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模仿說看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悲劇”理論

2015-03-29 08:35張倩倩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5年8期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詩學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08.004

[文章編號]1004—5856( 2015) 08—0018—05

[收稿日期]2014-11-18

[作者簡介]張倩倩( 1988-),女,陜西洛川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美學原理研究。

在亞里士多德的眾多著作中,沒有哪部像《詩學》般受到諸多研究和關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度被埋沒,直到十五世紀末才得到重視,它以其獨特魅力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如今已經有大量的學者們考證過《詩學》,認為它是古希臘文藝輝煌成就的總結。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論亞理斯多德的〈詩學〉》稱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以獨立體系闡明美學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兩千余年”,稱他的《詩學》“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學論文,也是迄至前世紀末葉一切美學概念的根據”。本文試圖從“模仿說”出發把握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悲劇理論。

一、《詩學》的文本特點及問題

人們對歷史文本的解讀,不僅受其所處時代的“輿論氣候”影響,還有著者不同的“個人視角”遮蔽——這是現代解釋學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具體就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而言,由于語言的問題和它文本自身的一些特點和問題,人們對它的解讀更是易陷入分歧,且經常會走向這樣兩種極端:要么謹小慎微,乏善可陳;要么自以為是,肆意發揮。后一種情況在現代學術旨趣的引領下尤其普遍。 [1]因此,在具體進入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之前,有必要對它文本的一些特點和問題簡單介紹如下:

第一,譯名問題。由于希臘文距今年代久遠,其中很多詞匯如今很難找到準確的翻譯,這甚至表現在《詩學》譯名上。在國內,現在較為公認的譯名是出自羅念生先生的“詩學”,重在詩學理論,而《詩學》也因此被歸屬于美學或文藝學著作。但近年來姚介厚等一批學者則提出“論詩術”這種譯法,即是“論詩的技藝”( Poietike Techne)。這一譯法因為考慮到“詩( poietike)”在希臘語中有兩個基本含義:做,行為;詩,寫詩。它更為強調“詩”作為實踐技藝的一種,意在“行為”。故而這部分學者才選擇將其譯為“論詩術”。為敘述方便,本文還是采用流行的譯法——《詩學》。

第二,寫作方式?,F存《詩學》似有殘缺,行文邏輯略顯凌亂,語詞晦澀,文本較為生澀,被公認為是亞里士多德作品中最為殘缺、最為難懂的一本。故而,有人提出《詩學》乃亞里士多德針對其呂克昂學園學生所作,近似于學生的上課筆記,教學用的講義、講稿之類。即便文本稍顯殘缺,《詩學》并未因此變得無足輕重,它的重要地位受到諸多學者的認同。簡言之,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闡釋的詩歌理論,和他的第一哲學、知識論及倫理思想有內在聯系,是他的哲學體系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三,文本內容。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談及詩的分類時,提到有悲劇、喜劇和史詩。而現存作品中喜劇部分僅是粗略概述,并未作詳細介紹,悲劇和史詩則分別逐一詳盡描述,篇幅眾多。故而,一說,《詩學》共兩卷,第二卷已經失傳,現存《詩學》有散佚和殘缺,其中或有喜劇部分在流傳過程中不幸遺失。又一說,并無第二卷,現存《詩學》即為全本。

《詩學》現存二十六章,文本主要論及悲劇和史詩。就現有文本看,《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明確肯定悲劇優于喜劇。同時,他也將悲劇和史詩作了比較,得出結論:“悲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藝術的效果,達到模仿的目的?!?[2]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認為,相比史詩,悲劇更富表現力,因此,《詩學》的關鍵內容便是“悲劇”??偟膩碚f,如何理解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悲劇”理論,如何理解和把握其“悲劇”的內涵,盡可能準確地搞清究竟什么是“悲劇”,對我們理解整部《詩學》至關重要。

二、詩與模仿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們提到了,“詩( poietike)”在古希臘語中有兩個基本含義:做,行為;詩,寫詩。因此,詩人是“制作者( poiedes)”。另外,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詩屬于“制作的知識”,這與另外兩個“靜觀的知識”和“實踐的知識”共同構成他關于知識的分類。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一書中充分使用了“詩”的這兩種含義——“詩”就是在模仿( imitation),在模仿一種行為(做)。 [3]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詩與模仿密切相關。

模仿是《詩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受到爭議最多的概念之一,有的情況下又可適當地被翻譯為“表征( representation)”。要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觀念,首先要理解“模仿”?!澳7隆币辉~并非由亞里士多德首創提出,他的模仿觀念延續了古希臘的一貫傳統,更是鮮明地受到其師柏拉圖的深刻影響。古代美學中,“模仿”被極為廣泛地使用,在這種使用中,現實世界被看作是文藝的藍本。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曾說藝術模仿自然。德謨克利特( Democritus)認為人因為模仿鳥類才學會了唱歌。柏拉圖的“理念論”對模仿說有發展,認為藝術作品,“與真理隔著三層”,是“摹本的模本”,并否定了藝術世界的真實性。同時,由于古希臘的“模仿”是將藝術創作與現實世界緊密相聯,與現今意義上的“模仿”不同,它并非是一種僵硬、機械的,與獨創性相對立的概念,而是指“同工業制作相對立”。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講,畫家“既然不能制造實際存在的東西,他就不能制造真實體,而只能制造某種近似真實體的外形”。 [2]( P596)可見,“模仿”并非指我們今天所說的流水作業生產的毫無特色的工業產品。

“模仿”,即再現,是人固有的傾向?!澳7隆闭f一經出現便長期大行其道,直接與現實的倫理相聯系,并附加道德性意味,逐漸帶有“象征”主義的性質。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他把‘模仿’當作是一個區別詩與自然科學論著的特征”。 [4]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詩歌與歷史的區別在于詩歌談論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歷史陳述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這種區別不僅是兩種文體的差異,同時也可以看出它是“模仿”不同的對象所產生的文本的差異。

我們在《詩學》中看到“詩歌比歷史更富于哲理意味和更嚴肅”, [5]( P99)從中亦能發現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分歧所在。柏拉圖以為藝術是應當從理想國中被驅逐出的,是無用的,而亞里士多德更多地看到了藝術(詩歌)中抽象或是象征性的意味。不僅如此,詩歌中這種豐富的“哲理意味”若是一種普遍性的話,那么它代表的是希臘戲劇慣有的形式還是崇高與偉大的風格呢?通過梳理文本則可發現其中發展的脈絡和紋路。正是基于此,一方面是受到古希臘“模仿”說廣泛傳播的深厚影響,一方面是基于對其師柏拉圖的意見分歧。這些都使得亞里士多德將關注的焦點轉向“模仿”說,在眾多他家之言中融合“象征”的觀點,梳理出自己對“模仿”說的看法。

現存《詩學》根據羅念生先生所述,大致可劃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到五章,分析各種藝術: ( 1)所模仿的對象,行動中的人; ( 2)模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顏色、聲音、節奏、語言或者音調。亞里士多德在此分析的基礎上,進而指出詩的起源。亞里士多德認為,“詩的起源似乎完全是由于兩個原因,而這兩個原因又都是自然的傾向。首先,模仿就是人的天賦的本性,從孩童時代起就顯現出來。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動物就在于人十分喜歡模仿?!浯?,還有這樣的原因:不但科學家在運用領悟力時感到莫大樂趣,就是一般人也是這樣,只是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罷了?!?[5]( P17)他從古希臘傳統的對藝術的理解入手,認為詩的重要性在于模仿。詩的起源是模仿的本能和音調感與節奏感。模仿現實世界的文藝是真實的,這種文藝符合可然律或者必然律,符合現實中最為普遍、最為本質的東西。這一點又從另一個側面肯定了藝術或者說是詩的認知功能。也正是因此,他在《詩學》中進一步認為,藝術具有比現實更高的普遍性。

《詩學》中,亞里士多德直言,“我們是模仿的動物”。 [5]( P24)從對現有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關于詩的起源所提到的第二個原因是用來解釋第一個原因的。由此不難發現,亞里士多德在模仿的基礎上,關注人獲取知識的原因。他把模仿和我們的求知沖動相連,指出人比動物更能在模仿的過程中得到快感,獲得知識。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了,亞里士多德對人類并不完善的理性的依賴,認為人的本性就是求知的動物,這種模仿的沖動則源于人的天性。

在古希臘人看來,藝術可以模仿或表現人的性格和道德,詩歌描述人的生活,展示人的責任感和倫理意識。詩起源于模仿,而在模仿對象的選擇上,亞里士多德并非把一切的普通生活現象看作是模仿的對象,去進行藝術再現。而是將那種具有極為深刻的實在性的精神力量當作藝術再現的對象。這種對事物或生活的模仿和再現不完全是針對自然本身,也是針對經過人類創作的詩本身。

三、悲劇與模仿

悲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悲劇是一種美學范疇,指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或可稱為“悲”“悲劇性”;狹義的悲劇則是一種特殊的戲劇樣式,與喜劇相對。朱光潛先生在論及“悲劇”時提到,它是“壯闊而深邃的生活的具體表現,所以西洋文藝頂推崇悲劇。悲劇是生命充實的藝術,西洋文藝愛氣象宏大、內容豐滿的作品”。 [6]其中既包含了廣義的悲劇,又包含狹義的悲劇之意。悲劇作品從古至今比比皆是,尤以古希臘的悲劇為最盛且更為典型頗具特色??梢哉f,在距今遙遠的古希臘,悲劇得到了它的全盛發展。漸漸地,希臘哲學家也開始注意到這一茁壯成長且熠熠發光的璀璨明珠,將其納入到自身的視域范圍之內。在尼采看來,古希臘輝煌的藝術文明不是源于他們的樂觀主義,而是源于他們的悲觀主義。處于那個時代的亞里士多德也不免受到該時代鼎盛的悲劇藝術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首先在《詩學》中為“悲劇”下了一個定義。他認為:“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5]( P31)《詩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針對悲劇,層層展開論述。這段話或許并不能說是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的最準確的定義,但對于理解他的悲劇理論來說,卻十分重要。它對悲劇的最關鍵的幾個問題皆有涉及:悲劇的定義、悲劇的構成、悲劇的功能。首先,它告訴我們,悲劇是一種模仿?!耙磺兴囆g上的再現的對象都是行動中的人,而這些人又必然有高貴和低賤之分,因為一切道德品格(êthos)都符合這一劃分;一切人之所以能相互區別開來,正是因為品格有好有壞——這就是說,不是比我們好一些,就是比我們壞一些,再不然就是跟我們一樣?!?[5]( P57)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歌的不同在于它以不同的方式模仿不同的對象,模仿者應該對模仿對象予以嚴格準確的劃分,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喜劇以比一般人更壞的人為對象,悲劇和史詩則不同,它們聚焦于品格高貴的人。同時,史詩僅是就已發生的現實作描述,或者說“模仿”。悲劇則不同,它所描寫的是一個整體,就是有頭有尾有中局的東西。 [5]在現存《詩學》的最后一章節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之所以比史詩更好,是因為悲劇能更容易達到“模仿”的目的。由此可見,“模仿”在悲劇中不可動搖的地位。也是因此,這些不同人物品格的差異造成的命運沖突使道德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成為指導人們前進和得到認知的無形的力量,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示和行為上的指引。

柏拉圖認為,藝術是與真理隔著三層。這其中包含了明顯的二元論思想。在對柏拉圖模仿說的考察中,亞里士多德始終貫徹了這樣的看法:藝術即是對世界——在正常的行動和知覺中所見的那種模樣的世界——的摹仿性再現。 [5]( P35)同古希臘的普遍觀點不同,亞里士多德并不談及個人命運,而是認為結局取決于人的行為或行動?!扒楣澕热皇切袆拥哪7?,他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個完整的行動?!?[5]( P83)他認為,如果悲劇對所有詩來說都是典范性的,而所有詩對于人類行動來說也是典范性的,那么悲劇中的這種雙重性也將是人類行動的特征?!对妼W》關于詩的部分原來是關于悲劇的,而關于悲劇的部分原來是行動的。 [1]( P74)

《詩學》通過討論悲劇進一步討論人類行動,在他的三部著作中,亞里士多德給出了關于人的三個定義。所有人的行動,皆是在行動中對行動的模仿。而性格(êthos)則恰好似一個承載行動的部分。人的性格在行動中得到體現,行動是人類悲劇產生的場所。悲劇所描寫的,則正是一個完整的行動。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上層階級的人,那些高尚的人才能作悲劇的主角,“這種人名聲顯赫,生活幸?!F在最完美的悲劇都取材于少數家族的故事”。 [5]( P55)悲劇的主角是高貴的人,這些高貴的人的生命悲劇則是由性格中錯誤的行動鑄成的。在一開始,亞里士多德就已經預設了這種走向,這些高貴主角的悲劇命運是他們的性格必然帶來的。此外,這種悲劇的行為乃是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發生的,因為一旦有所察覺,便會避免悲劇。無論是阿伽門農又或是俄狄浦斯,這些悲劇的主角都不是壞人,他們都高貴且有道德,然而他們卻都因自己的過錯遭到了滅頂之災。古希臘悲劇里的人物大多是半人半神,他們的誕生與古希臘的兩種精神即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有關。 [7]在劇中主角的一系列行動中,使得他們最終導致悲劇命運的發生。所以,這些悲劇都無一例外的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梢?,亞里士多德認為,通過對高貴的人物性格(êthos)進行模仿,人的行為沖突造成的悲劇使得道德問題被凸顯,從而使人產生恐懼或對主角命運的憐憫之情。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在于嚴肅,不著重在于悲。他在《詩學》第六章中為悲劇再度下了一個定義:“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5]( P35)“模仿”重在整體的概念,通過“三一律”而有序進行,他所關心的主要是情節的有機統一和戲劇布局,即情節是“悲劇藝術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 [5]( P35)悲劇沖突的本身是人自身的行為和性格間的內在摩擦,這種行為或性格的沖突富含道德性質,并不全都是人的命運。

與此同時,他進一步指出模仿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情節整一性原則;可然性或必然性,即突轉和發現;悲劇和戲劇原則;凈化說中蘊含的合式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著名的悲劇六要素:情節、性格、言詞、思想、歌曲、形象,并認為六個成分中“最重要的是事件的安排(情節),因為悲劇所模仿的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行動和生活”。 [5]( P36)而行動總是由人的性格(êthos)所決定,他們的幸或者不幸則是由行動決定,又受到模仿說的普遍標準的影響。性格是人的品格的決定因素,也是造成行動的主要原因。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就是動作,是悲劇的基礎和靈魂,人物的性格決定人物的品質,而性格則在于人物對行動的選擇。在《俄狄浦斯王》中,報信人一語道破俄狄浦斯的身世,本打算以此來安慰俄狄浦斯,消除他內心因為殺父娶母所造成的恐懼心理,結果卻適得其反。俄狄浦斯的性格決定了他沒有能夠承擔這一真相的能力,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做出了這樣的舉動。并且,俄狄浦斯發現了自己的罪行之后使劇情發生了“突轉”,而“突轉”只能是介乎于好人和極惡人之間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人的“突轉”,人的性格決定的這種突轉,它應當適合人物的身份,且表現這種人物的內在一致性,達到某種“合適”。

在考察了亞里士多德《詩學》中關于“模仿”的四個相互滲透的基本概念,即什么是模仿,模仿什么,為何模仿,以及如何模仿之后,我們不難發現,“模仿”與悲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倘若沒有模仿,作為藝術作品的“詩”便不復存在,悲劇便不能稱其為悲劇。

四、小結

《詩學》的許多觀點對后世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其中,德國詩評專家萊辛對亞里士多德推崇備至,甚至把他的詩學觀點當作幾何定律一般,視為不可動搖的根基。亞里士多德“模仿”的概念主要繼承自柏拉圖,“模仿”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這部政治性著作中較為詳細論及,“模仿”的概念服務于其政治學也即哲學。亞里士多德《詩學》針對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對“模仿”進一步做出深刻論述,肯定了它的意義和價值。故而《詩學》也不單單只是一部文藝學或美學著作,而是有濃厚哲學意蘊在其中的。

亞里士多德的詩與悲劇和“模仿”密不可分。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受柏拉圖的影響,但又與其有根本的不同。我們知道,一和多的綜合或者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是希臘哲學的中心問題。柏拉圖以為藝術是對制造物的模仿,與理念隔著一層,事物的根源在于理念,作為模仿的模仿藝術是對眾多的個別現象的模仿,故而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知識。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一般僅存在于個別之中,并不存在什么一般的理念,藝術也是另一種哲學,同樣富于哲學意味,同哲學一樣能夠揭示生活的本質,具有價值。

詩之起源與人之天性緊密關聯,人既是理性的動物、城邦的動物,又是“模仿的動物”。亞里士多德緊抓人的這一模仿本能,在《詩學》開篇便討論“模仿”。戴維斯認為,哲學是“模仿的完滿,而模仿乃是詩的中心問題?!?[1]( P24)模仿產生的悲劇的意義則在于使人的性格得到凈化和獲得認知使行為更富理性。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和不同程度說明了,《詩學》雖就其內容粗看來主要論述“悲劇”,是文藝學、詩學著作,實則不失為一部以“悲劇”為引子頗具哲學意味的政治學著作。

[參 考 文 獻]

[1]〔美〕戴維斯.哲學之詩:亞里士多德《詩學》解詁[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2]柏拉圖.朱維特.理想國:第10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劉小楓.關于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講座[Z].中國人民大學,2006-05-30.

[4]陳中梅.亞里士多德《詩學》第一章譯疑[J].戲劇藝術,1995,( 1).

[5]亞里士多德.羅念生.詩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宗白華.美學散步[A].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嚴天武.古希臘悲劇與中國古典悲劇之對比[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 5).

責任編輯:谷曉紅

Theory of“Tragedy”in Aristotle’s “Poet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itation Theory

ZHANG Qian-qian

(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Abstract: Aristotle’s“Poetics”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main of aesthetics and other fields,in which epic and tragedy are introduced where“tragedy”is of the core importance.Due to the change of history,many terminologies are lack of equivalent counterparts.This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ancient Greek classics.A main research focus is what“tragedy”should include and how to interpret which is also an arguable subject.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gedy theory in“Poet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imitation theory”.

Key words:“Poetics”; tragedy; imitation

猜你喜歡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詩學
背詩學寫話
柏拉圖之靈魂觀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為什么柏拉圖強調“幾何”
行星獵手:“柏拉圖”望遠鏡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術是辯證法的對應物”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柏拉圖的戰爭與和平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