,在保持“自生”的同時也兼顧他物的生存,實現各自的發展又相互補益,這實際上是世界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道理。

社會領域當然也存在著“共生”現象。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共生體,這種共生體表明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物(如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共存、共利、共進、共榮的統一關系或共生性關系。這實則表明,共生也是人的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而國家、社會、集團(如單位等)、家庭等其實是人的共生性的基本表現形式或組織形式?!吧鐣采钡目陀^基礎是社會的系統性存在。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種普遍聯系又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而系統的根本特性就是其整體性。同樣,人類社會也是一個系統,同樣具有整體性這一最根本的特性。社會的整體性,實際上是指社會系統的有序關聯性,具體而言,是指構成社會系統的靜態的要素之間和動態的發展階段之間內在的、穩固的關聯性。而正是社會的系統性存在及其所擁有的整體性,構成了社會共生的客觀基礎。

一般而言,共生概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差異性的事物在特定時空中的共同存在即共在或共存;其二,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同存在的事物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需求、相互滿足的共利關系,即共存的事物間有共同的利益;其三,共存的事物間存在著差異和競爭,但這種競爭只能是一種合作性、和諧性競爭,而且只能在這種競爭中走向共進、共榮,絕非你死我活或兩敗俱傷。

既然在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共生法則,自然就有共生主義觀念意識的生成。當我們基于社會領域來把握共生主義,共生主義則是關于人類共生體的思想學說。換言之,共生主義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依存、互利共榮、協同發展的生存狀態和發展方式的一種觀念反映。

必須看到,共生主義是我們認識人類社會及其存在和發展的新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它超越了認識社會系統及其運行發展的二元分立的思維方式:其一,它一改以往人們主要從局域的、眼前的角度認識世界、追求發展的看法,而主要從相互依存的整體性的角度認識世界并推進發展活動;其二,它一改以往人們把社會關系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主要看成是一種競爭或斗爭的對立關系,而主要把社會關系看成相互依存、互利共榮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梢?,共生主義的內涵和品質與自我中心主義的自私自利、自我獨大的價值觀念及其實踐取向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共生主義主要包括這樣幾方面的內容:共在或共存意識、共和意識、共利意識和共榮意識。所謂共在或共存意識,是從空間結構的角度對生命體之間和生命體與周圍環境之間包括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共生關系的反映或把握。前已所述,世界的普遍聯系性,首先是指在特定時空背景下事物總是表現為一種“共存性”的聯系。換言之,生命體包括人在內其生存的本來狀態就是一種共存模式,這種模式就構成了生命體包括人在內的一種天然或本真的結構,共存意識正是對生命體天然的生存結構的一種反映。共存意識是共生主義的基礎性內容,正因為生命體的生存狀態呈現的是一種共存的天然結構形態,所以就為共生主義的生成提供了客觀的前提條件。共存意識要求人們認識事物必須認識事物存在的共存性聯系,看不到事物之間及其事物與環境之間的共存性聯系,就等于沒有認識到事物存在的本真狀態,這是不對的。

所謂共和意識,是從關系的角度對生命體共生狀態的一種把握或反映。生命體之間及生命體與周圍環境之間既然是共存的,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諧的,從共存必然要引出共和;而有了共存意識,還必須有共和意識,如果生命體之間或生命體與周圍環境之間不和諧,那么勢必會影響到共存??梢?,共和意識也是共生主義的重要內容,它表征著生命體之間及其生命體與環境之間應有的關系狀態,即這種關系必須是和諧或協調的,共和意識要求人們必須從和諧的角度來把握或促進生命體之間或生命體與環境之間的應有關系。

所謂共利意識是從實質性的角度或價值態的角度對生命體之間共生關系的一種把握。事物存在的狀態具有共存性,這種共存性要求生命體之間及生命體與環境之間要有一種和諧關系。就生命體之間及生命體與環境之間共生關系的實質來看,它們其實是一種共利關系,即生命體及生命體與環境之間是互利互惠的關系。共利意識要求人們在處理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環境間的關系時,不能采取損人利己的態度和做法,否則就違背了人的實踐行為的共利性要求或原則。在共利意識看來,互利則共生,互損則俱滅?!肮采钡姆椒ú皇且环较麥缫环交蛞环酱虻挂环降膯我环?、唯一法,而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幕パa法、雙贏法。

生命體之間及生命體與環境間的共生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或者說生命體之間及生命體與環境之間的共利性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呢?這就是共榮、共進即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因此,共榮意識是從目的或目標的角度對生命體及其與環境之間共生性關系的一種把握,它要求人們著眼于事物的共同發展,而不能采取一種我的發展是以別人的不發展為代價的態度。

總之,共生主義的主要內容呈現出了這樣一些維度:共存意識——表達的是共生關系的本體態或結構態,共和意識——表達的是共生關系的關系態,共利意識——表達的是共生關系的價值態或實質態,共榮意識——表達的是共生關系的目標態或功能態。共生主義的科學性顯而易見,它建立在主客統一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追求并建構雙向互利的主客體關系,從而呈現出了世界觀上的系統化、主體觀上的平等化、實踐觀上的共進化、利益觀上的共利化以及在方法論上采取“走我的路,也讓別人有路可走”的特點和做法。共生主義的價值觀念已逐步體現在當今人類的發展實踐中,如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等,其實就是共生主義的具體表現。共生主義反映著人類進步的必然方向,只有在共生主義的支配下,人類才能走出當前的困境,從而重塑和諧美好的未來。

[1] 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興,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76.

[2] 孫道進.環境倫理學的哲學困境——一個反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43.

[3] 汪信硯.人類中心主義與當代的生態環境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12).

[4] 任暟.“人類中心主義”辨正[J].哲學動態,2001,(1).

[5] 孫道進.人“類”中心論與“人類”中心論[J].貴州社會科學,2006,(2).

[6] 卡利尼科斯.反資本主義宣言[M].羅漢,孫寧,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0.

[7] 王雨辰.反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學——評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批判[J].國外社會科學,2008,(1).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湯因比.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M].晏可佳,張龍華,譯.成都:四川人民版社,1990:12.

[10] 張康之,張乾友.從自我到他人: 政治哲學主題的轉變[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3).

[11] 何懷宏.青年羅爾斯論共同體及對“自我中心主義”的批判[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5).

[12] 馬古利斯.生物共生的行星——進化的新景觀[M].易凡,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13] 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79.

[責任編輯:高云涌]

2015-07-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整體性發展研究”(15BKS128)

邱耕田(1964—),男,教授,從事發展哲學研究。

B1

A

1002-462X(2015)10-0008-07

猜你喜歡
生命體中心主義共生
超越霸權中心主義——主權平等的第三世界歷史經驗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環境哲學視域下的人類中心主義辨析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奇異的生命體
更 進 一 步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