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5-03-27 04:04張元寶,宋瑾瑜
關鍵詞:精神傳統文化

中西方兩個文明體系在現代已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碰撞中發展,在融合中前進。中國文化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論主動抑或是被動,同時亦須有文化包容意識,以文明競爭為推力,與西方文化相互競爭,在世界引領文化競爭潮流。在歐美崛起時代,各國文化競爭而提升了文化的威懾力與征服力,以巨大的文明優勢創造了一個國家鼎盛的黃金時代。而在同一時期的東方,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的中國文化在東亞文明體系中占據著主導性的支配地位,但在整體上缺乏競爭性的活力,故而逐漸衰落。

一、傳統文化的地位遭到沖擊

(一)傳統節日的意義逐漸淡化

傳統不再耀眼,即使是在新的時期。譬如說端午節,屈原楚破而投汨羅江,舉世皆濁而其秉性獨高,彰顯了一種高尚而偉大的愛國主義節操,國魂與人格高度統一。秉性獨高,彰顯了一種高尚而偉大的愛國主義節操,國魂與人格高度統一。由此人們用粽子、龍舟紀念他,然而粽子終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了自由交易的商品,龍舟即使包含著競技體育的某些精神,然而終究是駛向了名利的懷抱。楚人已亡,楚魂不復,只是在特殊的日子里才為媒體所宣傳鼓吹一番。再說到大家所熟知的“五一”、“十一”,亦不復當年光景,失掉其原有精神。追根溯源,它們象征著斗爭精神、奮斗精神以及堅毅不屈,詮釋了解放、愛國、自由與平等的真諦。它們是為權利和人本身所誕生的,巴黎公社與新中國建立,表現出無比宏偉的英雄氣概。然而因為國家法定的長假,則成為了消費、娛樂等等,用文化為經濟搭臺唱戲,毫無疑問成了經濟發展的犧牲品,為了自我之欲求而全然忘記了其本來的珍貴意義。傳統的發展與傳承狀況不容樂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更是迫在眉睫,比如說昆曲征服西方卻被中國人所拋棄,而它以前卻為中國帶來無上的榮光,實不知何故。關于消亡的原因,首先便是年齡問題,掌握文化、藝術的人都已垂垂老矣,繼承者卻是青黃不接,寥寥無幾,而農村傳統的“父逝子繼制”則更是加劇了這種狀況。其次為興趣問題,年輕人喜歡新鮮的事物和追求潮流化,對傳統已無太多的仰慕;并且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枯燥與無聊,缺乏耐心而中途作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現代意識中的傳統已經遭遇到了一股寒流,地位岌岌可危,不論主動抑或被動。人們思想意識中越來越多的表現為功利主義,而對傳統產生了一種排斥與反感的心理。

(二)西方文化強有力的沖擊

如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平安夜等,在中青年人中極受歡迎,年輕人尤其如此。他們對此推崇備至,盲目跟風,追求新鮮感和刺激感。這些就像是偶像式的崇拜一樣,即使客觀上含有人格追求的積極因素,然而終究不過是心靈寂寞空虛而尋找精神上的發泄而已,從而滿足精神上的畸形追求,最終表現出一種心理上的病態。精神世界的空虛用泛濫的西方文化得以填補,而逐漸丟棄了傳統,空虛的青年群體擴大時,就形成了一股社會意識流,從而引導傳統精神走向文化的迷失。青年本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然而在精神靈魂上的病態追求,促使他們在文化前進的過程中催生出異端,由此傳統隨之異化,從而加快了傳統這艘大船的沉沒。同時伴隨著的是西方低俗文化的快速蔓延,爛觴于世,今年層出不窮的“門事件”就說明了這一點。肉體受到侵損的同時,精神亦遭到了嚴重的毒害,靈魂的拯救卻乎艱難,這一點應該值得好好反思。而西方宗教的進一步擴散以及其宗教教義的發展,則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獲得了更多人的擁戴,或許和社會矛盾、壓力等因素有關。隨著經濟的發展,走出國門已成必然,西方政治意識形態及價值觀隨即涌入。它們企圖侵入傳統的骨髓以謀得文化基因的突變,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凌駕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上,在文化上占據優勢地位,從而使東方臣服于西方。這種情況自1840年始已有之,譬如傳教士在中國設教堂、辦學校、傳教等,大力宣揚西方的價值觀而擠壓傳統的生存空間,只不過在今日,這種愿望表現得更為迫切而已。

(三)工業文明的傳播導致傳統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已迫在眉睫,須引起我們對文化乃至文明的深切反思。當今市場經濟開放,工業與農業的融合和對抗,資本沖擊農村,導致在祭祀、禮儀、風俗、人際、精神等方面引起了劇烈的變化。祭祖、祭神的工作已鮮有人從事,祠堂破敗、傾圮,族權和宗法的觀念逐漸淡化,即使它在歷史上有過消極的影響,然而卻是穩定中國社會底層結構的一個重要基礎。但是由于輩分名望以及經濟因素所造成的等級差別使其不再重要,而是更多的強調禮儀的重要性。在禮儀方面,傳統的儒家禮儀之風逐漸與西方現代的社交禮儀接軌,展示出了一番新氣象,但是并沒有完全摒棄其糟粕,男尊女卑的觀念仍然沒有徹底清除。同時在人際關系方面,交往的范圍擴大了,不再像傳統的小生存者一樣固守家國、老死一生,在意識選擇中更多的傾向于功利主義。而傳統風俗所具備的利他性違背了市場需求的目的,因為無利可圖而逐漸被拋棄,只是一次性地再也無法挽回,或許更像是傳統的悲劇性結局。傳統的劇變在思想上則表現得更為激烈,高速的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進入城鎮,確為社會一大進步。但是在傳統小農經濟意識的殘余中所表現出的傳統性、保守性以及個人主義,與新時代思想意識中的開放性、潮流化、市場化、商業化產生了精神上的沖突。因為功利主義和人性自私的因素,最終人們背叛了傳統,傳統在思想上選擇了屈從,從而臣服于現代。傳統因為某些積極的因素而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以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歸宿,而現代意識中的科學精神則不斷地與迷信斗爭著。城市回歸農村,是現代與傳統的較量,是保守性與開放性的斗爭,是科學與迷信的沖突,而最終的結果不過是傳統的無力回天。由此,傳統文化的傳承確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文化教育問題

(一)蒙學教育

幼學啟蒙教育確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大創舉,有力的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傳統文化得到了弘揚。就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兒童適合于誦讀記憶,幼學啟蒙頗有裨益,符合科學規律,然而終于隨著時代的發展前進而被拋棄,實在可惜。幼學啟蒙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重大,譬如說啟蒙讀物《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不僅引導做人之道理,亦傳達了“亞圣”孟子哲學思想中的核心精神,從而構建了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拔幕觥卞X鐘書之所以成為大師級的人物,與其幼年啟蒙教育所練就的“童子功”不無關系。然而,隨著清政府廢除啟蒙教育制度以及胡適等人掀起的新文化運動,倡導自由民主,打倒“孔家店”,雖然解放了民眾的思想,但是傳統文化終于被徹底埋葬了,直接導致了文化的斷層與消亡。最后因為文革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文化遠逝,在民眾思想意識中表現出了精神信仰危機,于是蒙學教育最終走向了歷史的教科書。

(二)中學教育

這一階段的教育存在著“重理輕文”的思想,與當前重視經濟發展的社會背景不無關系。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恰恰相反——“重文輕理”,科技、數學等被視為“雜學”,強調儒家思想對于社會及國家的重要性。由歷史到現實,文與理很難達到一個平衡點,而現在文化在不斷的被拋棄。此外便是教育體制與觀念的落后,如某些官員在會議上大談特談素質教育,在私底下卻仍然以應試教育要求子女。教育在實踐中缺乏革新精神,究根溯源,乃體制之弊病。盡管教育規劃綱要已經頒布,奈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一些地區終究只是“一紙空文”。教育體制之弊病日積月累,導致教育改革亦是舉步維艱。行政權力、考試、學校、學生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其中之障礙難以逾越。行政權力對教育的滲入,使其日益行政化、官僚化,權力的濫用滋生著腐敗,沖擊著教育公平這桿“秤”??荚嚨摹拔ǚ謹嫡摗弊寣W生終日趨之,不堪重負,無力顧及其他,能力與創造力被扼殺,簡直像“木偶”一般。師生間的等級差別,給學生的發展構筑了一道天然的鴻溝,雖竭力抗爭而終歸于失敗。毫無疑問,眾多學生成為了犧牲品,就像是人民群眾的街頭政治成為被利用的工具一樣悲哀。所有一切的因素最終割斷了學生與傳統文化間的聯系,傳統文化的結局已清晰可見。

(三)大學教育

中國社會的主體是農村,這就決定了中國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社會基層,因為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因素使他們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優越的待遇。首先因為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識,教育讓他們擺脫了社會底層長期盛行的傳統封建迷信思想,思想獲得了自由與解放。教育就如新鮮的空氣一樣,讓思想窒息的人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積極思考問題和勤奮學習,展示了一番新氣象。其次,當他們思想得到了提高之后,就會追求更為先進、時尚的事物,崇尚潮流以滿足強烈的好奇心。然而由于其內心欲望的膨脹,原來生活中所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被拋棄,造成了精神上的迷失。至于不合格的學生,虛度光陰、精神空虛、生活無聊,寂寞難耐而以各種眼花繚亂的行為方式嘩眾取寵,絲毫不會想到關于文化的問題。這就像是當年的乾嘉學派埋首顧紙堆而絕口不談政治一樣,文化的興亡對于這些人來說顯得一文不值,如果突然有人談論關于文化的話題,那一定是一條爆炸性的新聞。最后,受教育而畢業的學生,迫于生活、家庭、經濟等方面的重大壓力,第一要務便是就業,即使對文化有過關注,然而從就業踏入社會的那一刻起便已顯得力不從心。就業意味著收入,有收入才會有住所,從而提高愛情婚姻的可能性,然后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由農村到城市的轉變。最終因為城市化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生活理念的差異性等因素的影響而丟棄傳統,譬如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過年祭拜祖先在城市中已鮮有人見了?;蛟S教育的影響就在于此吧。

三、政經與信仰問題

(一)文藝與政治、經濟之間的矛盾

文化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但終究還是世界的。文藝或者是文化本身就是為所有人服務的,這個毫無疑問,但是它應該脫離政治而獨立存在與發展。我所指的并非是文藝所涵蓋的內容,而是指文藝本身不受外在政治勢力的影響或限制而獨立發展。就像是無黨派人士一樣,雖然其人本身脫離了政黨,但是在思想上卻時刻關注著政治,并且為其發展提供建議。文藝應脫離政治而贏得其自由發展的思想空間,雖然當年有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運動,然而它所產生的一個直接后果便是社會現實的黑暗被掩蓋了起來,文藝只被允許歌功頌德,社會的和諧雖然重要,但是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v觀近年來獲獎的眾多文藝作品,無一不是附和政治。影響新聞言論自由的審查制度則是飽受爭議與詬病,像劉賓雁這樣的人也終究以悲劇性的人生結局而收場。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出現的,需要一個自由而寬松的政治及社會大環境,如春秋戰國、魏晉、民國等時期無一不是如此。各級地方政府過度強調經濟的快速發展問題,而在文明建設方面卻是相對滯后的,所謂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只不過是為了追求GDP的高增長率而已,實際的結果卻是文化成了經濟的殉葬品。同時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是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強烈沖擊,多元社會思想意識的沖突、斗爭與融合。

(二)文化的發展道路充滿曲折

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導致的思想專制到胡適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再到后來從知識領域所掀起的十年“文革”,文化終于被一步一步地埋葬于溝壑,雖奮力抗爭而終不能脫身。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換來了中國快速崛起的經濟奇跡,然而在強大的物質利益的刺激下,卻導致了社會群體性精神信仰的迷失,辜鴻銘所說的“良民的信仰”已不復存在。在我看來,信仰對人確乎重要。在現代這個社會,因為人們心底中對道德還抱有一絲的信仰,所以在精神迷茫的靜謐中還能獲得一點心理上的慰藉,用以安慰“功利主義”影響下的人性中的尷尬與沮喪。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物質利益展開了瘋狂的追求,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浮躁的情緒,一切都只是為了自己的私欲,非理性狀態的范圍不斷擴大。由此更加深了文化漠視的態度,精神信仰危機不斷擴展,文化遭到了強烈的鄙視,受到了物質狂熱性的激烈抵制。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廣陵絕響,嵇康不復。而且在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不良者的誤導,所謂的專家卻是略懂皮毛而吹噓不已,只是為了拋頭露面,光榮而有臉。對文化研究不精而敢于大作,并最終橫空出世,換來的卻是文化的扭曲與衰亡,實在是對文化的一種褻瀆,國學大師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

四、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開始了從“內生型”向“外延型”的轉變,從“封閉型”到“開放性”的轉變,從“地域性”向“全球性”的轉變,從傳統路線到現代軌道的轉變。這些轉變最終造就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混合體式的發展,而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來講,這實質上是明清時期以來中西文化碰撞沖突在新時期的表現而已。傳統中既有精華亦有糟粕,既具有保守性又有一定的先進性,思想轉向現代不足為過,然而傳統卻對文化的發展前景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傳統與現代脫節,兩者因為缺乏一定的兼容性而產生了裂隙。但是中國由封建社會轉變到現代社會才不過一百余年,而文化的適應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我相信這只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正?,F象而已。雖然中國文化的發展現狀令人堪憂,優勢被拋棄,有文化沒落、傳統衰亡的趨勢,但是它有過輝煌的歷史,我仍然對它未來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

(注:本文系常熟市201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重點課題——地方高校文化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模式的構建——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系列成果之一,項目編號:Cs1510;常熟理工學院2014年學科與科技管理研究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研究生成才教育路徑探析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ZS1404)

猜你喜歡
精神傳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老傳統當傳承
誰遠誰近?
拿出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