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善特色旅游業發展的幾點思考——以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為例

2015-04-08 22:06哈沁夫
社科縱橫 2015年9期
關鍵詞:阿拉善沙漠旅游業

哈沁夫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30)

阿拉善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處于北緯37°24′—42°47′,東經97°10′—106°52′之間。阿拉善盟東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和烏海市相連;東南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接壤;西、南部與甘肅省毗鄰;北部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734.57公里。[1]

阿拉善盟地理地貌特征獨特,涵蓋了地質、沙漠、戈壁、湖泊、森林、草原等多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結合游牧民在此繁衍生息所積淀的古代文明,多民族集聚生存所形成的以蒙古民族為主體深厚的民族底蘊以及伴隨人口遷移和歷代傳承的佛教文化,形成了多層次的奇特旅游景觀,是一塊特色突出、品質高雅、潛在優勢、鮮為人知的旅游資源“富集區”。

一、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壯景特色

“中國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是以沙漠、戈壁等風成地貌為主,集沙漠湖泊、峽谷、風蝕花崗巖等多種地質遺跡類型和沙漠古文明為一體、融合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特大型沙漠奇觀地質公園”[2]。其中,以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地質景觀資源極為豐富,有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峰”的世界最高沙山,這里的鳴沙由于面積大而被譽為“世界響沙王國”[3]。獨特的沙漠湖泊景觀,險峻奇特的沙山、神奇的鳴沙和數以百計的沙漠湖泊,并結合風蝕地貌、古生物化石、礦產、地質構造等遺跡,是阿拉善地區特色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

2004年8月,阿拉善盟正式啟動“沙漠地質公園”的申報,并歷經盟級、自治區級和國家級沙漠地質公園的評定,至2009年8月23日,憑借其完整性、典型性、多樣性、唯一性和美學性等特點,正式晉升為全球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對阿拉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經濟與旅游發展將產生歷史性的深遠影響,其特點是:

其一,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提高了人們對沙漠、戈壁的認識,為開發建設自然資源,發掘其的經濟價值,解開“世外桃源”的神秘面紗,推動和促進以沙漠、戈壁為基礎、其他元素為補充的地方特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貫穿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內的巴丹吉林、騰格里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其豐富的沙丘、沙坡紋、湖泊、綠洲、最高沙山、最大鳴沙區等,構成了得天獨厚的沙漠博物館。沙漠、戈壁地貌是公園的主題特色,“點綴以河流、湖泊、峽谷、風蝕地貌、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景觀,融合沙漠胡楊林生態景觀、神秘的古文明和民族、宗教文化景觀,共同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沙漠-綠洲-文化特色景觀”[4]?!按祟愄厣穆糜萎a品全球只有三家,國內僅此一家”[5]。

其二,該地質公園按探險旅游、科普旅游、休閑度假、歷史文化游、生態觀光旅游等功能,劃分為騰格里、巴丹吉林、居延3個園區以及以騰格里沙漠中的通湖、月亮湖等規模較大的淡水湖泊形成的沙漠湖泊景區;敖倫布拉格夢幻峽谷景區;巴丹吉林沙漠探險景區;額日布蓋丹霞地貌景區;藝術珍品曼德拉巖畫景區;大漠絕域海森楚魯風蝕地貌景區;沙漠綠洲胡楊林景區;大漠天池居延海景區;額濟納黑城文化遺存景區等10個主體景區。9個綜合生態類、自然景觀類和地質遺跡類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2個,自治區級6個,旗級1個①。建有2A級以上景區9個②。

其三,地處北溫帶,特別是中國西北地區少有的賀蘭山天然次生林;號稱“戈壁的戈壁”——馬鬃山地區黑戈壁;集大漠湖泊風光和產業觀摩為一體的吉蘭泰鹽湖;沉睡在大漠里的居延文化;以六十達賴喇嘛講經傳道之所廣宗寺為代表的八大寺廟及其附屬的二十多座寺廟為標志的阿拉善地區神秘和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文化;以和碩特、土爾扈特蒙古族為代表的濃郁的蒙古民俗風情;有“塞外小北京”之稱的阿拉善王府以及沙漠小白宮——額濟納旗塔王府;神舟五號升起的地方-東風航天城;對外開放窗口——策克口岸等,共同構成阿拉善地區點多面廣、自然原始,新、奇、特、險、峻為特點的旅游資源。

縱觀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特色旅游資源,涉及自然、地貌、民族、宗教、歷史、科技等多個領域,歷史文化遺跡數量多,旅游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典型性、豐富性和高品質性,不僅與國內其他地方相比獨具特色和魅力,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許多方面可謂得天獨厚。以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為依托,發展阿拉善特色旅游業是必然選擇,也是必由之路。

二、阿拉善特色旅游業發展態勢

“沙漠旅游,顧名思義指的是利用沙漠類地質與氣候和在沙漠這一區域形成的人文現象為資源,開發和發展旅游的一種形式”[6]。

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對阿拉善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阿拉善地區特質的旅游資源、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群眾的積極參與、地方政府對旅游業的扶持、國家政策的引導,為阿拉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成為阿拉善經濟發展最有活力、最具潛力的產業。

阿拉善地區旅游業發展,在自然旅游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同時,也在加快項目和產品的豐富與建設步伐。園區已推出“賀蘭山原始森林游、藏傳佛教朝覲游、大漠風光觀賞游、巴丹吉林沙漠探險游、金秋胡楊采風攝影游、居延文化訪古游、巖畫探秘游、戈壁奇石尋寶游、航天科考游、民族風情游”[7]等十幾項旅游項目。近年來,又圍繞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確定的全區四條精品旅游線路之阿拉善宗教朝圣、居延文化、航天科普、沙漠觀光旅游線路,打造了“以巴彥浩特為中心的沿賀蘭山原始森林、宗教文化、大漠風光、民族風情游精品旅游線路;以達來呼布鎮為中心的胡楊采風、居延文化、航天科考、民族風情游精品旅游線路;以額肯呼都格鎮為中心的巴丹吉林探險采風、地質奇觀、巖畫探秘、民族風情游精品旅游線路”[7]。同時,又通過舉辦“金秋胡楊生態旅游節”、“駱駝節”、“奇石文化旅游節”、“沙漠文化旅游節”等四大旅游節慶以及”馬蘭花節”、”馬文化節”、“越野e族群英會”等活動,加之“阿旺丹德爾杯”、“蒼天的駝羔”等具有影響力的詩歌大賽,深化了阿拉善自然景觀的文化內涵,帶動了旅游業的興旺,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阿拉善地區旅游業總收入為0.54億元,到2007年增加到4.28億元,2008年為6.21億元,2009年為8.00億元。從2007年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的建立之后,阿拉善旅游收入成幾何式增長。截止到2014年底達34.57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337.77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36.64%和22.83%,與2001年相比,14年間增長了近64倍。③

以上數據表明,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給阿拉善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機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旅游業發展的新動力。

阿拉善特色旅游業在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還存在如何協調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矛盾、優化和提升旅游項目與產品檔次、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以及推進園區品牌建設等影響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怎樣解決好這些問題,消除制約因素,將保護地質遺跡和人文景觀,促進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的這一地質公園建立的目標與宗旨體現好,把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在阿拉善特色旅游業中的優勢與作用發揮好,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三、促進阿拉善特色旅游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沙漠地質公園對于阿拉善特色旅游發展所起到舉足輕重作用,對謀劃下一步的發展意義重大,這塊“金字招牌”必將會對阿拉善特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強勁的推動力。

因此,筆者認為,以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解決好制約發展的瓶頸,優化自然和人文環境,讓更多人了解阿拉善、關注阿拉善,促進阿拉善旅游業健康發展,應當著手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保護開發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

阿拉善旅游業的發展是以地質公園為基礎的,優勢也是依靠這些資源,在任何時候都要保護好這個基礎和優勢,園區的建設不能違背這一原則。

1.保護自然生態景觀

所有的自然景觀資源都具有獨特性、不可再生性,只有保護好自然生態資源,旅游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阿拉善沙漠地址公園也同樣存在這一的問題,其生態系統是經過幾千年的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極具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壞,就不可能恢復。因此,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發展中保護”是必須要堅守的一條重要遵循,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使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旅游業發展同步,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2.保護特色文化景觀

隨著現代經濟的沖擊,阿拉善原生態游牧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傳統游牧生活方式的改變、傳播久遠的“駝鈴聲’的消失以及一些非物質文化傳統的流逝等。在園區旅游業開發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利用和保護原生態游牧文化,增加旅游內涵,建立旅游地農牧民參與機制,使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為園區新的景觀和生態旅游的主導者、保護者和傳承者,文化景觀與自然融為一體,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護相結合,實現雙贏。

(二)開發新的旅游項目,創新旅游產品

1.開發新的旅游項目

在優化原有旅游項目的基礎上,開發新的項目,給游客提供特別的經歷、與眾不同的體驗和不一樣的文化。如開發熱氣球、沙漠醫療、野外宿營、沙漠探險、工業旅游、農業觀光、冬季旅游以及重走“草原絲綢北道”———阿拉善絲綢之路體驗等特色項目,全方位展示資源優勢,破解季節制約瓶頸,滿足各層次游客的需求。

深化旅游項目與文化的融合,如:胡楊林風光、沙漠風光、世界地質奇觀與蒙古民族風情和蒙元歷史文化相結合,讓游客在觀光的同時,加深對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的了解,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2.創新旅游產品

突出地方特色,建設完善旅游購物場所,舉辦旅游紀念品展銷會,積極鼓勵企業和個人開發旅游紀念品,延伸旅游產品鏈條,增加品種,形成有創新、有特點、有文化的規?;放飘a品。創建一批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如:阿拉善仿古地毯、駱駝系列產品、奇石、沙畫、根藝藝術品等的生產等。此外,還要創新工藝和技術,創造和生產其他材質的工藝品、陶瓷品、銀制品、銅制品等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商品。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

1.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采取ppp④模式引入社會資金,加速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地址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引進智能化技術,提高運行效率,使用節能減排技術,購置環保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人工造景。

改變現有賓館飯店接待能力旺季無法滿足需要,淡季又“吃不飽”的現象,以“大漠人家”、“胡楊人家”等“家庭式”旅館和“蒙古民俗度假村”“沙漠主題酒店”“自駕游營地”為主,以及投資小、收益好、操作靈活、與當地的文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態旅館等為補充,增加游客容納量。同時,突出住宿條件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態,讓游客體驗特有的瀚海、民俗、狂野和大自然風情。

改造升級現有園區的道路,解決路面狹窄、承載能力有限、事故多發、沿線攝影點、停車場、觀景臺等旅游節點跟不上需要等問題;針對自駕游、沙漠越野等活動,提供全方位的汽車租賃業務。

建設全覆蓋的通訊網絡和應急救助系統,對消防、特種設備、食品衛生以及沙漠越野、騎馬乘駝、探險露宿等娛樂項目進行監督檢查,構建游客放心、安全消費的旅游環境,確保園區旅游安全,提高園區旅游后勤保障服務水平。

2.提升“軟件”建設水平

加強對景區旅游環境保護的宣傳和監管,做好景區衛生管理,定期組織對景區旅游垃圾、廁所衛生的清除。對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予以相應處罰,防止園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實現綠色發展。

開展園區“星級旅游飯店”評比,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提高接待服務質量。抓好園區服務人員素質建設,定期對參與旅游服務的農牧民進行培訓,深化服務理念、統一服務標準、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檔次。

增強餐飲企業的品牌意識,突出地方特色,除在飲食上下功夫,把天然、純正、健康的概念通過特色美食傳遞之外,更要在服務與用餐環境、餐飲與文化結合上下功夫,傳達正宗的蒙古文化,彰顯餐飲企業鮮明的個性,避免飲食產品趨同,力爭保留更多的品牌產品。

強化對園區從業人員的監督和管理,認真對待游客的投訴、訴求以及嚴厲打擊敗壞自己形象的人和事,公開曝光、不遮丑、不護短。對無證經營、欺客宰客、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游客利益、損毀旅游形象、搞“一錘子”買賣的短視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四)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擴大園區知名度

利用電視、網絡、雜志等工具宣傳旅游資源,按照“穩近拓遠,固老培新”的市場開發原則,以整體形象宣傳為主,致力于打造“蒼天般的阿拉善”、“金色胡楊林”、“最美沙漠·巴丹吉林”等旅游品牌。

與主流新聞媒體合作,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大媒體做宣傳,組織各種旅游專題活動,同時在阿拉善周邊地區做到有長期有效的宣傳與推廣。

制作各種形式的畫冊、宣傳片、明信片、故事片、紀實片、廣告牌、門票宣傳品等。建立影視拍攝基地,講阿拉善自己的故事,在這件事情上媒體人要有作為。借助其他平臺進行宣傳,如:旅游節慶、交易會,推介會、旅游博覽會、地質公園年會、表演民族歌舞、播放影音節目等。

以阿拉善籍名人,包括農民、牧民、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為主,選聘阿拉善旅游形象大使,如德德瑪(歌唱家)、安福久(最美鄉村醫生)、魯?。ㄖ醒腚娨暸_節目主持人)等,利用名人效應,提高阿拉善地區知名度。協調促進旅游企業、服務企業和所有的阿拉善人一起合力塑造形象。

結語

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對阿拉善特色旅游業的發展作用特殊、意義重大。對其自然生態的保護與旅游項目、產品的開發、園區“硬件”設施建設與“軟件”服務水平的提高、特色形象與旅游文化品牌的提升,可以不斷增強園區的實力和競爭力,促使阿拉善的旅游業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為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穩定繁榮提供保障。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再次為阿拉善經濟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發揮身的優勢,秉承絲路精髓,將地區旅游業亦或是經濟的發展,納入這一戰略之中,創新升級、提升品牌、做強做優,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效益的共贏,是阿拉善旅游業未來發展的必然。

注釋:

①數據來自阿拉善盟環境保護局官網,網址:http://www.alsepb.gov.cn/

②數據來自阿拉善盟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匯報材料(2014年6月13日)。

③以上數據來自阿拉善盟統計局官網,網址www.alstj.gov.cn。

④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蚴菫榱颂峁┠撤N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1]阿拉善盟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阿拉善盟志(1990-2009年)[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99.

[2]內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中國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規劃文本(2009-2020):6.

[3]田明中,武法東等著.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綜合科學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68.

[4]中國地質大學第四紀地質與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所等.中國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規劃編制說明書(2009-2020):14.

[5]希吉日.沙漠旅游及其對我國沙漠旅游開發的探索[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24.

[6]希吉日.沙漠旅游及其對我國沙漠旅游開發的探索[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9.

[7]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阿拉善左旗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0-2025)說明書:7.

猜你喜歡
阿拉善沙漠旅游業
云南出臺20條措施,加快旅游業恢復
沙漠之旅
走進沙漠
走進沙漠
中國旅游業2017的風往哪吹?
阿拉善的西夏建筑遺址
內蒙古阿拉善地區阿拉善群(狹義)的形成時代
徘徊(選自音樂劇《阿拉善傳奇》)
旅游業
簡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