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認同理論視域下剖析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

2015-03-27 00:58史步娥
關鍵詞:視域協作高校學生

史步娥

(莆田學院,福建莆田351100)

教育認同理論視域下剖析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

史步娥

(莆田學院,福建莆田351100)

本文主要對教育認同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結合教育認同理論和高校學生社團的內涵,突出目前高校學生社團存在的問題,為之后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措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育認同理論;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

一、前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社團規模不斷擴大,加大社團管理的難度。在社團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混亂、制度缺乏、定位偏離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薄弱等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類現象,推動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方式的改革,成為目前高校管理中比較棘手的問題。將教育認同理論合理地應用到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上,為社團管理提供了一種新形勢的管理模式,促進高校社團健康穩定的發展。

二、教育認同理論的內涵

(一)自我成長能力

在教育認同理論中,自我成長能力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大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成長能力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成為佼佼者。

(二)情緒控制能力

教育認同理論中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并不代表忽視其自身感情的發泄,而是要理智地處理好情緒。一個好的情緒能夠提高自己處理事情的效率,升華自己的情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學生要注意及時地合理調整情緒,以免影響到自己或他人的學生學習生活。當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提升時,就會更好地應對遇到的問題。

(三)自我認知能力

培養自我認知能力是建立在尊重他人和自尊的基礎上完成的,是學生從幼稚過度到成熟的表現。在大學社團管理中,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營造良好的社團環境,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及時地改正,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之后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互相協作能力

由于參與高校社團的學生比較多,許多事情的完成需要借助學生之間的互相協作能力。因此,加強培養學生互相協作能力在高校社團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學生間的互相協作能力,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地融入高校社團,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道德責任感,在互相協作中提高社團的整體管理水平。

(五)人際交流能力

在大學生活中,學生擁有較強的人際交流能力,能夠幫助自己積累豐富的人脈資源,促進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的發展。人際交流能力通常是指和他人形成親密和尊重、包容他人的能力等。高校社團是一個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的地方,通過不同的文化、政見、價值觀等,加強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

(六)形成目標能力

大學社團是一個擁有明確活動目標的集體。大學生在參與社團各類活動中應該具備形成目標的能力,在明確集體目標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目標意識。在利益的誘惑下,客觀地進行目標的選擇,從而提高社團的整體效益。

(七)完好的人格

促進學生形成完好的人格是建立高校社團的終極目標,就是在學生參加完社團集體活動中,完善學生自身人格,實現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協調發展。

三、高校學生社團的解析

所謂的“社團”其實就是社會團體。其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相同興趣和特點的人聚集起來形成的非政府性的組織團體。由于高校社團的組成元素是學生,不僅在社團定位和群體意識方面都具有顯著的青年學子的特點,而且社會性質的定位與各個學科聯系在一起。因此,高校社團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團體,它是建立在校園當中,但又與社會緊密相連。隨著教育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高校社團建立的規模不斷擴大,其社會的性質也不斷增多,是社團的活動層次逐漸提升,加大高校社團管理和社團發展相協調的難度。在這一背景下,制定科學合理的高校社團管理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四、高校學生社團存在的現狀

(一)學生社團管理不足,出現混亂局面

高校學生社團組織活動的參與是比較自由的,完全依靠學生自己選擇,沒有攜帶任何強迫性,對于入團、退團也依照自由原則,其組織構成的形式、活動主題以及社團成員等很容易發生變化,使高校學生社團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和松散性等特點。由于高校學生社團的內部構成組織不完善,社團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監督體系不夠完整等缺陷,最終導致社團活動不能順利的開展。再加上社團管理人員沒有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社團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等原因,降低了學生參加社團的積極性,喪失了參加社團活動的興趣,從而阻礙了學生的自我能力的發展。

(二)社團文化建設落后

高校學生社團中,學生各抒己見,對文化的接受能力不同。由于大部分的學生社團只是片面的追求社團規模的擴大,不重視社團文化的建設,造成社團文化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隨著全球化經濟、新思潮的不斷演化,一些社會非主流文化給高校社團文化建設帶來很大的沖擊。當前社團文化普遍存在商業型、娛樂型以及消遣型的特點,使高校社團偏離了建立軌道。

(三)缺乏團隊協作精神

高校學生社團不僅是一個學生自愿參加、自覺參與的課外學習團體,還是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空間,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但是,在現階段大學教育中,學生成為校園的主導者,其成長環境為學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全新的挑戰。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具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例如,學生干部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就會影響整個社團運作的效率,在每次社團活動中,如果只是僅憑少數的社團干部進行規劃布置,那么并沒有充分發揮出活動執行的效果。再加上社團的評先制度不符合實際,就會引起社團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擾亂社團秩序,影響了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發展。

(四)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在高校社團中,學校對社團的資金投入力度不夠,致使社團的硬件軟件設施不夠完善。舉行大型社團活動時,社團成員不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構建新穎的活動形式。長久發展下,社團的發展喪失了活力,只能單單依靠學生的自覺、自愿行為來維系社團的建立,導致學生不愿意加入社團活動,直接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五)偏離了社團建立理念

高校學生社團建立的理念是為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應對以后的事業,獲得自我能力的提升。但是,隨著高校學生社團規模不斷的擴大,其作為新型的廣告資源,有著很大的商業價值,得到不少的商家越來越關注,由于高校學生社團規模的擴大,加大了學校財政的壓力,為了更好地執行學生社團活動,就不得不利用商家提供的資源和費用,加強與企業、社會團體的合奏。在高校學生社團發展中,片面的重視經濟效益的提高,受到企業的利用,成為企業在學校推銷和營利活動的附屬機構,致使學生團體的朝著商業化的方向發展。

五、在教育認同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分析

(一)培養高度責任意識

應用教育認同理論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高度責任意識。大學生在積極加入并參與學生社團管理相關活動的過程中,與社團成員融合在一起,很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認真地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樣不僅提高了對社團的榮譽感和認同感,而且為學生高度責任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在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中應用教育認同理論還能夠在社團原有的優秀文化中使學生的思想或者性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影響,拋棄自己的個人主義觀念,提升了學生的高度使命感,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學生職業生涯的順利發展。

(二)升華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教育認同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可以大大地升華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校園充滿著多彩樣的校園文化,它隨著學生的人文素養發生著變化,同時又影響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由于高校學生社團是構成校園文化建立的基礎資源,所以將教育認同理論應用到高校社團的管理中,可以讓學生置身于自己營造的校園文化中,從而使學生身心受到熏陶,升華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給大學生走上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社團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在高校學生社團管理中應用教育認同理論,加強了社團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促進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高校學生社團不能局限在各按各的主張辦事,不相互配合的局面,在堅持自我為主導的前提下,增強學生和周邊學校社團之間的交流溝通,互相分享資源,達到優勢互補的成效,豐富學生社團活動的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社團活動。當學生在加入社團活動時積極地參與到社團的管理中,進行策劃布置社團活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此同時,在各個社團的友好往來之間,增強了學生間的情感思想交流,還有助于構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營造積極融洽的校園環境。應用教育認同理論來進行高校學生社團的管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而且了帶動了社團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建立健全的社團管理體制

在教育認同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加大了對學生社團經費、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積極地引導社團通過獲取社會團體投資等形式來籌集活動經費,為學生社團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有助于建立健全的社會管理體制。對于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學生自主開展的方式。在社團活動中,社員成員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活動項目的策劃,然后再組織學生來執行,最后在經過各種客觀的環境進行評價,既鍛煉了自己,也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有許多社團活動是服務于社會的公益活動,需要學生走出校門,和社會親密接觸,在接觸中,增加自己的見識,從而使學生提前體會社會環境,提高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

(五)建立優秀的社團文化,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是社團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保證。優秀的校園文化的建立是整個學風建設的載體,因此在開展校園活動時要重視加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明確社團活動的主題,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建立層次性高的校園活動。例如,增強不同專業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使學生感悟到不同思維模式的魅力,對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等??偠灾?,廣泛地開展高校學生社團間的活動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六、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將教育認同理論應用到高校學生社團管理上,提出了新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充分地發揮出在高校中建立學生社團的有效性作用。在之后的高校社團建立中,應該重視社團制度的不斷完善,加強社團活動的投入力度,建立優秀的社團文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團結協作精神,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教育認同理論,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更好地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1]甘英,劉陽.教育認同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探析[J].青春歲月,2013,(5):114-117.

[2]李云.基于教育認同理論的高校學生社會管理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2014,(3):11-13.

[3]陳必華.論教育認同理論下的高校學生社團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53-55.

[4]王運東.社會管理觀念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社團教管理模式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9):102-105.

猜你喜歡
視域協作高校學生
對戊戍維新派思想家心路歷程的思考——以“啟蒙自我循環”為視域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及作用發揮探索
“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冰球賽事提升與塑造
基于養生視域論傳統武術的現代傳承與發展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團結協作成功易
協作
小議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制度
協作
關于高校學生工作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