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我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構建的有效途徑

2015-03-11 20:39劉妍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應急管理長效機制

劉妍

摘 要: 大量研究表明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發生會對個體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有的甚至綿延幾十年甚至伴隨終生。我國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從新疆克拉瑪依火災事件開始,至今已有二十年,雖然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參與者也越來越多,現階段干預工作中卻仍然暴露出無序性、盲目性、重復性、缺乏持續性等問題。我國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的構建,應從法制建設、政府角色、社區服務和人力資源建設等方面形成“政府為主導,社區為基本點”的格局。

關鍵詞: 應急管理; 心理危機干預;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 B849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411/j.cnki.sxsx.2015.01.01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突發事件、事故災難對人的心理沖擊是巨大的,在我國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完善的今天,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在危機發生后,都越發重視心理危機給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且這種影響是無法忽視的。唐山大地震過去22年后,張本等對地震孤兒的調查結果顯示,23%的被調查者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地震發生30年后,孤兒的創傷后應急障礙患病率仍達12%。[1] 2005年湖南某煤礦發生礦難,侯彩蘭等對112名幸存男性礦工進行調查,發現礦難后2個月,50%的被調查個體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礦難后10個月,這一比例仍為30.6%。[2]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國學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比如趙高峰等對地震極重災區780名受災群眾所作的心理狀況調查顯示,30.9%的被調查者患有急性應激障礙;[3] 廣東省衛生廳心理救助醫療隊,在地震后第9天即對安置點災民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31.1%的被調查者有抑郁癥狀,其中3.8%為重度抑郁,12.9%的被調查者存在自殺觀念。[4] 羅興偉等對受災群眾于地震后一個月內所做的調查顯示,45.9%的被調查者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5] 震后六個月范方等對都江堰地區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患有創傷性應激障礙的被調查者達15.9%,40.8%患有焦慮型情緒障礙,抑郁的檢出率也高達24.4%。[6] 耿富磊等在汶川地震后18個月在1287名都江堰地區青少年中檢出363人有睡眠問題,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163人,抑郁410人,焦慮509人。[7] 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難,災后一個月內,馬彬等對住院的幸存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時間內有38.1% 的被調查者感覺非常緊張、無緣無故地害怕和驚恐;28.6%和 31.7% 的被調查者在絕大部分時間甚至全部時間內,感到手腳麻木和刺痛,且常出現噩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癥狀。[8]

心理危機的反應即是心理應激。而有研究更是發現,心理應激不但對當事人產生影響,還會對準媽媽腹中的胎兒產生影響。李暉等人所做研究發現母親受孕期客觀存在意外傷害、喪偶、緊張、憂慮等特定因素刺激的影響,胎兒出生時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包括: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和一般評估。)結果分值小于37分的達97%,而對照組胎兒NBNA評定分值大于37分的達97%,這反映出心理應激乃至心理危機對個體產生嚴重影響的同時,還通過母體對下一代產生了影響,表現在下一代的發育狀況上。[9] 也曾有報道指出汶川地震后再孕媽媽的流產率非常高,有專家認為這仍是心理因素導致的。[10]

綜上所述,事件發生后對相關群體的心理危機干預是重要的、更是必須實施的援助工作。而且從災難所造成心理傷害的持續性和深遠性可以看出,短期的心理危機干預和長期的心理重建都應納入到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國外的案例無不印證了這一觀點。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針對嚴重受災的兵庫縣,日本政府將重建工作分為緊急——應急對應期、復舊期、復興前期和復興后期四個階段來展開,而且這項工作持續時間長達10年,被譽為“不死鳥計劃”。為了積極落實這項計劃,日本政府在建立創傷治療中心的同時設立了心靈創傷治療研究所,積極開展針對創傷后應激障礙和心靈創傷等的調查研究。此外,為更好地向學生提供心理創傷救助,在受災地區中小學中設置“教育復興負責教員”和“學校個人生活指導員”,負責教員和學校個人生活指導,并積極與家長和相關機構開展合作,完成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11] 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起步還比較晚,還存在諸多不足。

(二)工作現狀

一般認為,1994年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專家對新疆喀拉瑪依火災受傷者家屬開展心理援助,標志國內第一例正規心理危機干預行動的誕生。此后,在1998年的長江特大洪水、2000年洛陽特大火災等災難事件中都出現了心理干預專家組的身影。同年,杭州市政府批準成立“杭州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隨后南京、深圳、廣東、北京及上海等城市也先后建立了各種心理干預機構。2003年,SARS危機,我國首次大面積、全方位地介入公共危機的心理援助工作,期間對發病者、疑似者、接觸者、隔離者、一線醫護人員、應急服務人員、志愿者等做了大量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我國公共危機心理援助走向專業化的標志,在于北京師范大學成立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作為一個常設機構開展危機應對與危機干預的研究和服務。2004年,全國首個心理危機干預網站由北京回龍觀醫院下屬的干預與研究中心創辦。2007年l月,廣東成立了快速的心理危機干預反應機制:心理危機干預聯盟。[12]2007年,我國公安部門組建了心理干預援助專家組,進一步提高了災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水平與專業性。[13] 2008年,我國南方遭遇百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由心理專家組成的心理援助隊為受災、受困人員穩定情緒、提升安全感做出了很大貢獻。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當時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空前重視,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心理工作者大量涌向災區。汶川地震發生后,5月15日北京安定醫院——作為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心理危機干預的專業機構,組成20人的心理危機干預小組奔赴災區;[14] 衛生部于5月17日組建了心理危機干預醫療隊深入災區,這是國家救災醫療行動中第一次出現專業心理危機干預組織。[15] 同時,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部分省市政府、高校、科研單位和志愿者隊伍等迅速集結起來,組成心理援助隊伍趕赴地震災區。截止2008年5月18日,地震發生剛剛過去6天時間,至少有50支心理援助隊伍到達災區開展心理撫慰工作。[16] 這些隊伍除了心理專業人員外,還有自發的志愿者。這說明政府在重視災區的物質援助和衛生防疫等工作的同時,開始重視對災區人民開展心理危機干預。也是從那時起,心理危機干預這項工作開始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志愿者蜂擁而至,積極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其中不乏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據估計,地震發生后,趕赴災區的心理咨詢師一度達到2000多名,有的受災者,在短短一個月內就被十幾名不同的心理咨詢師“咨詢干預”過,更有甚者不得不重復填寫了16次問卷,這種無序的工作狀態對災區人民而言,不但不能幫助他們盡早走出地震帶來的痛苦,反而可能帶來多次傷害。[17] 地震發生3個月后,志愿者們開始集中撤走。而此時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顯然并沒有結束,甚至只是開了個頭。

2009年4月21日四川省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自殺身亡,他是震后第三個自殺的北川干部。[18] 成都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盧勤認為,馮翔的自殺是地震災區的心理干預逐漸“退熱”后的一次警醒。他同時認為迫切需要構建長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需要密切跟蹤高危人群,并積極普及心理干預知識,提高人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便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及時掌握危機征兆,利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有效開展。此外,他呼吁在全社會范圍內搭建心理干預平臺,延續心靈關懷,幫助災區人民走出傷痛。

2008年7月8日,在第二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的開幕式上,曾4次趕赴四川災區參與救援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張侃就指出:心理援助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構建和完善國家心理危機干預應急機制,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專業技能需要在心理學工作者中進行普及與提升。同時,他建議構建一個長效機制,用以確保心理干預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而這一長效機制也具備高效地應對其他突發事件發生的能力。[19]

早在2007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工商聯會長童石軍將《建立縣、市、省三級心理危機干預與預警機制的建議案》提交當年的兩會進行審議,該提案建議將心理援助納入到公共衛生干預工作中,同時以縣、市、省三級行政單位為基礎,構建心理危機干預與預警機制。人們把這一提案稱作“快樂提案”。[20]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在我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且成績突出。如,2014年3月1日發生的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案及3月8日馬航失聯客機事件發生后,都有心理危機干預人員對受害者及其親屬進行心理撫慰的報道。[21][22] 這當然是令人欣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救援隊的組成往往是事件發生后的臨時行政命令或社會團體和公益組織的自發行為,這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也暴露出我國目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現狀,即缺乏常態化的工作機制,缺乏制度保障等等。

(三)問題的提出

綜上所述,我國應急管理中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目前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工作開展存在無序性和盲目性;二是工作的持續性無法保證;三是因為沒有統籌和組織協調,出現工作的重復性,并大大影響此項工作的實效性。而這三方面的問題必須通過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來解決。

二、我國應急管理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構建的有效途徑

應急管理中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順利、有效的開展,需要多方面有組織的、系統性的支持,這包括組織機構、相關制度、法律法規、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的支持,它涉及政府組織架構、權責分配、社會專業資源的整合及其協作等。所以說,是一項巨大且復雜的工程。而我國這方面的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

(一)進一步完善心理危機干預的法律制度

2013年頒布的《精神衛生法》強調了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礙的預防工作,明確了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范圍,強調了在災害情況下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必要性。但是沒有明確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施機構、職能、權限、運作方式、資金來源及人員準入標準和管理培訓等,沒有進一步規范和管理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實際開展。這就造成了我國目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僅憑臨時的行政命令和NGO組織的熱情,無疑,這樣的狀況并不利用此項工作持續有效開展。另外,應急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且不可避免地需要各級、各部門的組織、協作,這需要應急協作相關制度的出臺,來引導和約束各方相互配合,達到目標。因此,應盡快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法律制度體系,讓各級主管部門及專業機構各司其職、發揮自身職能優勢,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確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明確政府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的角色

1. 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和有效運行首先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地位的作用,其次才是社會、市場、個人等共同、積極參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政府如何更好地發揮其主導作用是應急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黃靜從立法、組織協調和宣傳教育三個方面闡述了心理危機干預中政府的主導工作;[23] 曹蓉等人在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法律的確立、心理干預知識普及、干預平臺的構建和人才培養等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政府角色定位。[24] 政府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唯有政府在此項工作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這項工作才能常態化、規范化,成為全體公眾享有的公共服務。

2.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各級政府應急預案編寫。危機事件發生后,事件本身的特點、受害群體狀況、人力資源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事件及時、有序處理,但科學和合理的應急預案更是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政府和各級部門還沒有意識到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并不僅僅是事后的應急處置,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到各級政府、部門等的應急預案編寫中,將大大提高應急管理中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及時、順利和有效的開展,甚至為整個救援工作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定起到巨大作用。那么,在預案編寫的過程中,加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部分,目的在于增強應急決策的時效性和科學性、應急指揮的權威性以及應急工作開展的規范性。為實現這一目標,在編制過程中,應對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考察和分析的基礎上,秉承時間性、預見性、可操作性、主動性和完整性等原則,確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設計問題解決方法、選擇方案、制定行動計劃,同時注意根據具體實踐情況,及時修改更新,不斷完善。[25]

3. 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如前所述,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某個部門或者團體、個人能夠勝任的。政府如何科學、有效,而且是可持續的引導各種力量來為心理危機干預服務,是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嘗試性地探析政府在引導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此項工作時需要特別重視的內容。

心理危機干預需要不同組織之間積極開展協同合作。這就要求政府做到:(1)積極鼓勵和引導個人或者及團體適時地發展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組織,創立特色公益服務團體,使服務團體分工明細化、專業化;(2)積極拓展市場在心理危機干預中作用,鼓勵其發展心理援助服務產品,如鼓勵發展心理咨詢公司、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或者精神康復中心等等,同時促進心理援助服務產品的競爭發展,優勝劣汰,提高服務質量,為政府購買心理援助服務提供條件;(3)加強物資資料信息庫、服務機構信息庫的建設,為干預工作提供硬件保障,確保工作的及時、高效的開展;(4)積極推進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信息庫的構建,從預防到實施干預,再到長期的跟蹤,要對各個環節工作進行備案和評估,結合實際情況,完善信息系統,推進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4. 支持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科研工作??茖W研究是科學、有效開展實踐工作的重要前提,現階段我國心理危機干預研究存在起步晚,研究范圍有限、研究深度不夠、本土化研究缺乏等不足。如何立足國內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創新心理危機干預理論,優化干預技術是現階段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政府做到:(1)提供保障,鼓勵開展相關研究。國家要重視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在資金和政策上提供支持和幫助,積極鼓勵國內有資質,有條件的高?;蛘呖蒲袉挝患皺C構開展廣泛的科學研究。(2)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從全國范圍來說,我國現階段科學研究的軟硬件資源分布并不是很均勻,建議政府鼓勵和組織專家或科研單位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該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政府和研究團隊經驗交流,相互學習,促進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3)推進實踐和科研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實踐是檢驗研究成果的唯一標準,也是促進科學研究的主要動力。要獲得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需要不斷對研究成果進行實踐檢驗。這就要求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要積極將研究成果落實到實踐中去,并及時總結經驗??偟膩碚f,就是要構建實踐型研究團隊,在實踐中尋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符合實際國情的理論、技術和干預模式等。

(三)明確以社區為單位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

社區服務在歐美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關注,應用非常廣泛,不僅涉及社區衛生服務還涉及心理服務。社區心理衛生服務有助于提高民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幫助居民維護心理健康、抵御心理危機和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20] 我國目前的社區服務主要集中在疾病預防、計劃生育等方面,很少涉及心理衛生服務項目。在汶川地震和蘆山災區心理援助工作中,都出現過外來志愿者常常出現聽不懂當地方言、適應不良及流動性大等情況,不但影響了干預工作的效果,而且干預工作開展的持續性也無法保障。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從源頭上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并且可以帶來更多正面的社會效應。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重視社區服務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積極構建以社區服務為單位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26]

1. 構建高效的心理危機干預協調指揮機構。協調指揮機構是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核心。具體來講,就是在法律保障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省、地、縣四級響應機制,即以各級應急管理辦公室為中心,構建統籌協調管理全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常設職能管理體系,這一職能體系主要職責包括:協調各部門聯動協同合作;分析和整合社會資源、統籌分配、平衡區域差異;制定心理危機干預的預案;負責心理危機干預信息資源庫的構建等等。

2. 構建基于社區服務的心理危機干預執行系統。依托各級心理危機干預指揮機構,構建一個由政府為主導,社區為主陣地,社會團體、市場、個人積極參與的心理危機干預的執行系統。(1)構建服務網絡。首先,在社區設置心理援助站,其主要職責在于:協助構建心理危機干預的信息資源庫,協調機構及相關人員的合作,并作為心理危機干預管理系統的基礎核心部門存在。其次,溝通協調各部門、機構參與心理危機干預。心理援助站與醫院、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干預中心等開展交流協作,構建信息交流、資源共享、互助合作的協作平臺。最后,組建專家團隊,協調各領域的人員協作,提高工作效率。單人或單學科領域的工作者無法獨立完成社區的心理重建工作,因此心理援助站應積極協調居委會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生四個領域的人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干預任務。(2)主要工作范圍。構建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篩查,進行心理危機脆弱性評估,構建民眾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檔案的建立同時也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信息和依據。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增強民眾的心理健康意識、危機意識,提高民眾應對心理危機的技能。如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及社區宣傳欄,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跟協作機構(邀請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或者資深心理咨詢師)舉辦心理健康講座。[27] 構建平臺,提供心理疏導渠道。在社區開設心理信箱、咨詢熱線、網絡咨詢、開放心理咨詢室等渠道,為民眾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定期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技能培訓。具體來講,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對居委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生以及其他志愿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心理危機干預相關人力資源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社區范圍內積極發展和培養志愿者,促進志愿者的專業化,組建心理危機干預的團隊。組織專家團隊開展心理危機評估,協調人員調動、資源配給,避免資源擁堵和重復干預。及時跟蹤回訪,鞏固干預效果。與科研機構或單位合作,積極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和實踐。發展社區協作、區域協作。積極發展不同社區、不同區域資源的共享和支持協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積極與國外社區合作,開展經驗交流,提高社區心理危機干預服務的水平。

(四)心理危機干預的人力資源建設

為更好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人力資源建設:

1. 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團隊的建設。心理危機干預的前期評估和組織實施有賴于心理危機干預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持,但現階段參與心理危機干預的專業人員主要是在事件發生以后臨時召集的,在職業背景、專業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差異懸殊,即便接受了短期的培訓,但效果又很難得到保證,這些為心理干預工作的及時、有效開展埋下隱患?;谶@方面的考慮,應該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構建和培養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團隊,筆者建議:(1)積極鼓勵高等院校開展臨床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近年來,在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很多高校開設了心理學專業,但是臨床心理學這一領域還比較少,是個比較薄弱的領域,因此應積極鼓勵高等院校開設臨床心理學專業,積極開展專業建設。與此同時,應當鼓勵醫院、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干預中心開放教學實踐平臺,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實踐學習機會??偟膩碚f,就是要在加強心理專業知識的學習的同時,積極提高人才的專業技能水平,在數量和質量上,為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團隊的建設儲備專業知識人才。(2)提高心理咨詢師、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的職業準入門檻,把好質量關。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心理咨詢師準入門檻把關并不是很嚴,雖然國內心理咨詢師隊伍人數不斷增加,但是隊伍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難以保證工作的勝任力。一方面,加強心理咨詢師、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等職業準入培訓的監督和管理,保證培訓質量,確實提高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應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的準入標準,同時,把好質量關,做好職業認證工作的監督和管理,保證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為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團隊的建設把好預備人才的職業技能關。(3)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培訓指導,設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準入標準,構建高質量的心理危機干預的專業隊伍。畢竟心理危機干預不能等同于心理咨詢或心理和精神治療,并不是學過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大學生或者通過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師、治療師等從業人員就可以勝任的。只有經過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培訓的人員才能真正勝任這項工作。[16] 因此,建議設立心理危機干預職業的準入標準,開展科學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的從業技能培訓,為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團隊的建設篩選出專家人才和專業人才。

總的來說,要在質量上和數量上儲備人才,同時通過專業的實踐和入職培訓,嚴把質量關,構建包含心理危機干預的專家人才和專業人才的專業團隊,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2. 加強輔助人力資源的培養。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除了需要專業團隊的支持外,還需要廣大的志愿者、社區工作者、居委會工作者等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加強這一輔助人力資源的培養可以大大推進心理危機干預的順利進行,筆者建議:(1)志愿者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地區文化、風俗習慣等差異因素的影響(因為危機事件發生后,參與救援和重建的志愿者大部分來自其他地區和省份),這就大大制約了外來志愿者的救援工作;同時受心理干預的長期性和困難性的制約,志愿者流動性也比較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持續性受到影響,在本地區或相鄰區域選擇專業的志愿者隊伍。(2)加強人員的知識技能的培訓。針對輔助人力資源專業知識技能普遍較低的情況,建議定期組織人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知識技能培訓,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區域內工作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可通過設置準入標準,開展考核,篩選符合條件的人才,用以建立專業化、穩定化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和社區工作者等等,進一步充實心理危機干預的人力資源隊伍。

3. 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在我國目前的應急管理工作中,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大多是災后的被動參與,災前預防等主動的干預涉及較少。而且在具體干預實施過程中,還常常出現上一個干預者走后,下一個干預者就無法開展工作的情況,工作缺乏延續性,往往需要從零做起,這導致干預過程中出現大量的重復性工作,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有可能給干預對象造成嚴重的二次傷害。

因此,面對政府、組織、社會各方在分工合作、資源配置方面可能存在的種種沖突和不協調,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構建一個心理危機干預信息資源的網絡數據庫,用以優化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該信息資源庫主要涉及:心理危機干預的人力資源信息庫、物資資源信息庫、服務機構資源信息庫、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信息庫等四部分構成。(1)人力資源信息庫的建設。心理危機干預不僅僅只是心理咨詢領域專家的工作范疇,需要多領域專家的協同合作才能真正起到干預效果?;谶@方面的考慮,心理危機的人力資源信息庫應包括心理咨詢、精神衛生等領域專業人才、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的信息。如果有條件,進一步細分心理危機干預的專家團隊和專業人才團隊的信息,便于人員的調配和組織。(2)物資資料信息庫。心理危機干預離不開物資資料的支持,如心理危機干預的輔助材料、工具設備、藥物等,收集、構建相關的物資資料信息庫將便于在全國范圍內統籌資源信息,為心理危機干預的順利開展提供物質保障。(3)服務機構資源信息庫。除了個人以外,還有很多服務機構可以提供這類服務,比如說市場中的心理咨詢機構或干預中心、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醫院、紅十字會及其他社會組織團體等等。心理危機的機構資源信息庫的構建需要在詳細分析各個服務機構團體特點(優劣勢分析)的基礎上開展,這不僅有利于協調機構了解資源分布情況,而且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評估分析中,協調各方面資源,取長補短,優化合作機制,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4)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信息庫。該信息庫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危機事件發生前期,民眾的心理危機脆弱性評估的信息。[28] 通過廣泛的調查了解,對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危機承受力進行評估分析,并將結果納入到系統中,實現對心理危機狀況的實時監控,一方面有利于心理的早期預警干預,同時為事件發生后開展有效的心理危機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另一方面涉及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進程信息,如受干預者的心理危機狀況,心理干預的工作簡訊,這不僅便于管理者從總體上了解干預效果,而且還可以為后續干預者提供必要的案宗信息,利于干預工作的銜接,保證工作的延續性。[29]

三、結論

歷史經驗證明,應急管理工作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大量的工作實踐也證明,只有政府發揮主導地位的作用才能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有效、有序地開展下去。指揮有力、組織得當也將很好地解決工作重復性的問題?!耙陨鐓^為基本點” 是社會發展大勢所趨,并可以有效解決工作持續性的問題。社區心理服務模式當然是天然的、最好的選擇;也是可行性最高,效率最高的干預工作模式。社區的心理衛生服務做好了,既帶動了應急準備工作的開展,還為全體社會公眾的心理健康維護拉起來保護網,可謂一舉多得,互相促進。應急管理是全過程管理,將“事前的預防與應急準備”作為重點,才能將事故災難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亦是如此。以全體公眾為對象,是與全過程管理相輔相成的,這樣可以將“關口前移”,事前可做大量工作,確保干預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以全體公眾為對象的心理健康工作本身也是預防心理危機發生、發展的重要措施。

構建應急管理中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現;更是社會公眾的熱切期盼和迫切需要。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張本,張鳳閣,等.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兒創傷后應激障礙

現患率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6):469-473.

[2]侯彩蘭,李凌江,張燕.礦難后2個月和10個月創傷后應激障

礙的發生率及相關因素[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4):

279-284.

[3]趙高鋒,楊彥春,張樹森.汶川地震極重災區780名受災群眾

心理狀況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10):815-819.

[4]王相蘭,陶炯,溫盛霖.汶川地震災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

因素[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4):367-371.

[5]羅興偉,高雪屏,蔡太生.汶川地震親歷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6):571-573.

[6]范方,柳武妹,鄭裕鴻.震后6個月都江堰地區青少年心理問

題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56-59.

[7]耿富磊,范方,張嵐.汶川地震后18個月都江堰地區青少年睡

眠問題共患PTSD、抑郁、焦慮狀況[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2):172-175.

[8]馬彬,齊國卿,李倫.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后住院幸存者心

理健康與應激障礙調查研究[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2):

147-149.

[9]李暉,賈寧,成大欣.妊娠期心理應激對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

的影響[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5):355-357.

[10]林穎.再孕媽媽胎死腹中源于嚴重心理因素[EB/OL].(2009-

05-08)[2014-12-01].http://www.21cn.com/weekly/2009/05/

08/6256573.shtml.

[11]金嫣,自然災害下政府應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機干預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1.

[12]李小霞,王衛紅.美國災難心理服務對我國災后心理重建的

啟示[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5):1-3

[13]王一鳴.災后相關人員心理干預援助研究[D]. 錦州:渤海大

學,2013.

[14]馬奔.從悲傷到復原——“汶川大地震”后心理重建的重要性

與政策建議[J].中國應急管理. 2008,(5):30-33.

[15]劉奕湛.衛生部派出200多名心理專家和心理干預治療師開

展心理救援工作[EB/OL].中國經濟網,(2008-06-02)[2014-

12-01]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06/02/t20080602

_15708123.htm1.

[16]衛生部首次大規模組建心理干預醫療隊:百名心理醫生將赴

災區[N/OL].新聞晚報,(2008-06-02)[2014-12-01].http://www.

jfdaily.com/gd/jfxww/xlbk/xwwb/node47967/node47969/userob-

jectlai2039949.

[17]何三畏.劉猛.災區一年[EB/OL].鳳凰網,(2009-05-25)

[2014-12-01].http://finance.ifeng.com/news/history/rwpz/2009052

5/700473.shtml

[18]閔捷.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殺身亡[EB/OL].中青在線,

(2009-04-21)[2014-12-01].http://www.cyol.net/zqb/content/

2009-04/21/content_2631226.htm.

[19]陳菲.專家認為中國心理危機干預應盡快建立長效機制[EB/

OL].新華網,(2008-07-09)[2014-12-01].http://news.xinhua-

net.com/newscenter/2008-07/09/content_8518550.htm.

[20]賈林.童石軍: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EB/OL].搜狐網,(2007-

03-08)[2014-12-01].http://business.sohu.com/ 20070308/n24

8579853.shtml.

[21]龐明廣.讓渴望平復的心得到撫慰——云南省紅十字會昆明

火車站暴恐事件心理救援熱線開通首日記[EB/OL].搜狐網,

(2014-03-05)[2014-12-01].http://quan.sohu.com/pinglun/cy

qemw6s1/396104881.

[22]侯懿蕓.心理醫生安撫馬航失聯人員家屬稱未知和等待成心

魔[EB/OL].鳳凰網,(2014-03-10)[2014-12-01].http//news.

ifeng.com/world/special/malaixiyakejishilian/content-4/detail_

2014_03/12/34699672_0.shtml.

[23]黃靜.云南省自然災害心理援助社會支持系統研究[D].昆明:

云南大學,2012.

[24]曹蓉,劉奕.應急管理心理干預的政府角色探析[J].中國行政

管理,2013,(2):36-39.

[25]張夢雨.公眾參與政府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問題研究[D].長春:

吉林大學,2013.

[26]姚萍,錢銘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培訓與管理狀況[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 (2):144-148.

[27]楊鳳池,高新義.我國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的可行模式探討[J].

中國全科醫學,2008,(2A):234-235.

[28]季衛東,周國權,等.社區心理危機應對干預實驗模型的初步

建構及其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3):162-164.

[29]Brende J. Coping with floods:Assessment, intervention, and rec-

overy processes for survivors and helpers[J].Journal of Conte-

mporary Psychotherapy,1998, (2):107-139.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

猜你喜歡
心理危機干預應急管理長效機制
構建公立醫院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體化的德育協同長效機制探究
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正在制定,房價會降嗎?
民族地區旅游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區旅游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研究
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法與長效機制
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對策研究
高校輔導員針對需要危機干預學生的幫助技巧
群體性事件應急管理路徑優化研究
高校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