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黃姚古鎮文化的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

2015-03-09 01:38李瑜
亞太教育 2015年3期
關鍵詞:黃姚古鎮語文課程

文/李瑜

融入黃姚古鎮文化的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

文/李瑜

廣西賀州市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民族風情古老多姿,古樸奇異的民風民俗引人入勝。其中,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廣西名鎮——黃姚古鎮就位于廣西賀州市昭平縣的東北部。黃姚古鎮是壯、瑤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稱為黃姚。黃姚古鎮完好的保留了古老的建筑風貌,延綿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及淳樸的社會民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集聚地,也是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地。筆者針對家鄉民族地區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資源匱乏教育現象,試圖通過利用家鄉的古鎮文化優勢開發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對推動民族地區的課程改革,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興趣需求,更好的反映古鎮文化的豐富性、獨特性及培養民族地區學生保護古鎮文化意識有獨特的推動作用。

黃姚古鎮;民族地區;開發;利用

一、融入黃姚古鎮文化的民族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可行性

黃姚以“夢境家園”的“小桂林”之稱享譽區內外。鎮內的建筑按九宮八卦陣勢布局,屬嶺南風格建筑,與周圍環境形成一體,悠閑的姚江自鎮中盤旋而過,幾條青石板小路錯落其間,鎮中老屋、古榕、石橋讓人依稀感受到那個年代的熙攘與繁華。人文景觀則有韓愈、劉宗標墨跡,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紀念館、錢興烈士塑像、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駒等文化名人寓所,以及許多詩聯碑刻。由于古鎮地處少數民族聚集地,鎮上除了民風淳樸,古意濃濃外,還完好的傳承著當地的民風民俗。因而,黃姚古鎮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黃姚古鎮的建筑文化、詩聯文化、牌匾文化、宗祠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文化及影視文化等多個方面。

(一)地域條件:黃姚古鎮蘊含豐富的課程資源

筆者試圖利用黃姚古鎮優質的歷史文化資源對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進行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從本民族地區及學生的實際出發,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地區語文教材。長久以來,本民族地區教學過分舍近求遠,大大忽略了近在的寶貴文化素材。特別是民族地區的語文作文教學,民族地區的學生作文寫作常有捉襟見肘之窘,搜腸刮肚之苦,作文呈虛、大、空之趨,同時過分依賴作文樣本,寫出的作品雷同之多。究其民族地區語文作文教學落后之根本還是缺乏寫作素材,對本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視而不見,不知利用而致。關于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黃姚古鎮文化尤其歷史性、人文性、鮮活性等多方條件可作為內容入選進行利用與開發。下面,筆者就選取現實生活中最為民族地區學生理解并接受的幾個有關語文寫作的人文素材進行簡單分析。

1、黃姚古鎮的建筑文化:黃姚古鎮建在如詩如畫的自然環境中,古建筑由明清時期保留至今共300多座,多數保留明清建筑風格,呈九宮八卦陣勢,磚大、墻厚、房高、院深是黃姚建筑最大的特征。建筑布局上,建筑與周圍山水融為一體,呈虛實、高低、聚散等構建之趨,達到了移步換景之效。除了多變的構建布局外,黃姚古鎮的建筑也呈現出奇異之美學。街石雕、磚墻雕工藝精美極致,梁栓、墻面、天花更是雕梁畫棟,栩栩如生。

加強民族地區學生對黃姚古鎮建筑結構的觀察,試圖培養民族地區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事物、發現生活多彩并能針對觀察到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認識感受,將其轉換成有創造的表達力。教師可以將語文課堂延伸至黃姚古鎮中,通過實景、實物、實情的觀察,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語文寫作素材,帶領學生做好隨行筆記,并以周記、觀察日記等形式進行記錄,最后做好觀察歸類,利用本土優質的文化資源進而擴大語文的知識面。

2、黃姚古鎮宗祠傳統文化: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及血親關系為直接紐帶,把整個家族的成員聯系起來,并形成宗族內部強大的凝聚力和親和力。黃姚古鎮以黃姚兩姓為主,各姓都建有祠堂,共11座,祠堂坐落于該姓氏比較集中的中心地,是以同姓和血親關系為直接紐帶而構建祠堂的典型。祠堂的建設不僅是后輩對逝去前輩的祭奠,同時也是一股質樸的精神源泉,人們血脈相連,同心同德共同構建和諧家族。宗族之間的和諧并非只體現在同姓血親關系中,為了與外宗族保持大和諧,黃姚古鎮當地人還構建了公共祠堂,宗族間除了共同祭祀祖先外,公共祠堂更大的作用是便利各宗族之間商議宗族事務,協調族眾關系,它更像一個較大的為族眾提供聯系的聯絡點,起到規范宗族秩序,維護宗族之間和平的作用。

語文課程大目標旨在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試圖通過民族優秀文化熏陶感染,提高國民的道德修養,增強國民愛國、愛家、愛他人的意識。教師需帶領學生深入了解黃姚古鎮宗祠文化,通過對本民族地區宗祠文化的對比分析,增強民族使命感,民族文化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影響至深。

3、飲食文化:黃姚古鎮被列入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原因之一就是黃姚古鎮的美食享譽東南亞。其中佐料佳品——黃姚豆鼓,更是配菜時的調料伴侶。

豆鼓并非黃姚古鎮獨有,但是當地人民經過長期摸索,再利用黃姚得天獨厚的優質泉水及當地適宜氣候,取仙人古井仙水釀制而成。其制作工序也是繁瑣精細,分洗、蒸、浸三個環節,看似簡單,但每道工序都得嚴格遵照生態基本工序,因而榮獲“豆鼓之鄉”的美名。

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入生活中學習語文才會收獲更多的知識,學習更重要是豐富學生的生活而并非過度強調原課本知識的汲取。因而融入黃姚古鎮文化中的飲食文化于民族地區語文教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勢在必行,讓學生走進黃姚古鎮,感受臨近的生活尤為重要。

(二)實踐基礎:

民族地區語文教育長存的問題表現于教學資源匱乏,更缺少一批專業開發本土課程資源的教師。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課程資源不僅局限于專題或校本教材的專業開發渠道,還適用于普通教學中的本民族文化,讓學生自身挖掘對本民族地區文化的體驗,進而更好理解所學的課程。

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以黃姚古鎮為例,學生從小生活在古鎮,雖耳濡目染但處于無意識觀察,因而不能將古鎮文化視為激發學習語文知識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民族地區的教師加強對本土文化開發的意識,激發學生善于觀察,帶領學生積累黃姚古鎮已形成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自然景觀的本土知識和社會經驗。這種將教學內容構建在學生已有的經驗的教學方法,更易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應該更富于創新的活力,擴寬語文學習的途徑及方法,利用本土優質文化資源,使民族地區的學生在學習內容及方法上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及審美需求,進而不斷提升民族地區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原動力。

二、融入黃姚古鎮文化的民族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必然性

本理論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展開,啟動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面實行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管理,增強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地方擁有了選擇權就意味著除了國家課程之外,地方可以根據地方需求和當地特色,通過對地方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由此可見,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因而,利用賀州市黃姚古鎮的優質歷史文化資源對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進行地域化、校本化開發,為民族地區語文課程教材的編寫及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撐,滿足民族地區學生多元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民族地區學生熱愛本土文化的情懷。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

[1]朱其觀.構建人與白然和諧發展的哲學思考——以黃姚古鎮文化內涵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09):21—23

[2]滕志鵬.廣西黃姚古鎮生態景觀的文化構成[J].藝術地理.2009(01):114—115

[3]倪文錦.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蒼銘.黃姚古鎮形成與存留原因分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04):92-96

李瑜,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黃姚古鎮語文課程
夜黃姚
記住黃姚
古鎮黃姚
黃姚:驚艷了時光
古鎮之旅
古鎮——鎮遠古鎮
同里古鎮
千年古鎮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