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認知語言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適用性研究

2015-03-20 00:07鄒德剛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5年9期
關鍵詞:語言學隱喻語法

鄒德剛

(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吉林長春130032)

早在20世紀70年代,相關學者就創立了認知語言學,指出語言是建立在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認知語言學得到了飛速發展,國內的教學工作已積累了大量經驗,但是大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中依然存在較多問題。為了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研究社會認知語言學的適用性問題十分必要。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采用語法教學法和翻譯教學法兩種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也大多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安排。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大量的詞匯、語法講解與練習,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語法教學和功能教學法逐漸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學生通過傳統的大學英語學習后應用能力依舊較低。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長期處于投入大、產出小的狀態,課堂以教師為圓心,學生被動地跟隨教師的腳步學習,這樣消極的學習狀況必然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社會認知語言學簡介

認知語言學最早在歐美興起,在近十年時間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社會認知語言學角度看待語言,它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體現出人類的認知水平。認知語言學的中心點是認知,人類通過認知去研究語言的各種形式、意義及發展規律。認知語言學并不是一門具有徹底革命性的學科,但其在語言教學中體現出的價值不可估量。它是對以往語言學知識體系及理論的擴展,是最具時代特點的語言理論。認知語言學涉及面十分廣泛,從哲學、邏輯性、心理學到語言學、認知科學等,是一種典型的交叉型、邊緣型學科。

三、認知語言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詞匯教學

詞匯學習是學生必須經歷的重要過程,只有對詞匯有充分的掌握才能進行片段的理解。學生對詞匯的理解也將直接影響語言表達與交流。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采用同根、近義等方法促進學生的詞匯學習,但是學生并不清楚這種詞匯記憶方法的原理。其實上述教學方法是建立在社會認知語言學理論基礎上的,是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于實際教學的優秀例證。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一詞多義的理解,這也是英語教學的一大難點。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一詞多義指的是某語言原型除了擁有核心詞義之外,還以該詞義為輻射中心,衍生出輻射范疇。學生在詞匯記憶時遇到一詞多義現象,應當了解隱喻的基本理論,這樣可以抓住核心含義,通過輻射發散逐漸掌握其他含義,這是掌握一詞多義詞匯的最佳辦法。

(二)語法教學

語法對于日常交流和口語養成至關重要,學好語法是避免“中式英語”的必經之路。社會認知語言學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可以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更加符合人的認知習慣和記憶習慣。語法學習相對枯燥與單調,學生學習過程中抵觸心理比較嚴重,因此將認知語言學合理地運用于英語語法教學將為學生節省不少精力。

社會認知語言學是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和經驗認知,距離和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互關聯的。依據概念隱喻理論,時間可以被概念化為距離關系。例如:

(1)How far is the school from your home?

(2)It’s about a half hour walk.

例子中,問者是設問距離,而答者以時間作答。時間和空間本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隱喻的方式可以使兩者相互映射。社會認知語言學在此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用學習者熟悉的空間概念去接觸陌生的或難以理解的概念。

(三)翻譯與寫作教學

翻譯和寫作是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考察,不僅鍛煉學生的詞匯理解能力,也考驗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因此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此環節感到力不從心。將社會認知語言學理論引入教學過程將會取得良好效果。

認知是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加深的。要想提高寫作水平,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寫作訓練,培養寫作興趣。寫作形式同樣重要,要善于通過閱讀提升寫作能力,爭取在多元化的環境中進行訓練,這樣可以增加學習主觀能動性。此外,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還必須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這樣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語言,因為很多語言的誕生都是通過文化習俗而來,文化習俗本身也是在認知過程中產生的。

(四)聽說教學

英語聽力理解中的難點是對聽力語境的判斷。從社會認知語言學角度看,口語表達中詞匯、句子的含義更加豐富,說話人的不同身體形態、面部表情和說話語氣都會使聽話人產生不同的語言理解。因此,在組織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時,要盡量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豐富語言內容。多采用話劇、情景劇、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學生在更加輕松自然的條件下練習口語。學生應當多借助英文歌曲、電影等媒體形式鍛煉自己的口語,通過模仿逐漸提高口語能力。

(五)閱讀教學

閱讀過程也是一種認知過程。閱讀者要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知識情況對書面語進行解讀,此過程中學生應當有較強的隱喻觀,學會由淺入深的分析方法。閱讀同樣需要一定的技巧,這對于深入理解文章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圖,必須加強基本范疇詞、語言相似性和詞語隱喻的教學。

四、結語

社會認知語言學將語言當作一種人類認知行為,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傳統的英語教學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將認知語言學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透過語言現象發掘民族文化本質,使英語學習更加主動。

[1]李衛清,張煜.大學英語教學重心的轉移——從語言知識的傳授到認知能力的培養[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22-124.

[2]蔡朝暉,劉宇松.隱喻能力的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78-179.

[3]王慧晶,董君,蘇芳等.認知語言學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9-141.

猜你喜歡
語言學隱喻語法
體認社會語言學芻議
《復制性研究在應用語言學中的實踐》評介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活的隱喻》
跟蹤導練(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語法鞏固練習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社會語言學名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