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教無類”的是與非

2015-02-25 10:35莊紫園張祥浩
學術界 2015年12期
關鍵詞:王夫之論語孔子

○莊紫園,張祥浩

(東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一、從接收教育對象層面上理解“有教無類”,符合孔子思想實際

古今多數的學者,都從接收教育對象的層面上解釋孔子的“有教無類”。漢馬融《論語古注集箋》謂:“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奔词钦f,接收教育對象,不應有種類的區別。南朝皇侃《論語義疏》說:“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边@是說,人雖有貴賤身份的不同,但接收學生,卻不應有貴賤的不同。宋邢昺《論語注疏》云:“類謂種類,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彼貜土笋R融、皇侃的見解,強調接收學生,不分尊貴和卑賤。朱熹認為,“有教無類”意指:“不分善惡之殊,同在教育之列”,以先天言,人有善惡的分類?!坝薪虩o類”即不論先天善惡的人都給以教育。近現代學者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則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等’區別?!薄?〕這也是說,在接收學生上,不應有貧富地區上的區分。雖然不能認為這些注譯沒有差異,但就其認為“有教無類”是接收教育對象上說,則是一致的。如當代學者匡亞明指出:孔子的有教無類“即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這充分表現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開創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國教育史上劃時代的革命創舉?!薄?〕當代學者馮友蘭先生認為孔子“如此大招學生,不問身家,凡繳學費者即收,一律教以種種功課,教讀各種名貴典籍,此實一大解放也?!薄?〕當代學者郭沫若也說:孔子“不分貧富,不擇對象,他是‘有教無類?!薄?〕

筆者認為,從接收教育對象的層面上理解孔子的“有教無類”,這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實際的??鬃釉f:“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薄?〕束修即一束干肉脯,是古代的見面禮。朱熹說:“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無不欲其人于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茍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也?!薄?〕古代的禮節,提倡學生主動來受教,而不主張教師主動去施教。執束修為禮來受教,這表明他有學的愿望。所以行束修以上者,孔子就無有不教之理。

孔子的學生,有地域的不同,身份的不同,亦有年齡、才能、個性的不同,還有從學目的的不同。

從地域上說,孔子的學生中,有來自齊魯、宋衛的,亦有來自晉楚、吳陳的。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路、顏回、閔子騫、冉有是魯人,高柴、端木賜是衛人,言偃是吳人,子張是陳人,樊遲、公皙哀是齊人,司馬耕是宋人,任選、公孫子石是楚人,秦祖、壤駟是秦人,公肩定、叔仲會是晉人,不管來自何地,孔子都給以教育,這是地域的“無類”。

從年齡上說,孔子的學生彼此相差很大。子張小孔子48歲,曾參小孔子46歲,公西華小孔子42歲,子游小孔子45歲,有若小孔子43歲,原憲小孔子36歲,樊遲亦小孔子36歲。在孔門,這些人屬于少年派人物。而漆雕開小孔子11歲,閔子騫小孔子15歲,子路小孔子9歲,顏路小孔子6歲。在孔子學生中,曾皙與曾參,顏路與顏回都是父子,不管年齡大小,只要肯來學習,孔子都給以教育。這是年齡上的“無類”。

從身份上說,南宮適是貴族,子貢是商人,顏回、原憲是貧士,公冶長是罪徒,他們來投孔門,孔子都加以接納。這是身份上的“無類”。

從材質上說,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長于德行;冉有、季路長于政事,宰我、子貢長于言語,子游、子貢長于文學,他們各有所長,而孔子都給以教育。這是材質上的“無類”。

從個性上說,子張邪僻,曾子遲鈍,高柴愚直,子貢謙遲,樊遲疏懶,他們的個性雖然不同,孔子皆收在門下,這是個性上的“無類”。

孔子所以主張“有教無類”,在于他認為人人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即令是沾染了惡習的人,也可以成才,正像一件臟衣服,通過洗滌,依舊可以變干凈一樣。故朱熹注孔子的“有教無類”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孔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復論其類之惡矣!〔7〕朱熹把孔子有教無類的類只理解為善惡之類,雖有失全面,但他認為從孔子主張人人皆可以教育成才來說,是符合孔子教育思想的實際的。

孔子的這一做法,并不為所有的學生所理解?!墩撜Z·述而》載,“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被ムl這個地方的人多習不善,但互鄉的少年來求教,孔子還是熱情地予以接待,門人不理解,孔子就說,允許其進步,不允許其退步啊,何必疾惡其甚呢,人家修己而來,就不應該追究其既往啊??梢娍鬃幼鳛橐粋€教育者,有著廣闊的胸懷,這一胸懷,就是有教無類者的胸懷。

在《荀子·法行》里,也載有孔子不拒來教者的故事?!斗ㄐ小防镎f:南郭惠子曾問子貢說:“夫子門下的人怎么這樣繁雜啊?”子貢回答說:“君子正身以教人,凡是來的都不加以拒絕,想離開的也不加以阻止。這正如良醫的門下多病人,矯正曲木的檃栝旁邊多曲木一樣。所以孔門人員的繁雜也就沒有奇怪了?!苯逃且哉藶槭碌?,如果學生不需要提高和矯正,那還要教育做什么?子貢的這一思想,也就是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

筆者認為,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接納教育對象的層面上說,無疑是積極的,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因為在孔子的時代,學在官府,只有貴族的弟子可以入學,而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不可能進學校的。而“有教無類”主張,只要愿意接受教育的,都要給以教育,這就破除了教育上尊卑有別,貴賤有等的門禁,體現了教育應當公平的思想。當然,在古代社會,孔子和儒家的有教無類是否在實際上得到了貫徹,這是大有疑問的。因為教育上無類或是有類的問題,不純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解決社會層面的尊卑、貴賤、貧富差異的問題,教育上的有教無類就不會真正實現。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依然未能做到有教無類。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雖然取消了大學錄取要看家庭成分的做法,但除了九年義務教育外,無論是大學還是高中,依然還要有考試成績以區分考生的類別,并不是每一個青年想進哪個中學、哪個大學就可以進入該校的。在現階段,教育的公平,不是體現在“無類”上,而是體現在“有類”上,即以考試成績的類別作為是否錄取的依據。這些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雖然無論是高考還是中考,每年的錄取率都在提升,但還不是人人都能入學。在將來,我們是可以完全做到“有教無類”,亦即全民教育的。

二、從施教層面解釋“有教無類”,沒有合理性

有教無類是指接收教育對象,不分貴賤貧富,只要愿意接受教育,都要給以教育,已如上述。但后世的學者,并不都是從這一視角理解“有教無類”的。清王夫之認為,教必有類,而不能無類。朱熹釋孔子的有教無類,以為凡是愿意接受教育的,不論其善惡,都給以教育。王夫之不以為然。他說:“故惡人必不游君子之門,而君子必不取惡人而教。其行乎其所行,止乎其所止。與天之不以人之聰明畀之鳥獸,其揆一也。今云‘不復論其類之善惡’,豈其然哉?”在王夫之看來,教育者必先分清善惡,只有對善人才給以教育,而對惡人必拒絕教育。這與天只給人類以聰明,而不給鳥獸以聰明是一樣的道理,怎么可以說只要愿意學,而不復論其類的善惡呢?不分類的善惡皆教,王夫之認為這是釋氏的教法,“釋氏惟不加揀別,故云‘眾生無邊誓愿度’?!薄?〕而圣人之教,怎么可以不加揀別,不分類族呢?

那么,孔子的有教無類又是什么意思呢?王夫之認為,夫言“有教者,言君子之有其教也,非謂盡人而有之以為教也,‘教’之為言,非授也,以言乎所以誨人之條教也?!逼溲浴邦悺闭?,言教也,非言人也,言君子設教以教育,其為道也,高者無所私授,卑者無所曲引;示之以大中至正之矩,而不徇以其類,或與深言之,而或與淺言之也?!?〕孔子有教無類的“有教”,是指君子教人的條教,亦即今日所說的教案。所謂類,是指施教,并不是指作為教育對象的人。有教無類是說君子設教的教理,是“大中至正”之道,具有普世的意義,既不是對高者是一套講法,對卑者又是一套講法,對一些人與其深言,對另一些人與其淺言。他把有教無類,說成施教中教理教案對不同的人不作區別。

王夫之強調,有教無類就是施教中不分類而教?!肮什┪?、約禮所以教眾人之弗釁,即以教顏子之竭才,下學之即以上達,而無不上達之下學也。有其已高已美而不可引之以近;有其極博極詳,而不如與之略。若分類而教,則道本一而二之,教之適以迷之矣。夫子之言此,以辟立教者之無本徇物,而止望教者使可企及之妄冀。傳注于此不審,其叛而之釋氏者幾何哉?”〔10〕在王夫之看來,《論語·子罕》載孔子教顏淵博文約禮,亦即《論文·顏淵》謂孔子教眾人的博文約禮??鬃硬]有因顏淵和眾人不同而條教亦有不同。如果孔子分類而教,那就把本來統一的道一分為二了。如此,雖說教之,乃適足以迷之。朱熹的傳注不了解這一點,這就滑向了釋氏的不揀善惡而教的泥潭。顯然,王夫之是把“有教無類”理解為在施教過程中教理不因學生的不同而作分類,或予深言,或予淺言,他是在施教的層面上理解“有教無類”的。

筆者認為,王夫之的這一觀點,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是相悖的。在施教的層面上說,孔子并不是不分類別的??鬃诱f:“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薄?1〕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知以大道,中等智力以下的人,則不可以告以大道。也就是說,施教的對象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教授的內容也不一樣。

至于王夫之所說的“大中至正”之理,亦即關于仁孝的普世道理,孔子也是對象不同,而施教的內容也不同的?!墩撜Z·為政》載,孟懿子問孝,孔子的回答是“無違”,即不違背禮節為孝。孟武伯問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憂”,意為不使父母操心是孝。子游問孝,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為對父母如果只有養,沒有敬,這與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換一句話說,敬父母即是孝。而子夏問孝,孔子的回答卻是:“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為對父母,以和顏悅色為難,服勞奉養不足為孝。所以如此,這是因為在孔子看來,四人的材質不同,必須有針對性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宋程子說:“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薄?2〕這就是通常所謂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因類而教,而不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就接納教育對象而言,而不是就施教過程而言。如果把有教無類看成是一個施教過程,這就與因材施教相矛盾。王夫之以“教必有類”反對朱熹的善惡皆教,雖有其一面的道理,但從施教的層面上理解孔子的“有教無類”,則無合理性。我們今天大學里的公共理論課,不管是綜合大學、文科院校、工科院校、師范院校,亦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都是一個教本,一個教法,也是施教層面上的“有教無類”,需要改革。

三、從教育結果層面上解釋“有教無類”,有待商榷

有學者認為,“有教無類”是指通過教育,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類別。他們認為,有教無類其實是說“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他們把有教視為原因,無類視為結果,有教與無類二者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而不是把無類看成是有教的前提。當代學者胡適認為“‘類’是種類,是階級。若是看了墨子講的‘類’和荀子講的‘類’,然后再來解釋孔子的‘有教無類’,可以知道此處的‘類’就是種類,就是階級。有了教育就沒有種類,就沒有階級?!薄?3〕也就是說,胡適認為“有教無類”是指通過教育,人與人之間再無種類、階級的差別?,F代學者張松輝認為:“有教”是“有了教育”的意思,“無類”是指“品行無差別”。概括起來說,就是“有了教育,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品行趨向一致,不再有善惡之分”〔14〕;現代學者蒙金含則認為,許慎的《說文》中對“類”的解釋是“種類相似”,它有兩個含義,一是種類的意思,二是“種類相似”的意思,蒙先生同意“種類相似”這個意思。而且蒙先生認為:“因為種類都是善的,所以種類相似。因此,‘有教無類’的意思就是指通過教育,‘不能(者)’也就不斷地向‘善(者)’靠攏,并最終達到善”〔15〕;另一現代學者曾玲首先從句型結構的角度指出:“有教無類”與“有備無患”的結構完全相同:“有教”與“無類”是條件關系,即“有教則無類”。并提出:“其實,‘有教無類’的‘類’,是指人的智能的種類,即智愚賢不肖的差別,通過教育,可以使愚者變智,不肖者變為賢,從而縮小乃至最終消滅智愚賢不肖的差別?!薄?6〕上述幾位名學者都是從教育結果層面來解釋“有教無類”的,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商討的。

教育能不能改變人們之間的原始類別呢?經過教育,愚者變智,不肖者變賢,從這個意義上說,當然是可以的。但這并不是必然的,一定如此的。有教無類的類,是指人的貴賤的身份差別,貧富的經濟差別,智愚的材質差別與賢不肖的道德差別。就貴賤貧富而言,在殷周世襲的社會里,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都不是由教育決定的。況且教育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平民百姓絕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談不上通過教育改變一個人的身份。在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后,雖然嘗有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例,但這是極個別的,并不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要想通過教育消除人們社會身份的差別,是很難的。

就智愚賢不肖的差別而言,教育改變這種差別雖然比改變貴賤貧富的類別要大,但也不是必然的。以孔門而言,史稱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三千弟子中,除七十二賢人外,其余人的具體情況如何,史無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一定不象七十二賢人那樣賢智,如果還有象七十二賢那樣,歷史一定會有記載的,可見孔門的三千弟子,絕大多數依然是平庸的,并沒有達到賢者智者的境地。以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成賢成智而言,孔門的學生,改變其原先的類別,達到賢智的境界,才2.4%。這也就是說,人們材質道德的改變和成就是要靠教育的,但教育并不會必然改變和成就人們的智慧和道德。

在中國教育史上,明王守仁是孔子之后主張有教無類最積極的教育家,一生接引四方學者,講學不已,誨人不倦?!赌曜V》記其在滁州督馬政,日與門人遨游瑯琊瀼泉間,學生日夕環龍潭而坐者就有數百人。平藩歸越后,在稽山講學,每臨講座,前后而聽者三百余人。有朋友曾致信王守仁,勸其“撤講慎擇”,王守仁復信說,“有教無類”在他乃是情不容己,當此道衰學絕之時,有人來拜師求學,真有所謂“空谷足音,見以人者而喜矣”的心境,怎能不加以接納呢?雖然在來學者中間,難免有濫竽之人,但卻不可以因此而加以拒絕,因為在這里也可以找到真心于圣學的人。不是不知道淘汰的結果要去其八九,然而究竟不能舍沙而別去淘金。由此可見,改變賢愚要靠教育,但教育并不能必然改變人的智愚賢不肖。即令是儒學教育大家,也并不認為只要“有教”,就可以做到“無類”的。

因此,筆者認為“有教無類”并不是“有教則無類”的簡略。如果“有教無類”就是“有教則無類”的簡略,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是“有教必無類”的簡略呢?依前說,有教與無類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依后說,“無類”不就是“有教”的前提嗎?所以,理解“有教無類”,只能依據孔子的教育實際,而不能通過增字或減字的做法的。況且,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把不同類別的人打造成清一色的沒有差異的同一種類。而是長者成其長,短者變其短,因材成人,為社會所用。

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表明了對教育機會、權利的公平、平等的一種樸素的追求。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是第一個打破“學在官府”,興辦私學的人。當然,在二千多年前的時代條件下,真正的“有教無類”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有教無類”所蘊含的教育公平思想卻有著橫跨古今的深遠意義。

目前,我國現代教育出現了比孔子時代更為復雜的情況,雖然我們基本完成了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艱巨任務,但在教育公平和教育普及方面,依然任重道遠:基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盡如人意,優質教育資源的供求關系更失衡,現在還存在一些厭學的學生,等等。因此,我們的教育要取得效果必須經過教育者受教育者雙方的努力,正像孔子所言:教師要“有教無類”,學生也要積極向學,教育的目標才能達成。

四、結 語

由上可知,孔子的“有教無類”比較合理的解釋,亦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愿意來學,我都教育,沒有貴賤、貧富、賢愚、地域、年齡的區別。也就是說,有教無類這是就接納教育對象而言,而不是就施教過程言,也不是就教育結果言。以施教過程言有教無類,就與孔門的因材施教相矛盾,以教育的結果言有教無類,就與孔門的教育實際相違背??鬃佑薪虩o類的積極意義,在于強調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體現了受教育的公平性。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有啟發和借鑒的意義。教育由于受社會經濟的制約,我們今天雖有極大的發展,但依然沒有達到有教無類,在非義務教育中更是如此。但有教無類始終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注釋:

〔1〕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0頁。

〔2〕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90-291頁。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5頁。

〔4〕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99頁。

〔5〕孔丘等:《四書五經》《論語·述而第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第12頁。

〔6〕朱熹注:《四書集注》《論語·述而第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90頁。

〔7〕朱熹注:《四書集注》《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164-165頁。

〔8〕〔9〕〔10〕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45、446、446頁。

〔11〕孔丘等:《四書五經》《論語·雍也第六》,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第12頁。

〔12〕朱熹注:《四書集注》《論語·為政第二》,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53頁。

〔13〕胡適:《容忍與自由:胡適演講錄》,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年,第232頁。

〔14〕張松輝:《關于“有教無類”的另一種解釋》,《齊魯學刊》1989年第6期,第93-94頁。

〔15〕蒙金含:《“有教無類”思想再探》,《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S1期。

〔16〕曾玲:《孔子“有教無類”辨》,《作家》2008年第7期,第122頁。

猜你喜歡
王夫之論語孔子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心送
王夫之《說文廣義》考訂《說文》析論
《論語·為政第二》
半部《論語》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心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